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哪位智者说过,历史的精彩往往在细节处。细节的出现往往在具体的史料中,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我,对这句话非常赞同,特别是当我听了易中天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的“汉代风云人物”和“易中天品三国”两个系列讲座之后更是感受深刻。易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分析透彻,他常常用一些历史细节来丰满,深化他讲的历史人物,如他在讲韩信胯下受辱,晁错被杀的原因时都运用了许多历史细节。正因为如此,他的讲座非常精彩,受到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称易中天是“超级教授”。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面对当前许多中学生不喜欢历史的现实,我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不能运用一些历史细节呢?也许有人会说,找资料太难,课堂时间不允许,真是这样吗?我觉得不是。因为史料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源于教材,另一部分来源于自己的搜集,但我更看重于教材上的资源,下面我就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来谈一谈我的一些思考与作法。
我觉得,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经过许多历史专家和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联合编写的,他们对于史料的取舍都是经过精心的、反复的斟酌确定下来的,所以课本上选取的任何一则小字史料都是有用的,我们何不就地取材,何必要舍近求远呢?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何来课堂时间不够呢。但我们有的历史教师往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只将小字史料一笔带过,没有充分有效的把它运用起来,只注重正文知识的讲解,结果使得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僵硬呆板,学生毫无兴趣。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用好已有资源即历史教科书,特别是教材上的小字史料。你不知,历史的精彩往往在细节处,教材的精彩往往在小字史料处。因此,我们如果对小字史料处理得当,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兴趣,还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例如:
1 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
例如:美国叩关以后,两个日本青年冒着被律杀头的危险爬上美国的舰船,他们用手比划说:他们想到美国去,看看美国究竟为什么强大。连日本的敌人也在日记里惊叹:“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所有的日本人都像这两个青年人一样,日本一定会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
通过对这则材料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对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产生由衷的敬佩,而对不爱学习的同学也是一种启迪。
2 可以展示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例如:统治者公开声称:“让农民不死不活的活着,是政治的秘诀。”甚至告诫农民:“随便将萝卜叶,大豆叶等扔掉,就太浪费了。这些东西掺上一些杂粮煮着吃,味道是很鲜美的、”
通过对这则材料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看到当时幕府统治下的农民生活是多么悲惨啊,让学生在一笑之间,也就不难理解幕府统治为什么成为众矢之的了。
3 突破重点难点.优化课堂教学
以《北宋王安石变法》一节为例,在这一节中,当讲到北宋统治危机时,如果只用书上的正文或教师的分析,学生也许会听懂,也许会记住,但学生很难深刻的领会,很难与历史形成共鸣,更不要说还能激发学生兴趣,但如果我们充分的运用史料,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例如:
材料一:北宋官民比例:100:1而历史上其他王朝是:西汉,7945:1
唐朝,2927:1明朝,2299:1清朝,911:1
材料二:北宋飞速增长的军人数量:北宋建立初年22万;宋太宗时代66万;宋真宗时代91万;宋宗仁时代126万.
材料三:
材料四:北宋从960年建立到灭亡的167年中,先后与辽、夏、金进行了216场战争。除熙河之战等少数战争胜利之外,其余都以失败告终。
材料五: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不但感觉现象生动,而且理解深刻,知识点也一目了然。
4 深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历史高考题,全都是以史料的方式呈现出来,这说明对史料的分析、判断、运用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因此,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大量引用史料,做到论从史出,深化课本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辩证分析史料,并能得出有用结论的能力。
5 史料引用会有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思索历史的经验教训
例如:日本的缫丝工厂就要开工了,却招不来工人。因为当时的很多日本人都认为,那些轰轰作响的机器会吸走人的精髓。这相似的一幕何尝没有在中国的历史中上演,当两种文明碰撞时,旧的势力总是那么强大执着。
6 史料引用可以让教材更加贴近生活
例如:您发现了吗?很多日本人的姓氏都很有趣,如田中、三木、松冈、小鹿……,这是因为明治维新前,一般平民有名无姓。废藩置县后,政府为编造户籍,急令庶民报姓,人们就把自己家乡的地名、村名、居处,以及身份职业甚至工具、动植物名都以姓呈报。小泉、松下,再看到这些姓氏,令人浮想联翩。
像以上的例子还有许多,同时引用史料的作用也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还有解释、说明、介绍背景等等,但只要我们历史教师运用得当,精心、细心的用尽用全用好这些史料,就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我觉得,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经过许多历史专家和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联合编写的,他们对于史料的取舍都是经过精心的、反复的斟酌确定下来的,所以课本上选取的任何一则小字史料都是有用的,我们何不就地取材,何必要舍近求远呢?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何来课堂时间不够呢。但我们有的历史教师往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只将小字史料一笔带过,没有充分有效的把它运用起来,只注重正文知识的讲解,结果使得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僵硬呆板,学生毫无兴趣。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用好已有资源即历史教科书,特别是教材上的小字史料。你不知,历史的精彩往往在细节处,教材的精彩往往在小字史料处。因此,我们如果对小字史料处理得当,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兴趣,还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例如:
1 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
例如:美国叩关以后,两个日本青年冒着被律杀头的危险爬上美国的舰船,他们用手比划说:他们想到美国去,看看美国究竟为什么强大。连日本的敌人也在日记里惊叹:“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所有的日本人都像这两个青年人一样,日本一定会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
通过对这则材料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对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产生由衷的敬佩,而对不爱学习的同学也是一种启迪。
2 可以展示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例如:统治者公开声称:“让农民不死不活的活着,是政治的秘诀。”甚至告诫农民:“随便将萝卜叶,大豆叶等扔掉,就太浪费了。这些东西掺上一些杂粮煮着吃,味道是很鲜美的、”
通过对这则材料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看到当时幕府统治下的农民生活是多么悲惨啊,让学生在一笑之间,也就不难理解幕府统治为什么成为众矢之的了。
3 突破重点难点.优化课堂教学
以《北宋王安石变法》一节为例,在这一节中,当讲到北宋统治危机时,如果只用书上的正文或教师的分析,学生也许会听懂,也许会记住,但学生很难深刻的领会,很难与历史形成共鸣,更不要说还能激发学生兴趣,但如果我们充分的运用史料,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例如:
材料一:北宋官民比例:100:1而历史上其他王朝是:西汉,7945:1
唐朝,2927:1明朝,2299:1清朝,911:1
材料二:北宋飞速增长的军人数量:北宋建立初年22万;宋太宗时代66万;宋真宗时代91万;宋宗仁时代126万.
材料三:
材料四:北宋从960年建立到灭亡的167年中,先后与辽、夏、金进行了216场战争。除熙河之战等少数战争胜利之外,其余都以失败告终。
材料五: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不但感觉现象生动,而且理解深刻,知识点也一目了然。
4 深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历史高考题,全都是以史料的方式呈现出来,这说明对史料的分析、判断、运用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因此,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大量引用史料,做到论从史出,深化课本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辩证分析史料,并能得出有用结论的能力。
5 史料引用会有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思索历史的经验教训
例如:日本的缫丝工厂就要开工了,却招不来工人。因为当时的很多日本人都认为,那些轰轰作响的机器会吸走人的精髓。这相似的一幕何尝没有在中国的历史中上演,当两种文明碰撞时,旧的势力总是那么强大执着。
6 史料引用可以让教材更加贴近生活
例如:您发现了吗?很多日本人的姓氏都很有趣,如田中、三木、松冈、小鹿……,这是因为明治维新前,一般平民有名无姓。废藩置县后,政府为编造户籍,急令庶民报姓,人们就把自己家乡的地名、村名、居处,以及身份职业甚至工具、动植物名都以姓呈报。小泉、松下,再看到这些姓氏,令人浮想联翩。
像以上的例子还有许多,同时引用史料的作用也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还有解释、说明、介绍背景等等,但只要我们历史教师运用得当,精心、细心的用尽用全用好这些史料,就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