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问题互动导学探究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zx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门艺术,有效提问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主问题”设计在语文课堂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学会抓住关键,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能够承上启下的“主问题”,来帮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脉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理想互动。
  一篇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如了解背景、感知内容、理解层次、品味语言、探究中心思想、拓展延伸等等。想面面俱到必然会因教学时间的限制而使每个教学过程演变成“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主问题”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以探求的视角进入课文,从而达到让学生细细品味、深入探究的目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问得好,可以触及课文精要,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更加深入地思考,教学也必然事半功倍。“主问题”的设计要视一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来大胆取舍,让学生的理解深入课文。所以“主问题”设计对教师把握教材和课堂对话的能力提高了要求,改变了教师课堂提问的习惯。我们在提问的时候可以从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切入文本。下面以我在《陋室铭》中的教学谈谈对“主问题”的设计及其效果。《陋室铭》是一篇文言文,而新课程又不允许用太多的时间进行讲授。这就要求我们换一种思路,突出重点、简化头绪,抓住文本的“魂”,找对切入口,从而提出“以一当十”的主要问题,以尽可能少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既全面理解课文,又能深入探究文本的内涵。
  
  一、“主问题”的设计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触动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就可能因这一点而自主求知、主动探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整个课堂上,不是老师要学生学,而是学生自己要学,真正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所以,在《陋室铭》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我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刘禹锡的陋室简陋吗?”
  这个问题及学习要求的出现,打破了那种让学生“读一段,讲一段,析一段,品一段”的习惯性讲读思路。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所吸引,彻底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进入文本,进入了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心理境界,开始对课文进行整体性感知阅读,阅读效率和效果明显提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感知到如下内容:陋室本身的环境很简陋,但在作者心里却觉得一点也不“陋”。
  
  二、“主问题”的设计应突出重点
  
  “主问题”设计在“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因为用少而精的关键问题组织教学,能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精炼、教学环节更简洁,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的重点。
  所以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针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为什么在作者心目中‘陋室不陋’呢?”
  主问题提出后,我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积极有效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留给学生充分质疑发问的时间,及时点拔调控,指导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学生们很快就对这篇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知道了之所以在作者心目中“陋室不陋”,是因为作者追求的是高尚的情操。学生们的情感从而也会受到触动,他们明白了对一个人而言,什么才是更应该去追求的。这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快就得到了很好的完成。
  
  三、“主问题”的设计应循序渐进
  
  如果说,这堂课的前一阶段是“起”,那么后一个阶段可以说是“承”,承前发问,逐渐深入,让学生分析陋室不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陋室环境幽静,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进一步感受到刘禹锡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因此,“主问题”教学不能陷进问题探讨的泥潭,要在对“主问题”一步一步、逐层递进的探讨中,帮助学生不断地开启思路、突破难点,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考问题。本节课所设计的两个主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任务。学生乐于去参与,课堂目标达成度就会很高。
  可见,由这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教学,相对于以教师为主的讲析,相对于一般的谈话式、答问式的课文分析教学,有着突出的优点。从教学思路看,是选择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并以此形成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就是一条教学线索,牵动着学生阅读和思考。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首先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文本,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表达,接着又带着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参加讨论,听取点拨,深化认识。课文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说是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启发、互动、合作、探究共冶一炉。此时的教学是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首位,真正通过老师、学生、文本的多重对话形成认识。总之,阅读教学因为主问题的出现和运用而使课堂变得更朴素、更实惠一些。教师在设计主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真正把文本读厚,把教材读薄,并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品析能力,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就感,这种能使教学双赢的教学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注重培养促进人的发展,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语文走向生活。因此,本文对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内容生活化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又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情境性、广阔的开放性,最能把学生引入五
期刊
中考图像题主要考察初中学生对力学、热学、电学等某些知识、规律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某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图像实际上反映了物理变化过程的特点以及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如电流随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关系图)。将物理过程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图像上呈现出来,可使物理过程形象、直观,使解题过程优化,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也常用图像来分析某些问题,
期刊
“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相等”,学生在判断时经常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很多学生只看到了体积和表面积里都有216这个数据,而对于表面积216平方厘米和体积216立方厘米是两种不同的量理解不透。什么是不同的量?这种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很难理解,仅凭死记学生难以真正掌握。所以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要让学生在应用中理解,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直观教具充分理解概念    教师在数学
期刊
成功的教学不是靠给学“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感兴趣,思维容易激活。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以达到学好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有趣的图形”一课中创设了这样一个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在语文课堂教学领域中的结晶,是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技艺”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富于创造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安排精巧的教学过程,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都属于教学艺术应用的范畴。   教者的灵活性、创造性,这种讲求
期刊
学习英语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大胆实践,大胆交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以达到快乐学习、快速成功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课堂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用英语进行交流达到目的后的愉悦。  1、创设真实情境。比如,在教学3B Unit 9时,我把教室布置成商店,在教室里挂上一
期刊
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课堂即时评价对调控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即时评价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评价观念——重问题,轻学生     表现: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会围绕着一些问题展开,师生
期刊
导学案的使用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变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它不同于其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所以要想把整堂课“导”好“导”活,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一是要求学案的编写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
期刊
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长期以来,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然而,当前的课程改革使得现在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对滞后,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许多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以致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数学与实际生活构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认知空间。因此,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受现有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体系的影响,为学数学而学习数学知识,避免使数学知识与现实
期刊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独白”,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从而走向教师与学生“对话”,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