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涂鸦活动中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案例研究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_on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1.有效的支持策略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在小班刚开学的时候,孩子对美工区角中提供的油画棒,水彩笔还有一些纸愿意去涂涂画画,但时间一长,有的孩子坐着一动不动,有时甚至没人愿意去美工区角。
  2.如何去解读和评价幼儿的作品,激发进一步创作的欲望
  小班上学期的孩子正处于涂鸦期, 色彩敏感期,对身边各种颜色充满兴趣;他们不懂得绘画的含义,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处于无意识、无目的的纯肌肉运动的状态,可是他们惊奇的发现自己的笔划产生了效果,通过线条的反馈刺激,产生了进一步想画画的要求。
  二、研究过程
  1.提供多样化的工具
  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能刺激幼儿的创造欲望,更有利于幼儿大胆的想象、大胆的创造。


  活动实录:
  今天的主题“雪夜的房子”baby从玩色工具中选择了敲印的印花棒,蘸上白色的颜料,轻轻地在屋顶上印了一下,发现没有印出花纹,再在旁边空的地方用力印了一下,这次印花棒上的五角星花纹出现了,就这样敲印了几次,她又去材料桌上选择了棉花棒,蘸了白色的颜料,在房子上点点点,自言自语道“雪花变小了”,玩了一会棉花棒后,baby又去拿了另外一个圆圆的敲印工具,蘸上黄色的颜料重叠在白色的地方敲印,再去蘸红的颜料重复敲印,她说:“这是彩虹雪花”。
  我们充分挖掘孩子生活中较熟悉并喜欢的材料作为绘画工具,并动员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如车轮能滚的废旧小汽车,塑料瓶盖,水果的切面,蔬菜的根,棉签,弹珠、叉子、毛线等。这些孩子们自己拿来的材料对他们来说会很熟悉,但作为美术创作的材料又是崭新的,是新奇的。
  2.对幼儿创造行為的评价和分享
  活动实录:
  艾米豆在纸上用红色炫彩棒在纸上随意涂抹一团,再用红色蜡笔围了一个框,接着用橘色笔点点点在中间。跟我说:“老师我画好了,红红的地方是狼跑到小羊家,把小羊都吃掉了,这个一点点橘色的是药,羊妈妈给狼吃药,吃了这些药,小羊就能出来了。”被艾米豆这么一解释,整幅画立体起来,故事情节那么丰富和有趣。
  幼儿行为分析:艾米豆的作品在成人眼里不知道画了什么,但她能说出自己不经意间画下的东西像什么,经过她的表达,画面瞬间变的丰富多彩,富有想象力。
  对幼儿的作品,老师应该如何评价和分享:用商量的方法,玩伴的方式引导帮助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困难;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在创造过程的评价上,可以从幼儿的兴趣性、主动性、创造性、专注性、独立性、坚持性,对材料的探索于操作,以及对艺术活动的行为习惯分等方面进行评价。
  3.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材料环境
  活动实录:
  镜头一:翔宇用蓝色敲印涂抹在纸上,再用白色颜料用刷的方式重叠涂在蓝色上面,他的创作毫无拘束,大胆自由,最后拿了两颗装饰眼睛随意放在上面,他放下工具,认真欣赏着自己的创作,接着拿起敲印工具又再其他空的地方随意涂抹,我试图问:“翔宇,你给小雪人找到朋友了吗?”翔宇回答说:“你看,是大恐龙”
  镜头二:当其他孩子都在纸上敲印涂抹颜料的时候,维尼专注于刷萝卜的颜色(萝卜是敲印的材料),我尝试询问:“维尼,你这是在做什么呢?”维尼告诉我:“在做小雪人呀”,我立马肯定回应:“哦,你是在做立体小雪人啊,真了不起。”
  支持策略:一是信任。当孩子随意涂鸦,看似“一团乱”的时候,不要急于指导,相信孩子,他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二是减少规定。
  4.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
  充分利用桌面墙面和地面,让美术创作的空间不断扩大,孩子的创作思维也展开了,兴趣点多了,创作热情提高,大肌肉动作也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在内容上增加了趣味性。
  5.注重艺术创作前的感受欣赏
  (1)自然环境的感受体验
  让生活成为绘画的源泉我们可根据本地的环境、季节变化,来引导幼儿观察环境、体验生活。如观察不同秋叶的形态,色彩;用等;如秋游活动,带幼儿到公园游玩,引导孩子们有目的的观察,回到教室,让幼儿把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画的内容是孩子的亲身经历,体会到其中的愉悦,兴趣也随之增加。
  (2)大师名画的感受欣赏
  欣赏名画、感受美绘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进一步引导幼儿绘画,感受经典,激发创作欲望,让幼儿欣赏大师名画,引导他们欣赏色彩、线条和结构。鼓励幼儿积极思想、大胆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要把幼儿想象思考的重点放在作品画面语言及表现手法的理解上,并创作出属于孩子自己的大师作品。这些作品对幼儿的吸引力会远远超出你的意料。
  三、研究成效
  (一)对美术活动感兴趣
  愿意涂涂画画乐在其中。尝试探索多样化的工具,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生活材料运用到涂鸦活动中来,激发创作欲望,提升想象空间。
  (二)对作品表达表现的能力有提高
  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大胆表现,分享交流时愿意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引发生生互动。
  (三)感受欣赏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提升
  对一些大师的作品,幼儿能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色彩、线条,会说出这像什么,我想画成什么等,对作品的画面语言有自己的想法。想象力进一步提升。
其他文献
物理学是科学领域中一门基础而重要的学科,在物理学研究中形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极大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对于STEM教育而言,物理学的逻辑性、实验性正好符合STEM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本文选取了《桥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尝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体现STEM教育的思想,从中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  一、STEM教育的概念、研究背景和意
期刊
一、课例背景  本课例是由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的郭娟老师执教,指导教师是湛江市第二中学的陶畅老师。课例材料自选,选授课时长为40分钟,在2015年12月广东省湛江市举办的教师高效课堂教学比赛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簡称《课标》)八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讨论和谈话并记住要点;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
期刊
设计意图:  1.设计主线:通过读文抓住“这是一头怎样的老牛这个大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找到“倔犟”“慈爱”这两个关键词展开教学。再让学生在默读中画出相关句子。再抓关键词“僵持、对峙、不肯挪动半步、一动不动、不肯让开、看、舔”等去理解感悟,多种形式练读,体会母爱的伟大。  2.借助想象画面等手段深化主题,理解母爱  3.教学最后拓展延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母爱,懂得回报母爱  教学目标:  
期刊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外研社 Book 7选修 Module 3 Reading and vocabulary 《Oliver Asks for More》  2.教材处理  这是一堂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人对阅读教学方法的实践积累和思考进行设计的一堂阅读课。该课创造性地选择了授课内容,采用“整体感知—细节理解—归纳总结”教学模式,进行了一次实验和探究。  该课的中心话题围绕小说《Oli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并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数学思考:经历探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过程,学会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体会消元思想的运用,思考数学中“多元”化“一元”的思想与方法。  3.问题解决:通过学习,能迅速在所给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中,选择一个系数较简单的方程进行变形,并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4.情感态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期刊
课堂是焕发师生生命力的开放场,一节语文课上得是否精彩往往取决于学生的表现,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思考、理解和质疑,即能够做到个性化表达,我认为这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最大的精彩!  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经常会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课堂发言的人数逐渐减少,少数学生成了“发言专业户”,大部分学生成了“旁听者”。有些学生虽然鼓起了勇气举起了手,但是在表达时,往往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哼,说
期刊
总所周知,班主任工作极为繁琐,既要管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管卫生纪律,还要管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但工作中最令我们头疼的还是遇到问题学生,也就是差生,特别是那种纪律散漫的学生。他们往往大错不犯,却小错不断。当你找他谈话,他只当耳边风,当你大发雷霆,他只看你笑话。但你又不能不管他,反而还要花更多时间在他身上,因为神圣的职责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如何关爱后进生,下面结
期刊
第一部分 核心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体验性阅读,感受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3.培养爱护珍稀动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人与自然(动物)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学习任务:  任务一:赏读课文描写天鹅破冰求生的段落,抓住有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任务二:“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挂”为谁而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认识透镜,知道凸透镜的作用。  (2)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協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2
期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比较,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算理的理解,发展数感。  3.使学生经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估算的价值,感受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增强数学的运用意识。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