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缺乏产业发展的方向,缺乏参与,还是缺乏对创意的创造性理解?在近日广州举行的一场名为“中国创意缺什么”的研讨会上,英国领事馆代表郝霖提出,中国创意真正缺的是能将创意变为产业的“英才”。
哈利·波特背后是创意魔法
一群业界精英日前云集羊城创意产业园,富有创造性地反向探讨起中国创意产业如何崛起这一时令话题。
“海归”设计师、众家设计CEO张强认为,创意前的设计非常重要。由此他发现,目前中国创意还缺少产业发展的方向,缺乏对“人、物、场”及其之间关系的设计和研究。他的两个有意思的观点是,在寻找中国创意产业的需求和方向时,要注意9亿消费者的问题以及与世界接轨的问题。前者要解决本土的问题,是量上的概念,把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改善普通大众生活状态融合起来;后来是一个文化梳理问题,属于质的概念,即如何用现代语言阐述自己的文化传统。
因为创作了“大地环保”、“地球在流血”、“泡女郎系列”等前卫艺术作品而被视为“离经叛道”者的舒勇则表示,创意是生产力、是惊喜、是参与……中国创意目前缺乏的是对创意的创造性理解,缺乏灵魂式的领袖人物。
北京易造设计创建人谢勇以自己参加伦敦设计节期间举办的100%设计展的亲身经历,说明勇气、潜力、心态和态度对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性。
1996年与马可一起创办状态服装没计公司,最终创立了“例外”这一本土第一女装品牌的毛继鸿认为,这个时代需要神话,而策动、推进这个神话的人需要集整合能力、发现能力、包容力、激发能力、推动力以及对艺术、对文化超强的热爱于一身。他所说的这种人就是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代表郝霖在研讨会上竭力强调的所谓“创意英才”(DOSlgn Entrepreneur或译创意企业家)。
什么是创意英才
郝霖(Jim Hollington)已经在中国工作了5年,前4年在上海,去年开始来到广州,他的主要职责是交流中英两国在创意产业领域的经验。“5年前我刚到中国的时候,很少有人提到‘创意’两字,可是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这个字眼。这和英国在1997年、1998年突然发现创意产业重要性的情景非常相似,事实上,这些年来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增长率要超过国家经济整体成长率。”
不过,郝霖提醒说,他发现在中国,“很多地方会在创意产业中划界线:如果你的创意可以用在商业上,能够产生利润,我们会支持你;如果你只是有创意,不能产业化,我们就不支持你。这种分化没有价值。”郝霖认为,创意人才创业的原动力往往并非来自利润,而是实现创意梦想。“他们需要有人去帮助他们把创意商业化,从而赢得利润,这样的人就是创意英才。仅有创意才能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英才们将创意变为商业。”
“克里斯托夫·雷特尔就是这样的一位创意英才,她是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的经纪人。如果没有他的帮助,罗琳可能现在还在爱丁堡苦苦奋斗,还在做她的教师,只是为朋友、家人写些小故事。”郝霖列举了若干实例说明创意英才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还有唐肯·肯沃斯,他是一名电影制片人,制作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这样的电影,也写过《诺丁山》剧本,虽然他不是导演,但唐肯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注入了创意精神,作用有目共睹。”
城市如何发展创意产业
郝霖介绍说,从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发展历程看,对创意产业的支持最主要的是对人的支持而不是对过程的支持。创意人才流动性强,创意行为也很少会被限制在某一个固定地点,他们需要一个感觉兴奋、能够刺激灵感的激励环境。
那么如何发展城市的创意产业,如何吸引人才提高城市创意水平?
“并非一定要把创意点子商业化,成为赚钱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你要让城市更加具有吸引力,成为适合生活、居住的地方。”郝霖进一步解释说。“比如创意人才是不是更愿意住在一座有着美丽外观的城市?那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富有特色的建筑和街道。其次,那里是否有有意思的人?有大量的创意人才可以与之交流、碰撞,可以产生、获取新的点子。第三,那里是否有丰富、活跃的文化生活。”
创意产业能大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说伦敦才是欧洲创意产业的中心,而不是巴黎?郝霖给出了最新的一些数据。“以创意产业涵盖的从业人员数量看,伦敦是52.5万,巴黎是23万;伦敦拥有7万设计师,巴黎的这一数字是3万。目前整个创意产业在伦敦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是7%,每年的增长达到4.5%。创意产业创造的价值为210亿英镑(约3150亿元),按目前的发展势头,预计2012年前伦敦创意产业的规模将超越目前最大的产业金融服务业。”
伯明翰经验
那么城市如何营造氛围吸引创意人才、进而发展创意产业?郝霖举了过去5至10年内经过大量艰苦努力一举“翻身”的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为例。
“伯明翰在上世纪80年代是英国人的取笑对象,沉闷、毫无生气、高度工业化,中国人常说把某人‘打入冷宫’,在英国就说‘送他去伯明翰’。伯明翰市中心是上世纪60年代欧洲城市中心规划失败的典型案例……但是在过去的5至10年里,伯明翰通过加大对创意、艺术领域的投资,形象重塑取得成功。”
现在,伯明翰交响乐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它还拥有英国最好的两个当代艺术团体之一,它重新规划了市中心,使之成为集中展示优秀当代建筑的场所。上世纪80年代,大量印、巴裔移民涌入伯明翰,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但是创意使种族多样性现在成为城市的优势,比如一道著名的咖喱食品就在伯明翰被开发出来,并被认为是城市的标志性饮食之一。所有这些,“都让创意人才产生了一种归属感,为自己在伯明翰生活和工作感到自豪。”
当然在城市重塑形象、重新定位的过程中,郝霖建议,应集中在优势领域。同时通过政府财政资助等方式通过评选奖励来挖掘创意人才。他强调,“城市满足创意的需求,就是满足创意个体的需求。因此注意倾听创意个体的声音、观点,了解他们的动力,把他们的点子转为商业至为关键。”只有这样,创意才能真正成为激活城市新生的元素和催化剂。
(责任编辑 刘 冰)
哈利·波特背后是创意魔法
一群业界精英日前云集羊城创意产业园,富有创造性地反向探讨起中国创意产业如何崛起这一时令话题。
“海归”设计师、众家设计CEO张强认为,创意前的设计非常重要。由此他发现,目前中国创意还缺少产业发展的方向,缺乏对“人、物、场”及其之间关系的设计和研究。他的两个有意思的观点是,在寻找中国创意产业的需求和方向时,要注意9亿消费者的问题以及与世界接轨的问题。前者要解决本土的问题,是量上的概念,把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改善普通大众生活状态融合起来;后来是一个文化梳理问题,属于质的概念,即如何用现代语言阐述自己的文化传统。
因为创作了“大地环保”、“地球在流血”、“泡女郎系列”等前卫艺术作品而被视为“离经叛道”者的舒勇则表示,创意是生产力、是惊喜、是参与……中国创意目前缺乏的是对创意的创造性理解,缺乏灵魂式的领袖人物。
北京易造设计创建人谢勇以自己参加伦敦设计节期间举办的100%设计展的亲身经历,说明勇气、潜力、心态和态度对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性。
1996年与马可一起创办状态服装没计公司,最终创立了“例外”这一本土第一女装品牌的毛继鸿认为,这个时代需要神话,而策动、推进这个神话的人需要集整合能力、发现能力、包容力、激发能力、推动力以及对艺术、对文化超强的热爱于一身。他所说的这种人就是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代表郝霖在研讨会上竭力强调的所谓“创意英才”(DOSlgn Entrepreneur或译创意企业家)。
什么是创意英才
郝霖(Jim Hollington)已经在中国工作了5年,前4年在上海,去年开始来到广州,他的主要职责是交流中英两国在创意产业领域的经验。“5年前我刚到中国的时候,很少有人提到‘创意’两字,可是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这个字眼。这和英国在1997年、1998年突然发现创意产业重要性的情景非常相似,事实上,这些年来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增长率要超过国家经济整体成长率。”
不过,郝霖提醒说,他发现在中国,“很多地方会在创意产业中划界线:如果你的创意可以用在商业上,能够产生利润,我们会支持你;如果你只是有创意,不能产业化,我们就不支持你。这种分化没有价值。”郝霖认为,创意人才创业的原动力往往并非来自利润,而是实现创意梦想。“他们需要有人去帮助他们把创意商业化,从而赢得利润,这样的人就是创意英才。仅有创意才能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英才们将创意变为商业。”
“克里斯托夫·雷特尔就是这样的一位创意英才,她是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的经纪人。如果没有他的帮助,罗琳可能现在还在爱丁堡苦苦奋斗,还在做她的教师,只是为朋友、家人写些小故事。”郝霖列举了若干实例说明创意英才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还有唐肯·肯沃斯,他是一名电影制片人,制作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这样的电影,也写过《诺丁山》剧本,虽然他不是导演,但唐肯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注入了创意精神,作用有目共睹。”
城市如何发展创意产业
郝霖介绍说,从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发展历程看,对创意产业的支持最主要的是对人的支持而不是对过程的支持。创意人才流动性强,创意行为也很少会被限制在某一个固定地点,他们需要一个感觉兴奋、能够刺激灵感的激励环境。
那么如何发展城市的创意产业,如何吸引人才提高城市创意水平?
“并非一定要把创意点子商业化,成为赚钱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你要让城市更加具有吸引力,成为适合生活、居住的地方。”郝霖进一步解释说。“比如创意人才是不是更愿意住在一座有着美丽外观的城市?那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富有特色的建筑和街道。其次,那里是否有有意思的人?有大量的创意人才可以与之交流、碰撞,可以产生、获取新的点子。第三,那里是否有丰富、活跃的文化生活。”
创意产业能大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说伦敦才是欧洲创意产业的中心,而不是巴黎?郝霖给出了最新的一些数据。“以创意产业涵盖的从业人员数量看,伦敦是52.5万,巴黎是23万;伦敦拥有7万设计师,巴黎的这一数字是3万。目前整个创意产业在伦敦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是7%,每年的增长达到4.5%。创意产业创造的价值为210亿英镑(约3150亿元),按目前的发展势头,预计2012年前伦敦创意产业的规模将超越目前最大的产业金融服务业。”
伯明翰经验
那么城市如何营造氛围吸引创意人才、进而发展创意产业?郝霖举了过去5至10年内经过大量艰苦努力一举“翻身”的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为例。
“伯明翰在上世纪80年代是英国人的取笑对象,沉闷、毫无生气、高度工业化,中国人常说把某人‘打入冷宫’,在英国就说‘送他去伯明翰’。伯明翰市中心是上世纪60年代欧洲城市中心规划失败的典型案例……但是在过去的5至10年里,伯明翰通过加大对创意、艺术领域的投资,形象重塑取得成功。”
现在,伯明翰交响乐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它还拥有英国最好的两个当代艺术团体之一,它重新规划了市中心,使之成为集中展示优秀当代建筑的场所。上世纪80年代,大量印、巴裔移民涌入伯明翰,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但是创意使种族多样性现在成为城市的优势,比如一道著名的咖喱食品就在伯明翰被开发出来,并被认为是城市的标志性饮食之一。所有这些,“都让创意人才产生了一种归属感,为自己在伯明翰生活和工作感到自豪。”
当然在城市重塑形象、重新定位的过程中,郝霖建议,应集中在优势领域。同时通过政府财政资助等方式通过评选奖励来挖掘创意人才。他强调,“城市满足创意的需求,就是满足创意个体的需求。因此注意倾听创意个体的声音、观点,了解他们的动力,把他们的点子转为商业至为关键。”只有这样,创意才能真正成为激活城市新生的元素和催化剂。
(责任编辑 刘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