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讨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唐璜》中的爱情主题。文章从这部长诗中所出现的爱情的背叛,爱情的忠贞和爱情的角色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拜伦诗歌中所隐藏的浪漫主义爱情色彩,以此来窥见拜伦自己的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背叛;忠贞;角色
乔治·戈登·拜伦是欧洲十九世纪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杰出代表。拜伦一生反对压迫奴役,讴歌自由解放,颂扬人民革命运动。他的诗歌以辛辣的社会讽刺和批评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尽管他的部分诗歌有着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悲观情绪等消极因素,但他毕竟不失为一位重要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创作在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多的影响,而“拜伦式英雄”风靡一时。在中国,鲁迅称拜伦是浪漫主义的“宗主”,盛赞其人其诗“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9]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尽管这部长诗只完成了十五章,第十六章仅写了一部分,但是它是作者思想和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4] 另外,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2]
除此之外,拜伦在《唐璜》里面关于爱情的观点,也成为众多学者所重视的对象。本文正是从这点出发,讨论主人公唐璜对于爱情的态度以及信念,以此更进一步地了解作者拜伦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爱情的背叛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是西班牙传说中的一个人物,被公认为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但是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情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准确地说,唐璜是作者有意地塑造成的一个“拜伦式的英雄”,因此其中也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唐璜说,“爱情比面包和呼吸更重要,专一的爱情是对其他女人的残酷”。[1] 这就说明,有爱情就有背叛。正如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认为的,爱情是自私的,你深爱着一个人,你肯定就背叛了爱你的人或者说其他可能爱你的人。当今,爱与被爱一直被年轻人当作哲学中矛盾对立的最好的例子,仔细想一想,我们也不得不点头同意。当一个人择偶的同时也就是背叛的过程,每每排除一个与自己不合适的对象,也许就是背叛自己和他人的过程。
唐璜性格热情,勇敢,不屈不饶,而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蒂的经历,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例如:在《唐璜》第四歌中写唐璜与海蒂在海岛上宁静幸福的恋爱时,有一节这样写道:
“假使我对人间的事物笑,
这是为了我可以不哭;假使我哭,
这是由于我们的天性不能老使自己
无动于衷,在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东西
还没睡去之前,我们第一就必须
把我们的心深深沉默在遗忘川里……”
接着,在安排荒凉的海滩上只剩下唐璜和海蒂两人时,拜伦又感慨道:
“……为神明所爱的人死的年青,
他们因此就避免了好多得死亡:
友人的死亡,以及那杀人更凶的——
友谊、爱情、青春,和种种一切的死亡,
除了仅仅的生命;既然拿沉积的彼岸
终于要等候那些最长久的闪避
那古老弓手的利箭的人们,说不定
为人们所痛苦的夭折愿意时要救人。”[1]
从拜伦的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从海蒂开始,唐璜和遇到的女子交往中的爱情在递减,而欲望的成分在增加。在古尔佩霞兹和俄国女王卡萨林那里,唐璜几乎以一个专职供别人取乐的“娈人”身份出现,纯洁的爱情已是一个遥远的回忆。[5] 在上面这段诗歌中唐璜所说的遗忘,也只是我在这里所强调的背叛,当一个人要努力忘记过去,那就是在背叛自己。唐璜只有忘记自己与贵族少妇的爱情,才能和海蒂享受这段浪漫的牧歌式的爱情。而之后他得到女皇叶卡捷琳娜的青睐,成为宠臣,也就正是他对海蒂的背叛,在唐璜所经历的一个个爱情悲剧中,我们一次次的看到了他对爱情的背叛,这也许正揭示出了拜伦对待爱情的观点,有爱情就会有背叛。
拜伦的《唐璜》与众不同之处是因为他是拜伦的个人之书,是拜伦作为一个诗人书写的心灵之书,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唐璜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拜伦对自己的重新刻画,拜伦的唐璜虽然经历了远远多于常人的很多次恋爱,但是他仍然被刻画成一个风度翩翩、纯洁无邪的青年形象。因为在拜伦的诗里面,每次爱情的来临都会使唐璜全身心地投入,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也就反映了拜伦自己对爱情的态度,虽然他的一生中也经历了几次爱情,他仍然认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因为有爱情就会有背叛,这就是他的爱情信条。
爱情的忠贞
这部长诗中最令人感动的不只是唐璜浪漫主义的冒险和爱情遭遇,而大量的关于爱情的精彩比喻至今仍然成为年轻爱人们的最爱,有些甚至成为描述爱情的至理名言。例如:
“我决不会变
除非这蓝色的海水都化为气
除非是陆地变成了海洋,海枯了石烂了”[1]
海水不会都变成气体,陆地不会变成海洋,海洋不会干枯,岩石不会腐烂,用这样的誓言比喻爱情,又正显示了唐璜对爱情绝对不会背叛的决心。“海枯石烂”正是我们今天一来比喻爱情忠贞的流行词语。唐璜经历的很多次的爱情,但是每次都很专一,尽管每一次都没有好的结果,但是在爱的过程中至少他是投入的。
“爱情真的具有奇异莫测的力量
他撑得住自己引起的高烧”[1]
这里的“高烧”一词用来比喻爱情到来时燃烧的痛苦,唐璜性格热情,对爱情充满激情,拜伦认为正是爱情使得人燃烧,而爱情又使得人能够不屈不饶,忠贞不一的对待它。正如有人认为“爱情”一旦到来,就会使得爱与被爱的双方都感觉到“自由”上的压力,而爱情本身却给人承受这种压力的勇气。
“一个孩子在母亲的怀中哺乳
一个婴孩从襁褓中望着灯光
一个守财奴往箱子里收敛财宝
一个信徒看见了天使在空中飞翔
一个阿拉伯人接待了异方的宾客
一个水手在决斗中赢得了奖赏
都会感到狂喜,但那喜悦也比不了
一个恋人看着自己的所爱之人在睡眠”[1]
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孩子哺乳,婴儿看到光,守财奴得财,信徒看见天使,阿拉伯人接待客人,水手得奖和看自己的爱人睡觉做对比,衬托了爱情给人带来的巨大的快乐。这六个不同身份人的快乐,比起爱情带来的愉悦,远远不能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爱情仍然用神圣的眼光,爱情,始终是一切情感无所能及的。
“情欲是一种极其不稳定的股票
碰到一个买主,就会大打折扣
从你那儿就转了手”[1]
这里用股市的行情不稳来比喻只以情欲为基础的爱情是不会牢固的,而买主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插足者,以情欲为基础的爱情就如没有根系的玫瑰,也就只能开有限的一段时间,谈不上永恒。
“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一样啊
有呼也有吸
一颗灵魂总要吸收
另一颗灵魂的感情
来充实自己
然后以更加丰富的感情
来回送给人家
人与人之间要是
没有了这类美妙的关系
灵魂也就没有了生机
它会缺少空气!
它会受难!
它会枯萎!”[1]
这里把爱情看作是一种高贵的精神生活,而这种感情是相互的,只有爱的双方都能够接受对方的感情,然后又懂得回报他的感情,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关系,才会有这种美妙的爱。如果人们之间缺少了这种关系,爱情也就没有了生机,就像花儿没有了空气就会凋谢,树木没有了空气枯萎。同样,爱情也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空气,每个人都不能没有它,否则生活也就没有了生气。
在《唐璜》中,像这样的经典爱情比喻数不胜数,在这里就不——列举了。
爱情的角色
拜伦曾经说过:“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却是女人生命的全部”。[9] 拜伦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次的爱情,这也就决定了他创造出很多浪漫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中女性角色总是多于男性。
在《唐璜》中,爱情充满了许多浪漫的色彩,但是里面描写的各种女性形象,似乎又对女性的爱情观念给予的尖锐的嘲讽,但是反面,作者又是借用了这种方式来颂扬了爱情的美好,爱情对于女性来说,也许是一念之间,便决定了她一生的观念和生活。
自《圣经》起,女性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都被描述成男性的附属品,社会的弱者,似乎没有男性,女性就没有办法生存,女性生来就是服侍男性的。而在拜伦的《唐璜》中,女性是和男性平等的,里面的女性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在爱情的路上遇到困难时能够勇敢地面对,毫无怨言地承担责任。
在《唐璜》中,主人公的心愿也只是拜伦自己的心理写照,在他自己的心里,爱情就应该是双方相互捍卫,共同争取,在对待爱情时,男性和女性是公平的。《唐璜》中所描述的爱情意境完全符合浪漫主义“爱情战胜一切”的理念。
唐璜本是个历史人物,道德沦丧,专喜勾搭,游戏人间,但是其身上的反道德反传统特质却成为时代先知们不错的创作素材,这位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又成为后人研究拜伦最有用的资料。虽然对于唐璜的性格和作风后人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唐璜在对待每一次爱情时他确实是投入了的,即使我们今天所期待的爱情最高的境界,在唐璜身上不也可以找到很多吗?从表面上看,无论是作者拜伦还是他的主人公唐璜,他们都是风流韵事,生活放荡的肉欲之徒,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表象下面却另有新意,他们其实是追求灵与肉相结合的完美爱情的人。
美丽的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向往精神花园,也是人类文学永恒的话题。拜伦的《唐璜》自古至今都成为人们讨论不休的著名诗篇,我想作者对爱情的特殊描写也贡献不小吧。
参考文献:
[1]拜伦,《唐璜》[M],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2]何树,苏友芬.英国文学导读[M],兴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
[3]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黄源深,周立人.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王化学,《西方文学经典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6]王佐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8]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9]张娟平;拜伦的形象:从欧洲到中国[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注:所有诗歌原文皆引自[1].
关键词:爱情;背叛;忠贞;角色
乔治·戈登·拜伦是欧洲十九世纪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杰出代表。拜伦一生反对压迫奴役,讴歌自由解放,颂扬人民革命运动。他的诗歌以辛辣的社会讽刺和批评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尽管他的部分诗歌有着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悲观情绪等消极因素,但他毕竟不失为一位重要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创作在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多的影响,而“拜伦式英雄”风靡一时。在中国,鲁迅称拜伦是浪漫主义的“宗主”,盛赞其人其诗“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9]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尽管这部长诗只完成了十五章,第十六章仅写了一部分,但是它是作者思想和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4] 另外,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2]
除此之外,拜伦在《唐璜》里面关于爱情的观点,也成为众多学者所重视的对象。本文正是从这点出发,讨论主人公唐璜对于爱情的态度以及信念,以此更进一步地了解作者拜伦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爱情的背叛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是西班牙传说中的一个人物,被公认为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但是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情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准确地说,唐璜是作者有意地塑造成的一个“拜伦式的英雄”,因此其中也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唐璜说,“爱情比面包和呼吸更重要,专一的爱情是对其他女人的残酷”。[1] 这就说明,有爱情就有背叛。正如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认为的,爱情是自私的,你深爱着一个人,你肯定就背叛了爱你的人或者说其他可能爱你的人。当今,爱与被爱一直被年轻人当作哲学中矛盾对立的最好的例子,仔细想一想,我们也不得不点头同意。当一个人择偶的同时也就是背叛的过程,每每排除一个与自己不合适的对象,也许就是背叛自己和他人的过程。
唐璜性格热情,勇敢,不屈不饶,而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蒂的经历,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例如:在《唐璜》第四歌中写唐璜与海蒂在海岛上宁静幸福的恋爱时,有一节这样写道:
“假使我对人间的事物笑,
这是为了我可以不哭;假使我哭,
这是由于我们的天性不能老使自己
无动于衷,在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东西
还没睡去之前,我们第一就必须
把我们的心深深沉默在遗忘川里……”
接着,在安排荒凉的海滩上只剩下唐璜和海蒂两人时,拜伦又感慨道:
“……为神明所爱的人死的年青,
他们因此就避免了好多得死亡:
友人的死亡,以及那杀人更凶的——
友谊、爱情、青春,和种种一切的死亡,
除了仅仅的生命;既然拿沉积的彼岸
终于要等候那些最长久的闪避
那古老弓手的利箭的人们,说不定
为人们所痛苦的夭折愿意时要救人。”[1]
从拜伦的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从海蒂开始,唐璜和遇到的女子交往中的爱情在递减,而欲望的成分在增加。在古尔佩霞兹和俄国女王卡萨林那里,唐璜几乎以一个专职供别人取乐的“娈人”身份出现,纯洁的爱情已是一个遥远的回忆。[5] 在上面这段诗歌中唐璜所说的遗忘,也只是我在这里所强调的背叛,当一个人要努力忘记过去,那就是在背叛自己。唐璜只有忘记自己与贵族少妇的爱情,才能和海蒂享受这段浪漫的牧歌式的爱情。而之后他得到女皇叶卡捷琳娜的青睐,成为宠臣,也就正是他对海蒂的背叛,在唐璜所经历的一个个爱情悲剧中,我们一次次的看到了他对爱情的背叛,这也许正揭示出了拜伦对待爱情的观点,有爱情就会有背叛。
拜伦的《唐璜》与众不同之处是因为他是拜伦的个人之书,是拜伦作为一个诗人书写的心灵之书,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唐璜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拜伦对自己的重新刻画,拜伦的唐璜虽然经历了远远多于常人的很多次恋爱,但是他仍然被刻画成一个风度翩翩、纯洁无邪的青年形象。因为在拜伦的诗里面,每次爱情的来临都会使唐璜全身心地投入,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也就反映了拜伦自己对爱情的态度,虽然他的一生中也经历了几次爱情,他仍然认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因为有爱情就会有背叛,这就是他的爱情信条。
爱情的忠贞
这部长诗中最令人感动的不只是唐璜浪漫主义的冒险和爱情遭遇,而大量的关于爱情的精彩比喻至今仍然成为年轻爱人们的最爱,有些甚至成为描述爱情的至理名言。例如:
“我决不会变
除非这蓝色的海水都化为气
除非是陆地变成了海洋,海枯了石烂了”[1]
海水不会都变成气体,陆地不会变成海洋,海洋不会干枯,岩石不会腐烂,用这样的誓言比喻爱情,又正显示了唐璜对爱情绝对不会背叛的决心。“海枯石烂”正是我们今天一来比喻爱情忠贞的流行词语。唐璜经历的很多次的爱情,但是每次都很专一,尽管每一次都没有好的结果,但是在爱的过程中至少他是投入的。
“爱情真的具有奇异莫测的力量
他撑得住自己引起的高烧”[1]
这里的“高烧”一词用来比喻爱情到来时燃烧的痛苦,唐璜性格热情,对爱情充满激情,拜伦认为正是爱情使得人燃烧,而爱情又使得人能够不屈不饶,忠贞不一的对待它。正如有人认为“爱情”一旦到来,就会使得爱与被爱的双方都感觉到“自由”上的压力,而爱情本身却给人承受这种压力的勇气。
“一个孩子在母亲的怀中哺乳
一个婴孩从襁褓中望着灯光
一个守财奴往箱子里收敛财宝
一个信徒看见了天使在空中飞翔
一个阿拉伯人接待了异方的宾客
一个水手在决斗中赢得了奖赏
都会感到狂喜,但那喜悦也比不了
一个恋人看着自己的所爱之人在睡眠”[1]
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孩子哺乳,婴儿看到光,守财奴得财,信徒看见天使,阿拉伯人接待客人,水手得奖和看自己的爱人睡觉做对比,衬托了爱情给人带来的巨大的快乐。这六个不同身份人的快乐,比起爱情带来的愉悦,远远不能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爱情仍然用神圣的眼光,爱情,始终是一切情感无所能及的。
“情欲是一种极其不稳定的股票
碰到一个买主,就会大打折扣
从你那儿就转了手”[1]
这里用股市的行情不稳来比喻只以情欲为基础的爱情是不会牢固的,而买主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插足者,以情欲为基础的爱情就如没有根系的玫瑰,也就只能开有限的一段时间,谈不上永恒。
“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一样啊
有呼也有吸
一颗灵魂总要吸收
另一颗灵魂的感情
来充实自己
然后以更加丰富的感情
来回送给人家
人与人之间要是
没有了这类美妙的关系
灵魂也就没有了生机
它会缺少空气!
它会受难!
它会枯萎!”[1]
这里把爱情看作是一种高贵的精神生活,而这种感情是相互的,只有爱的双方都能够接受对方的感情,然后又懂得回报他的感情,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关系,才会有这种美妙的爱。如果人们之间缺少了这种关系,爱情也就没有了生机,就像花儿没有了空气就会凋谢,树木没有了空气枯萎。同样,爱情也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空气,每个人都不能没有它,否则生活也就没有了生气。
在《唐璜》中,像这样的经典爱情比喻数不胜数,在这里就不——列举了。
爱情的角色
拜伦曾经说过:“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却是女人生命的全部”。[9] 拜伦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次的爱情,这也就决定了他创造出很多浪漫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中女性角色总是多于男性。
在《唐璜》中,爱情充满了许多浪漫的色彩,但是里面描写的各种女性形象,似乎又对女性的爱情观念给予的尖锐的嘲讽,但是反面,作者又是借用了这种方式来颂扬了爱情的美好,爱情对于女性来说,也许是一念之间,便决定了她一生的观念和生活。
自《圣经》起,女性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都被描述成男性的附属品,社会的弱者,似乎没有男性,女性就没有办法生存,女性生来就是服侍男性的。而在拜伦的《唐璜》中,女性是和男性平等的,里面的女性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在爱情的路上遇到困难时能够勇敢地面对,毫无怨言地承担责任。
在《唐璜》中,主人公的心愿也只是拜伦自己的心理写照,在他自己的心里,爱情就应该是双方相互捍卫,共同争取,在对待爱情时,男性和女性是公平的。《唐璜》中所描述的爱情意境完全符合浪漫主义“爱情战胜一切”的理念。
唐璜本是个历史人物,道德沦丧,专喜勾搭,游戏人间,但是其身上的反道德反传统特质却成为时代先知们不错的创作素材,这位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又成为后人研究拜伦最有用的资料。虽然对于唐璜的性格和作风后人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唐璜在对待每一次爱情时他确实是投入了的,即使我们今天所期待的爱情最高的境界,在唐璜身上不也可以找到很多吗?从表面上看,无论是作者拜伦还是他的主人公唐璜,他们都是风流韵事,生活放荡的肉欲之徒,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表象下面却另有新意,他们其实是追求灵与肉相结合的完美爱情的人。
美丽的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向往精神花园,也是人类文学永恒的话题。拜伦的《唐璜》自古至今都成为人们讨论不休的著名诗篇,我想作者对爱情的特殊描写也贡献不小吧。
参考文献:
[1]拜伦,《唐璜》[M],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2]何树,苏友芬.英国文学导读[M],兴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
[3]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黄源深,周立人.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王化学,《西方文学经典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6]王佐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8]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9]张娟平;拜伦的形象:从欧洲到中国[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注:所有诗歌原文皆引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