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互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既要关注教学的结果,更要重视教学的过程……因此,以学定教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教师的“教”着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服从于具体的教学内容
学习内容决定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决定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按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类,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类:即就某一个知识点,如果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知识相对匮乏分为一类,把就某一个知识点,如果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知识比较充分的分为一类,两类不同的知识特点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前者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后者是探究性学习。前者适合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或者已有的数学知识相对匮乏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教、扶、引、放”的教学方式,即教得到位,扶得适当,引得关键,放得充分,这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条不紊的充分享受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重要的是采用接受学习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一是学习材料对原有认知结构具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习者必须具备这样的学习心向,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容易造成机械学习,死记硬背,重蹈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述为主的老路。例如,“认识倒数”的教学:“同学们,这些汉字认识吗?‘吞’-‘吴’、‘杏’-‘呆’,你有什么发现?在数学里,也有这样的现象:5/7--7/5……同学们学到这里想知道些什么呢?这一环节的教学一是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概念;二是以汉字为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互为倒数”。
二、教师的“教”着眼于学生的“学”,教学要善于反思
教育家波利亚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学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读懂学生是把握课堂的前提,读懂学生到底要读懂什么呢?除了要读懂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分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学生对几何初步知识的理解经历了三次转变,第一由点向线的转变;第二由线向面的转变;第三由面向体的转变,而每次转变,不仅前一个知识是产生和实现转变的基础,而且学生还具备相应的生活经验。基于这样的反思,教学把握认知的起点。设计教学开始的片段为:黑板是什么颜色的?墙面呢?如果选择涂黑板或墙面,你會选择谁呢?我们需要涂的什么呢?(黑板、墙面的表面)那么课桌的表面在哪里呢?请你们摸一摸课桌的表面。(学生摸,感知课桌的表面)接下来课件出示黑板和课桌的平面图:
揭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教学中,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摸桌面到抽象的平面图形的观察和比较,揭示“面积”的概念,教学自然、简单、流畅。
2.课中的反思要具有调控性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对教学的预设进行调整。无论课前教师的预设有多么充分,学生的生成往往不一定按教师预设的轨迹有条不紊的自始至终,更有甚者,在传统教学“知识为本”的潜意识影响下,那种追求知识结论的“完满搬迁”、教学过程的步步到位、刻板机械的主观预设促使教师“扶”着学生走完由旧知到新知的全过程,这其中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探索”,教师预先设计好圈套让学生往里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探索的自主性都被教师主观的教学思路所吞噬,学生在学习中不得越雷池于半步。教学中,偶然的生成被泯灭,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3.课后的反思要具有批判性和研究性
课后,教师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他们说三道四,评头论证足,良莠不一,有些意见近乎于苛刻,但出发点是善意的,都是为了对教学的深入研究。综合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的开放性与精细化的关系。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教学的精细化指在充分的教学管理的条件下,将教学过程的精雕细刻、完美无暇,课堂被设计成若干个精细的环节,环节一个接着一个,依次呈现,有条不紊。比较两种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相同点在于重视教学的效果。不同点在与前者追求开放,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摆到教学最重要的位置,后者更注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精细化设计,使学生更好的经历知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前者倾向与简约,后者倾向于详细。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练习的关系。讲授法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方法,但它不代表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所有,更有在课堂教学实施变革的进程中,也不是最好的方法,教师的讲不再是对知识的传授,而更多的体现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它包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启发和点化,以及为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拾级而上的课堂练习。使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更多的表现为学生练习的过程,使课堂教学在练习中凸显新课不新,学生在不断的课堂练习的活动中走完从旧知到新知的过程。
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只有基于学生的认知,紧贴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积累数学学习经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教师的“教”着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服从于具体的教学内容
学习内容决定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决定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按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类,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类:即就某一个知识点,如果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知识相对匮乏分为一类,把就某一个知识点,如果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知识比较充分的分为一类,两类不同的知识特点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前者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后者是探究性学习。前者适合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或者已有的数学知识相对匮乏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教、扶、引、放”的教学方式,即教得到位,扶得适当,引得关键,放得充分,这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条不紊的充分享受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重要的是采用接受学习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一是学习材料对原有认知结构具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习者必须具备这样的学习心向,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容易造成机械学习,死记硬背,重蹈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述为主的老路。例如,“认识倒数”的教学:“同学们,这些汉字认识吗?‘吞’-‘吴’、‘杏’-‘呆’,你有什么发现?在数学里,也有这样的现象:5/7--7/5……同学们学到这里想知道些什么呢?这一环节的教学一是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概念;二是以汉字为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互为倒数”。
二、教师的“教”着眼于学生的“学”,教学要善于反思
教育家波利亚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学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读懂学生是把握课堂的前提,读懂学生到底要读懂什么呢?除了要读懂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分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学生对几何初步知识的理解经历了三次转变,第一由点向线的转变;第二由线向面的转变;第三由面向体的转变,而每次转变,不仅前一个知识是产生和实现转变的基础,而且学生还具备相应的生活经验。基于这样的反思,教学把握认知的起点。设计教学开始的片段为:黑板是什么颜色的?墙面呢?如果选择涂黑板或墙面,你會选择谁呢?我们需要涂的什么呢?(黑板、墙面的表面)那么课桌的表面在哪里呢?请你们摸一摸课桌的表面。(学生摸,感知课桌的表面)接下来课件出示黑板和课桌的平面图:
揭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教学中,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摸桌面到抽象的平面图形的观察和比较,揭示“面积”的概念,教学自然、简单、流畅。
2.课中的反思要具有调控性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对教学的预设进行调整。无论课前教师的预设有多么充分,学生的生成往往不一定按教师预设的轨迹有条不紊的自始至终,更有甚者,在传统教学“知识为本”的潜意识影响下,那种追求知识结论的“完满搬迁”、教学过程的步步到位、刻板机械的主观预设促使教师“扶”着学生走完由旧知到新知的全过程,这其中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探索”,教师预先设计好圈套让学生往里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探索的自主性都被教师主观的教学思路所吞噬,学生在学习中不得越雷池于半步。教学中,偶然的生成被泯灭,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3.课后的反思要具有批判性和研究性
课后,教师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他们说三道四,评头论证足,良莠不一,有些意见近乎于苛刻,但出发点是善意的,都是为了对教学的深入研究。综合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的开放性与精细化的关系。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教学的精细化指在充分的教学管理的条件下,将教学过程的精雕细刻、完美无暇,课堂被设计成若干个精细的环节,环节一个接着一个,依次呈现,有条不紊。比较两种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相同点在于重视教学的效果。不同点在与前者追求开放,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摆到教学最重要的位置,后者更注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精细化设计,使学生更好的经历知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前者倾向与简约,后者倾向于详细。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练习的关系。讲授法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方法,但它不代表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所有,更有在课堂教学实施变革的进程中,也不是最好的方法,教师的讲不再是对知识的传授,而更多的体现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它包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启发和点化,以及为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拾级而上的课堂练习。使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更多的表现为学生练习的过程,使课堂教学在练习中凸显新课不新,学生在不断的课堂练习的活动中走完从旧知到新知的过程。
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只有基于学生的认知,紧贴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积累数学学习经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