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小学课程标准提倡的语文重要教学手段,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一些误区,制约了朗读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既要传承朗读教学的精粹,又要开拓它多元的教学功能,如:从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本文将从品读中谈体会,训练说的能力;体现训练层次,提高读的能力;赏读中仿句段,实训写的能力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夯实朗读教学。
关键词:朗读;误区;谈体会;有层次;仿写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不断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增强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如果这种语感形成了,只要听到不正确的语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马上就会从接受角度感到不适,甚至加以排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卻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误区一:只关注朗读技巧的训练,而忽视文本内涵的感悟。
误区二:一味注重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而轻视朗读技巧的指导。
误区三: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
误区四:朗读的方式单一。
出现上述种种问题,原因是教师对朗读的目的性不明确,朗读的功能性单一化。在新一轮的课改浪潮中,应该给予朗读教学多元化的功能,从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笔者从个人做法和同行的教学实例中论述如何增强朗读教学的实效。
一、品读中谈体会,训练说的能力
说,就是能正确使用语言,有效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同时能运用姿势、表情、手势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有些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句通顺的话;有些却妙语连珠,滔滔不绝。如此差别是因为学生说的能力有差异。如何从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
在执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我让学生画出感动的句子,用心朗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找出周总理审阅文件的句子“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学生反复地朗读,抓住关键词语“一句一句”“ 画上一个小圆圈” “相当长”细细品悟,尝试想象当时的情境。接着,我叫学生说体会。学生体会到总理工作一丝不苟,热爱工作,热爱祖国。读中理解,读后谈体会,学生的说就有了依据,有了中心,自然有了说的勇气和自信。
又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我让学生读凡卡讲述学徒生活一段。初读时读得漫不经心,有气无力,我让学生找到凡卡被虐待的动作词,再一边朗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境,学生读得皱起眉头,非常专注。读后让学生谈谈体会。学生对老板和老板娘的无情凶狠无不发指,对凡卡的悲惨生活顿生怜悯之情,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说。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就有发自内心的话语。说得有底气,有内容。这也是阅读训练另一种做法。
二、体现训练层次,提高读的能力
一般来说,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有三个层次:1、正确的朗读。这要做到语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添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在这个层次,可以训练学生使用什么语调,如何停顿,怎样确定重音和语速等。3、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特点、风格、神采,这是最高的要求。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读的训练,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听课时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们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就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由于学生没有真切的感悟和理解,读时很难入情,朗读的训练虽有,却是没有多大实效的。我认为,读的训练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它应与词句理解、情感体会有效融合,相得益彰,努力体现训练的层次性。
例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陈老师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陈老师先让学生通过自读体会出长城“长”的特点,进而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成龙。”“一万三千多里”等。再读文本,体会一下,怎样读才能读出“长”的特点呢?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后,学生朗读的效果马上有了改善。这时,陈老师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长城的实景图片,创设了学习情境。学生被长城雄伟的气魄所震撼,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此时,引导他们再次走进文本,学生的朗读更准确,更深情。这种有层次的读的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化了对中心的感悟。
三、赏读中仿句段,实训写的能力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常见的做法。语文教材中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源泉。同时老师要适时创造写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我在朗读训练中不忘贯彻这一做法。
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让学生感受作者如何把时光流逝写具体,学生找出这一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学生从不同的动作词语感受时间的飞逝,在有感情朗读后,我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用上排比句式写写自己生活中时间是如何无声无色地消逝的。学生有了参照和深刻的体会,优美的句子在笔尖流淌。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五彩缤纷的屏幕边跳过;发呆的时候,日子从我茫然的眼神前飘过;跟同学玩闹的时候,日子从狭窄而乱哄哄的走廊里闪过……”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能力的四个方面,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要抓的四个重要环节,它们之间紧密相连,任何把它们孤立和割裂开来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以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已经有了太多的惨痛教训,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不能再出现了。听说读写必须齐头并进,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必须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江瑞峰.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52+54.
关键词:朗读;误区;谈体会;有层次;仿写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不断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增强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如果这种语感形成了,只要听到不正确的语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马上就会从接受角度感到不适,甚至加以排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卻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误区一:只关注朗读技巧的训练,而忽视文本内涵的感悟。
误区二:一味注重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而轻视朗读技巧的指导。
误区三: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
误区四:朗读的方式单一。
出现上述种种问题,原因是教师对朗读的目的性不明确,朗读的功能性单一化。在新一轮的课改浪潮中,应该给予朗读教学多元化的功能,从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笔者从个人做法和同行的教学实例中论述如何增强朗读教学的实效。
一、品读中谈体会,训练说的能力
说,就是能正确使用语言,有效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同时能运用姿势、表情、手势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有些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句通顺的话;有些却妙语连珠,滔滔不绝。如此差别是因为学生说的能力有差异。如何从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
在执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我让学生画出感动的句子,用心朗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找出周总理审阅文件的句子“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学生反复地朗读,抓住关键词语“一句一句”“ 画上一个小圆圈” “相当长”细细品悟,尝试想象当时的情境。接着,我叫学生说体会。学生体会到总理工作一丝不苟,热爱工作,热爱祖国。读中理解,读后谈体会,学生的说就有了依据,有了中心,自然有了说的勇气和自信。
又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我让学生读凡卡讲述学徒生活一段。初读时读得漫不经心,有气无力,我让学生找到凡卡被虐待的动作词,再一边朗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境,学生读得皱起眉头,非常专注。读后让学生谈谈体会。学生对老板和老板娘的无情凶狠无不发指,对凡卡的悲惨生活顿生怜悯之情,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说。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就有发自内心的话语。说得有底气,有内容。这也是阅读训练另一种做法。
二、体现训练层次,提高读的能力
一般来说,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有三个层次:1、正确的朗读。这要做到语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添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在这个层次,可以训练学生使用什么语调,如何停顿,怎样确定重音和语速等。3、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特点、风格、神采,这是最高的要求。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读的训练,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听课时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们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就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由于学生没有真切的感悟和理解,读时很难入情,朗读的训练虽有,却是没有多大实效的。我认为,读的训练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它应与词句理解、情感体会有效融合,相得益彰,努力体现训练的层次性。
例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陈老师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陈老师先让学生通过自读体会出长城“长”的特点,进而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成龙。”“一万三千多里”等。再读文本,体会一下,怎样读才能读出“长”的特点呢?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后,学生朗读的效果马上有了改善。这时,陈老师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长城的实景图片,创设了学习情境。学生被长城雄伟的气魄所震撼,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此时,引导他们再次走进文本,学生的朗读更准确,更深情。这种有层次的读的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化了对中心的感悟。
三、赏读中仿句段,实训写的能力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常见的做法。语文教材中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源泉。同时老师要适时创造写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我在朗读训练中不忘贯彻这一做法。
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让学生感受作者如何把时光流逝写具体,学生找出这一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学生从不同的动作词语感受时间的飞逝,在有感情朗读后,我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用上排比句式写写自己生活中时间是如何无声无色地消逝的。学生有了参照和深刻的体会,优美的句子在笔尖流淌。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五彩缤纷的屏幕边跳过;发呆的时候,日子从我茫然的眼神前飘过;跟同学玩闹的时候,日子从狭窄而乱哄哄的走廊里闪过……”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能力的四个方面,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要抓的四个重要环节,它们之间紧密相连,任何把它们孤立和割裂开来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以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已经有了太多的惨痛教训,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不能再出现了。听说读写必须齐头并进,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必须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江瑞峰.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