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日益淡薄的现状,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少的原因,并试探性地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关键词:感恩;原因;对策
感恩是每个人基本的道德素质和品质操守,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特别注重知恩图报,礼尚往来。我国自古以来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至理名言,然而,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却有一些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忘恩”现象,例如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为其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缺乏对父辈辛勤培养和教育的体悯之心,并且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的心态,对别人的帮助和关怀淡然漠视,没有回报家庭和社会的思想。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一):
据《北京晚报》报道,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因事和父亲闹了点儿别扭,心里有气,又因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就在其居住的村内张贴了5张“借钱启事”,目的是“寒碜寒碜我爸爸”。
案例(二):
2004年4月22日,倍受关注的马家爵一案在云南某法院开庭审理,其中一细节令人震惊:马家爵在长达一天的庭审中平?静自然,居然不曾回头看坐在旁听席上的亲人一眼,哪怕其父马建夫因失爱子而痛不欲生,因自觉罪孽深重。而四方谢罪!
案例(三):
2006年8月,在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中,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帮助这些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入学前,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到2007年夏天,一年多来,三分之二的受助学生未给资助者写信,也没有采用其它的联系方式。当襄樊市总工会再次组织企业家们资助时,部分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无奈之下,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上述案例或许只是几个特例,但于其中折射出的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令人痛心和警醒。确实。不懂得知恩图报,只知伸手要钱,不懂得体贴父母,只把父母当作摇钱树,已是当今青少年乃至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值得予以关注。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并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成为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当务之急。本文意在探讨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并试探性地提出感恩教育的对策。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我们在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四个二级学院各抽取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收回调查问卷400份,回收率为100%,整套问卷共设计11道选择题,分别涉及学生的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
为确保调查问卷的全面和客观,在问卷末尾我们设计了“备注”一栏,供学生表达未尽事宜。部分学生谈到有些活动如做义工是学校组织的,不参加不好,其实自己不愿意参加。
上表说明大学生尽管有一定的感恩意识,能对社会上他人的感恩或非感恩的行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但在实际行动上他们是不积极的、不主动的,有时参加活动是学校组织的,或者是他人做自已就做,自已缺乏一定社会责任感。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少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首先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难辞其咎。
第一、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下,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时下,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成为家庭关注的中心,享受了太多的爱与给予,父母不仅为他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更提供了众星捧月式的生活氛围。作为家长,只知道一味地给予孩子“爱”,而忽略了教育孩子如何去关爱别人,久而久之,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感恩意识严重缺失。
第二、学校感恩教育的忽略。
长期以来高校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能力培养和就业出路等问题,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学校在道德教育中,往往是过大的空洞的教育,过多的大理论,缺乏最实际最能触动人心的教育,中国传统伦理中仁、义、礼、智、信以及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高校过分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某些学生表现出来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人际关系冷漠,这些都与学校的感恩教育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际关系被打上了实利化和物质化的烙印,见利忘义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他们不懂得感激父母、感激师长、感激社会,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激之情。
第四、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由于制度造成的贫富差距。使被救助者对救助者缺乏感谢的心理。有些农村孩子会认为城里人就应该救助乡下人,农村的贫困是不平等的城乡差别造成的,不是农村人天生缺陷造成的。物质上的贫困,并不意味着心灵上和精神上的贫困。物质上的匮乏并不意味着尊严的缺乏。这就是一些被救济学生不积极感恩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特别是由于不平等因素造成的社会分化,由此产生富人让穷人感恩,更会使贫困者产生逆反心理。
四、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需要培养的。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让他们知道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过很多外界的恩惠,并由衷想对外界进行回报的愿望和行为,从而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提升感恩意识,增加感恩情怀,进行感恩行为,实现自身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全社会来关注感恩教育。父母、教育工作者和社会都要担当起应负的责任。要解决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本途径还要从制度层面来探讨。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感恩观。中国的慈善行为要从维护公民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角度出发,改变社会救助的方式。民间资助者们也应当反省,要维护被资助者的自尊和尊严,不要让金钱和财富凌驾于人格之上。有人想行善,就把财富捐献给社会慈善机构,尽量减少那种一对一的带有要求感情回报的民间救助。
第二、要加大政府救助的力度,该政府担负起的责任不要推给社会。当然需要调节当前的社会收入分配。需要加大对富人税收的力度。中国要向北欧国家学习,走均富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向美国学习,走拉大贫富差距的道路。
第三、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被称为礼仪之邦。传统的道德教育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转型,我们需要构建适应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蕴藏着巨大的道德教育理论资源,我们要挖掘这一资源,进行系统研究,然后再对我们的道德教育实践进行总结、概括、提炼,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符合中国实际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
第四、借鉴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模式,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道德教育模式。纵览西方道德教育模式,纵然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在内容上,西方道德教育既强调自由、也注重责任;既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也注重环境伦理;既强调爱国精神、民族意识,也注重国际理解,合作双赢。我们要汲取其积极成果,学习借鉴其有益的经验与做法,从而更加理智、更加科学地开展道德教育。
总之,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要求,而且是健全人格的标志,是一种自立及自尊的责任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应当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们应该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仲大军.从制度层面透视中国感恩文化[J].《学习月刊》,2007年第10期
[2]李红梅.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J].《中小学德育研究》,2008年第4期
[3]营广峰.由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引起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4]董 莉.大学生感恩教育之我见[J].《科技信息》,2009年第4期
[5]李晓杰.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9期
关键词:感恩;原因;对策
感恩是每个人基本的道德素质和品质操守,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特别注重知恩图报,礼尚往来。我国自古以来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至理名言,然而,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却有一些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忘恩”现象,例如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为其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缺乏对父辈辛勤培养和教育的体悯之心,并且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的心态,对别人的帮助和关怀淡然漠视,没有回报家庭和社会的思想。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一):
据《北京晚报》报道,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因事和父亲闹了点儿别扭,心里有气,又因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就在其居住的村内张贴了5张“借钱启事”,目的是“寒碜寒碜我爸爸”。
案例(二):
2004年4月22日,倍受关注的马家爵一案在云南某法院开庭审理,其中一细节令人震惊:马家爵在长达一天的庭审中平?静自然,居然不曾回头看坐在旁听席上的亲人一眼,哪怕其父马建夫因失爱子而痛不欲生,因自觉罪孽深重。而四方谢罪!
案例(三):
2006年8月,在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中,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帮助这些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入学前,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到2007年夏天,一年多来,三分之二的受助学生未给资助者写信,也没有采用其它的联系方式。当襄樊市总工会再次组织企业家们资助时,部分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无奈之下,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上述案例或许只是几个特例,但于其中折射出的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令人痛心和警醒。确实。不懂得知恩图报,只知伸手要钱,不懂得体贴父母,只把父母当作摇钱树,已是当今青少年乃至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值得予以关注。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并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成为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当务之急。本文意在探讨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并试探性地提出感恩教育的对策。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我们在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四个二级学院各抽取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收回调查问卷400份,回收率为100%,整套问卷共设计11道选择题,分别涉及学生的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
为确保调查问卷的全面和客观,在问卷末尾我们设计了“备注”一栏,供学生表达未尽事宜。部分学生谈到有些活动如做义工是学校组织的,不参加不好,其实自己不愿意参加。
上表说明大学生尽管有一定的感恩意识,能对社会上他人的感恩或非感恩的行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但在实际行动上他们是不积极的、不主动的,有时参加活动是学校组织的,或者是他人做自已就做,自已缺乏一定社会责任感。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少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首先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难辞其咎。
第一、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下,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时下,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成为家庭关注的中心,享受了太多的爱与给予,父母不仅为他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更提供了众星捧月式的生活氛围。作为家长,只知道一味地给予孩子“爱”,而忽略了教育孩子如何去关爱别人,久而久之,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感恩意识严重缺失。
第二、学校感恩教育的忽略。
长期以来高校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能力培养和就业出路等问题,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学校在道德教育中,往往是过大的空洞的教育,过多的大理论,缺乏最实际最能触动人心的教育,中国传统伦理中仁、义、礼、智、信以及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高校过分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某些学生表现出来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人际关系冷漠,这些都与学校的感恩教育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际关系被打上了实利化和物质化的烙印,见利忘义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他们不懂得感激父母、感激师长、感激社会,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激之情。
第四、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由于制度造成的贫富差距。使被救助者对救助者缺乏感谢的心理。有些农村孩子会认为城里人就应该救助乡下人,农村的贫困是不平等的城乡差别造成的,不是农村人天生缺陷造成的。物质上的贫困,并不意味着心灵上和精神上的贫困。物质上的匮乏并不意味着尊严的缺乏。这就是一些被救济学生不积极感恩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特别是由于不平等因素造成的社会分化,由此产生富人让穷人感恩,更会使贫困者产生逆反心理。
四、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需要培养的。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让他们知道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过很多外界的恩惠,并由衷想对外界进行回报的愿望和行为,从而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提升感恩意识,增加感恩情怀,进行感恩行为,实现自身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全社会来关注感恩教育。父母、教育工作者和社会都要担当起应负的责任。要解决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本途径还要从制度层面来探讨。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感恩观。中国的慈善行为要从维护公民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角度出发,改变社会救助的方式。民间资助者们也应当反省,要维护被资助者的自尊和尊严,不要让金钱和财富凌驾于人格之上。有人想行善,就把财富捐献给社会慈善机构,尽量减少那种一对一的带有要求感情回报的民间救助。
第二、要加大政府救助的力度,该政府担负起的责任不要推给社会。当然需要调节当前的社会收入分配。需要加大对富人税收的力度。中国要向北欧国家学习,走均富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向美国学习,走拉大贫富差距的道路。
第三、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被称为礼仪之邦。传统的道德教育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转型,我们需要构建适应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蕴藏着巨大的道德教育理论资源,我们要挖掘这一资源,进行系统研究,然后再对我们的道德教育实践进行总结、概括、提炼,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符合中国实际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
第四、借鉴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模式,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道德教育模式。纵览西方道德教育模式,纵然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在内容上,西方道德教育既强调自由、也注重责任;既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也注重环境伦理;既强调爱国精神、民族意识,也注重国际理解,合作双赢。我们要汲取其积极成果,学习借鉴其有益的经验与做法,从而更加理智、更加科学地开展道德教育。
总之,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要求,而且是健全人格的标志,是一种自立及自尊的责任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应当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们应该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仲大军.从制度层面透视中国感恩文化[J].《学习月刊》,2007年第10期
[2]李红梅.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J].《中小学德育研究》,2008年第4期
[3]营广峰.由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引起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4]董 莉.大学生感恩教育之我见[J].《科技信息》,2009年第4期
[5]李晓杰.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