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根”在哪里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c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时目标的细化构建,不仅体现出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的规定。所以,课时目标的细化构建直接关乎一堂课质量的高低,关乎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材的单元目标、整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及学段目标能否达成。同时,课时目标也是构成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目标的细化,更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立足的根基。
  笔者最近听了一些小学语文课,发现教师们在课时目标设计时,只有课文的总目标,没有课时目标或是出现课时目标过大、过高、过全、不适中的情况,现逐一作粗浅的陈述。
  一、 课时目标没有,缺少明确任务
  有些教师在备课、写教案时,没有课时目标,只有一篇课文总的教学目标,如把握不好就会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低效现象。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一教师这样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生字,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课时设计:2课时。
  这样的设计没有体现出课时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执教者容易出现第一课时要达成什么目标不清楚、第二课时重点完成什么任务也不明白的现象。针对上述设计可以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课时目标,细化攻略。
  第一课时:(1)学会15个生字,读通顺课文。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新词。(2)读文后感知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3)梳理课文,说说哪部分描写了它是个“美丽”的地方,哪部分描写了它是个“富饶”的地方,并读出对它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1)读文后,深深感知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结合作业本中的词句训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并进行仿写训练。(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和其他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进行好词佳句的积累训练。
  二、 课时目标过大,缺乏针对性
  虽然教学目标应该“三维”整合设计,但是课时目标和教学目标是有区别的。课时目标是一堂课的目标,我们要树立整单元教学的意识。因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目标构建过程中切忌课时目标过大,没有针对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课时目标。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一教师设计的课时目标是:(1)读准词语,把课文读通顺。(2)……
  “读准词语”目标过大。以前学过的词语在这篇新课文中也没有必要再作为课时目标来要求了,整篇课文中的每一个词语是必须读准确的。这就是没有明确目标,没有针对性地设计课时目标。应该是,读准这篇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是新词。作为教师,应该备教材、备学生,心中明了哪些是五年级学生已经认识、能读准的词语;哪些是五年级学生有问题的词语,该怎样加强学习指导。 针对上述设计可以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字词认知,具体化攻略。
  (1) 认识6个生字,注意“烬”是前鼻音;会读会写14个生字,注意“损、宋”是平舌音,注意“销”和“消、削”,“瑰”和“魂”,“珑”和“拢、茏”等形近字的区分。积累四字词语或成语,理解词语意思,如“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蓬莱瑶台、建筑宏伟、销毁罪证、艺术瑰宝、烧为灰烬……”
  (2) 普及要求:读通顺课文。提升要求:试着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注意“惋惜、赞叹、仇恨”的三步情感变化。
  三、 课时目标过多,没有重点性
  课时目标的设计不应面面俱到,过多会“淹没”重点,难以落实。“三维目标”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课时目标只有做到“具体、细化”,目标的达成率才会高,才具有可测量性、可评价性。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教师设计的课时目标是: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该教师设计的这首“送别诗”的课时目标显然过多,虽然这课时目标等于一首古诗的教学目标,虽然古诗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思想教育的渗透,但并不需要把过多的目标放在一节课里。特别是第(4)条,应该是整学段的古诗教学目标,而不是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针对上述设计可以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古诗教学,分层攻略。
  (1) 普及目标:①字词认知。认识5个生字(鹤、孟、陵、辞、唯),会写5个生字(孟、浩、陵、辞、唯);②古诗朗读。能准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古诗;③诗句理解。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理解古诗诗句意思;④情感理解。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 提升目标:①古诗编演。根据古诗编写“李白送孟浩然”的现代小故事,演一演,加深对古诗情景的理解和体验;②课外拓展。引入“李白”其他的“送别”诗,如《赠汪伦》等。培养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 课时目标过高,忽视差异性
  有的教师设计的课时目标过高,没有根据每一个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构建,目光始终停留在中等偏上学生的水平。如一教师设计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略读课文《果园机器人》的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知道自己生活中机器人的应用并体验机器人给生活、工作带来的方便;
  (3)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积累好词的习惯。
  该班级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山区、农村,少有几个能接触到高科技事物,所以对于机器人了解不多。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设计课时目标应该降低难度,特别是课时目标中的第(2)点,达成难度更大。针对上述设计可以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略读课文,适中攻略。
  (1)普及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提升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生动、有趣的味道。(2)品读结合。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品读喜欢的句子。(3)自学课文。略读课文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4)课外拓展。通过网络,了解现代社会中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并感知机器人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五、 课时目标不适中,缺少整体性
  现在有不少小学语文教师看不到学生发展的方向,所以就急着把本不在这一学段中要学习的知识“硬塞”给学生,急着拔高这一学段的学习要求,以至于目标不适中。其实,教师应在掌握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的基础上设计课时目标,并保持耐心,等待学生慢慢发展,这样才能适中、细化课时目标设计。如一教师设计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训练《我熟悉的一个人》的课时目标:
  (1) 第一课时目标:①选择你喜欢、熟悉的一个人的一件事,通过引导“我来夸一夸”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②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把喜欢的人或是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情写下来,完成草稿及自己修改文章的任务。
  (2) 第二课时目标:①同桌或小组内完成互相修改(是否熟练掌握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②誊写到作文本上;③教师有选择地欣赏佳作。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其重要性非同一般,所以在第一环节设计了“我来夸一夸”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增添学生写作的兴趣,也使学生除却对作文的惧怕心理,这种设计比较适中。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他们“熟练掌握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体现人物个性特点”难度就拔高了。还有,互相修改的环节中要学生修改出“是否熟练掌握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更是目标不适中。针对上述设计可以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因“人”而设,适中攻略。
  (1) 第一课时目标:①选择你喜欢、熟悉的一个人的一件事,通过引导“我来夸一夸”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②初步学习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把喜欢的人或是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情写下来,要求语句通顺。
  (2) 第二课时目标:①同桌或小组内完成互相修改(作文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和句);②教师有选择地欣赏学生佳作,再次请学生自己或小组内同学修改;③誊写到作文本上。
  小学语文课时目标的细化构建,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通读十二册教材,读透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本年级、本班级学生的差异来确定的。课时目标设计的根本准则是“以人为本”,教师在制定课时目标时,既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落实“三个维度”全面发展的内容,更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符合学生的年级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在制定课时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从字词课时目标的细化、朗读课时目标的细化、语言实践课时目标的细化、阅读课时目标的细化、情意课时目标的细化等方面着手,让课时目标真正做到“具体、分层、适中”。这样才有利于客观评价每一堂课,有利于教者心中有底,有利于学生在每堂课中更好地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根”!
  (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中心小学 312021)
其他文献
不久前,笔者有幸参加了《教学月刊》主办的“空间与图形”教学研讨活动,并执教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经历磨课,感受颇多。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堂既普通又不寻常的课。说它普通,是因为这一内容是一个传统的数学主题,并且,关于这个内容的教学,笔者在校内校外也听过多次,并不陌生。说它不寻常,是因为这一内容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地位不寻常,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
摘 要: 2021年1月18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可谓是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历史性的突破。笔者作为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的校长,结合学校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实践,在文章中深入分享了对《行动方案》的学习和认识以及学校在构建体育课程体系和体育工作模式中落实《行动方案》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行动方案;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体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8
2013年11月3日,教育大家袁微子先生100周年诞辰日。桐庐县教研室小语教研员朱蓓华老师偕县全体小语大组成员举行了“先师风范励后人——纪念教育家袁微子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并代表桐庐县小语界全体同仁将刻有“先师风范励后人”的青瓷赠给了袁微子先生之女袁绛云老师(桐庐县教研室原复式教研员),表达了大家对袁老先生的一份爱戴、崇敬及纪念之情。座谈会上,袁绛云老师动情地讲述了父亲生前的为人、工作和人生经
在日常交往中,听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善于倾听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好习惯。知识的学习需要倾听,学习质量的提高需要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吸取自己没有的知识,在思考问题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而问题的思考源于倾听,倾听将伴随着每一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因此,倾听是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所必需的。  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年龄等因素往往表现为坐不住,听不进,注意力不集中。一幅最简单的主题图出示后,教师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
摘要:小学冬奥教育在普及学生冬奥知识、更好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到来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集体访谈法等方法,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233”冬奥教育实践模式。  关键词:冬奥教育;奥林匹克教育实践模式;冰雪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 (20
摘 要: 情景练习是法国青少年足球训练课的重要环节,是将足球比赛中的某一片段截取并进行反复练习,以解决比赛中出现问题的方法。设计情景练习的要素主要包括:明确的主题和练习目的、不同的限制条件、明确的进攻方向和不同得分目标、始终由同一方发球、对主练方进行指导。情景练习的案例包括进攻和防守两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包括多个主题。  关键词:青少年;情景练习;足球训练课设计;法国足球  中图分类号:G633.9
2011年第6期《教学月刊·小学版》上刊登了小语界权威专家汪潮教授撰写的《回归本色教学 打造“素色课堂”——谈“素课”之理念》以及由他组稿并点评的一组文章,笔者读后感慨万千,用一言以概之——“素课”,“素”而“不简”哪!  笔者之所以发出此感慨,究其原因——  第一,笔者读懂了文章打造“素色课堂”的历史背景。  “素课”是在怎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小学语文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教学在形
也许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神。教师嘴里迸出的是金玉良言;教师伸手一指,那必是金科玉律;教师在黑板上刷刷一写,那绝对是世间真理。学生晶莹透澈的双眸闪着崇拜与期待的光芒,痴痴地望着教师。身为教师的我们能让自己的学生失望吗?能随随便便地忽悠满怀憧憬的学生吗?能敷衍了事地欺骗善良纯真的孩子吗?不,不能!所以,我们得严于律己,努力往孩子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挨近。教学是纯净的、神圣的,掺不得半点假。我们必须科学、认真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应重视挖掘资源,多角度、多方式激发学生想象,让“想象”有效地推动学生品鉴古诗词意境。    一、感知,让想象清晰起来    (一)介入背景资源,创造想象支点  古诗词的品鉴离不开背景知识的铺垫,这其中包括社会大背景和人物创作背景。背景的介入应有一定的原则。  1、介入背景,取舍有度  第三届全国经典诗文朗读教学研讨会上,吴忠豪教授在评析薛法根老师的《夜雪》一课时提到了
摘 要:从1915年的成志学校到今天的成志教育,104年的清华附小秉承“无体育不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传统,弘扬马约翰体育精神,将体育作为核心课程,把“身心健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之首。学校提出“儿童站立运动场正中央”的体育育人理念,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以此来撬动学校的整体工作,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清华附小;体育;成志;儿童  中圖分类号:G6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