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专题研究成为热点。国家科研基金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本文以国家社科基金黄河专题立项课题为切入点,以长江为比较对象,分析黄河专题立项的总体特征、内容图谱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一是立项具有战略导向性,黄河社科立项内容演进经历了流域开发、可持续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体现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思想的转变过程。二是立足现实需求和资源禀赋,黄河专题研究侧重文化领域,而长江侧重经济,黄河立法、城镇化研究晚于长江,但文化遗产研究较早,且两者的立项课题都具有明显的区位和学科优势。三是相比长江专题立项,黄河专题区域协同和细化领域研究不足,未来黄河专题研究将延续2020年高位立项趋势和特征,在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等综合性研究基础上,细化深入高质量、绿色、协同发展等新阶段的研究。
关键词:黄河;长江;国家社科基金
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3-0022-06
黄河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1]。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大局,一直是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历史上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现在依然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黄河专题研究是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最重要和最复杂的问题之一。2019到2020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甘肃、河南、陕西、山西、宁夏等黄河流域6个省区考察,并于2019年9月专门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随后,国务院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各省也相继编制出台省域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工程。因此,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研究迫在眉睫。
国家科研基金是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的关键力量。国家社科基金作为人文社科领域唯一国家级项目,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相关学术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效应。本文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为数据源,以长江为比较和参照对象,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黄河专题立项课题的总体特征、内容图谱和发展趋势,以便为黄河专题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现状
黄河专题研究是将黄河作为独立对象的综合性研究系统。由于黄河流域“是个有着漫长演化历史的极其复杂的综合体,是自然与人文、现实与传统、广阔地域与悠久历史密切相关构成的大系统”[2],其研究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又在每个领域中涉及历史学、现代学和未来学,本文主要从人文社科视角切入分析黄河专题研究。黄河专题研究历史悠久,从《山海经》记载上古大禹治水开始,到古代历朝政权重视黄河治理,初步发展形成有机论自然观、天地人相互关系等理论,黄河文化成为中国文化正统。近代黄河研究进一步发展,以民国时期李仪祉和张含英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吸收历史经验和国外理论,形成流域共同治理理念,出版《黄河概况及治本探讨》(1935)、《治理黄河纲要》(1947)等专著,为黄河专题现代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建国后黄河研究进入繁荣发展期,建国初期以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为首的历史地理学者从历史文献考证入手形成《黄河史论丛》《河山集》《黄河文化》等一系列著作,从历史角度开拓了黄河生态治理、地理、文化等多领域研究。八十年代以后黄河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峰,呈现从历史和现实维度研究文化、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等多领域的综合态势。
一是建国后黄河专题研究发展逐步稳定。期刊方面,194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并于同年创办《人民黄河》专刊,现已成为黄河专题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研究机构方面,黄河流域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在综合性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基于黄河流域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院所,比如河南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都设有历史文化和文化旅游学院等平台机构,郑州大学设有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等黄河流域特色文化研究所,以及河南大学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黄河专题研究平台。河南大学从2008年开始连续举办了10届“黄河学”高层论坛,引领黄河学的发展。2019年随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陕西、北京、甘肃、河南等黄河流域省市,政府与高校合作相继成立了一批黄河研究院,涉及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研究,以及文化、考古、绿色发展、文化与生态安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专题研究。研究队伍方面,黄河专题在人文社科领域主要涉及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两方面,歷史文化方面比如陈隆文老师的黄河水道历史研究,李靖莉老师的黄河三角洲历史和刘满老师的黄河古址研究;经济发展方面如黄秉杰老师侧重黄河三角洲发展,赵雪艳老师关注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石培基老师主要研究黄河流域旅游开发,李硕雅老师重视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发展研究。
二是长江和黄河的比较研究涉及文化和经济等方面。文化方面,有学者从整体角度提出长江和黄河共同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3],大部分学者从单一领域不同时空视角入手,研究黄河和长江文明或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经济方面,比较研究包括整体流域发展条件、效率、影响因素等,也涉及个别视角比如牧民收入与交通发展水平关联对比研究[4]。
三是以国家社科基金作为切入点研究学科发展趋势尤其是图书情报学科已趋于成熟,但在单一专题领域的研究较少。多个学者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基础,从立项数据、课题指南、结项课题等不同视角,通过基础统计分析和课题内容分析研究学科热点和趋势,涉及图书馆学、情报与档案管理、情报与文献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细分学科[5-6];也有学者以国家基金项目作为数据源,以农民合作社作为关键词进行专题研究[7]。
总之,黄河专题研究历史悠久且跨多学科领域,但是目前还没有从国家社科基金角度研究黄河专题的文章。本文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黄河专题立项,提出以下问题:目前黄河专题研究国家基金资助力度是否足够?是否有稳定机构和团队?黄河国家社科立项都涉及哪些内容?有何特点趋势?以期为国家基金资助和学术界黄河专题研究提供建议。 二、分布特征
本文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以“黄河”和“长江”两個关键词进行搜索,获取所有国家社科立项项目,与长江专题比较,从立项趋势、项目类型、空间和学科分布等方面分析黄河专题立项的总体特征。
(一)立项历程
国家社科基金黄河专题从1992年开始立项,直至2020年迎来爆发元年,立项数量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从1986年国家社科基金批准成立,1992年郑州大学王星光老师的“黄河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形成及发展”立项成功,首开黄河专题研究国家级社科项目资助之先河。截至2020年黄河专题共计立项82个,以2019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为分界点,之前黄河专题研究都处于低位徘徊阶段,28年间立项总计54个,平均每年1.86项;其中2015年呈现8个立项的小高峰,是因为2014年建设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带动黄河立项小幅波动,但之后又维持以往低位态势;2020年呈现明显爆发态势,黄河专题立项直线攀升到28项,是之前年平均立项的14倍,呈现显著的高位增长态势。
长江专题立项数量整体高于黄河,且以2014年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为分界点,呈现之前低位稳定、之后高位波动的态势。比较来看,1991年到2020年国家社科长江专题立项221项,是黄河的两倍多。2014年之前,黄河和长江专题研究都处于低位,但是黄河以平均每年2个立项低于长江;自从2014年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国家战略,长江年均立项翻了6倍,并带动黄河2015年立项的小幅增长;随着2019年黄河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黄河专题立项首次显著高于长江7项。
(二)项目类型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尤其是重大项目数量代表国家战略支持力度,黄河专题重大项目数量小于长江,具有明显的战略滞后性和流域资源发展特性。1992年至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黄河专题立项6种类型中,重点、西部和后期资助项目以2%略高于长江专题同类立项,但是重大和青年项目低于长江,且重大项目差异最大。自1992年至今黄河重大项目仅有4个,且为2019年、2020年立项,包括2019年吴漫、钞晓鸿老师的“明清时期黄河治理工程文献的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以及2020年陈晓景、侯佳儒老师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律制度体系研究”,与国家战略时间和内容导向强相关。
比较黄河和长江立项差异最大的重大项目,长江专题共19个重大立项,时间上17项分布在2015年之后,内容上9项都属于可持续发展研究,涉及绿色发展、生态安全、生态补偿、生态经济、生态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对比发现,从明确国家重大战略开始,重大项目立项显著增加;研究内容上黄河相比长江,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治理史,这也是黄河研究历史最悠久的议题。
(三)空间分布
黄河专题研究机构都分布在黄河流域省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学科优势,其中河南省立项数量绝对领先。从地域分布看,国家社科黄河专题立项主要分布在河南、甘肃、陕西、宁夏、山东、北京、青海等黄河流域省份,与长江专题立项一样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各个高校在整体研究之外,主要侧重所属领域段的研究,比如甘肃学者主要研究黄河上游,陕西、山西、河南学者主要研究中游等。从省份排名看,河南省在黄河社科立项方面以24项29%的占比绝对领先,从1992年到2020年一直稳居前茅,2020年以10个立项遥遥领先。甘肃省在2006年才突破国家社科基金黄河专题立项,但截至2020年已以13项16%的占比排名第二,省内高校和党政机关势均力敌,具有明显的后发之势。
黄河专题研究河南三所研究机构绝对领先。郑州大学、河南社科院、河南大学的立项数量排名前三,仅2020年总计立项7个,占比25%。三所机构在黄河特色文化研究、黄河专题国家级研究平台建设方面具备绝对领先优势,一直引领学术界开展“黄河学”的研究。研究内容上,一方面体现区域特色,比如山西大学的“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绿色发展机制及政策研究”,天水师范学院的“黄河流域伏羲祠庙及伏羲信仰研究”和“黄河流域伏羲祭祀仪式考察研究”;另一方面体现高校学科优势,民族大学侧重民族研究,政法类高校侧重法律研究,比如青海民族学院的“黄河上游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律制度体系研究”。
黄河专题研究队伍较为分散。国家社科基金黄河专题立项负责人总计77人,其中2个及以上立项只有4人,占比5%,范围涉及历史、民俗、经济等领域。其中王星光老师以三个立项(其中两个重点项目)成为立项最早也最多的学者,主要研究黄河科学技术史和农业史;两个立项的学者有三人,山东大学贾国静老师研究黄河治理史,山西段友文老师研究黄河村落民俗和神话传说,雷仲敏老师主要从经济领域研究黄河可持续发展。
(四)学科分布
黄河专题研究是个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体系,历史考古和文化类研究高于长江。根据国家社科网站上公布的学科分类,将管理、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归为经济管理,中国历史和考古归为历史考古,社会学和民族学合并为社会民族,立项少的学科包括语言学、哲学、体育学、宗教学、统计学、情报、新闻、马列科社、党史党建归为其他。根据统计结果,黄河专题35%的研究属于历史考古类,32%属于经济管理类,14%属于社会民族学。与长江国家社科立项相比,黄河在历史考古和其他分类较高,经济管理类较低,其他分类中大部分也属于文化领域的研究,这与黄河流域悠久历史和文明地位密不可分。在法学方面,长江和黄河专题都是四个立项,长江专题2015年立项1项,2019年立项3项,黄河则是2020年才开始立项。结合2021年3月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施行,一方面验证研究立足现实问题需求,另一方面说明黄河和长江专题研究的关联性。
三、内容分析 (一)演进轨迹
在立项历程研究的基础上,从内容方面分析国家社科黄河专题的演進轨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1995年黄河流域经济开发研究阶段。这个阶段国家社科基金总计5个立项,除了1992年“黄河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形成及发展”属于科学技术史的课题,其他都围绕黄河流域经济开发范围,包括“黄河长城晋陕蒙峡谷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黄河、长江经济开发比较研究”“开发黄河增长轴线带动中西部发展研究”和“黄河低滩区开发与扶贫对策研究”。
第二阶段,1996—2019年呈现“可持续发展”和“历史文化”两个重心的集治理、文化、生态与经济并存的多领域综合性研究阶段。这个阶段国家社科黄河专题立项总计49项,平均每年两项,跨越时间最长,呈现多领域综合性研究态势,其研究重心出现两次转移:第一,1996—2010年以可持续发展为重心多领域研究并存。从1992年联合国签署《21世纪议程》,1994年我国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到1996年“九五”计划提出“可持续发展”并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到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黄河专题研究出现生态、社会、经济多领域协同的综合性研究,其中2000—2008年13个立项中“可持续发展”出现4次。第二,2011—2019年以历史文化为重心的多领域研究并存。这个阶段26个立项中14个是从历史的角度研究黄河治理、社会、经济、交通等,时间维度涉及史前、汉唐、北宋、明清等,其中2019年在建国70周年之际,四个立项(含两个重大)都是研究黄河治理史,这也是黄河专题研究最古老最基础的领域。第二个方面是文化相关,其中7个立项是关于方言、傩文化、村落、岩画、神话传说等文化领域,以及文化与其他领域发展的研究,比如“宁夏平原沿黄经济区与黄河文化带研究”。
第三阶段,2020年多领域多视角研究并存,并开启高质量、绿色、协同发展的新研究阶段。从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社科黄河专题立项暴涨至28项,在延续过去历史、文化、生态与经济并存的综合性研究基础上,重视高质量(7次)、协同或协调(6次)和绿色(3次)发展等新战略的研究。传统的历史文化研究领域,涉及中游旧新石器时代遗存、传统农业、河务财政制度、英文史料整理、近现代水运河区域社会、清代黄河治理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研究热点,涉及内涵、测度和对策,法律制度体系,生态保护综合补偿机制,生态系统绿色转向和协同演化,能源富集区绿色发展,民众生态意识培育,“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新型城镇化等;协同研究也明显增加,比如府际关系法律、法制协调机制、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文化旅游带边界效应及跨边界合作,“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优化研究等。
(二)内容图谱
本部分以国家社科基金黄河和长江立项名称为研究对象,通过微词云进行词频分析,剔除研究、机制、地区、区域、路径、整理、建设、制度、视野、问题、时期等词语,对黄河频次大于1和长江词频大于2的关键词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内容和空间研究的差异。
1.内容:偏重生态文化,细化领域研究不足
生态方面,黄河专题立项题目中“生态”出现21次,占比25.6%;长江出现40次,占比18%,黄河相对领先。研究内容包括:一方面,从生态的影响因素或重要性出发,在历史或现实维度论述生态和社会变迁、传统文化、城镇兴衰、经济转型发展、黄河治理的关系;另一方面从如何进行生态保护出发,论述生态保护建设、生态补偿、生态意识培育、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法律体系建设等。但是黄河专题细化研究不足,相比长江立项在生态研究方面的屏障、天然林,耕地、禁伐、污染等词汇,黄河立项未涉及,“风险”也只在2020年黄河专题立项中出现一次,但是长江专题中出现7次。
文化方面,黄河专题立项中“文化”出现8次,占总体立项的9.8%,而长江出现11次,占比5%,相对数量黄河领先。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一方面,伏羲、方言、岩画、神话传说等文化内容的表达、保护传承;另一方面,文化和经济、生态关系,比如黄河首曲藏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经济方面,黄河立项题目中“经济”出现7次,长江出现80次,其中68个属于经济带的概念,黄河远低于长江。黄河立项课题经济方面的研究主要从整体上研究黄河流域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或者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城镇化的关系。细分领域研究比较少,最多是“旅游”出现5次,“制造业”在2020年的立项中出现一次。相比长江社科立项如产业、市场、企业、工业等,以及城市群、一体化、效率、评价、提升、整合、集聚、升级、集群等关键词,黄河社科立项都未出现;测度、新型城镇化、耦合、评估、转型等长江专题研究的关键词,黄河立项中也只在2020年出现一次。
2.空间:城市群概念少,区域协同研究不足
国家社科黄河专题立项城市群概念偏少,侧重整体流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所属区域分析,黄河国家社科立项57%都是整体维度研究,上中游研究远高于下游,地域包括金三角、秦晋、晋陕蒙,以及宁夏、河南等省份,和银川、甘南、开封、延川等城市区域。与长江研究对象涉及长江三峡、长江三角洲、长江经济带、长江新经济带等多区域概念相比,黄河偏少。这与流域资源基础与空间发展布局相关,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集群现状落后于长江流域。
国家社科黄河专题立项经济协同研究偏少。协同、协调等词汇黄河立项总计出现7次,主要集中在生态研究领域。长江出现34次,分布在经济和生态领域,其中区域协同发展17次,生态和污染协同治理、绿色发展等出现17次,且涉及城市群(18次)、一体化(9次)、联动(4次)等关键词,在黄河研究中未出现,这与黄河流域产业布局和发展落后现状相关。
四、结论与趋势
通过上述从时空和内容角度对国家社科基金黄河专题立项的分析,以及与长江专题的比较,发现国家社科立项立足现实需求,具有明显的战略导向性和资源禀赋差异性。 第一,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趋势和内容体现了国家战略的引领性和导向性。一方面,黄河和长江专题立项数量,依次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爆发增长,重大项目尤为明显。同时流域战略相互影响,2014年长江经济带战略影响了黄河专题研究的增长,但仅限于短期影响。另一方面,黄河专题研究的内容演进轨迹,从黄河流域开发到可持续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思想的转变过程,且第三阶段的研究明显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战略展开。
第二,流域和地域研究内容差异体现了资源禀赋和发展差异。其一,黄河专题研究侧重历史文化,而长江侧重经济发展,长江作为第一大河,加之长江三角洲的引领,可以并已经承载国家经济带战略需求;相反,“黄河经济带在全面经济层面上不存在”[8],但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形成、发展、演化和复兴的核心区域,历史和文化成为黄河专题研究的重点。其二,分析黄河专题研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流域特性,各机构基本形成稳定的优势学科,不同地区不同机构都依据区位和学科优势成功立项,学科评估与科研产出形成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9]。其三,研究的时间先后性反映出两者的发展差异。长江流域发展领先黄河流域,其相关研究也先于黄河研究。比如,黄河法律方面的研究晚于长江,《长江保护法》也率先颁布;城镇化研究黄河是从2020年才涉及,但是长江从2007年到2018年都有研究。
第三,在共同问题研究上黄河和长江相互借鉴。一方面,虽然因现实需求不同,黄河和长江研究侧重不同,但研究领域基本一致,且在研究上有时间先后之分,可以相互借鉴。比如黄河法律和城镇化研究晚于长江,但是文化遗产和生态补偿研究早于长江。另一方面,国家社科已有两项黄河和长江的比较研究,1993年闫恒老师的“黄河、长江经济开发比较研究”,以及2012年刘目斌老师的“黄河上游与长江下游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比较研究”。
正是基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战略导向性和资源禀赋性,黄河专题研究也将继续紧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基于各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立足现实需求,借鉴长江研究经验,延续2020年国家社科立项的特征和高位态势,细化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优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多领域综合性的研究。
整体研究方面,持续推进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研究。2020年国家社科立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开始法律、生态、新型城镇化等研究,在此基础上,后续继续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细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对策,结合“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等战略,因地制宜,构建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一方面,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社会、民生等多维度[10],如何综合利用科技、市场、政府等多主体多要素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流域城市群、城市圈和城乡协同发展。在黄河治理、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旅游开发、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领域因地制宜,形成上游水源涵养区、中游综合治理区和下游绿色经济区,推动黄河金三角、黄河三角洲、几字弯都市圈以及流域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基于中心城市的城市圈发展,促进西安、郑州、济南、兰州等基于中心城市的城市圈多级一体化发展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细分领域方面,在继续黄河历史文化领域优势研究的基础上,从治理、生态、经济、社会等领域进行细化深入研究。根据内容图谱分析,相比长江专题立项课题,黄河立项课题在生态和经济方面的细化研究不足,2020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未来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逐步明确整体战略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和实际需求,借鉴长江专题研究经验,实现不同地区细分领域的研究。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一方面,建议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应加大支持力度,尤其是重大项目支持力度,从国家战略高度为黄河专题研究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建议科研工作者继续立足自身优势,把握战略导向和现实需求,借鉴长江专题研究,从经济、生态、文化、社会、法律等多角度深入并细化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锋,等.黄河几字弯地区文化协同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20:1-163.
[2] 宋正海.黄河区域的综合研究[J].科学学研究,1989(4).
[3] 李后强,李海龙.从长江黄河“双联体”看中华民族文化基因[J].社会科学研究,2021(1).
[4] 胡海燕,方一平.长江黄河源区牧民收入与交通发展水平的关联性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4(6).
[5] 吴锋.新闻传播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绩效表现及应对策略——基于2004—2015年结项课题的统计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6] 廖嘉琦.我国情报学近五年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基于2014—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J].情报科学, 2020(3).
[7] 张连刚,陈卓,李娅,等.农民合作社研究的多维度特征与发展态势分析——基于1992~2019年国家社科和自然基金项目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20(1).
[8] 陆大道,孙东琪.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J].地理学报,2019(12).
[9] 赵蕊涵.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基于2015—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统计[J].图书馆学研究,2019(20).
[10] 韩君,杜文豪,吴俊珺,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1).
作者简介:吴锋(1977—),男,汉族,湖北十堰人,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高校新型智库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传媒经营管理与文化产业。
杨晓萍(1985—),女,汉族,陕西渭南人,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媒经营管理与文化产业。
(责任编辑:叶子)
关键词:黄河;长江;国家社科基金
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3-0022-06
黄河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1]。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大局,一直是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历史上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现在依然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黄河专题研究是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最重要和最复杂的问题之一。2019到2020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甘肃、河南、陕西、山西、宁夏等黄河流域6个省区考察,并于2019年9月专门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随后,国务院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各省也相继编制出台省域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工程。因此,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研究迫在眉睫。
国家科研基金是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的关键力量。国家社科基金作为人文社科领域唯一国家级项目,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相关学术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效应。本文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为数据源,以长江为比较和参照对象,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黄河专题立项课题的总体特征、内容图谱和发展趋势,以便为黄河专题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现状
黄河专题研究是将黄河作为独立对象的综合性研究系统。由于黄河流域“是个有着漫长演化历史的极其复杂的综合体,是自然与人文、现实与传统、广阔地域与悠久历史密切相关构成的大系统”[2],其研究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又在每个领域中涉及历史学、现代学和未来学,本文主要从人文社科视角切入分析黄河专题研究。黄河专题研究历史悠久,从《山海经》记载上古大禹治水开始,到古代历朝政权重视黄河治理,初步发展形成有机论自然观、天地人相互关系等理论,黄河文化成为中国文化正统。近代黄河研究进一步发展,以民国时期李仪祉和张含英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吸收历史经验和国外理论,形成流域共同治理理念,出版《黄河概况及治本探讨》(1935)、《治理黄河纲要》(1947)等专著,为黄河专题现代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建国后黄河研究进入繁荣发展期,建国初期以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为首的历史地理学者从历史文献考证入手形成《黄河史论丛》《河山集》《黄河文化》等一系列著作,从历史角度开拓了黄河生态治理、地理、文化等多领域研究。八十年代以后黄河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峰,呈现从历史和现实维度研究文化、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等多领域的综合态势。
一是建国后黄河专题研究发展逐步稳定。期刊方面,194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并于同年创办《人民黄河》专刊,现已成为黄河专题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研究机构方面,黄河流域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在综合性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基于黄河流域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院所,比如河南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都设有历史文化和文化旅游学院等平台机构,郑州大学设有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等黄河流域特色文化研究所,以及河南大学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黄河专题研究平台。河南大学从2008年开始连续举办了10届“黄河学”高层论坛,引领黄河学的发展。2019年随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陕西、北京、甘肃、河南等黄河流域省市,政府与高校合作相继成立了一批黄河研究院,涉及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研究,以及文化、考古、绿色发展、文化与生态安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专题研究。研究队伍方面,黄河专题在人文社科领域主要涉及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两方面,歷史文化方面比如陈隆文老师的黄河水道历史研究,李靖莉老师的黄河三角洲历史和刘满老师的黄河古址研究;经济发展方面如黄秉杰老师侧重黄河三角洲发展,赵雪艳老师关注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石培基老师主要研究黄河流域旅游开发,李硕雅老师重视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发展研究。
二是长江和黄河的比较研究涉及文化和经济等方面。文化方面,有学者从整体角度提出长江和黄河共同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3],大部分学者从单一领域不同时空视角入手,研究黄河和长江文明或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经济方面,比较研究包括整体流域发展条件、效率、影响因素等,也涉及个别视角比如牧民收入与交通发展水平关联对比研究[4]。
三是以国家社科基金作为切入点研究学科发展趋势尤其是图书情报学科已趋于成熟,但在单一专题领域的研究较少。多个学者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基础,从立项数据、课题指南、结项课题等不同视角,通过基础统计分析和课题内容分析研究学科热点和趋势,涉及图书馆学、情报与档案管理、情报与文献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细分学科[5-6];也有学者以国家基金项目作为数据源,以农民合作社作为关键词进行专题研究[7]。
总之,黄河专题研究历史悠久且跨多学科领域,但是目前还没有从国家社科基金角度研究黄河专题的文章。本文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黄河专题立项,提出以下问题:目前黄河专题研究国家基金资助力度是否足够?是否有稳定机构和团队?黄河国家社科立项都涉及哪些内容?有何特点趋势?以期为国家基金资助和学术界黄河专题研究提供建议。 二、分布特征
本文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以“黄河”和“长江”两個关键词进行搜索,获取所有国家社科立项项目,与长江专题比较,从立项趋势、项目类型、空间和学科分布等方面分析黄河专题立项的总体特征。
(一)立项历程
国家社科基金黄河专题从1992年开始立项,直至2020年迎来爆发元年,立项数量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从1986年国家社科基金批准成立,1992年郑州大学王星光老师的“黄河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形成及发展”立项成功,首开黄河专题研究国家级社科项目资助之先河。截至2020年黄河专题共计立项82个,以2019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为分界点,之前黄河专题研究都处于低位徘徊阶段,28年间立项总计54个,平均每年1.86项;其中2015年呈现8个立项的小高峰,是因为2014年建设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带动黄河立项小幅波动,但之后又维持以往低位态势;2020年呈现明显爆发态势,黄河专题立项直线攀升到28项,是之前年平均立项的14倍,呈现显著的高位增长态势。
长江专题立项数量整体高于黄河,且以2014年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为分界点,呈现之前低位稳定、之后高位波动的态势。比较来看,1991年到2020年国家社科长江专题立项221项,是黄河的两倍多。2014年之前,黄河和长江专题研究都处于低位,但是黄河以平均每年2个立项低于长江;自从2014年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国家战略,长江年均立项翻了6倍,并带动黄河2015年立项的小幅增长;随着2019年黄河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黄河专题立项首次显著高于长江7项。
(二)项目类型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尤其是重大项目数量代表国家战略支持力度,黄河专题重大项目数量小于长江,具有明显的战略滞后性和流域资源发展特性。1992年至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黄河专题立项6种类型中,重点、西部和后期资助项目以2%略高于长江专题同类立项,但是重大和青年项目低于长江,且重大项目差异最大。自1992年至今黄河重大项目仅有4个,且为2019年、2020年立项,包括2019年吴漫、钞晓鸿老师的“明清时期黄河治理工程文献的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以及2020年陈晓景、侯佳儒老师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律制度体系研究”,与国家战略时间和内容导向强相关。
比较黄河和长江立项差异最大的重大项目,长江专题共19个重大立项,时间上17项分布在2015年之后,内容上9项都属于可持续发展研究,涉及绿色发展、生态安全、生态补偿、生态经济、生态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对比发现,从明确国家重大战略开始,重大项目立项显著增加;研究内容上黄河相比长江,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治理史,这也是黄河研究历史最悠久的议题。
(三)空间分布
黄河专题研究机构都分布在黄河流域省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学科优势,其中河南省立项数量绝对领先。从地域分布看,国家社科黄河专题立项主要分布在河南、甘肃、陕西、宁夏、山东、北京、青海等黄河流域省份,与长江专题立项一样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各个高校在整体研究之外,主要侧重所属领域段的研究,比如甘肃学者主要研究黄河上游,陕西、山西、河南学者主要研究中游等。从省份排名看,河南省在黄河社科立项方面以24项29%的占比绝对领先,从1992年到2020年一直稳居前茅,2020年以10个立项遥遥领先。甘肃省在2006年才突破国家社科基金黄河专题立项,但截至2020年已以13项16%的占比排名第二,省内高校和党政机关势均力敌,具有明显的后发之势。
黄河专题研究河南三所研究机构绝对领先。郑州大学、河南社科院、河南大学的立项数量排名前三,仅2020年总计立项7个,占比25%。三所机构在黄河特色文化研究、黄河专题国家级研究平台建设方面具备绝对领先优势,一直引领学术界开展“黄河学”的研究。研究内容上,一方面体现区域特色,比如山西大学的“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绿色发展机制及政策研究”,天水师范学院的“黄河流域伏羲祠庙及伏羲信仰研究”和“黄河流域伏羲祭祀仪式考察研究”;另一方面体现高校学科优势,民族大学侧重民族研究,政法类高校侧重法律研究,比如青海民族学院的“黄河上游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律制度体系研究”。
黄河专题研究队伍较为分散。国家社科基金黄河专题立项负责人总计77人,其中2个及以上立项只有4人,占比5%,范围涉及历史、民俗、经济等领域。其中王星光老师以三个立项(其中两个重点项目)成为立项最早也最多的学者,主要研究黄河科学技术史和农业史;两个立项的学者有三人,山东大学贾国静老师研究黄河治理史,山西段友文老师研究黄河村落民俗和神话传说,雷仲敏老师主要从经济领域研究黄河可持续发展。
(四)学科分布
黄河专题研究是个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体系,历史考古和文化类研究高于长江。根据国家社科网站上公布的学科分类,将管理、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归为经济管理,中国历史和考古归为历史考古,社会学和民族学合并为社会民族,立项少的学科包括语言学、哲学、体育学、宗教学、统计学、情报、新闻、马列科社、党史党建归为其他。根据统计结果,黄河专题35%的研究属于历史考古类,32%属于经济管理类,14%属于社会民族学。与长江国家社科立项相比,黄河在历史考古和其他分类较高,经济管理类较低,其他分类中大部分也属于文化领域的研究,这与黄河流域悠久历史和文明地位密不可分。在法学方面,长江和黄河专题都是四个立项,长江专题2015年立项1项,2019年立项3项,黄河则是2020年才开始立项。结合2021年3月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施行,一方面验证研究立足现实问题需求,另一方面说明黄河和长江专题研究的关联性。
三、内容分析 (一)演进轨迹
在立项历程研究的基础上,从内容方面分析国家社科黄河专题的演進轨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1995年黄河流域经济开发研究阶段。这个阶段国家社科基金总计5个立项,除了1992年“黄河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形成及发展”属于科学技术史的课题,其他都围绕黄河流域经济开发范围,包括“黄河长城晋陕蒙峡谷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黄河、长江经济开发比较研究”“开发黄河增长轴线带动中西部发展研究”和“黄河低滩区开发与扶贫对策研究”。
第二阶段,1996—2019年呈现“可持续发展”和“历史文化”两个重心的集治理、文化、生态与经济并存的多领域综合性研究阶段。这个阶段国家社科黄河专题立项总计49项,平均每年两项,跨越时间最长,呈现多领域综合性研究态势,其研究重心出现两次转移:第一,1996—2010年以可持续发展为重心多领域研究并存。从1992年联合国签署《21世纪议程》,1994年我国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到1996年“九五”计划提出“可持续发展”并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到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黄河专题研究出现生态、社会、经济多领域协同的综合性研究,其中2000—2008年13个立项中“可持续发展”出现4次。第二,2011—2019年以历史文化为重心的多领域研究并存。这个阶段26个立项中14个是从历史的角度研究黄河治理、社会、经济、交通等,时间维度涉及史前、汉唐、北宋、明清等,其中2019年在建国70周年之际,四个立项(含两个重大)都是研究黄河治理史,这也是黄河专题研究最古老最基础的领域。第二个方面是文化相关,其中7个立项是关于方言、傩文化、村落、岩画、神话传说等文化领域,以及文化与其他领域发展的研究,比如“宁夏平原沿黄经济区与黄河文化带研究”。
第三阶段,2020年多领域多视角研究并存,并开启高质量、绿色、协同发展的新研究阶段。从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社科黄河专题立项暴涨至28项,在延续过去历史、文化、生态与经济并存的综合性研究基础上,重视高质量(7次)、协同或协调(6次)和绿色(3次)发展等新战略的研究。传统的历史文化研究领域,涉及中游旧新石器时代遗存、传统农业、河务财政制度、英文史料整理、近现代水运河区域社会、清代黄河治理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研究热点,涉及内涵、测度和对策,法律制度体系,生态保护综合补偿机制,生态系统绿色转向和协同演化,能源富集区绿色发展,民众生态意识培育,“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新型城镇化等;协同研究也明显增加,比如府际关系法律、法制协调机制、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文化旅游带边界效应及跨边界合作,“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优化研究等。
(二)内容图谱
本部分以国家社科基金黄河和长江立项名称为研究对象,通过微词云进行词频分析,剔除研究、机制、地区、区域、路径、整理、建设、制度、视野、问题、时期等词语,对黄河频次大于1和长江词频大于2的关键词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内容和空间研究的差异。
1.内容:偏重生态文化,细化领域研究不足
生态方面,黄河专题立项题目中“生态”出现21次,占比25.6%;长江出现40次,占比18%,黄河相对领先。研究内容包括:一方面,从生态的影响因素或重要性出发,在历史或现实维度论述生态和社会变迁、传统文化、城镇兴衰、经济转型发展、黄河治理的关系;另一方面从如何进行生态保护出发,论述生态保护建设、生态补偿、生态意识培育、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法律体系建设等。但是黄河专题细化研究不足,相比长江立项在生态研究方面的屏障、天然林,耕地、禁伐、污染等词汇,黄河立项未涉及,“风险”也只在2020年黄河专题立项中出现一次,但是长江专题中出现7次。
文化方面,黄河专题立项中“文化”出现8次,占总体立项的9.8%,而长江出现11次,占比5%,相对数量黄河领先。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一方面,伏羲、方言、岩画、神话传说等文化内容的表达、保护传承;另一方面,文化和经济、生态关系,比如黄河首曲藏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经济方面,黄河立项题目中“经济”出现7次,长江出现80次,其中68个属于经济带的概念,黄河远低于长江。黄河立项课题经济方面的研究主要从整体上研究黄河流域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或者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城镇化的关系。细分领域研究比较少,最多是“旅游”出现5次,“制造业”在2020年的立项中出现一次。相比长江社科立项如产业、市场、企业、工业等,以及城市群、一体化、效率、评价、提升、整合、集聚、升级、集群等关键词,黄河社科立项都未出现;测度、新型城镇化、耦合、评估、转型等长江专题研究的关键词,黄河立项中也只在2020年出现一次。
2.空间:城市群概念少,区域协同研究不足
国家社科黄河专题立项城市群概念偏少,侧重整体流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所属区域分析,黄河国家社科立项57%都是整体维度研究,上中游研究远高于下游,地域包括金三角、秦晋、晋陕蒙,以及宁夏、河南等省份,和银川、甘南、开封、延川等城市区域。与长江研究对象涉及长江三峡、长江三角洲、长江经济带、长江新经济带等多区域概念相比,黄河偏少。这与流域资源基础与空间发展布局相关,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集群现状落后于长江流域。
国家社科黄河专题立项经济协同研究偏少。协同、协调等词汇黄河立项总计出现7次,主要集中在生态研究领域。长江出现34次,分布在经济和生态领域,其中区域协同发展17次,生态和污染协同治理、绿色发展等出现17次,且涉及城市群(18次)、一体化(9次)、联动(4次)等关键词,在黄河研究中未出现,这与黄河流域产业布局和发展落后现状相关。
四、结论与趋势
通过上述从时空和内容角度对国家社科基金黄河专题立项的分析,以及与长江专题的比较,发现国家社科立项立足现实需求,具有明显的战略导向性和资源禀赋差异性。 第一,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趋势和内容体现了国家战略的引领性和导向性。一方面,黄河和长江专题立项数量,依次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爆发增长,重大项目尤为明显。同时流域战略相互影响,2014年长江经济带战略影响了黄河专题研究的增长,但仅限于短期影响。另一方面,黄河专题研究的内容演进轨迹,从黄河流域开发到可持续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思想的转变过程,且第三阶段的研究明显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战略展开。
第二,流域和地域研究内容差异体现了资源禀赋和发展差异。其一,黄河专题研究侧重历史文化,而长江侧重经济发展,长江作为第一大河,加之长江三角洲的引领,可以并已经承载国家经济带战略需求;相反,“黄河经济带在全面经济层面上不存在”[8],但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形成、发展、演化和复兴的核心区域,历史和文化成为黄河专题研究的重点。其二,分析黄河专题研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流域特性,各机构基本形成稳定的优势学科,不同地区不同机构都依据区位和学科优势成功立项,学科评估与科研产出形成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9]。其三,研究的时间先后性反映出两者的发展差异。长江流域发展领先黄河流域,其相关研究也先于黄河研究。比如,黄河法律方面的研究晚于长江,《长江保护法》也率先颁布;城镇化研究黄河是从2020年才涉及,但是长江从2007年到2018年都有研究。
第三,在共同问题研究上黄河和长江相互借鉴。一方面,虽然因现实需求不同,黄河和长江研究侧重不同,但研究领域基本一致,且在研究上有时间先后之分,可以相互借鉴。比如黄河法律和城镇化研究晚于长江,但是文化遗产和生态补偿研究早于长江。另一方面,国家社科已有两项黄河和长江的比较研究,1993年闫恒老师的“黄河、长江经济开发比较研究”,以及2012年刘目斌老师的“黄河上游与长江下游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比较研究”。
正是基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战略导向性和资源禀赋性,黄河专题研究也将继续紧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基于各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立足现实需求,借鉴长江研究经验,延续2020年国家社科立项的特征和高位态势,细化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优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多领域综合性的研究。
整体研究方面,持续推进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研究。2020年国家社科立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开始法律、生态、新型城镇化等研究,在此基础上,后续继续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细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对策,结合“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等战略,因地制宜,构建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一方面,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社会、民生等多维度[10],如何综合利用科技、市场、政府等多主体多要素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流域城市群、城市圈和城乡协同发展。在黄河治理、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旅游开发、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领域因地制宜,形成上游水源涵养区、中游综合治理区和下游绿色经济区,推动黄河金三角、黄河三角洲、几字弯都市圈以及流域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基于中心城市的城市圈发展,促进西安、郑州、济南、兰州等基于中心城市的城市圈多级一体化发展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细分领域方面,在继续黄河历史文化领域优势研究的基础上,从治理、生态、经济、社会等领域进行细化深入研究。根据内容图谱分析,相比长江专题立项课题,黄河立项课题在生态和经济方面的细化研究不足,2020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未来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逐步明确整体战略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和实际需求,借鉴长江专题研究经验,实现不同地区细分领域的研究。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一方面,建议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应加大支持力度,尤其是重大项目支持力度,从国家战略高度为黄河专题研究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建议科研工作者继续立足自身优势,把握战略导向和现实需求,借鉴长江专题研究,从经济、生态、文化、社会、法律等多角度深入并细化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锋,等.黄河几字弯地区文化协同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20:1-163.
[2] 宋正海.黄河区域的综合研究[J].科学学研究,1989(4).
[3] 李后强,李海龙.从长江黄河“双联体”看中华民族文化基因[J].社会科学研究,2021(1).
[4] 胡海燕,方一平.长江黄河源区牧民收入与交通发展水平的关联性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4(6).
[5] 吴锋.新闻传播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绩效表现及应对策略——基于2004—2015年结项课题的统计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6] 廖嘉琦.我国情报学近五年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基于2014—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J].情报科学, 2020(3).
[7] 张连刚,陈卓,李娅,等.农民合作社研究的多维度特征与发展态势分析——基于1992~2019年国家社科和自然基金项目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20(1).
[8] 陆大道,孙东琪.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J].地理学报,2019(12).
[9] 赵蕊涵.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基于2015—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统计[J].图书馆学研究,2019(20).
[10] 韩君,杜文豪,吴俊珺,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1).
作者简介:吴锋(1977—),男,汉族,湖北十堰人,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高校新型智库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传媒经营管理与文化产业。
杨晓萍(1985—),女,汉族,陕西渭南人,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媒经营管理与文化产业。
(责任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