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问题

来源 :吉林画报·新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me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华夏历史,中华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美德之邦。然而,时至今日,生活水平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了,社会文化繁荣了,然后,中国的道德品质却日益沦丧。翻看一页页新闻杂志,那么多关于“冷漠”、“道德缺失”“食品问题”等字眼进入了眼球,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着中国人的道德心怎么了?我想,“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中国人应该拾起一个友爱的心灵,建设一个有道德的世界。
  可是面对这样博大隽永的文化,却有无数的青少年对此无动于衷,而是身陷于那些所谓的主流文化的泥潭之中,更有甚者将其抹上本不应有的色彩。如此种种,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传统文化青少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唐诗》、《宋词》、《论语》、《孟子》等都是其中出类拔萃的经典作品。因为它们是文明的精髓,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化身,不管经过多少年风吹雨打的磨砺,它们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永不收敛它们夺目的锋芒。正因为如此,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而言,它们的意义仍是极其深远的。
  这些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给养,它们本身就有很深很浓的古典韵味,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休养我们的品性,对我们自身素养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这样说,这些散发着沁人清香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近,就越能给予我们温暖、感悟和力量。因此,我们应选择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在身边,种在心里。
  而另一方面,青少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必定要经过它们的双手代代相传。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融入今后每个国人的灵魂,也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
  一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句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同学们在台下茫然的看着老师。老师问道:“你们知道这个‘子’是谁吗?”大家面面相觑,一阵交头接耳的唏嘘声后,仍是无人应答,只有一位同学似乎略有所思地喃喃道:“是孟子还是庄子?”老师见此情此景,几乎无言以对,只好大吼:“是孔子!”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似的“哦”了起来。老师呆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所中学的初一课堂上。
  或许你会认为是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太差,但是,《新闻周刊》曾于2004年5月4日在《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一文中公布了一组数据:“当被问到”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情况时,有79%的人答“偶尔翻阅”,13%的人答“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人说“爱不释手”。而对于四大文学名着,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只“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却高达48%。在对于传统艺术的喜爱程度这方面上,有42%的人表示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可以去看看”,与表示“不感兴趣”的一样多(42%),还有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只有11%的人“非常喜欢”。
  尽管这已经是2004年的事了,可直至今日,这种问题并未随着时间的年轮而销声匿迹,反而又“重出江湖”了。近日,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了《红楼梦》的“非主流”版。图片中的林妹妹剪着碎发,颓废地坐倚在阑干上,死气焉焉的样子;薛宝钗也染了发,一脸的盛气凌人。这还是昔日的古典名着《红楼梦》吗?这简直是在亵渎,在糟蹋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是曹雪芹先生还在世,看到这些,必定要失声痛哭了。
  全世界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就是中国的《老子》。国外的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是人们捧着《圣经》的影子,而在中国,又有几个人曾翻开过《老子》的扉页呢?
  这些所有,都向我们极其严肃的揭示了一个问题,并督促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有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在这里,我仅提出我的几点建议。
  1、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让青少年认真学好一样东西的前提就是兴趣。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一些关于诸子百家及中国古代各派名人的故事,可配有观动画、看电影等多媒体娱乐活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能津津有味地听课。
  2、将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学业考核项目。这是通过考试来引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又必须区别于其他考试,否则岂不是又要让学生们叫苦连天了?因此,我们要采用不同的形式。考试时,只需回答最基本、最简单的填空选择题,而想获得高分,就得靠平时的努力。老师将根据你平时在课堂上的认真积极程度进行主要评分,此外将测试你的古典作品阅读量来作为另一个评分要点。而这门课的总分值又占得不是很大,以20~40分为最佳。这样就能达到既不给学生施加太大压力,又能更好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完美目的。
  3、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举办夏令营活动。在夏令营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孔庙、名人故居或历史博物馆等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地方,还可以举行演讲传统故事、诵读经书、诗歌、唱戏曲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细致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思考,在娱乐中学习,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让传统文化渗入他们心中。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老师、家长、学校,更是整個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将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延传下去,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苏赫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学习,而且是来生活,他们要在这里获得知识,寻找友谊,学会生活,形成个性。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作为众多班主任中的一员,既感到自豪又感到任務的艰巨。  一、做好道德榜样,提高自
期刊
审美教育亦称美育,它的直接作用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具有审美、启智、激创、综合作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素材,尤其是古诗凝练含蓄,博大精深,包含着美。通过对学生引导、启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锻炼和提升是其他素材所无法比及的。感受诗的瑰丽语言,应该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浅谈我在古诗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诗情画意学古诗
期刊
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也就是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包含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的内容。学习习惯包括:学会倾听的习惯 ,善于思考的习惯 ,敢于提问的习惯 ,与人合作的习惯 ,认真书写的习惯,动手操作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等。行为习惯包括:遵守秩序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
期刊
中华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精神面貌,是一种代代相传,代代发展的道德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一代“四有”新人的基础教育工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中心小学始终把抓学生品行养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以培养博学多才、气质高雅、品德高尚的文明学生
期刊
儒家思想从先秦诸子一支,后壮大成民族文化之基底、主干,凝结为华夏文明之深厚元气,鼓荡成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今,孔孟儒学更逐渐为西方世界所瞩目,可以想见未来之社会,儒学必然以其崇高而丰富的道德资源成为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一、儒家思想塑造的道德型文化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季,希望重整天下秩序以归于大同。他从社会的最小单元——社会个体开始,重建道德规范、彰显道德价值,然后以己推人来实现
期刊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计划剩余工作的深入开展,小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他们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溺爱,甚至被风味“小皇帝、小公主”。唯我独尊、为我自傲的思想在孩子纯净的心灵中不断滋长。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孩子吃东西挑来捡去、不顾及他人;对父母吆来喝去,无端指责;当父母吧对他们的过错提出批评时,予以顶撞。在他们身上“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荡然无存。如何扭转这
期刊
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中国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让中华美德代代相承,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从幼儿心理发展学的角度看,幼儿的行为习惯发展对其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教师,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觉得,除了幼儿的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对幼儿的行
期刊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 ,说到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知识和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我们在肯定市场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它所起的消极作用。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工作就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缺乏集体主义观念  学生发展个性的要求日益强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逐渐淡化。团结协作精神逐步削弱,对集体的力量和作用认
期刊
一、从零开始,强抓不放。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是一张白纸,他们如何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阶段的习惯要求,对于一年级的老师来说也是一门学问。所以还得从零开始,强抓不放。特别是开学头几个月要勤跟班。因为是新生他们可以说什么都不懂,对学校的学习完全生疏,所以对孩子还得具体从头一点一点地讲清楚,孩子才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例如,刚入学的新生,听到上课铃响时,总是乱哄哄的。我根据孩子们爱记儿歌的特点,编出了三字经:“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正确到规范,由端正到美观。这一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文字书写的重视。从情感上说,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汉字文化,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要从小就做好的事。  众所周知,由于师资缺乏的问题,普及这一学科始终不能得以实现。有幸的是,我所在学校的领导在2009年,以前瞻的目光提出了“翰墨养行 书香厚德”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全面普及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