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现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试作文的功利性、教学错位现象严重、生活体验欠缺丰富、阅读面窄积累贫乏等问题,对症下药,提出解决办法:打破思维定势,有效作文教学;对位作文教学,解决“虚化”问题;关注日常生活,认真观察细致打量;加强阅读积累,激活源头活水。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展现一篇篇真情佳作,从而解决写作难、写作苦的问题。
关键词:改变 激发 关注 阅读 积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5(c)-0174-01
“生活中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生活中最苦的事莫过于写作文了。一到写作文,他们便愁眉苦脸,抓耳挠腮,老半天也连不成句,要么不知所云,要么词不达意,要么拼命凑字,写出来的文章像一块挤去水分的老豆腐干。原因何在?根据教学实践中的调查和思考,我觉得主要有如下几点。
1 应试作文的功利性
从整体上说,由于应试教育的培养特征,应试作文只能培养一些会考试的人才,不可能教给学生真正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们为了获取高分,就猜测出题者的意图,猜测评卷老师的口味,按他们的意图、口味,写出一篇四平八稳或假话连篇的文章,如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试卷,竟然有不少作文都出现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以至于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批评。学生为应试而作文,手脚被束缚了,不能我手写我所心,當然苦了。
2 教学错位现象严重
教育家陶西平曾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他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学生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有时老师命题时也没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能力。僵硬呆板的作文教条,逐渐窒息了学生的作文个性,作文就只好美化或胡编乱造了,苦啊!
3 生活体验欠缺丰富
在应试教育下,学校为了追求升重点率、升学率,学生起早摸黑,基本上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城市的孩子远离了自然,没有劳动观念;农村的孩子离开了土地,也不参加田间劳动;球场上也基本上看不到他们飒爽的英姿。万事不问,分数至上,人情淡漠,生活的“五味”当然品味不到了。作文的题材太窄,只能挖空心思,能不苦吗?
4 阅读面窄积累贫乏
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电视伴着他们成长,电脑陪着他们玩乐。说到阅读,大多数是不甘不愿的。经典著作,离他们太远,觉得没意思;生活上,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用不着想方设法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感情世界不够丰富;对人的神情语作缺少细心观察,作文时都是“我说”、“他说”,自己都觉得乏味,这怎能不苦呀!
那如何引导学生爱写、乐写作文,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呢?笔者认为应针对上述的根源对症下药。
(1)打破思维定势,作文教学效果佳。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一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们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他们人生的“史记”。 老一辈语文学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因此,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
教师应改变固定的思维定势,如主题是否突出,思想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完整,前后是否呼应等来评判学生作文的优劣,降低作文的功利性,倡导奇思妙想,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构思,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不受束缚,使他们感到要写、好写,写有兴味。”
(2)对位作文教学,“虚化”问题有解决。
“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的作文命题和指导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能力,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多角度看问题并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新课标)比如写老师的,允许学生写老师的缺点。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实际上写老师的缺点非但不会影响老师的形象,反而能使他的形象更丰满而真实可信。正如小说《一厘米》一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乐”建立在“趣”的基础上,有“趣”才会“乐”才会“灵”。反之,无“趣”生“优”,生“优”则必“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如认为作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
(3)关注日常生活,认真观察细打量。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学体系中,他把观察作为作文教学的基础,认为观察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这三者是科学的作文教学的“支柱”。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要写出感染读者的文章,作文教学时就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你、他及自我心灵世界,认真观察,仔细倾听,用心感受,细细品尝,把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融进墨水中,抒写出对生活的理想和激情,作文也就“情动而辞发”,由苦变甜了。
(4)加强阅读积累,激活源头水自来。
写作是需要有源头活水的—— 阅读。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话说:“巧妇难作无米之炊。”写文章也如此,所以教学时要学生平时一定要多阅读书报、经典名著等,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
①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学表明:花季少男少女天性好奇、好动、好玩,精力旺盛。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②从书本中积累素材。书本中的材料也是反映着生活实际,怎样积累书本的材料呢?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人们,积累书本中的材料就是靠多读,多背书面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优秀作文。以便积累遣词与造句,选材与立意,层次与段落,详写与略写,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写作技巧。让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
写作时材料俯拾皆是,信手拈来,布局谋篇胸有成竹,作文当然就不会苦了。
我以为应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大力改进僵硬呆板、甚至会扼杀整个中华民族下一代的文学创造力的作文教学,让学生我手写我心,说的是真话,倾吐的是真心,感动的是真情,作文不再难,不再苦,而是一种快乐的真情创作!
参考文献
[1] 张尉心.作文何时可以“我手写我心”[N].羊城晚报.
[2] 钱虹.为什么孩子们怕写作文[J].语文世界.
[3] 林丽娟.让学生作文写出“独特”感受[J].梅州教育.
关键词:改变 激发 关注 阅读 积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5(c)-0174-01
“生活中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生活中最苦的事莫过于写作文了。一到写作文,他们便愁眉苦脸,抓耳挠腮,老半天也连不成句,要么不知所云,要么词不达意,要么拼命凑字,写出来的文章像一块挤去水分的老豆腐干。原因何在?根据教学实践中的调查和思考,我觉得主要有如下几点。
1 应试作文的功利性
从整体上说,由于应试教育的培养特征,应试作文只能培养一些会考试的人才,不可能教给学生真正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们为了获取高分,就猜测出题者的意图,猜测评卷老师的口味,按他们的意图、口味,写出一篇四平八稳或假话连篇的文章,如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试卷,竟然有不少作文都出现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以至于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批评。学生为应试而作文,手脚被束缚了,不能我手写我所心,當然苦了。
2 教学错位现象严重
教育家陶西平曾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他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学生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有时老师命题时也没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能力。僵硬呆板的作文教条,逐渐窒息了学生的作文个性,作文就只好美化或胡编乱造了,苦啊!
3 生活体验欠缺丰富
在应试教育下,学校为了追求升重点率、升学率,学生起早摸黑,基本上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城市的孩子远离了自然,没有劳动观念;农村的孩子离开了土地,也不参加田间劳动;球场上也基本上看不到他们飒爽的英姿。万事不问,分数至上,人情淡漠,生活的“五味”当然品味不到了。作文的题材太窄,只能挖空心思,能不苦吗?
4 阅读面窄积累贫乏
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电视伴着他们成长,电脑陪着他们玩乐。说到阅读,大多数是不甘不愿的。经典著作,离他们太远,觉得没意思;生活上,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用不着想方设法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感情世界不够丰富;对人的神情语作缺少细心观察,作文时都是“我说”、“他说”,自己都觉得乏味,这怎能不苦呀!
那如何引导学生爱写、乐写作文,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呢?笔者认为应针对上述的根源对症下药。
(1)打破思维定势,作文教学效果佳。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一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们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他们人生的“史记”。 老一辈语文学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因此,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
教师应改变固定的思维定势,如主题是否突出,思想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完整,前后是否呼应等来评判学生作文的优劣,降低作文的功利性,倡导奇思妙想,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构思,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不受束缚,使他们感到要写、好写,写有兴味。”
(2)对位作文教学,“虚化”问题有解决。
“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的作文命题和指导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能力,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多角度看问题并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新课标)比如写老师的,允许学生写老师的缺点。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实际上写老师的缺点非但不会影响老师的形象,反而能使他的形象更丰满而真实可信。正如小说《一厘米》一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乐”建立在“趣”的基础上,有“趣”才会“乐”才会“灵”。反之,无“趣”生“优”,生“优”则必“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如认为作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
(3)关注日常生活,认真观察细打量。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学体系中,他把观察作为作文教学的基础,认为观察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这三者是科学的作文教学的“支柱”。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要写出感染读者的文章,作文教学时就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你、他及自我心灵世界,认真观察,仔细倾听,用心感受,细细品尝,把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融进墨水中,抒写出对生活的理想和激情,作文也就“情动而辞发”,由苦变甜了。
(4)加强阅读积累,激活源头水自来。
写作是需要有源头活水的—— 阅读。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话说:“巧妇难作无米之炊。”写文章也如此,所以教学时要学生平时一定要多阅读书报、经典名著等,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
①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学表明:花季少男少女天性好奇、好动、好玩,精力旺盛。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②从书本中积累素材。书本中的材料也是反映着生活实际,怎样积累书本的材料呢?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人们,积累书本中的材料就是靠多读,多背书面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优秀作文。以便积累遣词与造句,选材与立意,层次与段落,详写与略写,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写作技巧。让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
写作时材料俯拾皆是,信手拈来,布局谋篇胸有成竹,作文当然就不会苦了。
我以为应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大力改进僵硬呆板、甚至会扼杀整个中华民族下一代的文学创造力的作文教学,让学生我手写我心,说的是真话,倾吐的是真心,感动的是真情,作文不再难,不再苦,而是一种快乐的真情创作!
参考文献
[1] 张尉心.作文何时可以“我手写我心”[N].羊城晚报.
[2] 钱虹.为什么孩子们怕写作文[J].语文世界.
[3] 林丽娟.让学生作文写出“独特”感受[J].梅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