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铁生散文中的生命观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社会日益逼仄的生存环境里,生存困境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思想中,成为许多作家和哲学家思考的焦点。史铁生本人就是一个残酷命运的亲历者,于是“要不要去死”的问题残酷地摆在这个青年面前,“先行到死”就成了史铁生的生命现状。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史铁生冷峻地思考着死与生的辩证关系,并总结出独特的生命观。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观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站在存在主义的立场上对死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在我们的生命中,也许有很多东西甚至一切都不确定,但我们的死亡对于我们是确定的……它是我们最切身的。”正是因为死亡的确定性和生存的有限性,所以存在主义者们才会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真实存在的只有存在于个人内心的个性和思维,也就是个人的心理体验。正是在这种人生苦短的生命局限里,才有了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评论,才有了“白驹过隙”的感伤,才有了陶渊明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宿命论。
  面对现代社会日益逼仄的生存环境,面对着日益缩减的物质空间和心灵空间,生存困境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思想中,成为许多作家和哲学家思考的焦点。史铁生就是现代社会里对人类生命的众多思考者之一,他坎坷的生活阅历和独特的人生体验,特别是死神对他的多次折磨,使他一次次经历了死亡的严峻考验,这就更加感受到生命之艰难。于是史铁生本着“先行到死”又“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体验着海德格尔阐述的死亡体验与创造性生存之间的生命境况,努力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并在散文中书写出他独特的生命观。史铁生的散文内容广博,精神深邃,既有强烈的直面人生苦难的意识,又饱含着执著的生命激情。本文在研读史铁生散文作品的基础上,将其散文中所体现出的生命观归纳为如下三条:
  一 阐述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史铁生本人就是一个残酷命运的亲历者,二十岁时他在命运的重创中下肢瘫痪,年轻的生命被困厄于轮椅之上,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梦想的天空崩塌得那么突然,史铁生的生命刹那间成了一片荒漠,“要不要去死”的问题顿时残酷地摆在这个青年面前,“先行到死”成了史铁生的生命状态。他最初想的是:“在这静悄悄的深夜,死去,是一件多么轻松、多么惬意的事”,“为什么一定要活着呢?这么难,这么苦,这么费劲儿,这么累”。在无情的现实面前,陷于精神绝境中的史铁生,一个人经常在空寂的地坛角落思考着死与生的辩证关系:死了,作为个体生命的一切都消失了,那么活着的价值和死去的意义又如何得以比较?再者,死亡是早晚都要来的事情,那么何必急着去死呢?倒不如活着试试,尝试一下活的快乐。
  感悟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之后,在“先行到死”的生命状态中的史铁生,开始了“向死而生”的艰难之行。正因为身处这种绝境之中,过早地体味了人生终极的虚无,使史铁生有了对命运的深刻认识,也有了对死亡的另类感悟。在史铁生的意识里,“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是一个辉煌的结束和一个灿烂的开始”,灰色的死亡因为可以结束生命之苦痛而被史铁生想象成了灿烂的金色,并具有节日般的欢乐与祥和。死亡让人类踏上了永恒的归家之旅,它既是个体身体的寂灭,也是个体生命的新生;死亡让宇宙不断增加着热情和生机,它是一个不断变换剧情的悲喜剧。这时的史铁生,已经从“死地”看到“生机”,从“短暂”看出“永恒”,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厌生”跃向“新生”。正是在“以生知死,由死悟生,不懈追寻生命的意义”的思辨中,史铁生从渴望死亡转变为对生命的歌颂:“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在对生与死的辩证关系的思考中,史铁生的散文里流露着对生命的仰视和敬意,他用冷静的笔调描写着地坛里见到的那些平常人:“一对令人羡慕的中年情侣不觉中成了两个老人”,一场磨难让那“老夫”的步态明显迟缓了许多,让那“老妻”的头发白了许多。最让人揪心的是那漂亮又弱智的小姑娘,她对付不了几个人对她的吓唬和戏耍,随着时光的流逝,她的窘况和磨难日渐增多,以后的生活又该如何艰难!可是,这一切却又透着生命的光芒和生存的伟大,哪怕是最艰辛的生命,只要他们存在,他们就是胜利者,他们就是生命意义的验证者,正如史铁生在地坛看到的自然景象那样冷峻:“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静静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二 生命残缺之中的美好
  史铁生认为,生命中的残缺是客观世界的安排,也是人生所必需经历的一种磨难。残缺固然残酷,但如果人生太完美了,人类就难以再去追求更“完美”的生活,生命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生命里的“残缺”就成了提升生命幸福感的必要手段。
  史铁生的人生“残缺观”在他的《好运设计》一文中得到了生动而集中的体现。文中,他试着为一个来世之人“你”设计着一生的好运:出生于一个开明、自由而又博爱的普通知识分子家庭,虽不富有,但生活平静舒适。“你”多才多能,对音乐、美术等有着广泛的爱好,并且擅长体育;上帝选“你”做了美的化身,到了恋爱的季节,“你”倾倒了许多姑娘,终于和一个“完美的女人”热恋、结婚。生活中因为没有挫折,“你”也没有了望眼欲穿的企盼、撕心裂肺的煎熬、痛不欲生的割舍、万死不悔的追求。所以当成功到来之时,“你”也不会有感慨万端的喜悦,不会有刻骨铭心的幸福,不会有深刻而强烈的感受。史铁生在文中步步紧逼地追问着“你”:“你会不会因为圆满而阻塞了渴望,而限制了想象,而丧失了激情,从而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只是遵从了一套经济规律、一种生理程序、一个物理时间,心路却已荒芜?”很显然,这种看似幸福的生活带给人们的并不是那么多的幸福感,因为生命需要激情、幻想、等待,甚至煎熬,缺少了这些要素,生命只能剩下苍白的颜色和平淡的重复。“地球如此方便如此称心地把月亮搂进了自己的怀中,没有了阴晴圆缺,没有了潮汐涨落……很明白,那是死亡。”史铁生以形象生动的例子,推想了人生一帆风顺之后常常会出现的一些状况,又以自然界的现象暗示人类过于完美的生活正是一种“死寂”状态,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毫无困难和坎坷的人生不仅不会走向幸福,还很可能走向无聊、苦闷、腻烦和麻木,它会消蚀你的人生热情和欲望,置你于另一种“死地”之境。所以这种“幸福”和“完美”只是“凡夫俗子的梦想”,“不是好运不是幸福”,更不是激情澎湃的生命原本应当有的状态。于是,史铁生在“人生需要残缺”“需要苦难和痛苦”的前提之下决定修改自己所设计的完美人生:“我们不得不给你加设一点小小的困难,不太大的坎坷和挫折,甚至是一些必要的痛苦和磨难”,以便于每一个个体生命在不断挑战苦难、战胜困境中壮大斗志,使人生由“残缺”之境一步步走向完美。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是史铁生对生命过程的价值的总结,而这过程又必须是“残缺”的,因为苦难成为人生之必要,欲望成为人生之必需,抗争成为人生之必然。惟如此,生命才能由被动而主动,由痛苦而快乐,由磨难而幸福。史铁生的“残缺观”在对人类生命的考察和追问中凸显着生命的演变过程,生命的“残缺”正是生命过程重要性的体现。明白了上述道理,史铁生感到自己身体的残缺其实正是上帝赐予他更多的体会幸福的机会,因为他可以更多地看到什么是幸运和幸福,可以从哪怕是双脚踩踏草地、坐在椅子上观看窗外风景、安静地在荒园的小角落里思想等细节中,感受着生命的真诚乐趣,于是史铁生感慨地说:“抱屈多年,一朝醒悟:上帝和我并没有做错什么。”
  三 生命中欲望的折磨与享有
  史铁生曾在他的《病隙琐笔》里写道:“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险恶的人生旅途往往充满了不可知的偶然性,它会给人类带来难以预知的灾难,但在灾难到来之前,人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正生活于幸福之中,体会不到自己的快乐,因为他的心正被欲望充满着。这种欲望几乎成了人类生活的主宰,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人类的心灵:比如对健康的欲望、对金钱的欲望、对某种爱好的欲望、对情感的欲望、对虚荣心的欲望,都是人类欲望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命饱受折磨的原因。当刚刚失去双腿行走能力的时候,史铁生渴望行走而讨厌整天坐在轮椅里,这就是一种对健康的欲望和对自我现状的不满足。而他哪里知道,其实能够坐着也是一种幸福,终究有一天他会连这种坐姿也失去时,才会感到昨天的自己是生活在幸福里,这正是人生的一个普遍道理:只有当更大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人们才会感悟到自己原来一直是很幸福的。因此,史铁生在《自言自语》里说道:“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去,欲望似乎又变成了人类生命的一种动力,因为渴望健康,所以要锻炼身体;因为想要财富,所以要努力工作;因为渴望爱情,所以要让自己处处显得比别人优秀。在这一切的努力之中,人类的欲望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原动力。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了一个练长跑的人,“他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所以他不停地跑下去:“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排名是第十五名,而前十名的照片都挂在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第二年排名第四,新闻橱窗里却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第三年他排名第七,橱窗里挂的是前六名的照片;第四年他排名第三,橱窗里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终于跑了第一名,他却几乎绝望了,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的照片。他最后一次参加环城赛,三十八岁的他又得了第一名并破了纪录,一位专业队的教练对他说:‘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命运捉弄人的故事,命运硬生生地把一个长跑天才扼杀掉了,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这位长跑者正是在欲望的支撑下,挑战了别人无法完成的生命极限。在他的心目中,“用长跑成绩改变自己的政治命运”是他生命的支撑力,虽然最终长跑活动没有达到改变其政治命运的目的,但起码支持着他不停地跑下去,直到跑出骄人的成绩来,其实就是在这个争取的过程中,他的价值已经彰显。正如史铁生所言:“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到幸福。”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只有当我们开始思考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对生命的深度思考就是史铁生的散文文风,在史铁生的散文里,处处张扬着生命的自由与升华,以及个体生命直面死亡、超越死亡时所表现出的冷峻、乐观、深邃的精神风貌,这是个体生命用充满爱心的理想主义目光对这个世界的审视,又是灵魂的一种激情的自我拯救。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思考就是他生命的意义,他对存在的理解确定了他的存在价值。正是在这种宁静、淡泊而又宽宏的生命气场之中,史铁生不仅确立了自己超拔的精神高度,也体现出人类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力和勇毅的抗争精神。
  参考文献:
  [1] [法]J·华尔,马清槐译:《存在主义简史》,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2] 佘树森:《散文艺术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 张文初:《死之默想》,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4] 史铁生:《史铁生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 罗光:《生命哲学的美学》,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版。
  [6] [德]马丁·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作者简介:张丙辰,男,1956—,河南孟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工作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 河北省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以曲阳石雕产业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在河北发展迅速。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期间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价值 开发 利用 曲阳石雕  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
期刊
摘要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忍冬纹是一种被广为流传的外来装饰纹样。忍冬纹于东汉末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开始在中国的佛教艺术中出现,而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盛行。忍冬纹在中国的传播、演变和运用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忍冬纹从引进到改造,逐渐与中华文化融合为一个整体。本文将对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样进行一番粗略的研究,以期能够对南北朝时期忍冬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忍冬纹 南北朝 纹样演变  中图
期刊
摘要 邢侗在中国书法史上虽称不上影响深远,但他是先于王铎最早将大幅式引入二王临作的书家,位列“晚明四家”之首,与董其昌并名,称“北邢南董”,曾因书法而“名振海内外”,作品为时人钟爱,并流传朝鲜、日本,所刻《来禽馆帖》更是刻帖名作,为精化和传播王羲之作品做出了有益贡献。然其身后却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与董其昌、张瑞图等一直承续着晚明煊赫的声名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什么造成这种迥然相异的状况呢?究其原因,明清
期刊
摘要 民间旅游工艺品是桂林旅游商品资源的重要组成,也是目前桂林旅游产业链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本文以桂林民间旅游工艺品开发为切入点,在对本土文化地域性、民族性和传承性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本土文化元素在桂林民间旅游工艺品中的植入与传播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本土文化元素 桂林民间旅游工艺品 植入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民间旅游工艺品是旅游产业中极富特色的环节,它区别于一般
期刊
摘要 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工程设计、生产、艺术创作等均有不同,它于20世纪产生,旨在把产品的功能、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和一切美的构成要素有机、完美地结合起来。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在艺术设计中,功能与审美得到统一;艺术设计是对人性的重视,为人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艺术设计 人性 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艺术设计,英文中“Design”一词,在《
期刊
摘要 绘画创作中的“真”,包含客观再现、主观表现两个主要的方面。实现了这种“真”,也就为“善”和“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漫长的西方绘画发展史中,不管是何种风格,何种主义,都将“真”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追求,本文截取三个西方美术发展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时段,分析了期间诸多创作者在求“真”中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这种求“真”给中国绘画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西方绘画 求“真” 表现分析 启示和借鉴  中图
期刊
摘要 中国传统设计艺术受禅宗文化影响呈现出的独特风貌,体现着人们的设计美学思想以及设计审美方式,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成为表达民族情感、传达民族审美心理的独特方式。当今设计回归民族传统的呼声不断响起,探索中国艺术设计中禅宗文化的思想则显得更为必要。本文力图从艺术设计中的意境、空间意识、自然意识三方面为切入点,探析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设计理念在禅宗文化影响下的体现以及这种影响对当下中国艺术设计的意义。
期刊
严歌苓,著名旅美作家,1958年生于上海,二十余岁开始发表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是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也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少女小渔》《小姨多鹤》《赴宴者》《扶桑》《天浴》《寄居者》《金陵十三钗》《铁梨花》等。严歌苓的小说被广泛地拍成电视剧和电影,其作品不仅受到各大导演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追捧。  海外华人写作的一大主题就是思乡——那剪不
期刊
摘要:严歌苓作为享誉海内外文坛的女性作家,其长篇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以一贯的敏锐而开阔的视野,不仅写出了一个女人生命的现实成长,而且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了凡俗人间芸芸众生尤其是女性的心灵成长,使这一场平凡人生的书写,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女性心灵史书写的意义,从而体现出一种女性写作与历史写作相交融的姿态。  关键词:《一个女人的史诗》;女性;心灵;历史;成长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是一个关于女性生存和反抗的故事。在小说中,历史的枯燥文本被置换成鲜活的个人记忆,小说以一种既关注女性自身体验又直面社会现实的精神姿态,在复活了个人记忆的同时,也蕴含着历史的厚重。对社会历史的关注,使虹影的这部小说有了更为久远的影响力。  关键词:《饥饿的女儿》;女性小说;历史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虹影,当代著名作家、诗人,自传体小说《饥饿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