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害的增加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随之成为威胁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针对这种不断加重的环境危机,人类开始致力于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来缓解这种危机,构建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范式,循环经济已成为现代国际社会极力推崇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出路与趋势。推行新的经济模式,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推动,更需要高素质公民的积极参与。缺乏高素质人力资源,循环经济必定难以实现。文章通过分析循环经济与国人素质的关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阐明国人素质在实施循环经济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基于通过提高国人素质推进循环经济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循环经济;国人素质;问题
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都在为本国的发展谋求新的策略和出路。构建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潮流。党的新一代领导人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坚持社会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出,坚持科学发展就要以人为本,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按照这一思想要求,大力发展我国人力资源,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全面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循环经济体系,将成为我国国民生活及国家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事业的重要内容。
一、循环经济与国民素质的概述
1、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形态。也称为资源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制度,把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资源-生产-流通-消费—丢弃”的传统经济社会物流不同,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往反循环流动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在这个动态的经济循环链中,它遵循一个基本的“三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产品的再使用(Reuse)、废弃物的再循环( Recycle),使所有的资源和能量都能得到科学、合理、持久及最大限度的利用。
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有限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是缓解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也是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建设宏伟目标,实现全民富裕,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迫切需要。
2、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
近年来,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一股新的潮流。循环经济不仅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动,也得到了企业界及国内民众的积极响应。比如在美国,早在1976年就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到现在绝大多数的州也已经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使民众树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循环经济得到了国民的广泛支持与主动参与;德国于1986年颁布《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发展方向从“怎样处理废弃物”的观念提高了“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国民义务。1996年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并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法规体系;日本也于2001年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从2000~2005年,包装、家电、食品、建筑、汽车等领域的产品再利用法陆续生效和实施,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有法可依的法律基础。
部分发达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思想的有益探索,已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运行体制与模式,对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3、我国相对滞后的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思想兴起只有几年的时间,目前还处于概念化学习探讨阶段。真正的实践活动还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普及范围较小。但是,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及相关专家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2005年以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分两批在178个单位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选择了14家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为总结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经验,帮助试点单位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宣传典型经验,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工程院于2009年4月23日下午,联合组织召开了循环经济专家座谈会暨循环经济专家行启动仪式。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存在体制与机制不健全、立法缺失、宣传力度及群众参与不够等各方面的问题,但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落实与深入,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将逐步构建并完善起来。
4、我国国民素质与现状
什么是国民素质?笔者认为,国民素质就是一个国家的民众所表现出来的总体能力与修养。包括思想观念、政治与法律意识、宗教信仰、道德品质、文化与知识程度、时代技术水平等等。国民素质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现代化、民主化进程的具体体现,折射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与前途。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连续至今天未曾中断过,中华儿女具备许多优良传统与美德,具备改造社会与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但是,我国从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走出来,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仍未清除殆尽,建国60年及改革开放30年来,虽说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可因受国际社会许多不良思想与风气的影响,使国民素质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缺陷。加之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发展上的不平衡与差异,存在局部地区国民素质相对比较落后的现象。比如政治与法律宣传普及问题、道德品质的培养问题、文化科教的普及问题等。从而,在国民的整体素质上(即国民素质的整体质量上),造成了与现代人以及与发达国家国民素质上的差距,表现在:主体和集体意识薄弱、缺乏民主法治精神、文化科学素养差、创新精神不足、公德意识淡薄、缺乏团队、敬业精神、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偏低,忽视心理健康等等。
科学发展观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创建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提国民素质入手,国民素质问题是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关键问题。
二、国民素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
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长足发展的努力方向,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经济社会迫切需要。我国是具有13亿民众的人口大国,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保障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和良性发展,必须在全民的支持和参与下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广大国民的积极响应,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一句空话,高素质的广大国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石与根本。
1、国民素质是循环经济的基石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论断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的就是全面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夯实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就会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以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性循环经济建设就有了根本性保障。
2、国民素质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保障
科学发展观指出:“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高度概括了循环经济的内涵与意义,重点突出的仍是人在发展的地位与作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需要法制观念强、道德品质高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知荣辱、懂廉耻的高素质国民来共同实现、代代传承。
3、循环经济需要高素质国民的积极响应
“循环经济”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其本意是节省、节俭、减省。而能源和资源的节约有更广泛的含义。它不仅包括少用资源,降低消耗,而且包括资源的综合使用,多次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再生化率。其目的就是要实现资源和能量的高效率使用,使有限的资源体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最基层、最广泛、最直接的广大国民积极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只有在众多的高素质国民的积极响应下,诸如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才能实实在在见到成效。也只有在广大高素质国民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下,循环经济建设才能够顺利实施与推行。
三、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提高国民素质是我国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国民素质相对偏低的现状,仍是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做大做强我国循环经济体系,彻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首先从人入手,全面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1、加强法治教育意识
法治是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是强国的必经之路。凡是法治优良的国家,经济很发达,国家富裕,文明素质很高,国家非常强大。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工作经历了多少曲折,在十年动乱期间,法治工作曾遭到灭绝人性的践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党虽然主抓了这方面工作,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法律意识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因此,加强法律普及与宣传工作,使全体国民人人懂法、人人知法、人人遵纪守法,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建设性工作,我们应把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与规章传到每家每户,做到家喻户晓,并在抓制度落实上下狠功夫,让循环经济在法律的规范与约束下健康发展。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以德为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我中华儿女的优良传统和高贵品格。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与培养,坚持“八荣八耻”的学习渗透,让国民都真正意识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并积极主动支持和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发展中来,做到节约资源,生产循环,绿色消费,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性,成为祖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标兵和模范。
3、注重领导干部素质培养
正确领导是循环建设有序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领导干部),但也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严重警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按科学发展规律办事,各地各自为政,缺乏长远规划,导致重复建设、重复生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等诸多问题。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我国正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应该说这是个不成熟的新领域,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讲,是一个新的考验。首先,应该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各级领导干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导者、带头人,应该明白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正确与必然选择,是我国经济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唯一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是二十一世纪世界的大趋势,各级领导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树立坚定的信念,遵循客观科学规律,发展我国经济。其次,要不断提高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这就必须彻底搞懂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和意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努力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能力。第三,要勇于实践,以身作则。保护环境,勤俭节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要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起好模范带头的领头羊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来谋划和领导经济发展工作。
4、加强文化与能力教育、建立人才良性机制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技术平台作支撑。循环经济是一个科学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国民广泛响应和参与,还需要国民有参与的能力。它需要每个国民有一定知识和能力来履行自己的职责,更需要一支科技队伍作支撑。所以,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提高每个国民的文化水平与实践能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持久性工程。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多分布于资源型产,(下转第95页)(上接第93页)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极为缺乏,地方企业由于地缘、资金和发展上的劣势,人才也很少。故要发展我们循环经济,(在普及科技教育的同时)必须建立循环经济的科技人才的保障体系:①建立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服务人才培训基地,通过规范性、专业性和案例教学,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科技保障服务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鼓励资源型产业的“转型”人员个人创业;②建立统一开放的各类人才市场,提高人才市场社会化的服务水平,健全高级人才流动推荐体系;③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人才资源,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的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业的富余科技人员深入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第一线,致力于科技创新和提供科技保障的服务业,并且对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型人才,以及推广技术成效显著的企业和示范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励科技人员努力研究开发绿色技术,激励企业积极推广绿色技术的积极性。④建立和完善城市,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产业和重点工程紧缺高级专门人才的现状,对引进的海内外人才优先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职务从优确定工资报酬、提供良好工作条件,以解决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
5、加强四个观念教育
科学发展观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求必须树立起四个观念,这不仅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着眼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牢固树立节约的观念。自然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三是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四是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各谐的观念。使国民树立起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思想。从而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每一位中国国人都是英雄的儿女,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表现出了伟大的创造力,这是我们伟大民族与全体国人的骄傲。在倡导与发展循环经济的今天,我们一样会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过程中,勾绘出一个辉煌和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谈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城市现代化》.2009.7.
[2]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环境保护的决定.来源:新华网.
[3]李克强考察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并出席院士专家座谈会时强调壮大循环经济创新发展方式.新华网.2009.4.24.
关键词:循环经济;国人素质;问题
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都在为本国的发展谋求新的策略和出路。构建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潮流。党的新一代领导人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坚持社会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出,坚持科学发展就要以人为本,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按照这一思想要求,大力发展我国人力资源,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全面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循环经济体系,将成为我国国民生活及国家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事业的重要内容。
一、循环经济与国民素质的概述
1、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形态。也称为资源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制度,把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资源-生产-流通-消费—丢弃”的传统经济社会物流不同,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往反循环流动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在这个动态的经济循环链中,它遵循一个基本的“三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产品的再使用(Reuse)、废弃物的再循环( Recycle),使所有的资源和能量都能得到科学、合理、持久及最大限度的利用。
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有限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是缓解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也是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建设宏伟目标,实现全民富裕,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迫切需要。
2、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
近年来,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一股新的潮流。循环经济不仅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动,也得到了企业界及国内民众的积极响应。比如在美国,早在1976年就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到现在绝大多数的州也已经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使民众树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循环经济得到了国民的广泛支持与主动参与;德国于1986年颁布《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发展方向从“怎样处理废弃物”的观念提高了“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国民义务。1996年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并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法规体系;日本也于2001年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从2000~2005年,包装、家电、食品、建筑、汽车等领域的产品再利用法陆续生效和实施,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有法可依的法律基础。
部分发达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思想的有益探索,已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运行体制与模式,对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3、我国相对滞后的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思想兴起只有几年的时间,目前还处于概念化学习探讨阶段。真正的实践活动还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普及范围较小。但是,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及相关专家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2005年以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分两批在178个单位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选择了14家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为总结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经验,帮助试点单位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宣传典型经验,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工程院于2009年4月23日下午,联合组织召开了循环经济专家座谈会暨循环经济专家行启动仪式。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存在体制与机制不健全、立法缺失、宣传力度及群众参与不够等各方面的问题,但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落实与深入,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将逐步构建并完善起来。
4、我国国民素质与现状
什么是国民素质?笔者认为,国民素质就是一个国家的民众所表现出来的总体能力与修养。包括思想观念、政治与法律意识、宗教信仰、道德品质、文化与知识程度、时代技术水平等等。国民素质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现代化、民主化进程的具体体现,折射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与前途。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连续至今天未曾中断过,中华儿女具备许多优良传统与美德,具备改造社会与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但是,我国从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走出来,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仍未清除殆尽,建国60年及改革开放30年来,虽说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可因受国际社会许多不良思想与风气的影响,使国民素质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缺陷。加之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发展上的不平衡与差异,存在局部地区国民素质相对比较落后的现象。比如政治与法律宣传普及问题、道德品质的培养问题、文化科教的普及问题等。从而,在国民的整体素质上(即国民素质的整体质量上),造成了与现代人以及与发达国家国民素质上的差距,表现在:主体和集体意识薄弱、缺乏民主法治精神、文化科学素养差、创新精神不足、公德意识淡薄、缺乏团队、敬业精神、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偏低,忽视心理健康等等。
科学发展观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创建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提国民素质入手,国民素质问题是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关键问题。
二、国民素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
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长足发展的努力方向,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经济社会迫切需要。我国是具有13亿民众的人口大国,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保障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和良性发展,必须在全民的支持和参与下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广大国民的积极响应,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一句空话,高素质的广大国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石与根本。
1、国民素质是循环经济的基石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论断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的就是全面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夯实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就会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以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性循环经济建设就有了根本性保障。
2、国民素质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保障
科学发展观指出:“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高度概括了循环经济的内涵与意义,重点突出的仍是人在发展的地位与作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需要法制观念强、道德品质高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知荣辱、懂廉耻的高素质国民来共同实现、代代传承。
3、循环经济需要高素质国民的积极响应
“循环经济”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其本意是节省、节俭、减省。而能源和资源的节约有更广泛的含义。它不仅包括少用资源,降低消耗,而且包括资源的综合使用,多次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再生化率。其目的就是要实现资源和能量的高效率使用,使有限的资源体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最基层、最广泛、最直接的广大国民积极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只有在众多的高素质国民的积极响应下,诸如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才能实实在在见到成效。也只有在广大高素质国民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下,循环经济建设才能够顺利实施与推行。
三、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提高国民素质是我国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国民素质相对偏低的现状,仍是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做大做强我国循环经济体系,彻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首先从人入手,全面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1、加强法治教育意识
法治是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是强国的必经之路。凡是法治优良的国家,经济很发达,国家富裕,文明素质很高,国家非常强大。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工作经历了多少曲折,在十年动乱期间,法治工作曾遭到灭绝人性的践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党虽然主抓了这方面工作,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法律意识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因此,加强法律普及与宣传工作,使全体国民人人懂法、人人知法、人人遵纪守法,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建设性工作,我们应把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与规章传到每家每户,做到家喻户晓,并在抓制度落实上下狠功夫,让循环经济在法律的规范与约束下健康发展。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以德为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我中华儿女的优良传统和高贵品格。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与培养,坚持“八荣八耻”的学习渗透,让国民都真正意识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并积极主动支持和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发展中来,做到节约资源,生产循环,绿色消费,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性,成为祖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标兵和模范。
3、注重领导干部素质培养
正确领导是循环建设有序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领导干部),但也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严重警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按科学发展规律办事,各地各自为政,缺乏长远规划,导致重复建设、重复生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等诸多问题。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我国正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应该说这是个不成熟的新领域,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讲,是一个新的考验。首先,应该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各级领导干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导者、带头人,应该明白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正确与必然选择,是我国经济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唯一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是二十一世纪世界的大趋势,各级领导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树立坚定的信念,遵循客观科学规律,发展我国经济。其次,要不断提高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这就必须彻底搞懂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和意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努力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能力。第三,要勇于实践,以身作则。保护环境,勤俭节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要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起好模范带头的领头羊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来谋划和领导经济发展工作。
4、加强文化与能力教育、建立人才良性机制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技术平台作支撑。循环经济是一个科学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国民广泛响应和参与,还需要国民有参与的能力。它需要每个国民有一定知识和能力来履行自己的职责,更需要一支科技队伍作支撑。所以,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提高每个国民的文化水平与实践能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持久性工程。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多分布于资源型产,(下转第95页)(上接第93页)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极为缺乏,地方企业由于地缘、资金和发展上的劣势,人才也很少。故要发展我们循环经济,(在普及科技教育的同时)必须建立循环经济的科技人才的保障体系:①建立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服务人才培训基地,通过规范性、专业性和案例教学,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科技保障服务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鼓励资源型产业的“转型”人员个人创业;②建立统一开放的各类人才市场,提高人才市场社会化的服务水平,健全高级人才流动推荐体系;③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人才资源,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的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业的富余科技人员深入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第一线,致力于科技创新和提供科技保障的服务业,并且对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型人才,以及推广技术成效显著的企业和示范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励科技人员努力研究开发绿色技术,激励企业积极推广绿色技术的积极性。④建立和完善城市,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产业和重点工程紧缺高级专门人才的现状,对引进的海内外人才优先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职务从优确定工资报酬、提供良好工作条件,以解决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
5、加强四个观念教育
科学发展观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求必须树立起四个观念,这不仅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着眼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牢固树立节约的观念。自然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三是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四是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各谐的观念。使国民树立起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思想。从而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每一位中国国人都是英雄的儿女,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表现出了伟大的创造力,这是我们伟大民族与全体国人的骄傲。在倡导与发展循环经济的今天,我们一样会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过程中,勾绘出一个辉煌和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谈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城市现代化》.2009.7.
[2]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环境保护的决定.来源:新华网.
[3]李克强考察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并出席院士专家座谈会时强调壮大循环经济创新发展方式.新华网.2009.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