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看法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ang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作为小学一线教师,我们尤为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并达到评价目的这一新课标教育理念,以下是笔者依据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过程评价,创设和谐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巧施评价,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
  二、惜评价的延迟,发展思维空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学习第五册教材可能性一课时,我是先让学生猜测一个口袋中9个白球,一个黄球,摸到那种可能性大。学生绝大多数猜测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我没有马上肯定多数同学的猜测,而是带着学生们一起做实验。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答案自然浮出水面。学生们很轻松地总结出结论,此时我才肯定地说:你们的猜测真准确!这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拓展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三、评价要适时适度
  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把握好时机。如所讲知识点简单,学生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就不必一一表扬。如果遇到学习中难点时,学生大多不敢发言时,就要对勇于发言的同学及时准确地肯定,并希望别人向其学习敢于挑战的精神,以激发调动其他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评价不等于一味的表扬,要把握好尺度。要鼓励多多,谨慎表扬,少少批评。课堂上应避免一味进行机械评价,如“你说得真好”、“你真棒”、“不错”。用词绝对统一,是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因为这不是持久的课堂原动力。它不能带给学生实质性的进步。有时也需要把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适时运用批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四、评价要一针见血
  老师的评价要准确,有针对性的。例如在一节数学课中,教师针对学生发言的具体情况,分别评价为:“实验证明,你们的事先的猜测很准确。”“你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很独特。”你回答问题很讲究语言的完整性“你观察得很仔细,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评价易使学生自信满怀,激情飞扬,从而易于激发学生对高质量学习的持续追求。
  五、评价要体现个性化
  教师在对学生给予鼓励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 思维背景也不同, 构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方案也就不同。因此评价不应该用“ 一把尺”来衡量 。对于潜能生,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对于优等生, 评价要严格, 但不要苛刻, 当他们的发言确有创见时, 教师要给予热情的肯定, 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六、师对生、生对生的评价,要讲究语言艺术
  学生都爱听夸奖的话,学生有错误时老师还得必须指出来。就需要讲究点语言技巧。一般情况下我是多表扬,少批评;先表扬,后批评。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一课做练习,一个男生到黑板上演算一道求长方形周长的题。他解答完以后,我先肯定了这个学生列式计算正确,答题完整,分析合理,书写工整。我说:“美中不足单位名称哪去了,是不是让你给‘吃’了?”只见他面带笑容地伸伸舌头,到前面填单位名称去了。这样评价学生,学生是很易于接受的。因为你表扬他那么多,他是信心十足的,即使你指出他的一点点不足,他也是乐于改正的,自尊心也不会受到伤害,而且会继续保持积极地听课状态。在我平时的引领下,学生之间互评时也往往如此。这样学生之间,能以宽容之心对待,做到了友好的交流、沟通,互相鼓励帮扶,有利于团结一致,锐意进取。
  七、语言激励与物质奖励要分年龄段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课的注意力,对表现好的孩子我采用奖励小红花。为了不影响学生听讲状态,占用上课的时间,我告诉学生们上课时我只说奖励谁小红花,下课再到的到老师这领。我还让学生保管好红花,凑够50朵到老师这来领奖品。以这种评价方式一直坚持到二年级上学期。采用这种物质奖励,不仅保持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收到了可喜的教学成果,学生也乐此不疲。到了二年级下学期,由于学生心智提高了,他们对小红花已经不太感兴趣了,更喜欢老师投一些赞许的目光,多一些鼓励的话。这样,从二年下学期开始,我则采用口头评价法。这样,我班的学生在课堂上一直保持了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养成了很好的听讲习惯。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评价不应该拘于一种形式,教师应全身心投入,技巧性、艺术性地评价学生,使学生如沐春风,在生机勃勃的课堂上,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小学)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收获,得到锻炼,提升自我。小学研究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期刊
在美术教育中,它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美术教育和德育应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有效的利用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作为美术教师只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时常渗透德育,让同学们随时随地受到教育,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保质
期刊
受教篇  现实班主任工作中,很容易看到有这么样一些学生:他们从小在老师家长的庇佑中长大,而他们本身也没有辜负家长老师的期望,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外在到内在都按照长辈期盼的模式发展,因为如此,教育的效果在这类学生身上得到充分展现,有着如下的典型特征:  1.老于世故、精于算计,表现出与年龄不相匹配的“阅历”。  也许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需要承受太多,不少师长父母老早就把自己作为过来人的处事技巧以一种定性
期刊
分组合作学习,是从学习的组织形式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是相对于个别学习而言。小学阶段的分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为达到共同目标的互动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合作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础,系统利用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发挥团体优势的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充分调动,发挥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识字教学要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识字能力是指学生独立学会汉字的能力,它是自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了识字能力,就能比较轻松地学会2500个常用字,还可通过课外阅读独立识字。这就为学生独立阅读和顺利的进行书面表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打好基础、掌握识字工具、重视培养识字能力  (一)教会学生掌握三套识字工具  三套识字工具,一是教好汉语拼音,让学生掌握自学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尝试误的过程。数学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只要是学生错得情有可源,错得有价值,我们就要有效利用。关键是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某处错误的教学契机,将其转化成宝贵的教育资源。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纵观那些优质课堂,都是有着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把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科学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培养学生提出自然科学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课程实施与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提出问题  问题情景的创
期刊
我一九九二年参加工作,在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由于教学效果出色,于二零零二年被推选为白塔区英语教研员。长期以来,我在教学和教研中不断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学英语教学应该创造一切条件、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喜欢学、乐于学,并且随时随地可以学。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营造和督促学校创设学习英语的有利环境,也应该努力创设直观、有趣的英语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积
期刊
人们常把班级比喻是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帮助,一起长大、成熟,直到离开这个家庭,我常常觉得班级更像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级就有什么,学生走出家庭,通过在这个小社会实习,才具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既然是社会,就有一个管理,管理的合理,就能人心所向,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集体中的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潜能,集体的实力就能得到增强,事情才能做的顺利。出于这样的认识,回顾多年来的领导与班
期刊
历时三周的校长提高班的培训,期中包括了考察部分学校,收获颇多,通过学习和考察,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也解除了自己的不少困惑。对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实践、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现就自己的粗浅体会汇报如下:  一、办学理念源于民族需要,根在党的教育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