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华夏历史,中华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美德之邦。然而,时至今日,生活水平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了,社会文化繁荣了,然后,中国的道德品质却日益沦丧。翻看一页页新闻杂志,那么多关于“冷漠”、“道德缺失”“食品问题”等字眼进入了眼球,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着中国人的道德心怎么了?我想,“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中国人应该拾起一个友爱的心灵,建设一个有道德的世界。
可是面对这样博大隽永的文化,却有无数的青少年对此无动于衷,而是身陷于那些所谓的主流文化的泥潭之中,更有甚者将其抹上本不应有的色彩。如此种种,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传统文化青少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唐诗》、《宋词》、《论语》、《孟子》等都是其中出类拔萃的经典作品。因为它们是文明的精髓,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化身,不管经过多少年风吹雨打的磨砺,它们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永不收敛它们夺目的锋芒。正因为如此,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而言,它们的意义仍是极其深远的。
这些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给养,它们本身就有很深很浓的古典韵味,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休养我们的品性,对我们自身素养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这样说,这些散发着沁人清香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近,就越能给予我们温暖、感悟和力量。因此,我们应选择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在身边,种在心里。
而另一方面,青少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必定要经过它们的双手代代相传。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融入今后每个国人的灵魂,也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
一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句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同学们在台下茫然的看着老师。老师问道:“你们知道这个‘子’是谁吗?”大家面面相觑,一阵交头接耳的唏嘘声后,仍是无人应答,只有一位同学似乎略有所思地喃喃道:“是孟子还是庄子?”老师见此情此景,几乎无言以对,只好大吼:“是孔子!”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似的“哦”了起来。老师呆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所中学的初一课堂上。
或许你会认为是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太差,但是,《新闻周刊》曾于2004年5月4日在《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一文中公布了一组数据:“当被问到”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情况时,有79%的人答“偶尔翻阅”,13%的人答“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人说“爱不释手”。而对于四大文学名着,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只“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却高达48%。在对于传统艺术的喜爱程度这方面上,有42%的人表示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可以去看看”,与表示“不感兴趣”的一样多(42%),还有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只有11%的人“非常喜欢”。
尽管这已经是2004年的事了,可直至今日,这种问题并未随着时间的年轮而销声匿迹,反而又“重出江湖”了。近日,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了《红楼梦》的“非主流”版。图片中的林妹妹剪着碎发,颓废地坐倚在阑干上,死气焉焉的样子;薛宝钗也染了发,一脸的盛气凌人。这还是昔日的古典名着《红楼梦》吗?这简直是在亵渎,在糟蹋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是曹雪芹先生还在世,看到这些,必定要失声痛哭了。
全世界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就是中国的《老子》。国外的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是人们捧着《圣经》的影子,而在中国,又有几个人曾翻开过《老子》的扉页呢?
这些所有,都向我们极其严肃的揭示了一个问题,并督促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有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在这里,我仅提出我的几点建议。
1、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让青少年认真学好一样东西的前提就是兴趣。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一些关于诸子百家及中国古代各派名人的故事,可配有观动画、看电影等多媒体娱乐活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能津津有味地听课。
2、将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学业考核项目。这是通过考试来引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又必须区别于其他考试,否则岂不是又要让学生们叫苦连天了?因此,我们要采用不同的形式。考试时,只需回答最基本、最简单的填空选择题,而想获得高分,就得靠平时的努力。老师将根据你平时在课堂上的认真积极程度进行主要评分,此外将测试你的古典作品阅读量来作为另一个评分要点。而这门课的总分值又占得不是很大,以20~40分为最佳。这样就能达到既不给学生施加太大压力,又能更好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完美目的。
3、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举办夏令营活动。在夏令营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孔庙、名人故居或历史博物馆等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地方,还可以举行演讲传统故事、诵读经书、诗歌、唱戏曲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细致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思考,在娱乐中学习,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让传统文化渗入他们心中。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老师、家长、学校,更是整個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将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延传下去,发扬光大!
可是面对这样博大隽永的文化,却有无数的青少年对此无动于衷,而是身陷于那些所谓的主流文化的泥潭之中,更有甚者将其抹上本不应有的色彩。如此种种,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传统文化青少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唐诗》、《宋词》、《论语》、《孟子》等都是其中出类拔萃的经典作品。因为它们是文明的精髓,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化身,不管经过多少年风吹雨打的磨砺,它们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永不收敛它们夺目的锋芒。正因为如此,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而言,它们的意义仍是极其深远的。
这些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给养,它们本身就有很深很浓的古典韵味,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休养我们的品性,对我们自身素养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这样说,这些散发着沁人清香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近,就越能给予我们温暖、感悟和力量。因此,我们应选择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在身边,种在心里。
而另一方面,青少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必定要经过它们的双手代代相传。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融入今后每个国人的灵魂,也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
一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句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同学们在台下茫然的看着老师。老师问道:“你们知道这个‘子’是谁吗?”大家面面相觑,一阵交头接耳的唏嘘声后,仍是无人应答,只有一位同学似乎略有所思地喃喃道:“是孟子还是庄子?”老师见此情此景,几乎无言以对,只好大吼:“是孔子!”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似的“哦”了起来。老师呆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所中学的初一课堂上。
或许你会认为是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太差,但是,《新闻周刊》曾于2004年5月4日在《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一文中公布了一组数据:“当被问到”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情况时,有79%的人答“偶尔翻阅”,13%的人答“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人说“爱不释手”。而对于四大文学名着,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只“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却高达48%。在对于传统艺术的喜爱程度这方面上,有42%的人表示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可以去看看”,与表示“不感兴趣”的一样多(42%),还有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只有11%的人“非常喜欢”。
尽管这已经是2004年的事了,可直至今日,这种问题并未随着时间的年轮而销声匿迹,反而又“重出江湖”了。近日,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了《红楼梦》的“非主流”版。图片中的林妹妹剪着碎发,颓废地坐倚在阑干上,死气焉焉的样子;薛宝钗也染了发,一脸的盛气凌人。这还是昔日的古典名着《红楼梦》吗?这简直是在亵渎,在糟蹋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是曹雪芹先生还在世,看到这些,必定要失声痛哭了。
全世界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就是中国的《老子》。国外的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是人们捧着《圣经》的影子,而在中国,又有几个人曾翻开过《老子》的扉页呢?
这些所有,都向我们极其严肃的揭示了一个问题,并督促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有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在这里,我仅提出我的几点建议。
1、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让青少年认真学好一样东西的前提就是兴趣。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一些关于诸子百家及中国古代各派名人的故事,可配有观动画、看电影等多媒体娱乐活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能津津有味地听课。
2、将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学业考核项目。这是通过考试来引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又必须区别于其他考试,否则岂不是又要让学生们叫苦连天了?因此,我们要采用不同的形式。考试时,只需回答最基本、最简单的填空选择题,而想获得高分,就得靠平时的努力。老师将根据你平时在课堂上的认真积极程度进行主要评分,此外将测试你的古典作品阅读量来作为另一个评分要点。而这门课的总分值又占得不是很大,以20~40分为最佳。这样就能达到既不给学生施加太大压力,又能更好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完美目的。
3、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举办夏令营活动。在夏令营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孔庙、名人故居或历史博物馆等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地方,还可以举行演讲传统故事、诵读经书、诗歌、唱戏曲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细致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思考,在娱乐中学习,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让传统文化渗入他们心中。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老师、家长、学校,更是整個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将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延传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