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尊老敬老风尚在这里流行

来源 :吉林画报·新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ss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计划剩余工作的深入开展,小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他们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溺爱,甚至被风味“小皇帝、小公主”。唯我独尊、为我自傲的思想在孩子纯净的心灵中不断滋长。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孩子吃东西挑来捡去、不顾及他人;对父母吆来喝去,无端指责;当父母吧对他们的过错提出批评时,予以顶撞。在他们身上“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荡然无存。如何扭转这个倾向,使“孝敬父母”之一美德在孩子心中开花结果呢?根据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强这一特点,结合教育教学,主要做了:
  一、一“事”一议,辨析导行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占优势。单纯的说教学生不易接受,对学生的作用不大。实践中我采用了一“事”一议,辨析导行的方法。把古今中外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名人轶事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事,以及在学生身边常常发生的尊老敬老的正反事例。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改变课本剧、即兴表演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讨论分辨说说那种做法是对的,那种做法不对,你会怎样做,使学生在具体形象中以名人为榜样,竖起自己的行为标杆。达到以情促行的目的。
  二、明确规范,指导实践
  所谓“孝敬父母”,就是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对父母的尊敬、热爱、关心和赡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核心。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生活中,学生不知该从何做起。为了使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一传统落在实处。实践中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際和学生中出现顶撞父母、过分消费、凡是依赖父母加重父母负担等现象按指定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如对父母有礼貌;上学、放学外出要打招呼;听从父母劝告,不任性不顶嘴;有事征求父母意见;珍惜父母劳动成果、不乱花零用钱;不向父母要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东西等等。让学生有“法”可依,以此来规范自己行为。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低年级学生诵读、记忆,又把它与学生游戏相结合,编成:拍手歌。
  你拍一 我拍一 孝敬父母要牢记
  你拍二 我拍二 在家不能受娇惯
  你拍三 我拍三 父母教导记心间
  你拍四 我拍四 主动做些家务事
  你拍五 我拍五 到家外出打招呼
  你拍六 我拍六 关心父母常问候
  你拍七 我拍七 与人说话要和气
  你拍八 我拍八 讲究文明人人夸
  你拍九 我拍九 争做父母小帮手
  你拍十 我拍十 争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建立联系卡、共育新人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要依赖于家长的协助,两者密不可分。仅有学校良好的教育氛围是完全不够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仍存在着“学校教育一天工,不及家长溺爱十分钟”的现象。为了把学校与家长紧密联合起来,教育实践中家里“联系卡制度”。请家长参与教育工作,定期给学生评测打分。班级定期召开“孝父母、献爱心”汇报会,以此引导学生尊重、孝敬父母,鞭策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样在家长与学校之间架起一个共同育人的桥梁,使尊老敬老的美德在每个家庭、在社会中得以普及、深化。
  另外,在教育中要紧紧围绕“以活动促发展”这一原则开展一系列活动。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的特点组织表演赛:“我为父母过生日”、“在公共汽车上”、“妈妈生病了”……等等。以情导行。“三八妇女节”,组织“妈妈,您辛苦了”诗歌朗诵会、“家长事知多少“知识竞赛。针对班内父母下岗人数逐步增多现象,展开了”我为父母来分忧“讨论。利用双休日开展了”争做妈妈的小帮手“活动。
  经过实践,尊老爱老的风尚在学生中广为奉行。一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父母的生日、爱好,放学后能主动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的学生不仅在家能孝敬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能走到社会去关心照顾孤寡老人、残疾人,取得了显着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本课题以书法教育为载体,进行校本德育的课程开发和内涵研究,通过《以书辅德·求美向善》拓展型校本课程的研发、课内外书法特色教育体系的建构、书法艺术氛围的营造,对书法艺术所蕴含的“美”的意境和“善”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在掌握书法知识技能的同时,人文素养得到滋养,品性特长得到发展,有力提升学生书法艺术修养,打造学校翰墨校园书法教育特色。  关键词: 书法 校本课程 艺术修养  1.研究背景 
期刊
一、 课程目标  1、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的明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蕴含着需要我们传承的“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有“垂垂老去”的那一天,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明天和未来。  2、为老龄化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让“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新风尚成为上海发展的闪亮名片是对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精神
期刊
昌邑区林荫路实验小学位于吉林大街北部,昌邑区政府西侧。几年来,我们依托学校绿荫书社的建设,松花江文化讲坛、绿荫文化讲坛的专业引领,校本教材的開发运用,书香课程的有效开展以及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熏陶,让国学走进了校园,绽放异彩。  一、建设绿荫书社,积淀教师学养。  在林荫路实验小学,有这样一群教师,她们喜欢每天手捧心爱的书籍潜心阅读,然后找每一个合适的时机交流感受,或走廊的擦肩,或办公室的驻足,
期刊
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曾说:“任何人都应该怀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的文化理念、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等已经深深地积淀在民族大众的心理结构中,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无法割舍的,也是传承创新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驱动中华文明延续、发展和自新的内在动力,对于构建信息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生成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  从古
期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学校是青少年的聚集地,是青少年学习成长、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有必要也有责任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近年来,我校为了贯彻、落实《两纲》精神,认真学习,积极动员,在课内课外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在运用艺术教育手段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理想的效
期刊
苏赫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学习,而且是来生活,他们要在这里获得知识,寻找友谊,学会生活,形成个性。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作为众多班主任中的一员,既感到自豪又感到任務的艰巨。  一、做好道德榜样,提高自
期刊
审美教育亦称美育,它的直接作用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具有审美、启智、激创、综合作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素材,尤其是古诗凝练含蓄,博大精深,包含着美。通过对学生引导、启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锻炼和提升是其他素材所无法比及的。感受诗的瑰丽语言,应该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浅谈我在古诗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诗情画意学古诗
期刊
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也就是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包含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的内容。学习习惯包括:学会倾听的习惯 ,善于思考的习惯 ,敢于提问的习惯 ,与人合作的习惯 ,认真书写的习惯,动手操作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等。行为习惯包括:遵守秩序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
期刊
中华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精神面貌,是一种代代相传,代代发展的道德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一代“四有”新人的基础教育工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中心小学始终把抓学生品行养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以培养博学多才、气质高雅、品德高尚的文明学生
期刊
儒家思想从先秦诸子一支,后壮大成民族文化之基底、主干,凝结为华夏文明之深厚元气,鼓荡成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今,孔孟儒学更逐渐为西方世界所瞩目,可以想见未来之社会,儒学必然以其崇高而丰富的道德资源成为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一、儒家思想塑造的道德型文化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季,希望重整天下秩序以归于大同。他从社会的最小单元——社会个体开始,重建道德规范、彰显道德价值,然后以己推人来实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