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课堂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毋庸讳言,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许多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初见端倪。但是一些低效、无效的教学现象还是隐约可见。如有些教师不注重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只把它当做“摆设”;有些课堂教学则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些课堂甚至出现课内损失课外补、主课损失综合科补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不够,措施不力。那么如何诠释语文课堂,建构有效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有效呢?下面是笔者反思自己的一堂低效课后所得出的几个要点。
一、 确定好合适清楚的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一堂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规定,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点。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最近,笔者上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由于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定位不够准确,内容不够明确,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教学活动的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课后,笔者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觉得就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言,可以调整为这样三个:(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3)借助“鲁迅追悼会”主课件,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初步了解鲁迅的为人。
这样的三个课时教学目标既表述详细,又有一定的概括性,也适合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确定合适清楚的课时教学目标,以便对教学和评价进行有效的整体指导,促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 设计好引领课堂的“主打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学生反馈掌握情况最常用的手段,它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教学艺术,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学情,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彩而有效的提问能使教学有声有色,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所谓“主打问题”就是指一堂课上必须真正解决的最紧要的、起决定作用的问题,即根据一堂课的教学重点所设计的中心问题,这个中心问题不但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而且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根据教学重点是否设计成这样两个主打问题更为合适:(1)你对鲁迅有哪些了解?(2)文中哪些内容使你感动?
在学生读好课题后,可以抛出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可以抛出第二个问题;在学完本课时的内容后,仍可以第一个问题小结: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了解?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文章以增加对鲁迅的了解。在这其中,再设计几个辅助问题,如:“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一段最使你感动?”等等。这些小问题如同一个个小台阶,引导学生自己去攀登。这样主辅问题结合设计,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而教学内容则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每课时中精心设计一两个主打问题和几个辅助问题,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领他们一步步走进文本。
三、 使用好独具功效的多媒体课件
课改以后,教师的关注力从怎样“讲好课”转移到了怎样“让学生吸收好知识”上。为了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让他们更加全面地学习和理解课堂知识,各种新奇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层出不穷。
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但若课件设计不妥,使用不当,则不仅无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课件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它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而服务的。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得努力让每一个课件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所以,在使用课件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围绕它们,设计好主课件和辅课件。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中,1936年在上海的“鲁迅追悼会”就可作为本节课的主课件,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这一自然段感受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初步了解鲁迅的为人。这个主课件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庄严的场面和凝重的气氛,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在这基础上,再设计几个辅课件,如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语句以及本文的中心句等,这样能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加深理解和体会。
四、 教学好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不管怎么要求语文实践,都会涉及最基本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其他语言知识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所以,高段语文教师还是要花一定的时间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笔者因担心教学时间不够和教学重点不突出而忽视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1)字词的学习;(2)语句的教学;(3)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导致学生在本课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出现了漏洞。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应满足学生的个体感受及对人文内涵的获取,但对语文的工具性不能淡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虽然不是小学高段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但也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学。那么,如何教学这些基础知识,既能使学生有效掌握,又不会花费很多的课堂时间呢?笔者进行了反思。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已有了一些经验和方法,关键是要发挥他们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做好重点检查工作。
1. 字词的学习。课前布置自读课文,认真读准每一个字,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或查找工具书,实在解决不了的做上标记;课堂上快速读一遍课文后,四人小组交流自己做上标记的字词,讨论后解决掉一部分;教师出示几个易读错、难理解的字词进行检查;小组里若还有解决不了的,派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2. 语句的教学。初读课文后指名学生读读文中使你感动的语句,检查语句是否读通、读准,一些比较长、难读的句子若学生没有选读,我们教师可以自己提出来;精读课文重点语句时,通过“自由朗读——获得感受,体验朗读——加深感受,反复引读——强化感受,转换角色朗读——升华情感”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渐渐获得情感共鸣。
3. 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在检查学生语句读通、读准的情况下,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写了哪几件事,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这过程中,既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培养了他们概括课文的能力。知识的习得、技能的增长,是需要训练的。有效课堂决不能无视训练的落实。
通过这堂课的反思,笔者真正懂得了教无定法、贵在有效的含义。有效教学从本质上讲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达到和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的过程。它既要考察教学目标的合理有效性及其实现程度,也要看这种目标的实现是怎样取得的。作为学生心灵的探索者、思维能力的开发者,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课堂上胸怀目标、合理调配、巧妙运作、收放有度、惜时如金,才能避免无谓的课堂消耗,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浙江省嘉善县杨庙小学 314111)
一、 确定好合适清楚的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一堂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规定,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点。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最近,笔者上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由于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定位不够准确,内容不够明确,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教学活动的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课后,笔者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觉得就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言,可以调整为这样三个:(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3)借助“鲁迅追悼会”主课件,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初步了解鲁迅的为人。
这样的三个课时教学目标既表述详细,又有一定的概括性,也适合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确定合适清楚的课时教学目标,以便对教学和评价进行有效的整体指导,促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 设计好引领课堂的“主打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学生反馈掌握情况最常用的手段,它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教学艺术,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学情,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彩而有效的提问能使教学有声有色,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所谓“主打问题”就是指一堂课上必须真正解决的最紧要的、起决定作用的问题,即根据一堂课的教学重点所设计的中心问题,这个中心问题不但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而且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根据教学重点是否设计成这样两个主打问题更为合适:(1)你对鲁迅有哪些了解?(2)文中哪些内容使你感动?
在学生读好课题后,可以抛出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可以抛出第二个问题;在学完本课时的内容后,仍可以第一个问题小结: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了解?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文章以增加对鲁迅的了解。在这其中,再设计几个辅助问题,如:“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一段最使你感动?”等等。这些小问题如同一个个小台阶,引导学生自己去攀登。这样主辅问题结合设计,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而教学内容则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每课时中精心设计一两个主打问题和几个辅助问题,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领他们一步步走进文本。
三、 使用好独具功效的多媒体课件
课改以后,教师的关注力从怎样“讲好课”转移到了怎样“让学生吸收好知识”上。为了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让他们更加全面地学习和理解课堂知识,各种新奇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层出不穷。
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但若课件设计不妥,使用不当,则不仅无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课件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它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而服务的。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得努力让每一个课件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所以,在使用课件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围绕它们,设计好主课件和辅课件。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中,1936年在上海的“鲁迅追悼会”就可作为本节课的主课件,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这一自然段感受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初步了解鲁迅的为人。这个主课件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庄严的场面和凝重的气氛,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在这基础上,再设计几个辅课件,如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语句以及本文的中心句等,这样能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加深理解和体会。
四、 教学好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不管怎么要求语文实践,都会涉及最基本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其他语言知识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所以,高段语文教师还是要花一定的时间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笔者因担心教学时间不够和教学重点不突出而忽视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1)字词的学习;(2)语句的教学;(3)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导致学生在本课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出现了漏洞。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应满足学生的个体感受及对人文内涵的获取,但对语文的工具性不能淡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虽然不是小学高段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但也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学。那么,如何教学这些基础知识,既能使学生有效掌握,又不会花费很多的课堂时间呢?笔者进行了反思。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已有了一些经验和方法,关键是要发挥他们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做好重点检查工作。
1. 字词的学习。课前布置自读课文,认真读准每一个字,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或查找工具书,实在解决不了的做上标记;课堂上快速读一遍课文后,四人小组交流自己做上标记的字词,讨论后解决掉一部分;教师出示几个易读错、难理解的字词进行检查;小组里若还有解决不了的,派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2. 语句的教学。初读课文后指名学生读读文中使你感动的语句,检查语句是否读通、读准,一些比较长、难读的句子若学生没有选读,我们教师可以自己提出来;精读课文重点语句时,通过“自由朗读——获得感受,体验朗读——加深感受,反复引读——强化感受,转换角色朗读——升华情感”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渐渐获得情感共鸣。
3. 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在检查学生语句读通、读准的情况下,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写了哪几件事,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这过程中,既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培养了他们概括课文的能力。知识的习得、技能的增长,是需要训练的。有效课堂决不能无视训练的落实。
通过这堂课的反思,笔者真正懂得了教无定法、贵在有效的含义。有效教学从本质上讲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达到和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的过程。它既要考察教学目标的合理有效性及其实现程度,也要看这种目标的实现是怎样取得的。作为学生心灵的探索者、思维能力的开发者,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课堂上胸怀目标、合理调配、巧妙运作、收放有度、惜时如金,才能避免无谓的课堂消耗,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浙江省嘉善县杨庙小学 3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