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三题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ysica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人们
  大人们不断地把腰弯下去,把胸膛贴向大地。此时,植物成熟的气息让他们兴奋和陶醉。
  ——让感恩的火把点燃每一次秋收,把朝圣的心情引入每一场农事,收割的姿势,使劳动看起来像舞蹈,更像一场神秘的祭祀。
  为了迎迓秋天,犁耙、铁锨、锄头、镰刀,轮换着走过了属于自己的节气,大人们则以它们为道具,像武生走过戏台上紧密的鼓点。
  大人们总是趁着天不亮就下地,他们扛着粗重的犁耙,却故意放轻脚步。不知道是害怕碰醒了孩子们的梦,还是害怕踩响了公鸡们的嗓子。他们回家时,带着一脸的疲惫,却不唉声叹气。他们谈论着一块玉米地的长势,就像谈论刚刚散场的一出乡戏。播种前,他们又总是一次次披衣夜起,捧着金黄色的种子凝视,那表情,像是不放心儿子的第一次远行,又像是古代英雄醉里挑灯看剑。
  大人们的举止让孩子们越来越怀疑——其实,秋天没来时,大人们就已经知道了秋天的模样。秋天的一些事情,大人们一定用汗水做骰子占卜过。
  孩子们
  秋天,让孩子们感到新鲜和好奇。
  他们在谷地里钻来钻去,他们在大人们堆起的豆秸垛上爬上爬下,他们欢呼着抱起大人们刚刚刨起的红薯,磕磕绊绊地把它们搬运到停在地头的牛车上。
  孩子们是秋天的一部分。
  孩子们会发现秋天有很多可笑的事情。在秋风里摇晃着身子的高粱,太像喝醉了酒的爷爷了。而被掰去了棒子的玉米秆,沮丧着脸,像是一群衣衫褴缕的乞丐。比玉米秆更加沮丧的是麻雀,它们成群地飞旋在被镰刀掠夺过的谷地上空,像是一群找不到家的孩子。
  孩子们甚至想偷偷捋几棵谷穗留下来,让麻雀当过冬的粮食。
  在田埂上挖一个土坑,燃起干燥的庄稼秸秆,孩子们懂得在怎样的火候把红薯扔进去,埋上泥土把它焖成甜津津的美食。
  在收割后的空地上,他们也懂得用脚踩出一小片平地,用枯叶烤制香喷喷的黄豆。他们还会顺便把粗壮的蚂蚱或肥肥的豆虫用小树枝串起来,做成可口的烧烤。
  孩子们是收获的一部分。
  牛
  牛车碾过,深深的蹄印和辙印,是秋天留在田野里的诗。
  披着深秋,牛哞,使秋天更加真实。
  同为牲口,马的一生都在奔跑,像是狼狈不堪的逃遁。牛却不是。牛四平八稳,牛从容不迫,牛知道自己一生的目的。牛犁开春泥,牛走上祈雨的祭坛,牛载着一大车一大车的苦难甩下漫漫长路,牛用毕生的坚韧和执着,一次次抵达丰硕的金秋。
  牛是大地上的一个隐喻。
  在秋天,和一头牛对视,我无法掩饰内心的空虚。
  责任编辑:刘高亮
其他文献
这个时节的夜晚,我想,田野里当是虫鸣唧唧、呢喃一地了吧。尽管今年的春天是挣脱了一场铺天盖地百年不遇的冰冻而缓缓来到的,我却坚信,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生命复苏的力量的。三月的阳光敲打着额头,敲打着大地,温暖便留在心里,温暖的气息便四处流淌。我其实一直在留意着院子里浅浅的水池边那棵杨柳,好像在一场午后的阳光里,它光溜溜的枝条上悄无声息地缀上了嫩嫩的鹅黄鹅黄的芽苞。我遗憾自己不曾目睹那个过程。究竟那软软如鞭
期刊
“起来,老倌子快起来,扯地米菜(荠菜)去。”  天刚麻麻亮,母亲用脚轻轻碰了几下父亲后,细声细气地喊了一声,生怕惊醒了我和妹妹。其实,大约鸡叫三遍后,我就醒了。知道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到了,又有“地米菜煮鸡蛋”吃了。  父亲小心翼翼地起床,不一会儿工夫就扯了一大把开满了小白花的地米菜回来了。母亲接过地米菜连根带茎洗得干干净净,挽个把放在清水锅里,然后趁我不注意将藏好了的鸡蛋拿出来,反复洗了几遍放在锅里
期刊
大凡方整的院落,都有自家体面的台门。主人会精心设计一番,檐角的图案到门楣的形制均是讲究至极。然而昔日风华已过,闲门青草长,荒庭积水余。院墙因为材料的原因陆续坍塌殆尽,最后只剩下台门孤独地坚守在巷口,宛如一位久经风雨的老者。它见证了祖辈们在院子里的成长与辉煌,欢聚与久别。院子里成长的少年人,进进出出,今日早已在海风吹拂下长成大人模样,成为家族的希望。  扑面而来的风中裹挟着咸腥气味,让迟暮而到的访者
期刊
我的旧居在台州黄岩城关花园巷,巷的南端转弯处有一口墨砚似的池塘,该池塘是在明代中叶为官宦人家花园之地,清光绪年间大户林家建新宅时加建塘岸石栏杆,砚池巷就因该池而得名。砚池呈长方形,它长60米,宽20米。池东池北沿边筑有石护栏,池西头有两棵大树,若似墨砚边上插着两支毛笔。  池的南岸有一堵爬满青藤的砖墙,墙和池塘间有一米多宽的石板路,可供人们在池边洗涤。那时虽然有水井,但砚池更是家庭主妇洗涤的好地方
期刊
每次回到故乡,都让我不自禁地伤心,故乡的满目疮痍越来越让人目不忍睹:前山因挖山取石,早已狼藉不堪,昔日如一条蟠居的长龙,至今如一头生满癞疮的臭狗;后山因无度开荒,昔日鸟鸣花涌的胜景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洪水过后的沟壑;村前那条清澈的小河早已干涸,河沟里枯草丛生;村舍也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房子越发地旧,而我童年居住的茅屋早已不见踪影,旧址上只露出贫瘠的土地;而故人似乎越发地少了,他们有的搬进城里,有的外
期刊
想起两次在3号车厢遇到的事,其情其感,也许能聊以自慰并解答这一问题。  第一次是赴京参加散文年会的归来途中。2010年12月20日,在“北京西至周口”列车的3号车厢里,只有我和一个年轻女孩两名乘客。因为陌生,刚进车厢时都没说话。可是后来一打开话匣子,竟然越说越知音、越说越亲近。我得知她是刚就业于北京幼教研究院的大学生,这次出差是研究院派她去周口市幼儿园讲幼儿国学教育示范课的。咋也没想到,中午,她很
期刊
一次聚会,宣传部的副部长徐利华对我说:“亚鹰,你是文人,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你不妨写一写。”他清了清爽门,就饶有兴味地讲开了——  就在我们生活的小城,有一对四十岁左右的夫妇,一对儿女在上中学,三年前夫妇俩双双下岗,全家生存危机顿现。但是,这对夫妇并没有像其他下岗工人那样到单位吵闹到政府上访,而是淡然地领回了下岗证,用部分下岗身份置换金买回一台榨油机,每年秋季油茶成熟时,他们就到各山乡收购山茶子
期刊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古时候,每逢梨花盛开时节,人们喜欢在花荫下把盏欢聚,雅称“洗妆”。我不想效仿古人的文雅风俗,却经受不住州门司镇梨花的诱惑,于是在草木葳蕤的三月,挽一袭和风,欣欣然驱车前往。  远远地飘来缕缕淡淡的花香,隐约还有蜜蜂的嗡嗡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诗描绘的是雪,却更像是写眼前的景。“南国梨乡”州门司镇六千多亩梨树在这个季节相约着一同盛放,花
期刊
黄山太平近郊的绿地野岭几乎都涉足了,不难见到马兰头、野蒜、野芹菜等,唯不见鸭板菜的踪迹。春天的阳光舒展在草地上,静静地流泻着我的期待,藏在心中久远的往事在静默中凝固了。直到有一天,我在城中鼓山的巽峰塔下偶见了鸭板菜,我的往事便在初夏的阳光下悄悄萌动了。  每当夕阳快落山时,年迈的祖父便打着赤膊,卷上裤角,背上年幼的妹妹从厨房的后门步入河中,然后溯河而上觅野菜。在夕阳淡淡的金晖中,祖父的背影像一幅西
期刊
人是要讲缘分的,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人与物之间总会有一定的缘分,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必然中的偶然,说穿了就是缘!  缘分,在人世间摇曳——  黄鹤楼下,李白与孟浩然挥手之间,碧空长江,孤帆远影,定格千古传唱的动人友缘;古琴台上,悠扬琴韵,浩浩江水,永远弹奏着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之缘;而在宦海沉浮之间,千山万水之遥,也永远传唱着白居易与元稹相濡以沫的诗缘!  缘是真!缘是美!缘是情!珍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