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周末,和朋友一起,起个大早、排了个长队,前往省城图书馆听了一场小巫老师的讲座,近四个小时的聆听,虽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部分,但终究是有了一份心灵激荡、有了一点自我思考,对于作为老师、幼儿园的管理者、父母这样多重身份的知识架构又有了一点重组与修订,选择几点认可而又坚持的几点荐与行:
一、家教的学习是能悟“道”,而非学“术”
小巫老师的开场白便是“我今天不是教大家教育孩子的方法,一會在做具体案例时,我也只能给参考意见。”确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本体的不同与存在与成长环境与条件的客体差异,注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没有哪一个专家能告诉How to的妙方,没有哪本“走向哈佛或成功教育”的书籍是能够照搬到自己的孩子,而为人父母要做的就是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的读懂您的孩子,悟出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门“道”,而慎用别人的方法。
二、孩子是一颗“种子”,而非一张白张
很多时候,在孩子出生那一刻,从取名字开始,父母都在期盼,我要把我的孩子塑造成什么样,我的孩子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都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我往上画什么,就会有什么。”可殊不知,孩子其实更应该是一颗种子,有着独立的思想和属于自己的生长规律。因此,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是在被塑造成适合现存社会的模子,而是可以给世界带来新鲜能量的人。“种子被埋到土里,第一件重要的任务就是生根。那么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他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和足够的养分,充分的滋养它、爱护它、相信它。而不是不时地把树苗抽出来看看‘长多大了’。”
三、对孩子多一些倾听,少一些说教
在讲座过程,小巫老师请现场的父母给一些案例来做演示,许多的父母都提到孩子有攻击行为、4岁就有逆反行为、很多表现会不会不正常……等等,在做解决方案的情景演示时,很多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所表现出的解决方法便是:“宝贝,来,听妈妈说。”或是“妈妈觉得你这么不对,我觉得你应该……”这样的表现与收效其实均都差强人意,而更好的做法便是,走到孩子的身边、打开孩子的心房、倾听孩子的诉求、理解孩子的“情绪”、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不当”行为,懂得孩子的“需要”这样的做法,也许才是孩子所能接受并有效改善不良表现的“魔法”。
四、不求一个成功、完美的孩子,只期望一个内心幸福的人
在中国,有一个“鬼魂”在父母中游荡,它的名字叫“完美”。在中国更有一个父母观,它的目标是“成功”。所以父母常常会为孩子的“不完美”而焦虑、为孩子不成功而失望,因为孩子的成功也代表了父母的成功,孩子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是因为源于有了“我这样的父母”。而事实上孩子是否“成功”和父母关系不大,是否“幸福”才和父母息息相关。好的父母,好的养育,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拥有自己的梦想,父母尊重孩子的梦想,并助力其实现他的梦想,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内在幸福的人。因为孩子在20多年后的未来全凭他自己做主,好的人生不一定是成功的人生,而是源于一个为生命负责 ,不依附他人的独立自由的人生。父母无须让自己的设想、用自己未完成的夙愿去设计孩子的未来。毕竟每个人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孩子也是同理。
家庭教育的话题千千万,教育的思考林林总总,讲不完、诉不尽,但为人父母要切记的便是,“对孩子的养育无条件”,不为养老、不为争面。用小巫老师的话是“养育孩子、我只领过,决不邀功”也许这样我们才能轻松上阵,反而使之大步向前。鲁道夫.史坦纳说“教育总是始于我们为难的那一刻”,但即使这样,我们仍全力以赴。
最后,推荐大家读一篇纪伯伦的诗《孩子》便更能深知其中之理。
一、家教的学习是能悟“道”,而非学“术”
小巫老师的开场白便是“我今天不是教大家教育孩子的方法,一會在做具体案例时,我也只能给参考意见。”确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本体的不同与存在与成长环境与条件的客体差异,注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没有哪一个专家能告诉How to的妙方,没有哪本“走向哈佛或成功教育”的书籍是能够照搬到自己的孩子,而为人父母要做的就是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的读懂您的孩子,悟出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门“道”,而慎用别人的方法。
二、孩子是一颗“种子”,而非一张白张
很多时候,在孩子出生那一刻,从取名字开始,父母都在期盼,我要把我的孩子塑造成什么样,我的孩子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都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我往上画什么,就会有什么。”可殊不知,孩子其实更应该是一颗种子,有着独立的思想和属于自己的生长规律。因此,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是在被塑造成适合现存社会的模子,而是可以给世界带来新鲜能量的人。“种子被埋到土里,第一件重要的任务就是生根。那么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他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和足够的养分,充分的滋养它、爱护它、相信它。而不是不时地把树苗抽出来看看‘长多大了’。”
三、对孩子多一些倾听,少一些说教
在讲座过程,小巫老师请现场的父母给一些案例来做演示,许多的父母都提到孩子有攻击行为、4岁就有逆反行为、很多表现会不会不正常……等等,在做解决方案的情景演示时,很多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所表现出的解决方法便是:“宝贝,来,听妈妈说。”或是“妈妈觉得你这么不对,我觉得你应该……”这样的表现与收效其实均都差强人意,而更好的做法便是,走到孩子的身边、打开孩子的心房、倾听孩子的诉求、理解孩子的“情绪”、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不当”行为,懂得孩子的“需要”这样的做法,也许才是孩子所能接受并有效改善不良表现的“魔法”。
四、不求一个成功、完美的孩子,只期望一个内心幸福的人
在中国,有一个“鬼魂”在父母中游荡,它的名字叫“完美”。在中国更有一个父母观,它的目标是“成功”。所以父母常常会为孩子的“不完美”而焦虑、为孩子不成功而失望,因为孩子的成功也代表了父母的成功,孩子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是因为源于有了“我这样的父母”。而事实上孩子是否“成功”和父母关系不大,是否“幸福”才和父母息息相关。好的父母,好的养育,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拥有自己的梦想,父母尊重孩子的梦想,并助力其实现他的梦想,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内在幸福的人。因为孩子在20多年后的未来全凭他自己做主,好的人生不一定是成功的人生,而是源于一个为生命负责 ,不依附他人的独立自由的人生。父母无须让自己的设想、用自己未完成的夙愿去设计孩子的未来。毕竟每个人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孩子也是同理。
家庭教育的话题千千万,教育的思考林林总总,讲不完、诉不尽,但为人父母要切记的便是,“对孩子的养育无条件”,不为养老、不为争面。用小巫老师的话是“养育孩子、我只领过,决不邀功”也许这样我们才能轻松上阵,反而使之大步向前。鲁道夫.史坦纳说“教育总是始于我们为难的那一刻”,但即使这样,我们仍全力以赴。
最后,推荐大家读一篇纪伯伦的诗《孩子》便更能深知其中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