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一种有教育作用的审美实践活动,它以美的对象为触媒,通过美的感受、感动、认识来获得美的享受,锻炼和提高主体的审美理想、情趣以及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主体趋向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许多老师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感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传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学生对文言文中丰富的内涵以及无穷的审美情趣根本无法也无暇去领略、体会和欣赏,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文言文教学中美的因素
1 形式美
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从语言特色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如《陋室铭》、《爱莲说》),或整散结合(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或写实朴素(如《曹刿论战》),或比拟夸张(如《口技》),或气势磅礴(如《观沧海》),或娟秀优美(如《三峡》)。或情景交融(如吴均《与朱元思书》),或直抒胸臆(如《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住各类文体的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才能够真正的吸引学生,使其体会文言文形式美所在。
2 形象美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遵循文章的思路,认识文章中的艺术形象,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情等的深入理解和讨论,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使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如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陈胜的胆识过人、智勇兼备,墨子的巧令辞色、力屈强敌,秦王的老奸巨滑、外强中干……所有的这些,无不充满着人文气息,无不让人心驰神往。
3 情感美
不同的文学作品集中地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和评价,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体验。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留香千载。进行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与人物同喜同悲,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缘起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让学生置身其境,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使其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丑、恶,趋于真、善、美。
4 思想美
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极为辉煌的一个篇章。经过历史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文言文教学有责任和义务把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至今仍熠熠闪光的思想传授给学生。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等。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去挖掘作品所展示的博大思想,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跟其他学科的学习又有所不同。它主要通过阅读时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达到陶情、明道、长智的目的。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读——感受美
诵读,美学家也称为“美读”。“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古诗词大多讲究句式的整齐或参差变化,讲究节奏和对偶、平仄和押韵。利用语言的因素从各方面造就一种节奏美和韵律美。中学文言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指导学生进行美读。通过美读,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如《陋室铭》,全文虽然只有9句,81个字,却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和谐悦耳,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充满了音乐美。
诗词的朗读为大多数教师所重视,其效果也是较为理想的,相对诗词而言,古文的朗读就显得逊色得多。实质上,古文和诗词一样,也需要通过朗读来体味文章的个中真味。如古文中句式的长与短、骈与散、断与续、对偶与排比变化等,都体现了古文形式上的美。学生朗读时,教师应注意进行语音的高低强弱、舒缓紧凑等的处理方法的指导,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使学生在眼看、耳听、口读中心驰神往,感受和认识美的语言。
2 悟——鉴赏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这种愉悦感是一种自由舒畅的感受。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主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体现的时代精神。了解了这些,就可以把握作品所体现的感情,品味和接受作品的情感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词代表性篇章之一。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以自然界的深远沉静映衬作者胸襟的超旷通达,通篇写得飘逸浪漫,疏宕洒脱,思想内涵也十分丰富。词作不仅借咏月表现出诗人在政治上极为复杂矛盾的心理,同时将真挚的感情、美好的愿望、人生的哲理和自然的规律等统统包蕴其中,使人既能获得美的感受,又能从中得到哲理的启迪。通过以上分析,就使学生了解了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词人的思想感情流程,把握整首词的情感之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形象人手,借助联想和想象,领会文言文中的人物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和讨论,再现人物形象,体味人格美的巨大力量。例如《晏子使楚》中晏子的形象,就很值得细细品味。《晏子使楚》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吋,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通过以上对人物言行的分析理解,学生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基本上可以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品味出人物的内在美来。
3 写——创造美
文言文的模仿、借鉴不同于现代文,它在文章内容和形式上和现代文有较大的区别,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教师应以敏锐的审美语感体现文言文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鲜明性和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通过创造语境,再现诗歌的声感美,把学生带人情境,自觉培养审美创造力。另外,还可以介绍一些古诗文的创作基本常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使其保持旺盛的创作欲望。
中学文言文教学离开了审美教育,仅干巴巴地说教,只能让学生感到畏惧、枯燥、厌倦。我们应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美的灵魂,陶冶他们美的情操。
责编 雷 靖
一、文言文教学中美的因素
1 形式美
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从语言特色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如《陋室铭》、《爱莲说》),或整散结合(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或写实朴素(如《曹刿论战》),或比拟夸张(如《口技》),或气势磅礴(如《观沧海》),或娟秀优美(如《三峡》)。或情景交融(如吴均《与朱元思书》),或直抒胸臆(如《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住各类文体的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才能够真正的吸引学生,使其体会文言文形式美所在。
2 形象美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遵循文章的思路,认识文章中的艺术形象,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情等的深入理解和讨论,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使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如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陈胜的胆识过人、智勇兼备,墨子的巧令辞色、力屈强敌,秦王的老奸巨滑、外强中干……所有的这些,无不充满着人文气息,无不让人心驰神往。
3 情感美
不同的文学作品集中地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和评价,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体验。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留香千载。进行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与人物同喜同悲,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缘起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让学生置身其境,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使其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丑、恶,趋于真、善、美。
4 思想美
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极为辉煌的一个篇章。经过历史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文言文教学有责任和义务把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至今仍熠熠闪光的思想传授给学生。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等。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去挖掘作品所展示的博大思想,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跟其他学科的学习又有所不同。它主要通过阅读时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达到陶情、明道、长智的目的。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读——感受美
诵读,美学家也称为“美读”。“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古诗词大多讲究句式的整齐或参差变化,讲究节奏和对偶、平仄和押韵。利用语言的因素从各方面造就一种节奏美和韵律美。中学文言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指导学生进行美读。通过美读,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如《陋室铭》,全文虽然只有9句,81个字,却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和谐悦耳,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充满了音乐美。
诗词的朗读为大多数教师所重视,其效果也是较为理想的,相对诗词而言,古文的朗读就显得逊色得多。实质上,古文和诗词一样,也需要通过朗读来体味文章的个中真味。如古文中句式的长与短、骈与散、断与续、对偶与排比变化等,都体现了古文形式上的美。学生朗读时,教师应注意进行语音的高低强弱、舒缓紧凑等的处理方法的指导,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使学生在眼看、耳听、口读中心驰神往,感受和认识美的语言。
2 悟——鉴赏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这种愉悦感是一种自由舒畅的感受。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主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体现的时代精神。了解了这些,就可以把握作品所体现的感情,品味和接受作品的情感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词代表性篇章之一。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以自然界的深远沉静映衬作者胸襟的超旷通达,通篇写得飘逸浪漫,疏宕洒脱,思想内涵也十分丰富。词作不仅借咏月表现出诗人在政治上极为复杂矛盾的心理,同时将真挚的感情、美好的愿望、人生的哲理和自然的规律等统统包蕴其中,使人既能获得美的感受,又能从中得到哲理的启迪。通过以上分析,就使学生了解了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词人的思想感情流程,把握整首词的情感之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形象人手,借助联想和想象,领会文言文中的人物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和讨论,再现人物形象,体味人格美的巨大力量。例如《晏子使楚》中晏子的形象,就很值得细细品味。《晏子使楚》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吋,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通过以上对人物言行的分析理解,学生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基本上可以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品味出人物的内在美来。
3 写——创造美
文言文的模仿、借鉴不同于现代文,它在文章内容和形式上和现代文有较大的区别,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教师应以敏锐的审美语感体现文言文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鲜明性和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通过创造语境,再现诗歌的声感美,把学生带人情境,自觉培养审美创造力。另外,还可以介绍一些古诗文的创作基本常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使其保持旺盛的创作欲望。
中学文言文教学离开了审美教育,仅干巴巴地说教,只能让学生感到畏惧、枯燥、厌倦。我们应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美的灵魂,陶冶他们美的情操。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