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是对“教书育人”最好的诠释。尤其是我们教育的对象——青少年,他们正处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构建和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的教育成败也许影响学生的一生。然而,在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今天,许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已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消沉、观念扭曲,一味追求享受、崇尚金钱,盲目崇拜歌星、影星等。那么,该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呢?作为教师,率先垂范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教育引导,这是常态工作。而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发挥学科的优势:以文载道,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理念的一些新表述如“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一条中更加强调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阐述了这一导向与语文学习融为一体的可能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的确,阅读教材中那些高大、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是德育渗透的好教材;历史故事中雄辩的论证和缜密的说明不仅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针对经典人物故事这类阅读教材,本人总体设计的学习方法是整体感知、体验隋境、品味人格、欣赏评价。这也遵从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关于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先聚合、再发散、再聚合的教学思路。下面以几个课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感悟人物的高尚情操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才有收获。如《提灯女神》《“心正笔正”的柳公权》《隐姓埋名三十年》等文章,题目本身就浓缩了人物的道德情感,只有挖掘出这些隐性的亮点,渲染情感氛围,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因此,在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紧扣题眼进行质疑。如学习《提灯女神》时,学生阅读题目,提出质疑: “这位女神指的是谁呀?她提灯去干什么呀?为什么称她是女神呀?她很漂亮吗?”等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尝试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识南丁格尔;然后围绕为什么称她为女神引导学生解疑:细读一探究一讨论一汇报(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并领悟南丁格尔那些动人事迹);再品读并借助视频播放克里米亚战场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加以理解与感悟南丁格尔面对如此恶劣的条件积极改善医疗环境、精心照料伤病员的高尚情怀。最后抛出:你心目中的女神是怎样的?跟文中的女神有什么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表达热情再次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表达、点评、辩论中受到文中女神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以人物语言、神态为着眼点。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神露心迹,言为心声,人物的神态、语言往往是人物的美好心灵的红光影照,是人物思想品质的凝聚点,如《孔子》《钱学森》《鞋匠的儿子》等这些阅读教材都重在通过描述人物的语言、神态以表现人物。教学这类文章要抓住人物关键的语言、神态进行挖掘、体会,才能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领悟人物的人格魅力。如教学《孔子》时,教师首先激趣导人:出示上学期已接触过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让学生回忆这些名言出自谁之口,引出课题《孔子》;接着顺势提出本文中孔子也说了不少令人深思的话语,并就围绕这些话语展开学习、感悟,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品一品——议一议。(即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步找出孔子所说的四句话;第三步说说这四句话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归纳出四个故事;第四步细读、品味这四句话的意思;第五步师生合作探讨、领悟孔子这四句话所展现的崇高思想境界)。再由“言”引出“行”,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第二个故事——不喝“盗”泉水。在学此故事之前先让学生热议:设想自己在荒山野岭、饥渴难挨时突现救急的水会怎么做,对比回看文中孔子面对救命“盗”泉水那厌恶的表情,嫉恶如仇、言行一致的真君子形象跃然脑海,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最后再总结《论语》的核心思想及历史地位,让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深刻领悟这位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人格魅力。
三、以人物的动作行为为动情点。激发学生的敬慕之情
曾经有位教授说过“英雄崇拜是民族信仰的源泉”,的确是啊!革命历史告诉我们:革命英雄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杰出代表,是民族精神的脊梁。在上个世纪我们国家无论哪个年代出生的孩子,无论哪个地方成长的少年,都或多或少会有英雄情结,但在现代的孩子群体中,这种情结已被弱化。作为语文教师,有义务巧借阅读教材让学生深刻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从而强化和升华这种情感。《我的战友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等英雄人物故事就是身边的金子,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重点抓住人物的行为动作展开阅读、品味人物在生死抉择面前的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的重点内容第7、8自然段时,采用的学习方法:感知——感受——感悟——感动,即先引导学生采用对比阅读, “我”担心的行为动作:突然跳起来、突然叫起来,而邱少云的表现: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对比一读让学生内心骤然一紧);接着现场体验,教师提供酒精灯让学生伸手稍微感受一下烈火炙烤的滋味;再联系上下文说说在烈火中仍纹丝不动的邱少云当时的内心信念是什么;最后升华情感:在391高地上竖一座纪念碑,碑文上你会写什么。这样将动情点层层推進,学生的爱戴之情自然流露于言行之中。
四、以朗读 想象为激趣点。领略人物可贵的品质
入选小学的阅读教材大部分属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又必须以自己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借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才能比较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蕴,因此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大胆想象在阅读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时,课文在介绍完爱德华格里格和达格妮偶遇并许诺后,接下来大篇幅对达格妮十年中的思想变化及十年后收到礼物的动人情景作了具体描述,而对另一主角爱德华格里格却只字不提。针对这一写作特点,采用如下学习方法:阅读—探究—想象—感悟—反思。首先,教师让学生将达格妮收到礼物前后的情感变化的相关文段进行多种形式对比读,初步感知这份礼物在达格妮心中是如何珍贵;接着合作探究这礼物为何如此珍贵;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补充想象(写下来):十年来爱德华格里格……十年后他终于将这份礼物以这种特别方式送给达格妮;再让学生将达格妮收到礼物前的情感变化的文段与自己刚写下来的想象进行对比读一读、悟一悟,这一读一悟,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高大形象渐渐在学生眼前清晰起来;最后联系自己或周围的人和事进行反思,进一步感悟:诚信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
阅读方法的渗透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而阅读技能的提高自然会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能更多角度、多层次地去理解课文内涵和人物的思想品格,从而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感悟,从中受到更强烈的情感熏陶,获得更明朗的思想启迪,更有效地促进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教学艺术,在学生阅读理解、情感体验中巧妙渗透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掌握技能,在技能的提升中获得多维的情感体验,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理念的一些新表述如“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一条中更加强调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阐述了这一导向与语文学习融为一体的可能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的确,阅读教材中那些高大、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是德育渗透的好教材;历史故事中雄辩的论证和缜密的说明不仅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针对经典人物故事这类阅读教材,本人总体设计的学习方法是整体感知、体验隋境、品味人格、欣赏评价。这也遵从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关于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先聚合、再发散、再聚合的教学思路。下面以几个课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感悟人物的高尚情操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才有收获。如《提灯女神》《“心正笔正”的柳公权》《隐姓埋名三十年》等文章,题目本身就浓缩了人物的道德情感,只有挖掘出这些隐性的亮点,渲染情感氛围,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因此,在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紧扣题眼进行质疑。如学习《提灯女神》时,学生阅读题目,提出质疑: “这位女神指的是谁呀?她提灯去干什么呀?为什么称她是女神呀?她很漂亮吗?”等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尝试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识南丁格尔;然后围绕为什么称她为女神引导学生解疑:细读一探究一讨论一汇报(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并领悟南丁格尔那些动人事迹);再品读并借助视频播放克里米亚战场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加以理解与感悟南丁格尔面对如此恶劣的条件积极改善医疗环境、精心照料伤病员的高尚情怀。最后抛出:你心目中的女神是怎样的?跟文中的女神有什么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表达热情再次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表达、点评、辩论中受到文中女神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以人物语言、神态为着眼点。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神露心迹,言为心声,人物的神态、语言往往是人物的美好心灵的红光影照,是人物思想品质的凝聚点,如《孔子》《钱学森》《鞋匠的儿子》等这些阅读教材都重在通过描述人物的语言、神态以表现人物。教学这类文章要抓住人物关键的语言、神态进行挖掘、体会,才能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领悟人物的人格魅力。如教学《孔子》时,教师首先激趣导人:出示上学期已接触过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让学生回忆这些名言出自谁之口,引出课题《孔子》;接着顺势提出本文中孔子也说了不少令人深思的话语,并就围绕这些话语展开学习、感悟,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品一品——议一议。(即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步找出孔子所说的四句话;第三步说说这四句话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归纳出四个故事;第四步细读、品味这四句话的意思;第五步师生合作探讨、领悟孔子这四句话所展现的崇高思想境界)。再由“言”引出“行”,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第二个故事——不喝“盗”泉水。在学此故事之前先让学生热议:设想自己在荒山野岭、饥渴难挨时突现救急的水会怎么做,对比回看文中孔子面对救命“盗”泉水那厌恶的表情,嫉恶如仇、言行一致的真君子形象跃然脑海,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最后再总结《论语》的核心思想及历史地位,让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深刻领悟这位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人格魅力。
三、以人物的动作行为为动情点。激发学生的敬慕之情
曾经有位教授说过“英雄崇拜是民族信仰的源泉”,的确是啊!革命历史告诉我们:革命英雄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杰出代表,是民族精神的脊梁。在上个世纪我们国家无论哪个年代出生的孩子,无论哪个地方成长的少年,都或多或少会有英雄情结,但在现代的孩子群体中,这种情结已被弱化。作为语文教师,有义务巧借阅读教材让学生深刻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从而强化和升华这种情感。《我的战友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等英雄人物故事就是身边的金子,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重点抓住人物的行为动作展开阅读、品味人物在生死抉择面前的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的重点内容第7、8自然段时,采用的学习方法:感知——感受——感悟——感动,即先引导学生采用对比阅读, “我”担心的行为动作:突然跳起来、突然叫起来,而邱少云的表现: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对比一读让学生内心骤然一紧);接着现场体验,教师提供酒精灯让学生伸手稍微感受一下烈火炙烤的滋味;再联系上下文说说在烈火中仍纹丝不动的邱少云当时的内心信念是什么;最后升华情感:在391高地上竖一座纪念碑,碑文上你会写什么。这样将动情点层层推進,学生的爱戴之情自然流露于言行之中。
四、以朗读 想象为激趣点。领略人物可贵的品质
入选小学的阅读教材大部分属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又必须以自己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借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才能比较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蕴,因此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大胆想象在阅读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时,课文在介绍完爱德华格里格和达格妮偶遇并许诺后,接下来大篇幅对达格妮十年中的思想变化及十年后收到礼物的动人情景作了具体描述,而对另一主角爱德华格里格却只字不提。针对这一写作特点,采用如下学习方法:阅读—探究—想象—感悟—反思。首先,教师让学生将达格妮收到礼物前后的情感变化的相关文段进行多种形式对比读,初步感知这份礼物在达格妮心中是如何珍贵;接着合作探究这礼物为何如此珍贵;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补充想象(写下来):十年来爱德华格里格……十年后他终于将这份礼物以这种特别方式送给达格妮;再让学生将达格妮收到礼物前的情感变化的文段与自己刚写下来的想象进行对比读一读、悟一悟,这一读一悟,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高大形象渐渐在学生眼前清晰起来;最后联系自己或周围的人和事进行反思,进一步感悟:诚信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
阅读方法的渗透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而阅读技能的提高自然会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能更多角度、多层次地去理解课文内涵和人物的思想品格,从而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感悟,从中受到更强烈的情感熏陶,获得更明朗的思想启迪,更有效地促进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教学艺术,在学生阅读理解、情感体验中巧妙渗透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掌握技能,在技能的提升中获得多维的情感体验,互相促进、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