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德育思想探微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unken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儒家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影响。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深刻的影响着后世的文人与学者。在《荀子》三十二篇中,阐述了许多关于德育的思想,它的许多德育思想是具有超时代性的,即便在今天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本文着重从德育的渊源为切入点,深刻阐述德育的内容、目标及途径,从而探求其理论对当代中国的价值。
  关键词:荀子;德育思想;当代价值
  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和發展了儒家的思想,还具有开阔的眼界,综合各家之长,使其理论更具可行性,突出了儒家经世致用的特点。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道,“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在西洋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由此可见,荀子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之高,思想之精。荀子所处的时代,战争频发,君臣父子观念沦丧,争权夺利之风盛行,道德败坏,民风不纯。面对这样的社会,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德育思想,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德育理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德育理论渊源
  (一)天人观
  在人类社会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人们就对天人关系产生了一定的看法,那时的生产力落后,对天有畏惧感,因而认为天是人的主宰,天与人一样都有喜怒哀乐,顺应天意天就高兴,违逆天意,天就震怒。天和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人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人们对天有了进一步的科学认知。荀子摒弃了儒家唯心主义的天道观,发展了道家的天道观思想。他不仅把老子的神秘不可言说的道改造为客观的,有规律的,可利用的道,而且批判了庄子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提出了自己的天人观,即“天行有常”。意思是说,天是客观存在的,是自然之天,有自己运行的规律,也就是說人的意志、情绪、好恶、善恶与大自然的变化没有任何的关系,自然现象也不能预示和干预世间的治乱,影响人的祸福,人事只能是由人的自身来决定。故荀子说人应该“明天地之分”天和人各有各的职能,各有各的规律。天能产生万物,但是不能辨物,大地能承载人类,但不能制人,所以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应该积极的去认识客观规律,并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利用规律,即“制天命而用之”。他认为,如果人类不在道德修养上去努力,社会就不会安定,人民就不能安居乐业,生命财产也没有保障。他的这一思想为其德育学说奠定了坚定的哲学基础。
  (二)性恶论
  先秦诸子在人性问题的理解上,各有特色,观点不一。老子主张人性本朴,强调在上者无为而民自朴。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从而强调道德是一种自觉的品质,是自然的,随性的体现。受孟子人性观的影响,荀子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观即性恶论。他批判反驳了孟子的天赋道德观念的性善论,认为孟子“是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荀子提出了“性伪之分”的观点,而什么是“性”呢?众说纷纭,各有侧重。我认为荀子所谓的“性”就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与生俱来的特性,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自然而然的符合封建道德规范和礼仪,相反,人一生下来就有生理本能和欲望,好利,嫉妒,喜声色。所谓的“伪”就是人的社会属性,有雕琢,改造不合乎道德的本性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处世品行的意思。人的自然属性如果不加以克制和规范,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就会出现犯上作乱,淫乱的现象,而辞让,忠诚,守信的优良品德就会丧失,这就体现了“伪”的价值与意义。正因为如此,荀子强调了后天环境和人自身努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观点,他认为既然人的先天本性没有太大差别,那么就需要后天的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去引导他们,使他们具有掌握仁义道德的自觉意识,并且去亲身践行,以求建立起完善的人格。
  二、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内容必然与其所产生的年代密切相关,荀子的德育学说自然也不会例外。面对礼崩乐坏,臣杀君,子逆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局面,荀子提出了一系列的德育内容。具体如下:
  (一)隆礼观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育,可见“礼”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末,内涵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礼”又是一直受儒家所重视,而荀子作为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把“礼”看做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准则,居于荀子思想的核心地位。
  荀子揭示了礼的起源,“礼”是由先王制定的,由于人类生来性恶,有许多的欲望,这些欲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但是社会的财富不能一直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所以就会产生争夺,产生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先王为了合理的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制定了“礼”来约束人的欲望,但并不是去遏制人的欲望,而是在人的欲望与社会财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种种礼节、礼仪和礼貌素养的教化,使人们生而具有的恶性得到管制和约束,满足人们合理的欲望。
  荀子强调礼之于个人修身养性、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国家稳定繁荣、政治公正清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人无礼则不生”,礼有助于人的修身处世,能够矫情养欲,不仅能提高个人的自身素质,还能拥有一个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事无礼则不成”礼是社会等级、分工的依据,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荀子的礼必然具有规定等级的功能。同时礼还区分了社会职业,明确了各职业的职责和义务,各尽其责。作为分位等级依据的礼,规范了社会的秩序,对保障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把“隆礼”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希望当时的统治者都能以礼来治国,规范人的道德,改善人的恶性,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
  (二)义利观
  儒家的义利观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孔子与荀子都把义置于利的上面,认为义重于利。虽然孔子认为义与利是对立的,但他不认为人应该完全舍弃利,只是认为利不能成为人们唯一的道德准则。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以义至上的义利观,主张义利并存的,对人们来说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弃利,也不可舍义。人性本恶,人生而具有好利的特性,即使尧舜这样的圣王也是一样的。但是不可放任自流,否则就会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以义制利,义是重于利的,也是先于利的,用义去约束人的欲望。治理国家也应该有这样的义利观,应该以义为重,而不应该以利为重,始终坚持先义后利。上位者的不重利,是指不重私利,但要重视百姓的利益,不应该为自己一身,一家,一族的私利,去侵害天下百姓的利。如果统治者以义为先,那么百姓就会变得富裕,统治者也会富裕,这个国家自然而然就富裕了,也就变得强盛了,这也就是义能够产生利,义是利之源泉。   (三)重孝观
  百善孝为先,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孝道。孝是我国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念之一,是家庭和谐的基石,是德育的根本。荀子重视孝道,但是荀子的孝是在礼义的框架下去尊敬父母。因为礼义在荀子的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其他的理论的基础。他认为人的本性中没有孝,孝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礼义的教化,是礼义的实践形式。荀子强调孝的连续性,父母生前应该尊重父母,供养父母,死后也要举办隆重的丧礼以表达孝敬之意。荀子重孝,但是不赞同愚孝,孝不代表要事事顺从父母,要考虑符不符合义,如果父母要求的事,不合乎于义,就不可听从父母的话,要顺从于义,这才是真正的孝。自古忠孝难两全,荀子对忠孝关系也作了明确的表述,他认为君主的恩情大于父亲的恩情,当两者矛盾的时候,应该选择忠君。其中“忠”是指尽心尽力,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君臣关系是封建社会的一对主要关系,荀子认为臣应该忠于君主,蔑视贬低那些阿巧奉承或篡夺君权的臣子,忠是臣子的基本品格。但是荀子认为当君主与礼义发生矛盾时,要勇于选择礼义,即便违抗君主的命令也要做有利于国家社稷的事,这才是忠臣该有的表现。
  (四)诚信观
  诚信是有德之人所具备的道德素养,是指对待他人的一种态度,尽心尽力,以诚相待。“信”要求人们以诚待人,恪守信诺,经常与“诚”连用。在《荀子》中经常提到“信”和“诚”或“诚信”,可见荀子非常重视诚信这一道德品质。
  对于个人而言,诚信是为人的一种优良品德。荀子认为人要以不讲诚信为耻,“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人人都要追求诚信,无论是否被人信任,都要以诚待人,以信为念。如果一个人具备了這一优良的品质,就会受到大家的尊重。那么如何做到诚信呢?荀子认为应该遵循礼义,事事按照礼义的道德标准去做,就会达到诚信的境界。
  对于国家而言,誠信是治国为政之本,是国家强盛之源。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一个君主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那么他的天下就会太平繁荣。讲诚信是最容易得人心的,所以统治者应该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自己讲诚信,也要带动整个国家的人讲诚信,起到表率的作用,这样就会对社会风气产生积极的影响,国家才会强盛。
  (五)荣辱观
  从古至今荣辱观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因为荣辱观就是个人道德的风向标,社会国家稳定的关键。荀子的荣辱观集中体现在他的《荣辱》篇中。荀子从义利关系上区分了荣与辱,认为人们对义利关系的选择,就决定了他们的荣辱观,荣就是先义后利,辱就是先利后义。在《正论》篇中,荀子把荣和辱分为两端,也就是两种情况,“义荣”与“势荣”以及“义辱”与“势辱”,它们的区别就是“义荣”、“义辱”都是从自身产生出来的,而“势荣”、“势辱”是从外部得到的。针对战国荣辱混淆的动荡局面,荀子提出了“君子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小人可以有势荣而不可以有义荣”的见解,从而进一步区分君子和小人。
  三、德育的目标与途径
  (一)德育的目标
  士、君子、圣人、圣王是荀子德育的具体目标。荀子认为士是普通的百姓,在荀子生活的时期,士阶层的作用很大,但是由于这一阶层的思想非常的混乱,追名逐利愈演愈烈,荀子重新制定了士的标准,引导人们积极按照新的标准去为人处事,从而净化士的思想,改良士的追求,为新政权提供新鲜血液。荀子认为士就应该具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是道义坚定守护者。荀子对士的道德规范影响了中国后世历代的知识分子,至今未绝。君子作为德育的目标,已经不再是与小人相对的人,而是一种完善的人格。君子的内心具有礼、义、仁、信、知等道德修养,这些修养也体现在君子的为人处世中,从而上助君主,下教万民。君子不是生来就具有这些道德品质,而是通过后天的德育教化,不断努力完善人格的结果。在荀子看来圣人是比君子的德行还要完善的榜样,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儒家认为圣人是内涵最高品德与修养的人,是仁与智的结合体,是制定礼仪法度的人,具有崇高的地位。荀子德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圣王,比圣人的德行修养还要高,可以说是最道德修养最高的人,是近乎理想的人格体现者,是儒家乃至后世学者终生的追求目标,而真正达到圣王境界的人屈指可数。
  (二)德育的途径
  教化一词是由荀子首先提出的,在荀子以前教、化两个字是单独出现和使用的,指德育过程的两个阶段,荀子把这两个阶段化为一个词出现在他的著作中,可见其认为外在的引导和内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此,荀子德育的途径主要分为外在的教导和内在的修养。
  既然人性本恶,那么我们就要化性起伪,于是荀子认为外在教导是必不可少的。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礼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荀子学说的中心和主流,也是他德育思想的核心。荀子的礼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制定的规范,十分强调依礼而行,礼规范了人的行为,让人在家孝顺父母,兄弟相亲,夫妻相敬,在外与人和善,邻里亲朋互助互爱,对上忠君爱国,在礼的引导和规范下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巩固封建君权的统治,从而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祥和。就自身来讲,礼能矫正人的情欲,教人礼仪礼节,在尊重情欲的基础上,涵养之,提升之,使其既获得满足,又受到约束,避免无节制的欲望,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礼是为人处事的规则和要求,社会生活的准则。想要使人接受礼的约束,就要以乐作为渠道,抒发人自然的情欲需求,感化人的内心,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礼仪法度,能够自愿自觉的遵循礼的约束。因而荀子十分重视乐的熏陶,并且著有《乐论》一文,探讨了乐的起源和对德育的贡献。荀子对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乐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的内在天然本性,为了满足人的天然欲望,抒发内心情感,乐同时也引导着人的性情欲,使其得到合理的表达。美好的音乐能够抒发情怀,陶冶情操,引起人们的共鸣,触动到人的心灵深处,使人深受感染沉浸其中,自然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实现心灵宁静,做到举止有度,改善人性,完善人格,从而使人与人的相处变得和谐友善。礼和乐都是德育实现的外部引导,但二者功能不同。礼的作用是通过制度、规范等使上下贵贱等级有别,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乐的功能是调和同一等级之间或不同等级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友善。“隆礼重法”是荀子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也是得与实现的重要手段。想要改善人的恶性,只有礼和乐是不够的,还要有法。首先要对人进行礼和乐的引导来改善他们的本性,如若教育过后,有的人仍然不听从政令和礼仪法度的规范,就要用法进行惩处。但是在刑罚过程中要有原则性,做到张弛有度,该重则重,该轻则轻,同时,法无法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施法的人有灵活处理的能力和公平公正的心,不可因个人情绪喜好而随意量刑,否则法就失去了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都很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内心的修养,注重行为的自觉。在以上礼、乐、法环境的熏陶引导下,人的内心受到感化和教育,以此来修身养性,努力改善自己的德行,使自己符合礼义规范和道德标准。荀子认为修身应该从思想言行上去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形成内在的道德驱使力量,即便是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遵守道德规范,时刻自省,不断改善。要珍惜自己身上好的品行,通过不断的自省来发现自己身上不好的品行,并且努力改正它。这是荀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方法。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是我们精神的家园。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莫过于儒家文化,而荀子就是战国儒学的集大成者,其德育思想自形成以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他的思想看法不一。在当今的时代背景和价值观下,他的德育思想依旧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但我们不能直接拿来,套用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对其进行有选择,改造的进行继承和借鉴,与时俱进,使其德育思想的精华为我们现代生活注入生机。
  荀子的德育思想虽然带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它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深入研究荀子的德育内容,积极寻求其德育思想与现代的契合点,加以引用和借鉴,切实做到古为今用。荀子德育思想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其中的许多内容如先义后利、以礼待人、孝顺父母、遵纪守法等,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可见荀子的德育内容具有不容忽视的时代价值。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荀子德育的理想人格为基础,借鉴其他思想,融会贯通的精华组成。德育的目标,是人产生精神动力的源泉,对人性的规范和引导起到了激励的作用,有助于社会风气的进步和国家的稳定繁荣。荀子的德育方法对当今社会亦有巨大的影响,德育不能仅仅只靠外在的教育来引导,还要人自己发挥主体性,主动进行自省,不断的改正自身道德缺陷,追求更加完善的人格。总而言之,荀子的德育思想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天海.荀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姜希玉.荀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山東大学,2016.
  [5]吴菲.荀子德育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苗盼桃(1992—),女,汉族,研究生在读,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必须加强“三化”的发展,其中农业现代化是其他两化发展的基础和根本。论文在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研究河南发展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是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其中提出的“三化”发展模式是中原经济区区别于
期刊
摘 要:词汇是语言的基石,词汇积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永不放弃》为例,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词汇提升英语水平。  关键词:词汇积累;大学英语;教材  词汇是构筑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积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学生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其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其英语水平的标志。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多种词汇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蒸蒸日上,但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却不如人意。本文以河南省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会计行业的整体状况,了解我国小型事务所的现状,并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找出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问题;发展前景  小型會计师事务所是仅限于特定的省市或特定范围的。小型会计师事务所
期刊
摘 要:钢琴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正向大众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钢琴教育。钢琴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化,同样也在特定的文化体系中开展教育活动,文化与钢琴教育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文章基于此,就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做了相应的探究,首先分析了文化视域对钢琴教育的影响,包括教学内容层面的影响以及教学追求层面的影响,紧接着探讨了文化视域下钢琴教育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金泳三是韩国第一位“文人总统”,但人们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他上台后,清算了权威主义,组建了文民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民主化改革,确定了清除腐败、恢复经济活力和完善纲纪法规三项目标。政治方面他完善法律、实行地方自治、严惩贪污腐败;经济上推行金融实名制,稳定了韩国的金融秩序;他从反腐入手,提倡节俭、廉政,为韩国政坛带来清风。但在其后期执政阶段,由于家庭原因以及其他政治失误等,使整个社会对其领导
期刊
摘 要:新时期的新闻传播,不应被传统的新闻观所束缚,在开展新闻传播时,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实施,以满足受众人群的心理需求。本文从新闻传播报道存在的问题、新闻传播实现人文关怀采取的策略入手,探索一条适合新闻传播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闻传播;人文关怀;存在问题;对策  在新闻传播中,应把人文关怀放在第一位。人文关怀是新闻传播中非常可贵的文化品质。但是,新闻媒体与采编人员在进行新闻传播时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期刊
摘 要:从2014年9月底起,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策划执行的“寻找廖厂长”系列报道,从一次寻找发轫,挖掘出了25年前故事的时代内涵。从“寻找廖厂长”到“洪江见面会”再到“廖厂长青年创业公益基金”成立,再到中宣部下文七大央媒的集体采访,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全线跟踪,以“讲好故事,演连续剧,打组合拳”的方法,把“寻找廖厂长”做成了“现象级”新闻产品,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在弘扬社会主旋律上的主流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2017年安全月主题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本文就如何落实企业安全主题责任进行浅谈解析。  关键词:港口企业;安全设备设施;应急管理;安全培训  随着港口的日益發展壮大,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日渐增强,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国务院2010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就强化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出了更加具体、明确和更加严厉
期刊
摘 要:《易经》一向被世人奉为“群经之首,万经之王”,是中国经学中最高深的一门。《周易》由简单的符号和爻辞、彖辞组成,内容广泛而宏大,看似简单的系统却包含了整个宇宙万物、事态变迁的发展规律,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那样:“《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其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愈说愈繁。”《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古老
期刊
摘 要:校史馆不仅记录了一个学校多年来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经历,并且见证着其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它作为全体师生接收和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基地,在思想文化教育上起到了无法代替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各高校在建设校史馆的过程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在创新上的缺陷以及对校史馆内涵建设的不足,导致其思想文化作用得不到完全发挥。对此,本文针对校史馆的文化功能与实现路径展开研究,并注重提升其创新性和内涵,旨在充分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