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专业技能教学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4-0024-05
为深化技能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技能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在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的领导下,组织全省61个省级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相关行业内职业标准,结合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实际,自2016年起,历时三年,从基础性研究入手,扎根教学实践,经课题研究、定点测试、整体开发、全面推广四个阶段,围绕专业技能教学标准的开发理念、特色定位、体例格式、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等,分三批制定了具有江苏特点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学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涵盖44个专业类别中的80个专业(适用于140个专业),在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属于首创,填补了此类标准的空白,为健全江苏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丰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过分偏重于传统的经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普遍较少,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总体薄弱。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模式脱离理论与技能并重的着力点,既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欠缺部分,也不符合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的,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
《标准》在全省职教战线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苏政发〔2018〕68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之际闪亮登场,顺应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是促进职业学校适应需求、推进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专业教师开展技能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应然要求。《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站在优化人才供给侧的高度,主动应对当前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业态对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注重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以此解决当前职教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瓶颈;《标准》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教育,关注所有中职学生的技能学习,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系统的技能训练,有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机会。这就需要专业教师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基础,将精力投入到技能教学中,积极创新专业技能教学模式,不断改进专业技能教学方法,提高技能教学水平。
因此,《标准》充分体现了“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彰显了技能教学不可替代的地位,为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教学质量,促进江苏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科学、先进、实用的标准支撑。
《标准》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及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紧贴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专业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具体要求。
专业技能教学目标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技能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标准》基于相关专业及专业群面对的职业岗位,结合职业发展和专业发展需要,以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科学分析并归纳专业技能教学的总体目标;依据总体目标,再从专业目标、能力目标、岗位目标、个人素养目标四个维度呈现了技能教学所应达成的具体目标。技能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明确了专业技能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留有一定的空间。通过《标准》的实施,学生最终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行业专业通用技能,且熟练应用专项技能,技能水平达到行业相关工种中级工及以上,可以胜任专业领域相关岗位工作。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标准》对职业学校探索“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标准》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发展通用能力、适应终身发展”的趋势要求,注重技能学习的通用性、专业性和可持续性,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将职业学校技能教学内容按照相关专业特点和教学要求,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整合,形成专业通用技能、专业专项技能和专业岗位实践三个学习模块。专业技能学习模块的设置及排序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有助于技能教学实践化、项目化的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
《标准》打破了原有学科体系,根据相关领域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及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着眼于学生个人岗位能力及专业技能的提升,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入手,本着“教学价值相关、具体内容独立”的宗旨,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分解技能学习模块,将其加工设计为若干个技能学习片段。每个技能学习片段由其內在的若干循序渐进的技能点组成,其呈现方式具有一定的条理性,且每一个技能教学点都从“内容标准”和“水平标准”两个方面明确要求,即通过明确技能教学点的教学内容,确保职业学校执行教学标准所规定的技能教学目标;通过结合学生各方面发展特点,参照企业技能技术标准和对应岗位规范,明确每个技术点可测可评的操作规范,确保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实训中保持较高的技能操作水平。因此,《标准》有利于职业学校围绕专业技能教学内容及要求,科学、有序、规范地组织开展技能教学项目训练,实现技能教学与社会行业职业和技能大赛标准的无缝衔接,实现学校学历与社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无缝衔接,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标准》以提高专业技能教学质量为目标,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问题提供有力抓手;按照保障有力、教学有效的要求,就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专业技能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一定要求。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标准》建议借助校企合作,以校企共建、专兼结合模式,建设覆盖行业领域各类工种、能持续开展教学改革创新的专业教学团队。要求专任教师熟练掌握相关实训教学软件的运用,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教学理念、丰富的行业内相关企业实践经验、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具备较强专业技能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开展技能教学时能灵活运用符合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能根据教学实践确立教学任务,会编写教学案例;具有信息化技能教学资源开发能力,能将就业岗位实际需求转化为技能教学项目要求。兼职教师应是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优良的职业道德,在行业内享有良好声誉;能将自身的岗位工作内容转化为技能教学素材,并热心于技能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指导能力,能协同专业专任教师开发教学资源。为确保教师团队达到以上要求,职业学校应制订校内培训计划,为专业教师搭建竞技平台,使专业教师在边教边学边研究中提升技能创新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水平。
《标准》在符合教育部、省教育厅专业设置标准的基础上,重在相关专业设备更新、场地设计以及文化氛围营造,提出了明确的、创新性的要求。建议职业学校要按照本校本行业的专业技能教学需要,以专业建设为主导,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根据先进性、实用性和高仿性原则,建立与专业相适应的实训基地,装配足额常规实训设施设备,并配备相关技能实训教学软件;根据行业区域特点遴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事业单位作为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不同培养方向,落实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的对接,力求建成具有丰富岗位、多项技能、众多项目一体化的技能教学基地;依据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统一的原则,以优化基地设计、氛围营造、工位摆布为强力措施,统筹设计系统化的实训工厂,深入贯彻工匠精神、人本思想,营造出技术化、人性化、生态化三位一体的实训氛围,为实现专业技能培养和核心素质提升的完美融合提供过硬的环境支持。因此,职业学校要切实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要有专人负责学校的技能教学实训工作,确保实验实训的开出率,保证技能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为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发展寻找一个可靠平台。
(一)《标准》为职业学校技能教学提供了明晰的实施性任务与要求
《标准》为职业学校安排专业技能教学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在具体实施时应秉承“统分结合、分步实施”原则,按照专业内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技能课程的特殊要求,统筹安排技能教学内容,进一步编制可嵌入相关课程中实施且贯通衔接、层次递进的技能教学项目。《标准》要求各校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时,应全部贯彻落实通用技能教学模块内容和要求,根据专业方向有选择性地开展专项技能教学。在前五个学期完成通用技能和专项技能教学,并达到相应技能要求;在第5~6学期原则上完成岗位实践并达到技能教学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在制订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依据本标准,制订涵盖专业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时、教学安排、实施条件等内容的教学计划。此外,还应制订系列化专业技能教学项目设计书,内容包括教学项目名称、学习目标、教学任务、任务工作页、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及记录表等。
(二)《标准》为职业学校技能教学提供了可行的实施建议
《标准》从“合理编制技能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技能教学”三个层面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教学实施建议。在技能教学标准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坚持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整合优势,吸纳国家和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成果,结合专业教学实际,积极开发基于职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专业技能课程;强调专业技能教学要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原则不变;坚持岗位教学、现场教学、主题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相统一,努力实现工学结合、产学融合。同时,要注重技能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通过引进专业课程仿真实训软件,借助信息化综合实训平台,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增强对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完成职業岗位工作任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标准》是评估职业学校技能教学质量与效益的主要标尺
《标准》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指导性文件,是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管理与评价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学的基础。《标准》倡导构建主体多元、内容多元、方式多元的多元化常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发展潜质,进行面向未来职业的特长性引导和发展性评价。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按照企业生产现场岗位规范和技术标准,同时吸纳了世界技能大赛、国家和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技术要素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接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与职业教育1 X证书试点制度相融合,将职业素养、技术规范、企业5S管理、安全文明生产等作为评价要点,并提供了具有示范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评价样表,能启发和指导一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提高评价质量。同时,《标准》也是制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专业技能考试大纲以及组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技能教学结业评价考核等的依据,对有行业人员参与、具有一定鉴定意义的综合评价结果的形成具有参考价值。
(一)要多措并举全面落实专业技能教学标准
一项好的标准关键在于落实。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为此,各职业学校应根据学生实际,参照专业技能教学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认真制订适合的专业技能教学计划。从新生入校起,各专业就应确立职业岗位技能考核标准,并及时制订好实施性技能教学计划,分解安排好《标准》中规定的技能学习领域及相关技能教学内容,建立起可持续的技能训练结构与技能教学模式。通过目标化分解、序列化训练和阶段化考核,使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水平随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最终达到专业技能教学标准的要求,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 学校应积极组织甚至可以校企共办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比如举办集操作表演、技能竞赛、作品展示于一体的技能文化节,形成具有浓厚文化气氛的专业技能教学环境。专业技能竞赛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技能教学文化氛围,起到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的作用,同时还能启发思维,激发专业教师和学生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增强师生技能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师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始终
职业素养既是职业学校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导任务。当前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素养总体不高,主要体现为学生生涯规划模糊、专业能力不强、意识淡薄、职业道德和精神缺乏等。其主要原因是培养职业核心素养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还没有形成。部分职业学校自身专业建设优势不明显,寻找合作企业参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吸引力不强,长期形成的传统管理模式已不适合产教融合的新要求,合作企业没有真正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育主动融入专业技能教学任务之中。因此,应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不断探索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方法,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始终,以培育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三)要正视当前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学的短板
一是实训设备投入不足。行业技术设施设备条件随着时代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也在发生变化,专业教学应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定期更新技能教学设备,让学生不脱离“新鲜事物”。二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新上岗的专业教师理论知识较为扎实,教学理念新颖,工作激情高,但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动手操作能力较差,难以胜任专业技能教学工作;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且专业技能熟练的教师,由于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支撑,甚至会进入职业高原期,难以达到专业技能教学的效果。因此,需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及职业院校资源,促进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培训,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总之,在与生产实践相契合的实训教学环境下,不断训练加之專业教师的指导助力,是学生学好专业技术的不二法宝。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企业所求,让实习成为适应企业岗位的“加速器”,学生在学满毕业后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企业生产实践中,获得企业的认可。
(四)要加强对专业技能教学的研究
职业学校应加强与行业的沟通交流,探索在新时代下自主高效的技能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探索传统技能教学改革模式,高度整合技能教学内容,探究出一套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重点、符合专业特点的项目化模块化技能教学法。系统研究各专业岗位技能教学的规律、特点、考核要求以及学生心理,并积极参照行业企业岗位人才要求以确定相应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块;采取活模块分阶段分解目标,加强训练和全面考核,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技能教学模式。同时,职业学校应建立骨干教师队伍,按要求配备符合要求的专业技能骨干教师,让其具体负责学校专业技能教学、参与上级的技能教学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4-0024-05
为深化技能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技能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在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的领导下,组织全省61个省级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相关行业内职业标准,结合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实际,自2016年起,历时三年,从基础性研究入手,扎根教学实践,经课题研究、定点测试、整体开发、全面推广四个阶段,围绕专业技能教学标准的开发理念、特色定位、体例格式、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等,分三批制定了具有江苏特点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学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涵盖44个专业类别中的80个专业(适用于140个专业),在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属于首创,填补了此类标准的空白,为健全江苏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丰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标准》突出了技能教学的重中之重地位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过分偏重于传统的经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普遍较少,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总体薄弱。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模式脱离理论与技能并重的着力点,既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欠缺部分,也不符合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的,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
《标准》在全省职教战线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苏政发〔2018〕68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之际闪亮登场,顺应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是促进职业学校适应需求、推进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专业教师开展技能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应然要求。《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站在优化人才供给侧的高度,主动应对当前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业态对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注重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以此解决当前职教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瓶颈;《标准》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教育,关注所有中职学生的技能学习,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系统的技能训练,有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机会。这就需要专业教师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基础,将精力投入到技能教学中,积极创新专业技能教学模式,不断改进专业技能教学方法,提高技能教学水平。
因此,《标准》充分体现了“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彰显了技能教学不可替代的地位,为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教学质量,促进江苏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科学、先进、实用的标准支撑。
二、《标准》强调了与行业企业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
《标准》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及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紧贴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专业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具体要求。
专业技能教学目标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技能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标准》基于相关专业及专业群面对的职业岗位,结合职业发展和专业发展需要,以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科学分析并归纳专业技能教学的总体目标;依据总体目标,再从专业目标、能力目标、岗位目标、个人素养目标四个维度呈现了技能教学所应达成的具体目标。技能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明确了专业技能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留有一定的空间。通过《标准》的实施,学生最终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行业专业通用技能,且熟练应用专项技能,技能水平达到行业相关工种中级工及以上,可以胜任专业领域相关岗位工作。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标准》对职业学校探索“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标准》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发展通用能力、适应终身发展”的趋势要求,注重技能学习的通用性、专业性和可持续性,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将职业学校技能教学内容按照相关专业特点和教学要求,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整合,形成专业通用技能、专业专项技能和专业岗位实践三个学习模块。专业技能学习模块的设置及排序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有助于技能教学实践化、项目化的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
《标准》打破了原有学科体系,根据相关领域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及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着眼于学生个人岗位能力及专业技能的提升,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入手,本着“教学价值相关、具体内容独立”的宗旨,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分解技能学习模块,将其加工设计为若干个技能学习片段。每个技能学习片段由其內在的若干循序渐进的技能点组成,其呈现方式具有一定的条理性,且每一个技能教学点都从“内容标准”和“水平标准”两个方面明确要求,即通过明确技能教学点的教学内容,确保职业学校执行教学标准所规定的技能教学目标;通过结合学生各方面发展特点,参照企业技能技术标准和对应岗位规范,明确每个技术点可测可评的操作规范,确保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实训中保持较高的技能操作水平。因此,《标准》有利于职业学校围绕专业技能教学内容及要求,科学、有序、规范地组织开展技能教学项目训练,实现技能教学与社会行业职业和技能大赛标准的无缝衔接,实现学校学历与社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无缝衔接,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标准》明确了学校改善专业技能教学实施的要求
《标准》以提高专业技能教学质量为目标,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问题提供有力抓手;按照保障有力、教学有效的要求,就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专业技能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一定要求。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标准》建议借助校企合作,以校企共建、专兼结合模式,建设覆盖行业领域各类工种、能持续开展教学改革创新的专业教学团队。要求专任教师熟练掌握相关实训教学软件的运用,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教学理念、丰富的行业内相关企业实践经验、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具备较强专业技能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开展技能教学时能灵活运用符合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能根据教学实践确立教学任务,会编写教学案例;具有信息化技能教学资源开发能力,能将就业岗位实际需求转化为技能教学项目要求。兼职教师应是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优良的职业道德,在行业内享有良好声誉;能将自身的岗位工作内容转化为技能教学素材,并热心于技能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指导能力,能协同专业专任教师开发教学资源。为确保教师团队达到以上要求,职业学校应制订校内培训计划,为专业教师搭建竞技平台,使专业教师在边教边学边研究中提升技能创新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水平。
《标准》在符合教育部、省教育厅专业设置标准的基础上,重在相关专业设备更新、场地设计以及文化氛围营造,提出了明确的、创新性的要求。建议职业学校要按照本校本行业的专业技能教学需要,以专业建设为主导,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根据先进性、实用性和高仿性原则,建立与专业相适应的实训基地,装配足额常规实训设施设备,并配备相关技能实训教学软件;根据行业区域特点遴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事业单位作为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不同培养方向,落实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的对接,力求建成具有丰富岗位、多项技能、众多项目一体化的技能教学基地;依据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统一的原则,以优化基地设计、氛围营造、工位摆布为强力措施,统筹设计系统化的实训工厂,深入贯彻工匠精神、人本思想,营造出技术化、人性化、生态化三位一体的实训氛围,为实现专业技能培养和核心素质提升的完美融合提供过硬的环境支持。因此,职业学校要切实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要有专人负责学校的技能教学实训工作,确保实验实训的开出率,保证技能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为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发展寻找一个可靠平台。
四、《标准》明晰了职业学校的技能教学实施安排
(一)《标准》为职业学校技能教学提供了明晰的实施性任务与要求
《标准》为职业学校安排专业技能教学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在具体实施时应秉承“统分结合、分步实施”原则,按照专业内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技能课程的特殊要求,统筹安排技能教学内容,进一步编制可嵌入相关课程中实施且贯通衔接、层次递进的技能教学项目。《标准》要求各校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时,应全部贯彻落实通用技能教学模块内容和要求,根据专业方向有选择性地开展专项技能教学。在前五个学期完成通用技能和专项技能教学,并达到相应技能要求;在第5~6学期原则上完成岗位实践并达到技能教学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在制订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依据本标准,制订涵盖专业技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时、教学安排、实施条件等内容的教学计划。此外,还应制订系列化专业技能教学项目设计书,内容包括教学项目名称、学习目标、教学任务、任务工作页、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及记录表等。
(二)《标准》为职业学校技能教学提供了可行的实施建议
《标准》从“合理编制技能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技能教学”三个层面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教学实施建议。在技能教学标准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坚持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整合优势,吸纳国家和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成果,结合专业教学实际,积极开发基于职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专业技能课程;强调专业技能教学要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原则不变;坚持岗位教学、现场教学、主题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相统一,努力实现工学结合、产学融合。同时,要注重技能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通过引进专业课程仿真实训软件,借助信息化综合实训平台,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增强对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完成职業岗位工作任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标准》是评估职业学校技能教学质量与效益的主要标尺
《标准》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指导性文件,是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管理与评价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学的基础。《标准》倡导构建主体多元、内容多元、方式多元的多元化常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发展潜质,进行面向未来职业的特长性引导和发展性评价。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按照企业生产现场岗位规范和技术标准,同时吸纳了世界技能大赛、国家和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技术要素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接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与职业教育1 X证书试点制度相融合,将职业素养、技术规范、企业5S管理、安全文明生产等作为评价要点,并提供了具有示范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评价样表,能启发和指导一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提高评价质量。同时,《标准》也是制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专业技能考试大纲以及组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技能教学结业评价考核等的依据,对有行业人员参与、具有一定鉴定意义的综合评价结果的形成具有参考价值。
五、有效实施《标准》的几点建议
(一)要多措并举全面落实专业技能教学标准
一项好的标准关键在于落实。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为此,各职业学校应根据学生实际,参照专业技能教学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认真制订适合的专业技能教学计划。从新生入校起,各专业就应确立职业岗位技能考核标准,并及时制订好实施性技能教学计划,分解安排好《标准》中规定的技能学习领域及相关技能教学内容,建立起可持续的技能训练结构与技能教学模式。通过目标化分解、序列化训练和阶段化考核,使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水平随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最终达到专业技能教学标准的要求,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 学校应积极组织甚至可以校企共办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比如举办集操作表演、技能竞赛、作品展示于一体的技能文化节,形成具有浓厚文化气氛的专业技能教学环境。专业技能竞赛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技能教学文化氛围,起到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的作用,同时还能启发思维,激发专业教师和学生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增强师生技能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师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始终
职业素养既是职业学校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导任务。当前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素养总体不高,主要体现为学生生涯规划模糊、专业能力不强、意识淡薄、职业道德和精神缺乏等。其主要原因是培养职业核心素养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还没有形成。部分职业学校自身专业建设优势不明显,寻找合作企业参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吸引力不强,长期形成的传统管理模式已不适合产教融合的新要求,合作企业没有真正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育主动融入专业技能教学任务之中。因此,应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不断探索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方法,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始终,以培育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三)要正视当前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学的短板
一是实训设备投入不足。行业技术设施设备条件随着时代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也在发生变化,专业教学应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定期更新技能教学设备,让学生不脱离“新鲜事物”。二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新上岗的专业教师理论知识较为扎实,教学理念新颖,工作激情高,但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动手操作能力较差,难以胜任专业技能教学工作;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且专业技能熟练的教师,由于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支撑,甚至会进入职业高原期,难以达到专业技能教学的效果。因此,需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及职业院校资源,促进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培训,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总之,在与生产实践相契合的实训教学环境下,不断训练加之專业教师的指导助力,是学生学好专业技术的不二法宝。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企业所求,让实习成为适应企业岗位的“加速器”,学生在学满毕业后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企业生产实践中,获得企业的认可。
(四)要加强对专业技能教学的研究
职业学校应加强与行业的沟通交流,探索在新时代下自主高效的技能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探索传统技能教学改革模式,高度整合技能教学内容,探究出一套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重点、符合专业特点的项目化模块化技能教学法。系统研究各专业岗位技能教学的规律、特点、考核要求以及学生心理,并积极参照行业企业岗位人才要求以确定相应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块;采取活模块分阶段分解目标,加强训练和全面考核,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技能教学模式。同时,职业学校应建立骨干教师队伍,按要求配备符合要求的专业技能骨干教师,让其具体负责学校专业技能教学、参与上级的技能教学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