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中,选好课题是学生开展和深入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教师在选题指导过程中,应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保护好学生对世界产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发现和探索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此外,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课本中的数学到生活中的数学,从课堂学习到社会生活,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各种专题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指导他们不断深入探究数学问题,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下面,对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提供一些数学问题供学生参考。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方法之后,可设计一堂“围鹅圈”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首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小杨的爷爷养了15只鹅,屋前正好有一块空地,地里长满了草,爷爷准备把鹅在地里圈起来,让它们吃草,可是爷爷找来找去只找到了一张36米长的篱笆网和4根柱子,那该怎么围使鹅的活动场地最大?”由于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产生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抛出这样的问题之后,马上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应及时指导他们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方法。
在整个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开展,教师的指导作用会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不同的学段,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那就是“扶”和“放”。在小学低年段,教师的“扶”应多一点,指导多一点;进入中高年级,教师的指导则逐渐由“扶”到“放”,可先提供课题,然后由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每一个学期初,教师备课时应把数学教材的内容做一次筛选,把那些研究性学习含量较重的内容作上记号,然后按照教学的进度,适时地指导学生选题并安排研究性学习活动。按年级高低或按学生年龄的大小,从一年级的学生开始,直接给学生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我会花钱了》《认识路线图》《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妙用》《做时间的小主人》《抓“坏蛋”——查零食的保质期》等,这样在学生脑海里逐渐形成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概念,再指导学生模仿性选题,为学生自主选题作铺垫。
二、从课本中的数学到生活中的数学,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数学的原型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可告诉学生“只要你留心去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这样数学问题的发现对于学生来说会更有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出发,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热情,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小小商品市场”是学生身边的一个研究性学习选题,这个选题的活动就是要求学生带上自己的文具、玩具和零钱,到学校划定的区域设点摆摊,举行“小小商品交易会”,让学生自由进行交易。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及时“算账”并思考:是赚了,还是亏了?原因是什么?最后让学生把做“生意”的情况和爸爸妈妈分享。这一选题是学生生活中会遇到的事,不正是值得学生选择的数学研究专题吗?因此,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从身边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选题,可以不分年级高低,指导学生选择《我在家中寻找数学》《一分钟能做什么》等课题,并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又如,《我是小管家——家庭一周开支的记录与分析》也属于学生身边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研究性选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观察、调查、访问、制作,并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拿到班上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交流、研究、评议,让学生共同分享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乐趣。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挖掘地方特色中的课程资源。 如我校地处边远山区,大部分学生土生土长,对农、林业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教师可以针对本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特点,指导学生确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并在具体的选题和实施中做这些方面的尝试。
三、从课堂到社会生活,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研究数学课本,从学习内容中延伸出问题,这既是教材的宗旨所在,又集中体现了训练的重点和编排意图。因此,从学习内容中延伸出的研究性课题,常有较高的效能。课本内容中有许多开放性的、研究价值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如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何测量沙堆的重量”“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问题;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还有什么办法”等问题。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就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冲突”,把学生引入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发现、自主探索问题、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机会。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给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以方向,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关键处或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出示渗透教学目标的自学思考题,让学生的求知心理与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平衡”,从而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教师引导学生选好研究课题,进而把学生引入“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对于那些具有教育意义、切合学生实际能力的社会热点问题,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选题研究。如《可怕的白色污染》《一次性筷子毁了森林》等就属于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可让学生自发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每当我们收到学生的研究报告时,都会为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逐步形成的探究能力感到骄傲。
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时,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课题的选择应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二是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时,研究课题对学生而言应尽量新颖、生动,充满诱惑力和富有趣味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三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选题不宜过大、过深,应适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小”中探“奇”;四是选题要切实可行,引导学生坚持不懈,不断深入探究,不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终止课题的研究。
(责编 蓝 天)
一、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提供一些数学问题供学生参考。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方法之后,可设计一堂“围鹅圈”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首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小杨的爷爷养了15只鹅,屋前正好有一块空地,地里长满了草,爷爷准备把鹅在地里圈起来,让它们吃草,可是爷爷找来找去只找到了一张36米长的篱笆网和4根柱子,那该怎么围使鹅的活动场地最大?”由于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产生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抛出这样的问题之后,马上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应及时指导他们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方法。
在整个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开展,教师的指导作用会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不同的学段,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那就是“扶”和“放”。在小学低年段,教师的“扶”应多一点,指导多一点;进入中高年级,教师的指导则逐渐由“扶”到“放”,可先提供课题,然后由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每一个学期初,教师备课时应把数学教材的内容做一次筛选,把那些研究性学习含量较重的内容作上记号,然后按照教学的进度,适时地指导学生选题并安排研究性学习活动。按年级高低或按学生年龄的大小,从一年级的学生开始,直接给学生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我会花钱了》《认识路线图》《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妙用》《做时间的小主人》《抓“坏蛋”——查零食的保质期》等,这样在学生脑海里逐渐形成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概念,再指导学生模仿性选题,为学生自主选题作铺垫。
二、从课本中的数学到生活中的数学,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数学的原型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可告诉学生“只要你留心去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这样数学问题的发现对于学生来说会更有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出发,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热情,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小小商品市场”是学生身边的一个研究性学习选题,这个选题的活动就是要求学生带上自己的文具、玩具和零钱,到学校划定的区域设点摆摊,举行“小小商品交易会”,让学生自由进行交易。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及时“算账”并思考:是赚了,还是亏了?原因是什么?最后让学生把做“生意”的情况和爸爸妈妈分享。这一选题是学生生活中会遇到的事,不正是值得学生选择的数学研究专题吗?因此,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从身边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选题,可以不分年级高低,指导学生选择《我在家中寻找数学》《一分钟能做什么》等课题,并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又如,《我是小管家——家庭一周开支的记录与分析》也属于学生身边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研究性选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观察、调查、访问、制作,并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拿到班上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交流、研究、评议,让学生共同分享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乐趣。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挖掘地方特色中的课程资源。 如我校地处边远山区,大部分学生土生土长,对农、林业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教师可以针对本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特点,指导学生确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并在具体的选题和实施中做这些方面的尝试。
三、从课堂到社会生活,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研究数学课本,从学习内容中延伸出问题,这既是教材的宗旨所在,又集中体现了训练的重点和编排意图。因此,从学习内容中延伸出的研究性课题,常有较高的效能。课本内容中有许多开放性的、研究价值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如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何测量沙堆的重量”“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问题;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还有什么办法”等问题。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就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冲突”,把学生引入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发现、自主探索问题、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机会。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给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以方向,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关键处或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出示渗透教学目标的自学思考题,让学生的求知心理与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平衡”,从而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教师引导学生选好研究课题,进而把学生引入“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对于那些具有教育意义、切合学生实际能力的社会热点问题,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选题研究。如《可怕的白色污染》《一次性筷子毁了森林》等就属于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可让学生自发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每当我们收到学生的研究报告时,都会为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逐步形成的探究能力感到骄傲。
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时,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课题的选择应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二是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时,研究课题对学生而言应尽量新颖、生动,充满诱惑力和富有趣味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三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选题不宜过大、过深,应适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小”中探“奇”;四是选题要切实可行,引导学生坚持不懈,不断深入探究,不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终止课题的研究。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