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鸦片祸患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ylorgil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故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在《剑桥中国史》中说:19世纪的鸦片贸易是“近代史上为时最久的、最有系统的犯罪行为”。此乃不刊之论矣!
  清廷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思联络外邦。自然也就不主张通商贸易。在外邦频频“叩门”的情形下,清廷出于“施恩”予以“抚绥”,设立了所谓一口通商制度,外国人仅可在广州十三行做买卖。(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后才有“五口通商”)在通商贸易中,真正腐蚀中国社会的洋货是鸦片,如1877年后任驻英公使的郭嵩焘所说:“西洋为害之烈,莫甚于鸦片烟……中国士大夫甘心陷溺,恬不为悔。数十年国家之耻,耗竭财力,毒害生民,无一人引为疚心。”(《伦敦致李伯相》)乾隆初年,鸦片输入每年约400箱,每箱约百斤;到了嘉庆初年,输入竟增加10倍,每年约4000箱左右;到了道光元年(1821年),输人为5000箱,道光十五年,骤增为3.5万箱。且不说白银大量外流(3.5万箱鸦片共值近2000万元),鸦片的泛滥也成为了当时最难医治的社会溃疡。道光年间,吸食鸦片的人数为200万,“其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以浮靡,嗣后上白宫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渐染成风”。(道光十八年,黄爵滋《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恰如时人李光昭《阿芙蓉歌》云:“熏天毒雾白昼黑,鹄面鸠形奔络绎。”黄爵滋在奏折中提议:“吸者应治以死罪!”
  道光帝当初派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明确的训令是:“鸦片务须杜绝,边衅决不可开。”受命禁烟之初,林则徐做过不少和平解决的努力,但我方要维护被鸦片损害的国家核心利益,而英方以国家行为对中国进行武装贩毒来牟取巨额利益,如此巨大的分歧,双方岂能谈得拢?1839年6月3日一25日,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此举对英国政府有所震慑,但并没有收敛。清王朝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屈辱地与列强签下了不平等条约,如1858年《天津条约》附属的商业条例中无形地把鸦片贸易合法化,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所签订的《北京条约》更是确定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地位,使得鴉片不仅没有禁绝,反而由走私变成了合法进口的“洋药”,继续危害着中国社会。
  当年,官员许乃济上呈提出:既然吸毒无法禁绝,不如准许民众种植鸦片,以国产毒品抵制进口毒品,至少还能挽回经济上的利权。结果受到道光皇帝训斥并处分。吊诡的是。鸦片战争后,朝廷竟然默认了许乃济的观念,并付诸实践。连当年的禁毒英雄林则徐也不例外。1847年,江西抚州署文海致函时任陕西省巡抚的林则徐,请教如何发展地方经济,林回信:“鄙意亦以内地裁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指鸦片),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李鸿章则呼吁:“暂弛各省罂粟之禁,不但夺洋商利权,并可增加税项。”一时间种植鸦片成为了某些地方政府的支柱产业之一,因为“私收鸦片烟土税,亦数倍于常税”。(郭嵩焘)为抵制英国的鸦片进口,朝廷于1874年明确放开,大清国18行省,罂粟盛开,“他们这样做是以为他们能用自己的鸦片挤走进口鸦片”。(英国领事馆向伦敦的报告)事实上,确实也是起到部分“挤走”的作用。如天津海关统计数据表明:1875年的鸦片进口量相比1870年下降了三成。但长期轻忽粮食生产而注重鸦片种植,导致“民间蓄积渐耗,几无半岁之种,猝遇凶荒,遂至可无措乎”。(山西巡抚曾国荃)饿毙千万的“丁戊奇荒”(1876年-1879年)乃是其恶果!更为严重的是,全国范围内,吸毒依然盛行。
  晚清所推行的“新政”,包括颁布禁烟诏书,提出以十年为期,逐步在国内禁绝鸦片。与英国谈判达成协议:从1907年开始,英国每年限制其商人减少输华鸦片贸易额10%,直至1917年归零。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人们似乎看到了一条新路,即:通过学习西方,依据国际法,最终解决鸦片问题。1909年2月1日,由美、中两国共同发起的中、美、英、法、德、俄、日等13国参加的国际禁烟会议在上海举行。3年后的1912年,海牙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禁烟会议通过了《海牙鸦片公约》,要求英国商人停止对华鸦片输入。这标志着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禁烟努力获得了胜利。
  辛亥革命带动了改革社会风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革除旧染污俗”政令36条,其29条“戒除伤生耗财之嗜好(如鸦片、吗啡)”。从此,鸦片贸易绝迹,这一祸患渐消。
  童玲/图
其他文献
一位富有的父亲带儿子去农家,原本是为了让儿子明白自家是多么富有,而儿子却爱上农家的田园美景,感叹自家是多么贫穷。哑口无言的父亲一定也陷入了沉思:真正的富有,到底是拥有更多的钱,还是更多的“风景”?  诚然。生活中没钱是不行的。然而,人对金钱或物质的需求实际上却是十分有限的。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苏格拉底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  今天,
期刊
“最后一招”等十四則
期刊
写下这个题目,是据《明史。海瑞传》所说的:“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万历年间,张居正当了十年首辅,因为害怕海瑞的严厉正直,尽管朝廷内外都推荐海瑞出山,但终于没有召见他。直到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后,在乡闲居了16年的海瑞,才被明神宗朱翊钧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新起用,可惜海瑞此时已是72岁的老翁,两年多后就病死在南京任上了。张居正闲置海瑞不用,这是清官海瑞的悲哀,也不能不说
期刊
不少职业,靠年龄吃饭,又常有截然区别,有的行当因年老而兜得转(资历贵重),有的营生因年轻而吃得开(青春值钱)。  姑姑婚后数年未育,同我生父商量:“你已有两个娃娃,给我一个吧?”生父兄弟六人,唯我姑一妹,当即应允:“你挑。”姑喜爱圆脸孩儿,我恰恰脸圆,遂入法眼。  两岁进了姑家,成为独子,成天吃香喝辣,幸运的肠胃,填满万般宠爱。就人生“起步”而言,我是否也可算作“靠了脸蛋儿吃饭”呢?  1960年
期刊
人类的文明和历史,靠漫长的时间积淀;形成和毁灭,相距多远?无数案例回答:须臾之间。  巴黎时间4月15日晚18时50分,巴黎圣母院屋頂冒出火焰和烟雾,火势很快蔓延,从教堂两座钟楼间窜出,烈火熊熊,浓烟滚滚,96米高的塔尖轰然倒塌。  塞纳河西堤岛上,作为城市地标、欧洲历史见证的巴黎圣母院陷入火海。巴黎民众悲痛欲绝,不少居民失声痛哭。各国游客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地看着圣母院遭此劫难。当晚,数百民众在圣
期刊
单位办公室的年轻人小侯,是同事们公认的聪明人。  吴小丁分管办公室,经常使唤这个年轻人,有时不得不承认小伙子脑瓜活络办法多。  比如。吴小丁叫小侯去复印一份文件,不巧的是,文印室的复印机正忙着,一时排不上队。换了一般人,也就先等等再说了,小侯却很快把复印件交过来了。原来,为了省事,他直接就在自己办公室的传真机上把文件给复印好了。又比如,有一阵子,大家流行用手机记录行走步数,小侯在微信上晒出的步数却
期刊
阳春一日,橘树对桃树说:“别看你姹紫嫣红,出尽风头,有道是‘三月桃花满树红,风吹雨打一场空’。”  桃树不以为然地回答道:“这你就不懂了,我虽然花期短暂,可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啊!”  橘树不无讽刺地说:“什么千金、万金。桃子采摘完了之后,你就只剩下一副瘦筋了。”  桃树盈盈一笑说道:“看事物不要只看表象,要看本质。古往今来,赞美桃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如唐朝诗仙李白的‘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白
期刊
我在园子里种了一棵月季一棵腊梅,长得很茂。我常把吃剩的肉、鱼等隔夜菜当作“荤肥”埋进两棵树的根部想让它们腐烂了给植物补充营养。可每次,第二天就发现树根的土被挖出了深深的洞,“荤肥”被偷盗一空。几次以后,我晓得一定是猫们干的。杜区里有很多流浪猫,它们也需要生存呀。我就不再把剩下的荤菜当肥料施,干脆把它们放在盆子里供作猫们的免费自助餐。果然,翌日,盆子里的剩菜“销售”一空,我很开心。  社区里有业主讨
期刊
富有是什么?富有可以是拥有富丽堂皇的住宅、别致精美的花园、豪华雅致的潜艇,也可以是仅有简陋却也安静的茅屋、狭小却可观星的院落、门前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溪……  不一样的人,崇尚不一样的富有。  我所崇尚的富有,不是前者,而是后者,因为它与生命相关。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陶渊明的富有,即在于拥有田园之美、自然之趣,以及由此映照出来的生命的富有。  生命的富有,并非显耀荣华,除非这荣华耀自心灵深处。  陶渊
期刊
最近这两年,老爸和老妈相继退休,离开工作了几十年的岗位,我和姐姐唯恐他们会因此陷入失落,于是费尽心思、各种计划,想让他们能拥有幸福的晚年。  姐姐在南方上大学时和姐夫相识相恋,婚后她就留在当地生活,小夫妻共同打拼了几年之后,按揭了一套临海的房子。拿到钥匙的第一天,姐姐就兴致勃勃给爸妈打电话,极力邀请他们去住:“我们上班的地方离家远,只有周末才回家,房子闲着也是闲着,你们来住,站在窗前就能看到大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