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表达”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焕发师生生命力的开放场,一节语文课上得是否精彩往往取决于学生的表现,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思考、理解和质疑,即能够做到个性化表达,我认为这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最大的精彩!
  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经常会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课堂发言的人数逐渐减少,少数学生成了“发言专业户”,大部分学生成了“旁听者”。有些学生虽然鼓起了勇气举起了手,但是在表达时,往往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哼,说起话来结结巴巴,甚至是词不达意。有些学生无论你怎么引导启发,还是保持沉默。因此,我们必须探究这一现象形成的根源,找准训练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经过分析、总结,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没有养成习惯;学生自信心不足;只做课堂的听众;不会独立思考问题。
  针对上述原因,如何打破学生的沉默,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和谐环境,让学生乐于说
  在课堂上我力求做到:(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老师的亲切当作一种鼓励,从中感到温暖,缩短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满足。(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才能,尊重学生,师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用“铁杵磨成针”的耐心教会他们学习。决不可因一时收效甚微便下“朽木不可雕”的结论。(3)民主评价学生。老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体会到表达的快乐。
  二、巧用鼓励语言,让学生敢于说
  学生发展有差异,个性也不同。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学会因材施教,鼓励不同的学生发言。《教学心理学》一书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需要表扬的心理,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不同的孩子的发言,我们也应该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评价。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对于一下子就能回答到点上的小朋友,我们应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说得真好!你给大家带来了启发,谢谢你!”促进他更积极地思考。如果回答得不是很好,我们也应予以鼓励:你是个爱动脑的孩子,思考的过程就有收获,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见解吧!”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可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老师也想听听你的发言,胆子大一点,试着说一说,好吗?”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得到提升,敢于表达自然不在话下。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会表达
  1.在阅读感悟中诠释表达
  “诠释表达”就是以文本为依托,通过丰富语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跨越百年的美丽》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为科学献身精神的句子,再让学生在旁边写批注,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学生纷纷畅所欲言:我从居里夫人捡到一个贝壳都要好好进行研究体会到她很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有科学的探究精神;我从“一口大锅”,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体会到居里夫妇实验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环境非常的恶劣。我从“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体会到实验的过程非常复杂……学生的汇报成了这节试验课的精彩,得到老师们的称赞。
  2.在句式仿说中规范表达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语言表达不完整、不规范。而我们的课文中蕴藏着很多优美的句子,模仿课文中的词句进行说话训练是一项最基本的口语训练内容。如果教师能为他们搭建语言表达的桥梁,孩子们不但能说好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并能积累语言。
  3.在丰富想象中激活表达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的过程,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中的“空白点”一般都是学生的疑点、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或突破点,为学生的想象说话留下了大片空间。教学中,如果教师可据此让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去发掘,以用作说话的材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无疑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大有好处。《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课文第九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作者还会看到什么呢?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让他们在小组交流,再全班分享。在交流中学生这样说道:我还看见了小蚂蚁们排成长队,踏着整齐又有力的正步,托起沉重的粮食,顶着炎炎夏日,长途跋涉的旅行;我还看见了空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蜜蜂!蜜蜂啊蜜蜂,你振动着你的翅膀,是要去哪里采花蜜呢 ……孩子们的想象力可丰富了,表达可生动了。总之,这篇课文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在有序复述中巩固表达
  复述课文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一种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過程,也是一种强化说话训练的方法,既能达到学习巩固课文内容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说话的技能技巧,强化了说话的训练。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学完了课文,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我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扣住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重披战甲”,抓住嘎羧的行为、神态组织语言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在重组内容的同时,不仅进一步理解了文本内容,又达到训练表达的目的。
  总之,激发学生积极发言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教师应不断地去探索研究,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思维火花的舞台。这样的课堂才能显得精彩纷呈,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等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数学理解与表达,初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反思意识。  情感态度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在课堂中创设一些学生所
期刊
在備课过程中改变了新授课中探究式教学思路,将已学知识运用到实验中,便于学生更深刻理解实验的本质,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期刊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全面完整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宗教,要接受无神论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内容。  教学难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教学过程  【背景材料】同学们分享:走进布达拉宫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2.能力方面:运用实验法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实验的实验结果的汇报、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确立内、外因辨证统一的观点:通过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应用到实际生活、生产中,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的实验结果的分析:阐明影
期刊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而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的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而且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设计机器、研究天体运动,
期刊
物理学是科学领域中一门基础而重要的学科,在物理学研究中形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极大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对于STEM教育而言,物理学的逻辑性、实验性正好符合STEM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本文选取了《桥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尝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体现STEM教育的思想,从中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  一、STEM教育的概念、研究背景和意
期刊
一、课例背景  本课例是由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的郭娟老师执教,指导教师是湛江市第二中学的陶畅老师。课例材料自选,选授课时长为40分钟,在2015年12月广东省湛江市举办的教师高效课堂教学比赛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簡称《课标》)八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讨论和谈话并记住要点;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
期刊
设计意图:  1.设计主线:通过读文抓住“这是一头怎样的老牛这个大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找到“倔犟”“慈爱”这两个关键词展开教学。再让学生在默读中画出相关句子。再抓关键词“僵持、对峙、不肯挪动半步、一动不动、不肯让开、看、舔”等去理解感悟,多种形式练读,体会母爱的伟大。  2.借助想象画面等手段深化主题,理解母爱  3.教学最后拓展延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母爱,懂得回报母爱  教学目标:  
期刊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外研社 Book 7选修 Module 3 Reading and vocabulary 《Oliver Asks for More》  2.教材处理  这是一堂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人对阅读教学方法的实践积累和思考进行设计的一堂阅读课。该课创造性地选择了授课内容,采用“整体感知—细节理解—归纳总结”教学模式,进行了一次实验和探究。  该课的中心话题围绕小说《Oli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并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数学思考:经历探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过程,学会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体会消元思想的运用,思考数学中“多元”化“一元”的思想与方法。  3.问题解决:通过学习,能迅速在所给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中,选择一个系数较简单的方程进行变形,并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4.情感态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