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堵”不如巧“疏”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语言即网上交流、游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这是人们为了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和追求个性张扬的表现欲而产生的一种新奇语言,迎合了青少年追求新奇、与众不同的个性,因此在青少年中大受欢迎。网络语言的日益流行,学生大量接触不规范语言,给当前语文作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一、 直视网络语言,了解冲击
  (一) 词汇混乱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根据“先入为主”的教学经验,书写正确的汉字,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是这个阶段孩子学习的当务之急。但是网络语言的大肆侵入,却使“写错字、误解词义”变得新鲜有趣。“我”变成了“偶”,“没有”变成了“木有”,“讨厌”成了“讨人喜欢、百看不厌”的意思。有一学生在留恋暑期生活的作文中写道:“唉,又要上学了,杯具(悲剧)啊。有(又)要回学校了,餐具(惨剧)啊。——杯具(悲剧),餐具(惨剧),就是没有洗具(喜剧)——又回学校去学习了。”面对这样的网络语言,教师大呼“搞不懂”。而学生也在追求新奇的过程中,陷入了字词积累的“模糊区”。
  (二) 语法杂乱
  为了标新立异,网络语言中出现了许多与规范的现代汉语不一致的语序和语法,好多学生就把这类不规范的语言使用在了作文中,如“郁闷啊,我现在”之类的倒装句;“什么东东(东西),好漂漂(漂亮)呀”等不合规范的叠音词;“MM(美女)、9494(就是就是)”等英文、数字缩写词,搞得教师和家长一头雾水。
  (三) 庸俗单调
  网络语言最初出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由于交谈对象的易变性、陌生性,使得人们片面追求身心放松、精神愉悦,因此不可避免地也产生了许多低级庸俗的网络语言。这对没有是非明辨能力的小学生来说,会觉得特别刺激、新鲜。于是,在他们的交流中,也出现了“欠揍,扁你”等俗语,作文中也出现了“美眉、恐龙(丑女)”等词汇,这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小学生随意地将网络语言应用到习作中,不但玷污了文字的纯洁美,破坏了语法结构,而且带有大量不通顺的病句,杂糅着大量的表情符号以及数字、英文字母等其他大量影响阅读的代号,网络语言不分语境、不分类别、杂乱无章地出现,对传统、规范、标准的语言习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另外,许多网络流行语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他们在作文中大量运用网络中程式化的格式来表情达意,导致无法形成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使作文失去了纯真和自然。
  二、 正视网络语言,学会应对
  置身于网络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语言的产生与盛行,是社会时代前进发展和语言自身进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对于这种新型的语言,我们不应该逃避而要学会应对。
  仔细研究,其实我们会发现,网络语言中也有许多有趣的东西,比如用^_^表示笑脸,看了让人觉得亲切。当然不都是符号才有趣生动,比如烘培鸡、大虾、伊妹儿,一些本来毫无生气的东西,一经这些词语的表达,如同获得了生命一样,顿时变得生机盎然。
  面对网络语言的逐步渗透,作为教师应当采取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不能把孩子喜欢使用网络语言看成是一种错误,更没有必要把网络语言视为洪水猛兽加以阻截追杀。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 贴标签,认识网络语言
  对于任何一种语言,只有认识了解,才能区分优劣,辨别美丑,进而合理正确地使用。网络语言也是如此,既然它盛行,我们就无权拒绝,也无法逃避,唯有摆正心态,接纳它,了解它,让它为我所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常见惯用的网络语言,明白其意思,为其贴上真实身份的标签。通过组织学生交流,使大家初步认识网络语言,为合理使用做好准备。
  (二) 建档案,区分网络语言
  在了解网络语言的意思后,我指导学生从社会道德和审美因素来剖析使用较为普遍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网络语言,使学生了解它们的基本内涵、一般使用范围。同时鼓励学生多方查阅资料,逐步搜集、整理,建立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档案,供学习时参考。对于不健康、黄色的网络语言,组织学生给它们列入“黑名单”,禁止在以后的作文和口语交际中出现;对于一些图形、数字、英文缩写形式的网络语言,则组织学生贴上“少用标签”,要求学生在正规的作文中尽量少用这些不规范、另类的语言,每次作文中不能超出2个。而对于一些生动、形象、有趣的网络语言,则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
  三、 巧用网络语言,培养写作兴趣
  其实,网络语言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生动有趣、流传范围较广的内容。它们就像相声和小品一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巧用的话,也可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借助网络语言,培养作文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过多强调作文的立意、程式、结构和规范用语,使得学生在写作文时好似“戴上了紧箍咒”,往往会缺失写作的兴趣,作文也就成为“无病呻吟”。因此,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应该是首要任务。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喜欢网络、喜欢网络语言这一特点,搭建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写文章,通过班级博客、个人博客、电子邮件展示习作收获;允许学生在网络习作中适量运用网络语言,明确网络语言运用应分清场合,慎重使用。运用这种方式,把封闭式教育改变成开放式教育,把单一化的教育改变成灵活多变的教育,鼓励学生多写文章,多出佳作。
  (二) 巧用网络语言,增添作文情趣
  随着网络的发展,大量计算机、网络术语应运而生。如果将这些术语巧妙地应用到习作中去,也会让人耳目一新。如一位同学在写《毕业赠言》时写道:“删除我们的不快,确定今天的航线,设置明天的理想,储存永远的爱心,取消我们的隔阂,粘贴美丽的心情,复制醉人的笑容,打印我们的蓝图。”尽管充满了网络语言,也许还有些地方不合语法,但其中巧妙的迁移类比,充满智慧的思考,对同学间和好的期许,这些,不都显得很有创意吗?语言是个性的表达,只要让学生更多地亮出自己的语言特色,就很容易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不断地增强创新意识。
  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汉语言紧跟时代、适应时代变化的一种变体。因为没有规范完整的体系,还没有被大范围的汉语使用者约定俗成地普遍认识和接受,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语言的纯洁性和其组织体系。但我们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现象,扬长避短,抱着“堵不如疏”的心态,把规范的网络语言引进课堂,使网络语言这种新型语言服务于作文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努力。
  (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312000)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冬奥教育在普及学生冬奥知识、更好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到来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集体访谈法等方法,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233”冬奥教育实践模式。  关键词:冬奥教育;奥林匹克教育实践模式;冰雪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 (20
摘 要: 情景练习是法国青少年足球训练课的重要环节,是将足球比赛中的某一片段截取并进行反复练习,以解决比赛中出现问题的方法。设计情景练习的要素主要包括:明确的主题和练习目的、不同的限制条件、明确的进攻方向和不同得分目标、始终由同一方发球、对主练方进行指导。情景练习的案例包括进攻和防守两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包括多个主题。  关键词:青少年;情景练习;足球训练课设计;法国足球  中图分类号:G633.9
2011年第6期《教学月刊·小学版》上刊登了小语界权威专家汪潮教授撰写的《回归本色教学 打造“素色课堂”——谈“素课”之理念》以及由他组稿并点评的一组文章,笔者读后感慨万千,用一言以概之——“素课”,“素”而“不简”哪!  笔者之所以发出此感慨,究其原因——  第一,笔者读懂了文章打造“素色课堂”的历史背景。  “素课”是在怎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小学语文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教学在形
也许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神。教师嘴里迸出的是金玉良言;教师伸手一指,那必是金科玉律;教师在黑板上刷刷一写,那绝对是世间真理。学生晶莹透澈的双眸闪着崇拜与期待的光芒,痴痴地望着教师。身为教师的我们能让自己的学生失望吗?能随随便便地忽悠满怀憧憬的学生吗?能敷衍了事地欺骗善良纯真的孩子吗?不,不能!所以,我们得严于律己,努力往孩子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挨近。教学是纯净的、神圣的,掺不得半点假。我们必须科学、认真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应重视挖掘资源,多角度、多方式激发学生想象,让“想象”有效地推动学生品鉴古诗词意境。    一、感知,让想象清晰起来    (一)介入背景资源,创造想象支点  古诗词的品鉴离不开背景知识的铺垫,这其中包括社会大背景和人物创作背景。背景的介入应有一定的原则。  1、介入背景,取舍有度  第三届全国经典诗文朗读教学研讨会上,吴忠豪教授在评析薛法根老师的《夜雪》一课时提到了
摘 要:从1915年的成志学校到今天的成志教育,104年的清华附小秉承“无体育不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传统,弘扬马约翰体育精神,将体育作为核心课程,把“身心健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之首。学校提出“儿童站立运动场正中央”的体育育人理念,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以此来撬动学校的整体工作,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清华附小;体育;成志;儿童  中圖分类号:G633.96
小学语文课时目标的细化构建,不仅体现出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的规定。所以,课时目标的细化构建直接关乎一堂课质量的高低,关乎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材的单元目标、整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及学段目标能否达成。同时,课时目标也是构成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目标的细化,更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立足的根基。  笔者最近听了一些小学语文课,发现教
关键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教学;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7-0006-02  七月的海拉尔鲜花盛开、阳光明媚。在内蒙古草原最美丽的季节里,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名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们相聚在呼伦贝尔,相会在美丽的大草原,一起进行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教学实践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何为身体功能训练?其特点都有哪些?  什么是
随着多媒体的使用,板书似乎渐渐淡出了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在上课时要么一字不写,要么用打印好的字条一贴,要么用鼠标“潇洒”一点……最近,笔者观察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课堂,特意留心了他的板书,在细赏后,不禁感慨万千:王老师不愧为大师!  一、“画”的艺术——一笔一画总关情  【课堂观察与思考】《慈母情深》(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1.教师板书课题,并在“深”字下面打一三角符号,朗读时强调“深”重音、给“深”组
有效课堂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毋庸讳言,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许多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初见端倪。但是一些低效、无效的教学现象还是隐约可见。如有些教师不注重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只把它当做“摆设”;有些课堂教学则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些课堂甚至出现课内损失课外补、主课损失综合科补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