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收获,得到锻炼,提升自我。小学研究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它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以及重组知识解决新的数学问题过程,在过程的具体实施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教师如何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符合儿童的这种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课堂上,学生用摆学具、画线段图、比纸条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数量关系,建立自己的解题思路。互相交流想法时,有个学生没有用“同样多”、“分成两部分”等字眼,却拿了一根长纸条和一根短纸条,对齐一头做比较,然后大声说:“从长的上去掉这一块(与短的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的,所以用减法计算。”虽然语言不那么准确、完整,但可以看出他对求相差数的实质是理解了。老师示意只要让同学听明白就行。他很自豪地与学生们交换着眼神,表情中流露出对问题理解的自信。待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系统总结时,他表现很活跃,在不断吸取别人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用流畅、清楚的语言建立起了合理的解题思路。长期这样做的结果,大大改变了课堂上生硬灌输知识的局面,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友谊和谐、充满乐趣的智力活动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自觉学习构建新知识的方法。
二、合作交流中展现自我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又一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数学课堂变成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使学生获得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增强学习信心,促进自我发展。
如教学一年级“位置与顺序”时,我就让学生组成四人合作小组,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前面有几个小朋友,后面有几个小朋友,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有几个小朋友。通过合作小组的交流,把课堂一个人的发言变成几十个人同时在发言,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不但课堂气氛活了,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牢固地认识掌握方位。这样的合作与交流,不仅摆脱了“填鸭式、一言堂”等学习方式,而且使学生在展示自我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数学信息,感受了数学的魅力,达到科学育人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最佳境界。
三、拓展延伸中再现风采
研究性数学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因此,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如:
教学《分米、毫米》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实际测量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有的学生测量树叶的长、宽,花叶的厚度,硬币的厚度,有的学生测量耳朵、眼毛的长度等。“连续退位减法”结课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引导他们“二次猜想”:会不会有“从前四位或从前五位连续退1”的退位减法呢?为该知识的后续深入学习作了预伏。
学习了《数的认识》以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要求制作读书记录卡。学生制作了各种精美读书卡片。如:“0有什么奇妙之处”、“数是怎么出现的”、“古代的记数工具是什么”、“人体功能中有趣的数字”、“回文数”、“回文算式”等课外知识。
另外,除了利用教材的现有内容外,在一个知识阶段学习后,由教师或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问题制成专题作业题,自行组织专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如:在学习“简单条形统计图”后,可以让学生“调查本班家庭丢弃塑料袋的情况”,引起学生对环保的认识,然后向有关环保部门写建议信,将塑料袋的原料进行改造减少环境污染。这样的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将课内迁移到了课外,获取了教材以外的知识,起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功效。
小学研究性数学学习不但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为儿童后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新课标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小学数学教育》
(作者单位:辽阳县首山镇中心小学)
一、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符合儿童的这种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课堂上,学生用摆学具、画线段图、比纸条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数量关系,建立自己的解题思路。互相交流想法时,有个学生没有用“同样多”、“分成两部分”等字眼,却拿了一根长纸条和一根短纸条,对齐一头做比较,然后大声说:“从长的上去掉这一块(与短的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的,所以用减法计算。”虽然语言不那么准确、完整,但可以看出他对求相差数的实质是理解了。老师示意只要让同学听明白就行。他很自豪地与学生们交换着眼神,表情中流露出对问题理解的自信。待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系统总结时,他表现很活跃,在不断吸取别人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用流畅、清楚的语言建立起了合理的解题思路。长期这样做的结果,大大改变了课堂上生硬灌输知识的局面,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友谊和谐、充满乐趣的智力活动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自觉学习构建新知识的方法。
二、合作交流中展现自我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又一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数学课堂变成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使学生获得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增强学习信心,促进自我发展。
如教学一年级“位置与顺序”时,我就让学生组成四人合作小组,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前面有几个小朋友,后面有几个小朋友,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有几个小朋友。通过合作小组的交流,把课堂一个人的发言变成几十个人同时在发言,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不但课堂气氛活了,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牢固地认识掌握方位。这样的合作与交流,不仅摆脱了“填鸭式、一言堂”等学习方式,而且使学生在展示自我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数学信息,感受了数学的魅力,达到科学育人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最佳境界。
三、拓展延伸中再现风采
研究性数学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因此,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如:
教学《分米、毫米》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实际测量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有的学生测量树叶的长、宽,花叶的厚度,硬币的厚度,有的学生测量耳朵、眼毛的长度等。“连续退位减法”结课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引导他们“二次猜想”:会不会有“从前四位或从前五位连续退1”的退位减法呢?为该知识的后续深入学习作了预伏。
学习了《数的认识》以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要求制作读书记录卡。学生制作了各种精美读书卡片。如:“0有什么奇妙之处”、“数是怎么出现的”、“古代的记数工具是什么”、“人体功能中有趣的数字”、“回文数”、“回文算式”等课外知识。
另外,除了利用教材的现有内容外,在一个知识阶段学习后,由教师或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问题制成专题作业题,自行组织专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如:在学习“简单条形统计图”后,可以让学生“调查本班家庭丢弃塑料袋的情况”,引起学生对环保的认识,然后向有关环保部门写建议信,将塑料袋的原料进行改造减少环境污染。这样的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将课内迁移到了课外,获取了教材以外的知识,起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功效。
小学研究性数学学习不但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为儿童后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新课标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小学数学教育》
(作者单位:辽阳县首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