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安徽徽州的目连戏最早起源于佛教经典,它是历经了千百年来的不断沉淀和发展而来的,并最终以一种戏曲的形式传承到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变革又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伴随着融媒体步伐进程的不断推进,安徽徽州目连戏在传播模式上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这位我国目连戏艺术的不断推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目连戏作为戏剧艺术当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从融媒体的方式视阀当中了解安徽徽州目连戏的艺术传播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从中探析出了在戏剧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并期待在融媒体的作用下安徽徽州目连戏生态进行研究,从中探寻到在繁荣的戏剧文化中艺术发展过程中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融媒体;安徽徽州;目连戏;生态研究
1.引言
目连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戏曲剧种,因此也被称为中国戏剧的“始祖”和“活化石”。目连戏流传的范围比较广泛,曾经在安徽、江西、江苏和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它是我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剧体系。就中国的戏剧而言,它所融合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舞、乐和表演等融合在一起,其内容上融合了较多领域,共同构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系。[1]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它不仅是文学的、戏剧的,还是一种音乐和舞蹈融合的样式。目连戏完成的时候出了需要有剧本之外,还要有演员的舞台上台演出。截止到目前为止,在戏剧舞台上,已经有近一千年的历史。就目连戏的历史而言,它具有别样的意义,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历史之间相互融合,经历了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在经历了浩浩荡荡的中国戏剧长河当中形成了具有特殊剧目的标准。目连戏作为长期活跃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戏曲形式,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演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戏曲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就在融媒体下的安徽徽州目连戏的生态研究展开分析和探究。
2.融媒体下对安徽徽州目连戏传播的影响
2.1为安徽徽州目连戏的珍藏提供更为有效的方式
数字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进一步发挥了自身科技的力量,融媒体的不断推进作用下,不仅为传统古典文献的流通和传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将过去贮存在典籍里里面的庞大空间压缩到可以刻录的轻便的光盘之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的更新和发展,戏剧自身所具有的庞大的剧本如果能够得到重新输入,并制作为电子版的样式,在检索和对目连戏的传播的过程中将会具有极大的关注。
2.2影星储存和传播的需要
融媒体的作用下,对于安徽徽州的目连戏的影响还包括舞台表演的影星储存和传播的需要,数字电子信息时代的科技对于安徽徽州的目连戏的珍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科技为安徽徽州目连戏提供了保留其真实面貌的需要。究其根本而言,融媒体的作用下,安徽徽州目连戏的丰富影音资料得以保存,突破了以往的时空距离的限制,从而加速了安徽徽州目连戏广为传播的机会。
自从网络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之后,很多国家都更加希望网络能够将精致文化和传统文化让民众对安徽徽州目连戏的关注度得到广泛的推广,从而来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媚俗文化和通俗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3.安徽徽州目连戏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演员人数匮法
就当前安徽徽州目连戏的首要问题而言,演员人数匮乏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从目连戏本身来讲,自身存在较多禁忌。目连戏的演员需要从师傅那里进行单传,师傅和徒弟要在神前发毒誓:只有在师傅死后,才能再传授给另外一个徒弟。因此,目前能够演目连戏的艺人当中,大多数人的年事已高,随着他们相继去世之后,年轻艺人便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出现,在传承上出现断层的现象。在过去的那段时间里,目连戏班人数至少能够达到90余人,但是就当前的戏班人数而言则平均为25人左右。[2]徽州目连戏的戏剧人数的缺乏导致戏班内部的成员分工不够明确,演出也逐渐出现简化的局面,角色和剧目则一般集中在一成不变的演员当中。
3.2演员缺乏系统的学习
徽州目连戏的演员大多数为村里的居民,但是由于演员自身缺乏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参与到目连戏的表演的过程中,有时候习惯将日常生活当中的说话和行为习惯带入到目连戏的演出当中;演唱的时候也仅仅是随行演唱的方式,在音色、音准、调式等方面没有进行统一的标准,这种表演方式尽管融合了徽州目连戏的朴实,但是这种不够严谨的表演方式也使得安徽徽州目连戏失去了本身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3.3人们艺术审美发生转变
人们在艺术审美的转变对于安徽徽州目连戏的演出失去了本来的兴趣。目前观看演出的大多是从事研究的人员或者是有少部分是村里的观众人员,安徽徽州目连戏的观众的减少所引发的后果便是戏班不再愿意花费更多精力在目连戏的搬演上。[3]在目连戏演出的过程中,由于安徽徽州宗教势力的存在依然根深蒂固,安徽徽州目连戏的演出班子之间沟通较少,各自有自己的演出方式,缺乏应有的合作,因此在演出目连戏的时候所用的油彩、剧目、设备和服装上都具有较大的差距。
4.安徽徽州目连戏的改革对策
4.1政府和文化部门共同保护
就安徽徽州目连戏的传承而言,很大部分与政府部门所推行的保护政策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在融媒体的作用下,政府更应该充分利用融媒体的广泛传播的模式,在提供大量物质和技术理论的支撑的前提下,组织社会各界的学者对安徽徽州的目连戏展开细致的分析和探究,专门设立了培养安徽徽州目连戏传承的人才机构,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安徽徽州设立专门的目连戏文化村落,不仅对目连戏的文化生态加以保护,还可以在安徽徽州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谓是一举两得。
4.2实行数字化宣传模式
安徽徽州目连戏的由来是原子目连救母而逐渐兴起的,这也真是和中国古代戏剧传承至今的一大亮点想要加大目连戏的传播力度,那么最有突出性的亮点便是紧紧抓住目连戏的与众不同之处,并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充分在融媒体的大力宣传之下,对安徽徽州目连戏加大宣传,或者将安徽徽目连戏的由来拍摄成影视剧等,这就需要安徽省兼顾着推荐黄梅戏的时候,还可以对安徽徽州的目连戏加以宣传。
5.结语
根据上文对融媒体下安徽徽州目连戏生态研究的影响而言,我们不难看出民众对于融媒体下降安徽徽州目连戏的精髓得以传承,文化艺术在科技发展的冲击作用下处于较为复杂的环境下,但是就其融媒体的文化传播作用而言,也为安徽徽州目连戏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新的希望,从而使得人们开始有机会探索安徽徽州目连戏的精髓所在,并真正了解它所饱含的文化内涵,融媒体和安徽徽州目连戏的生态来说具有互利关系,从而进一步成为推动安徽徽州目连戏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林栋志.兴化杂剧目连戏浅论[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
[2]庹修明.西南地区傩戏、傩面具的保护、创新与传承[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
[3]范丽珠.中国民间信仰对全球化时代文明共生的价值[J].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2014.
作者簡介:李志强(1981.07-),男,汉族,辽宁鞍山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皖教秘人【2018】4)项目编号:gxyq2018232,阶段研究成果
关键词:融媒体;安徽徽州;目连戏;生态研究
1.引言
目连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戏曲剧种,因此也被称为中国戏剧的“始祖”和“活化石”。目连戏流传的范围比较广泛,曾经在安徽、江西、江苏和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它是我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剧体系。就中国的戏剧而言,它所融合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舞、乐和表演等融合在一起,其内容上融合了较多领域,共同构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系。[1]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它不仅是文学的、戏剧的,还是一种音乐和舞蹈融合的样式。目连戏完成的时候出了需要有剧本之外,还要有演员的舞台上台演出。截止到目前为止,在戏剧舞台上,已经有近一千年的历史。就目连戏的历史而言,它具有别样的意义,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历史之间相互融合,经历了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在经历了浩浩荡荡的中国戏剧长河当中形成了具有特殊剧目的标准。目连戏作为长期活跃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戏曲形式,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演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戏曲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就在融媒体下的安徽徽州目连戏的生态研究展开分析和探究。
2.融媒体下对安徽徽州目连戏传播的影响
2.1为安徽徽州目连戏的珍藏提供更为有效的方式
数字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进一步发挥了自身科技的力量,融媒体的不断推进作用下,不仅为传统古典文献的流通和传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将过去贮存在典籍里里面的庞大空间压缩到可以刻录的轻便的光盘之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的更新和发展,戏剧自身所具有的庞大的剧本如果能够得到重新输入,并制作为电子版的样式,在检索和对目连戏的传播的过程中将会具有极大的关注。
2.2影星储存和传播的需要
融媒体的作用下,对于安徽徽州的目连戏的影响还包括舞台表演的影星储存和传播的需要,数字电子信息时代的科技对于安徽徽州的目连戏的珍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科技为安徽徽州目连戏提供了保留其真实面貌的需要。究其根本而言,融媒体的作用下,安徽徽州目连戏的丰富影音资料得以保存,突破了以往的时空距离的限制,从而加速了安徽徽州目连戏广为传播的机会。
自从网络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之后,很多国家都更加希望网络能够将精致文化和传统文化让民众对安徽徽州目连戏的关注度得到广泛的推广,从而来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媚俗文化和通俗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3.安徽徽州目连戏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演员人数匮法
就当前安徽徽州目连戏的首要问题而言,演员人数匮乏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从目连戏本身来讲,自身存在较多禁忌。目连戏的演员需要从师傅那里进行单传,师傅和徒弟要在神前发毒誓:只有在师傅死后,才能再传授给另外一个徒弟。因此,目前能够演目连戏的艺人当中,大多数人的年事已高,随着他们相继去世之后,年轻艺人便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出现,在传承上出现断层的现象。在过去的那段时间里,目连戏班人数至少能够达到90余人,但是就当前的戏班人数而言则平均为25人左右。[2]徽州目连戏的戏剧人数的缺乏导致戏班内部的成员分工不够明确,演出也逐渐出现简化的局面,角色和剧目则一般集中在一成不变的演员当中。
3.2演员缺乏系统的学习
徽州目连戏的演员大多数为村里的居民,但是由于演员自身缺乏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参与到目连戏的表演的过程中,有时候习惯将日常生活当中的说话和行为习惯带入到目连戏的演出当中;演唱的时候也仅仅是随行演唱的方式,在音色、音准、调式等方面没有进行统一的标准,这种表演方式尽管融合了徽州目连戏的朴实,但是这种不够严谨的表演方式也使得安徽徽州目连戏失去了本身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3.3人们艺术审美发生转变
人们在艺术审美的转变对于安徽徽州目连戏的演出失去了本来的兴趣。目前观看演出的大多是从事研究的人员或者是有少部分是村里的观众人员,安徽徽州目连戏的观众的减少所引发的后果便是戏班不再愿意花费更多精力在目连戏的搬演上。[3]在目连戏演出的过程中,由于安徽徽州宗教势力的存在依然根深蒂固,安徽徽州目连戏的演出班子之间沟通较少,各自有自己的演出方式,缺乏应有的合作,因此在演出目连戏的时候所用的油彩、剧目、设备和服装上都具有较大的差距。
4.安徽徽州目连戏的改革对策
4.1政府和文化部门共同保护
就安徽徽州目连戏的传承而言,很大部分与政府部门所推行的保护政策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在融媒体的作用下,政府更应该充分利用融媒体的广泛传播的模式,在提供大量物质和技术理论的支撑的前提下,组织社会各界的学者对安徽徽州的目连戏展开细致的分析和探究,专门设立了培养安徽徽州目连戏传承的人才机构,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安徽徽州设立专门的目连戏文化村落,不仅对目连戏的文化生态加以保护,还可以在安徽徽州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谓是一举两得。
4.2实行数字化宣传模式
安徽徽州目连戏的由来是原子目连救母而逐渐兴起的,这也真是和中国古代戏剧传承至今的一大亮点想要加大目连戏的传播力度,那么最有突出性的亮点便是紧紧抓住目连戏的与众不同之处,并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充分在融媒体的大力宣传之下,对安徽徽州目连戏加大宣传,或者将安徽徽目连戏的由来拍摄成影视剧等,这就需要安徽省兼顾着推荐黄梅戏的时候,还可以对安徽徽州的目连戏加以宣传。
5.结语
根据上文对融媒体下安徽徽州目连戏生态研究的影响而言,我们不难看出民众对于融媒体下降安徽徽州目连戏的精髓得以传承,文化艺术在科技发展的冲击作用下处于较为复杂的环境下,但是就其融媒体的文化传播作用而言,也为安徽徽州目连戏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新的希望,从而使得人们开始有机会探索安徽徽州目连戏的精髓所在,并真正了解它所饱含的文化内涵,融媒体和安徽徽州目连戏的生态来说具有互利关系,从而进一步成为推动安徽徽州目连戏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林栋志.兴化杂剧目连戏浅论[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
[2]庹修明.西南地区傩戏、傩面具的保护、创新与传承[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
[3]范丽珠.中国民间信仰对全球化时代文明共生的价值[J].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2014.
作者簡介:李志强(1981.07-),男,汉族,辽宁鞍山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皖教秘人【2018】4)项目编号:gxyq2018232,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