想起《百花园》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tao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阎连科的非虚构作品《我与父辈》,在第二章“想念父亲”里边,遭遇了一段让我心动的叙事。作者说他当兵期间回河南嵩县老家休假,从家里糊墙的旧《河南日报》上,看到1981年第二期《百花园》杂志的目录,上面录着他的一篇小说的题目《领补助金的女人》,于是告诉父亲,他写的小说发表了:“你看你看,还是头题呢……”两年后,作者再次回老家,看见那张旧报纸还糊在墙上,杂志目录也在。不同的是,他的名字下面,被手指戳出很大一团污渍。
  原来早年的《百花园》,是要把目录登到省报上的。想到这里,我合上书页,愣怔很久,关于《百花园》的遥远往事,随之扑面而来。
  我与《百花园》之间的缘分,要比阎连科晚很多年,但要比他深很多倍。1981年,我是初中生,没读过也没听说过这份杂志。1990年,《百花园》由综合性文学期刊改为原创小小说杂志,那时我参加工作不到两年,还是没读过也没听说过。但这有什么要紧呢?流行歌曲里唱:“该来的早晚会来。”是的,该来的早晚会来。
  1995年,在某位文学前辈的督促之下,我开始练习写小小说。第一批写下的五篇作品,四篇发表,三篇被转载,《小小说选刊》转载一篇。
  然后,我的书写热情迅速高涨,写作数量、发表数量、转载数量,都不断增加。
  正是从那年开始,连续十多年,《百花园》是我每月必读的文学刊物。很多作家,我都是先读作品后见人。
  不光是读,也经常投稿。说来惭愧,开始的两年里,我的习作很少被《百花园》发表。转投别家,大部分都能顺利刊出,也常被《小小说选刊》转载。最让我纳闷儿的是,《百花园》退稿的《苦秋》,后来得了《小小说选刊》双年度优秀作品奖。
  当时特别不理解。看通讯地址,两份刊物的办公地址一模一样,百花园杂志社嘛,可一家人对我的态度,竟有这么明显的冷热,这是咋弄咧?
  后来明白过来了,很正常。两份刊物,两位主编,见仁见智,观点不同,有什么好奇怪的?你不能说人家不喜欢你的作品就不是好主编,对不对?反之亦然,对不对?
  转机很快就来了。1997年初,我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小小说选刊》老主编同时也是《百花园》新主编杨晓敏先生打来的,话说得相当简短:“约稿,十五题小小说,十五选十,配发评论,选得上选不上,看你本事。”
  这电话让我有点儿紧张,还有点儿激动。我坐立不安,整日拧着眉头构思,终于在一个多月之后(肯定不到两个月),完成了数量指标,赶紧寄给杂志社,等待命运的审判。
  好消息很快传来:作品通过终审,拟发第五期。哇!
  五月槐花香,我的名字也在五月的《百花园》里,像槐花一样浓浓淡淡地香了一阵子。我相信,那时候有很多写作者、爱好者,乃至读者,都在关注每期的重磅栏目《×××小小说十题》。在我的作品发表之前,最让我受到惊吓的是山东作家刘黎莹,她的《端米》传诵一时,被很多人点赞。
  自负点儿说,很可能,我的十题,当时也惊吓了别的文友。那十题中,有后来被称作是我代表作之一的《二姑给过咱一袋面》。
  还有意外之喜。没想到,关于我的第一篇评论,是《小小说选刊》副主编寇云峰老师执笔的《后生可畏:漫议侯德云小小说十题》。转年又收获了第二篇,还是由他执笔的《批判意识与诗化品格:谈侯德云小小说的两个艺术特征》。
  随后,《百花园》副主编冯辉老师也为我写了评论《艺术的小说:简议侯德云的小小说创作》。
  这三篇评论都发表在《百花园》。
  从那时到现在,《百花园》对我的厚爱,没有丝毫减弱。只是说来惭愧,有那么几年,我的写作兴趣转移,小小说作品数量大为减少。但《百花园》的现任掌门人任晓燕、王彦艳和邹磊等人,仍然跟我保持着“甜度很大”的联系,以至于三年前的某一天,在他们的盛情之下,我重新为《百花园》撰稿。
  现在让我回头,继续诉说以往的人和事。
  从1998年“全国小小说新星笔会”开始,在我的印象中,差不多每年春天,百花园杂志社都要举办笔会,有时一年举办两次或多次,地点以郑州居多,别处也有,比如北京、大连、青岛等等。十年时间里,我参加过十几次笔会。正是这些笔会,以及各种名目的评奖,让我跟两刊主编杨晓敏先生有了比较亲密的接触,他在那些年里的高度敬业精神,一度给我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几年前听说,退休后,他的敬業精神没有丝毫改变,其秉性之倔强,让我感喟不已。
  在百花园杂志社高高举起的小小说旗帜之下,我和一些“业内”写作高手,王奎山、滕刚、王海椿、芦芙荭、谢志强、相裕亭、邓洪卫、秦俑、陈毓、申永霞等等,都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些友情中的绝大多数,此刻还在发酵。
  回头去看,当时那些人,我提到名字的,和没有提到名字的很多人,无疑都是狂热分子,是文学的狂热分子,更是小小说的狂热分子。我的狂热度,可能超出其中的大多数。当时懵然不知,现在冷静下来,远距离观察,我竟无法解释,当时大家为什么那么亢奋。我在2004年出版过一本小书,叫《小小说的眼睛》,里边有不少是发表在《百花园》的创作随笔。说实话,今日重读,感觉大不一样。现在你用枪口指着我,我也写不出那些“气宇轩昂”的文字。
  说来说去,让我最为感念的,是百花园杂志社陪伴我走完文学旅程的第一阶段,把我从一个文学爱好者,提携为写作者。在这陪伴和提携中,有不可言传的深情。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回想的暖意里,为《百花园》600期庆典写点儿真情的文字,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祝《百花园》活得开心。祝我的老师和朋友们,也都活得开心。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有時候一个笑可以生发出很多。  于是他开始和我说话。花了5分钟我们发现,他儿子是大我10岁的高中校友,他爱人在我念初中的前一年从那里退休,他家步行20分钟能到我家,他和我爷爷同属猴。于是他开始止不住地讲他的过去,而我正好喜欢听人讲故事。  他18岁离沪,独自远赴长春学汽车制造,毕业留校当助教,不久遭遇“文革”,在延边插队两年,设法调回上海失败,只好转调禾城农机所直到退休。他的知识分子身份让他对婚姻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的家乡在豫北还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真切存在的现实。小桥流水,沟河渠塘,芦苇竹园,曾是我们儿时的美好回忆。虽然那个特殊的年代,留给我们的也许是复杂难言的多重解读,但对于当年正处于儿童少年时期的我们那一代人来说,那种最纯粹的乡间野趣、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最淳朴的乡俗民情,却成为我们灵魂深处最珍贵的记忆、最鲜活的经历、最难忘的童年。  环境的污染
期刊
夏雨说,她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  那时候的夏雨,是一个清秀俊美的女孩子,特别是那双凤眼,只要轻轻一扫,班里的哪个男生都会脸红心跳。我也心跳。那时我很清高,因为常考第一的缘故,对什么都有些视若草木,但唯独夏雨除外。那次她轻声细语地对我说:“我们一起比赛做数学题吧!”我抬眼,正好与她的凤眼相对,心里就像装了挺马克沁机枪似的,突突起来。做数学她哪是我的对手?我现在才明白,她是故意找了个借口,想与我接近而
期刊
瓦匠老王看上去60岁左右,瘦小精干,做事不紧不慢。  前几拨瓦匠毛手毛脚的,我退了一批又一批,唯有老王留了下来。我跟包工头说:“瓦匠的活儿,我只认老王。”  老王做事不耍滑,用水泥一包就是一包,用砂石一车就是一车。每天早出晚归,上工时间最长。老王不像那些小年轻,嘴上说得漂漂亮亮,活儿干得一塌糊涂,砌个墙横不平竖不直,气得我砸了重来。还有个别瓦匠工头儿,趁我不在就溜之大吉;要么就是上午照个面到了下午
期刊
每次安子平在门口出现,夏兰馨心里都不由得“咚”一下,再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感叹:“真帅啊!”  安子平過来,轻叩两下桌子,打断她的冥想,面无表情地问她:“材料准备好了吗?”夏兰馨脸色微红,眼神流彩,直直地看着安子平的脸柔声说:“老板,准备好了呀!”安子平的目光便从她的电脑移到她的脸上,注视着她,严肃地说道:“叫经理!给我!”夏兰馨忙把准备好的材料递给他,心里瞬间失落了。  安子平接过材料,转身,迈出
期刊
桃花渡的桃花,开得绚烂如云霞时,正是漳河三月底四月初的桃花汛时节。水满盈河,花开缤纷。  两大匾黄澄澄毛茸茸的小鸡娃,在河生的船头上晃得叽叽乱叫。它们稍感到漾动,就杞人忧天地忽儿向左忽儿向右地群挤一堆。河生看得有趣,跟卖小鸡娃的长白脸后生说:“这些小不点儿太胆小了,要是碰上皮胡子……”  在漳河一带,黄鼠狼有一个很仙气的外号:皮胡子。  长白脸后生忙“呸呸呸”吐三口去晦气:“快别这么说,鸡娃胆小,
期刊
在所有的动物里,我认为马最具有肉体美。飞驰的骏马,俊朗、飘逸,哪个男儿不喜欢、不心潮澎湃呢?  可是农村里多的是牛。牛的力气大,脾气也好,任劳任怨,我们太熟悉了。  驴呢,介于马牛之间,个头儿最小,样子不好看,叫声难听,但驴耐力好,拉车推磨是一把好手。而且驴个子小,转弯儿灵活,再者食量也小,好经管,用农村人的话说就是皮实。  我七岁时,父亲遭批斗,被罚去饲养室喂牛。饲养室在村外,离村有三里路。考虑
期刊
第一次见他还是二十五年前,当时他还是一个才入佛门的年轻人。当时,我才成婚没多久却丧了父亲,我是家中长子,父亲丧事前后都由我一人打理。我们那儿的习俗,但凡有人故去要请和尚来念经超度亡灵,我花了老大一笔钱请了当地寺庙里的住持来我家诵经七天,老住持带过来的六个僧人中就有他。  他在一堆和尚中十分显眼,他生得清秀,就连那一身青灰粗布袍也能穿得十分精神。来随礼的夫人、女孩儿都暗地里瞧他。他大概也真的是六根清
期刊
天热了。青蛙咕咕呱呱叫。狗吐舌头。西瓜就上来了,可以吃西瓜了。  上来,说是某种瓜果,依着时令成熟,很有动感,仿佛舞台上的登场、亮相。西瓜说上来就上来了,黑皮、青皮,条纹、花纹,大的、小的。西瓜刀长长的,窄刃,锋利,碰着西瓜,嘣,就裂了口子。看吧,皮薄,瓤沙,汁水汪溢,能引来蜜蜂。这样的瓜最好吃。  张老姑年年就卖这样的瓜,在村口。  村口老槐树下,一面小方桌,几把小椅子,几只暖瓶,两摞茶碗,几个
期刊
鱼生就是生鱼片,用新鲜的生鱼肉切成薄片,蘸调味料食用。温州居民自古喜生食海鲜,民国时,温州的董记鱼生馆,是当时最有名气的专营鱼生的饭馆。1944年夏天,董记鱼生馆因为生意好,起鱼肉的男工不够用,老板董浩昌上紧招工。除了一个自称黄聪儿的女子报名,没有其他人敢报名,因为董记鱼生馆对刀功要求极高。董浩昌看那女子身材袅娜肤色白嫩,怎么看都不像是干活儿的样子,就想打发她走。  黄聪儿说:“你看了我的刀功不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