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之道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zhen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意语文之道,缘心向情,聚焦诗意,激扬生命,着眼成长,其道在师生、在课堂、更在生活。
  从小与书结缘、与语文结缘的董一菲老师,以一颗至爱之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追求唯美与诗意,寻找创造与感动,弘扬浪漫与理想,三十载“诗意语文人生”,诠释着“美丽且永远不老的中文”。
  一、诗意情怀:诗意语文的初心
  “以爱的名义,用最美的语言和文字,积淀你们人生最美的灵魂!为此我愿时刻勤勉!”这份爱的宣言,道出诗意语文的初心——诗意的情怀。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诗意语文遵循教育的本质,重在唤醒诗意之灵魂,以教者之诗意情怀,融入生命精神感发,高扬诗意唯美浪漫,让教育彰显生命的尊严,进而收获高贵和神圣,收获从容和优雅,收获成长和丰盈。简言之,诗意语文之道,以诗意情怀,唤醒诗意之灵魂,激扬灵魂之诗意。
  这份诗意情怀,源自人生无字书,读城、读河、读人……源自人生灿烂识字始,那一脉书香的濡染,生活和读书奠定诗意的人生。
  这份诗意情怀,昭示师生对美的发现:一花、一云、一树、一语、一诗、一文……诗意无处不在。
  这份诗意情怀,缘于董一菲老师1993年的诗歌专题教学,教师、学生、诗歌三者诗意汇融,至2000年参加国家级培训,从教学实践走向理论研究,“诗意语文”呼之欲出。
  这份诗意情怀,不仅外化为源于诗意、志于语文的教学追求,更为难得的是内化为一种自利利人、自益益人的人生境界。
  二、诗意课堂:诗意语文的生命场
  万物静观皆自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当心中有了诗意的追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就会在时间里诗意地成长,学生在课堂之上自然受到一种诗意的感化与影响。诗意语文教学,正是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课程体系之中”的诗意践行,尤其是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同应同求,同旨同归。诗意课堂是学生素养诗意淬炼、超拔的生命场,更是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生命场。
  1.诗性诗教——诗意语文课堂的源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诗性因子就已注入我们的生命,诗性思维、诗教传承,浸润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与生活,诗意融通身、心、灵,诗意呈现于中国人的精、神、气。这是中国人诗意生活的源头,也恰是诗意语文课堂的源头。《诗经·大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诗意语文课堂传承诗性诗教之传统,要达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诗意的对话与共鸣。
  诗性思维,传递古老逻辑记忆。五千年的中国文学史本质上讲的是诗史,这部诗史因《诗经》《楚辞》而创立“风骚”一脉,走过汉魏、唐宋、元明清,千回百转,越古及今,携带千百年深情、美丽、雄奇,融注诗意的理想与现实,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性思维流淌于中华民族血液中,浸润着中国人的心灵。诗意语文课堂上,师生追溯这份诗性思维,穿越横亘千古的时空隧道,在文字、情境、思想上进行心灵的交流,感知那代代相传的逻辑记忆。
  诗教传统,传承古典文化精神。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以《诗经》为基础,源自儒家文化的诗教传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诗化人,以文化人,薪火相传。聚焦诗教传统,诗意解读经典,董一菲老师引领学生感受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那份的诗意、神奇和非凡魅力;感受《诗经》中诗的清雅,经的深邃,那份历经千年、洗尽铅华的纯正无邪;感受唐诗、宋词、元曲中多彩的生命活力,那份思想内涵、人文精神和诗意情怀……在弘扬诗教传统的诗意语文课堂中,感受中国文化血脉、文化气象和文化精神。
  2.诗心诗意—诗意语文课堂的灵魂
  诗意是语文的自然属性。诗意语文的课堂是诗意氤氲的圣殿,是优雅美丽的合集,它顺乎文理,顺乎自然,顺乎纯真。语文是诗意的,课堂是诗意的,师生互动,诗心诗意,一脉相承,本色本然,这便是诗意语文的课堂。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生命成就生命,诗心诗意是诗意语文课堂的灵魂,诗心为核,诗意外化,表里合一,贯穿诗意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诗心诗意,融美入心。董一菲老师曾说:“语文天生美丽,而美和诗意是我语文的宗教。”这里的美在于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情思、美的文本、美的教学设计、美的师生对话……一言以蔽之,美在诗意的呈现。
  诗心诗意,好课如诗。董一菲师徒诗意对话系列,以诗心观课,诗意解读“好的语文课是一首诗”,这里的“诗”,是指那些在课堂上师生感受到的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亮,或者情感的激荡。
  诗心诗意,守望理想。坚守汉语的诗性,唤醒生命的诗意,永葆教学的诗心,还原语文的诗意,这就是诗心为核、诗意外化,活力、张力、魅力弥满的诗意语文课堂。
  3.语言之美——詩意语文课堂的品质
  语言是民族心灵的回响,承载着民族文化不息的血脉。董一菲老师曾说:“美丽的中文,是我们最美的母语,‘汉魂唐魄’是我们母语的灵魂。”诗意语文课堂一个鲜明的特色——诗意语言,追求唯美、诗性、纯正的诗意语言。语言是教学的灵魂,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中,语言是最低的门槛,也是最高的要求,从这意义上说,核心素养的起点是语言,终点也是语言。
  诗性唯美,诗情画意。课堂上,董一菲老师以“诗意言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意语文课堂的教学魅力,在潜移默化中走进诗意语文课堂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优美的导入语言,以诗性优美、诗情浓艳的语言使学生获得文学的熏陶、审美的陶冶;精美的解读语言,以精美诗意、本色细腻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揣摩作品;精致的对话语言,以精妙精彩、简约雅致的语言呈现师生思维碰撞、心灵对话;丰富的情感语言,以充满激情、感染力强的语言为学生提供诗意可感的情境、丰盈人生的情感;睿智的点评语言,以机智敏锐、极富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慧。它们共同构筑了诗意语文课堂诗意唯美语言体系。   诗意纯正,文质兼美。佛罗斯特曾说:“一首完美的诗,应该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了文字……始于喜悦,终于智慧。”好的诗文,单有饱满的激情还不行,单有深刻的思想还不够,还必须借助于卓尔不凡的文字,方能尽展其神采风华。董一菲老师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一文中,将诗意化语言概括为诗意美、情感美、理性美、本色美、智慧美,倡导语文教师语言要焕发出绚烂至极的光彩。诗意语言之美,注重品质品位,贵在至真至纯,兼具形表美和内蕴美,既是形象并富于节奏感的,更是“情”“理”“思”最好的结合体。
  4.文化文脉——诗意语文课堂的底色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余光中先生一片赤诚中有传统的追溯,有文化的传承,亦有民族的回响……董一菲老师认为,诗意语文的源头是华夏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美丽的汉语世界,语文课承担着传播文化的历史重任,应具有更深邃广阔的文化视野。在诗意语文课堂上,有文字之美、文韵之美、文脉之美、文辞之美、文风之美、文体之美、文化之美……全方位展现我们母语课堂无穷无尽的魅力。
  注重拓展,开发课程资源。董一菲老师早在1993年就创造性地开展诗歌专题教学,“古今离别诗与古今离别观”“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等十八个专题,初显专题化、群文化、体系化特点,并总结提炼五步教学法;同时带动身边的师生大量读书,引进经典文学名著对教材内容作补充和拓展,开设读书专题课和名著导读课,大胆探索开发课程资源,引领着校本课程结构改革。
  追求“三味”,渗透中国文化。汉字的表意性,使它具有了非凡的魅力和灵动的美。董一菲老师在汉字教学中追求“三味”:文学味、文化味、美学味。她让鲜活的汉字跳跃在学生的生命里,用博大精深的文化去激荡学生的心灵。一个汉字、一个文化常识、一首诗……在她的课堂上,都如魔方般焕发人文色彩和文化内涵。
  把握文脉,开阔生命视野。文脉是文学发展中最高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在诗意弥漫的课堂上,董一菲老师与学生一同梦回先秦、汉魏、两晋、六朝、盛唐……思接千载,与诸子百家对话,感悟圣哲的人生智慧,在《古诗十九首》的文化解读中,感受汉末文人内心的感伤情调,感受他们在诗中个体生命的张扬……在探寻中华文化脉中走进一个个真实、鲜活的诗意生命,董一菲老师把语文课上出了生命厚度、宽度和广度。
  5.三情汇融—诗意语文课堂的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诗意语文课堂建构着眼生命个性化的诗意成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赢共生,师生之间民主对话、诗意对话、和谐对话,追求语文教学中真善美的诗意汇融,师生教与学互助相长,丰盈诗意化的生命。
  三位一体,共赢共生。诗意语文遵循大语文教育观,教师、教材、学生相伴相生,三位一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就是学生人生的“摆渡人”,教材是渡船,又是诗意汇融的河流,作为“渡者”的学生,要领略河流的诗意,感悟人生的成长,而“摆渡者”摆渡的是人的素养,更是诗意的人生。语文教学的外延是文化,是历史,是生活,是审美,只有诗意的汇融,才会有诗意天地里的共赢共生。
  三情汇融,诗意成长。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语文教学亦是此,要善发现,有会意,发现教材文本满载着的诗意、文化和情感,会意传递诗意、理性和智慧。一瞬传情,一目传神,每一个诗意教学瞬间的背后都应该隐藏着诗意情感汇融的汪洋;以情传情,以情动情,让教师情、文本情、学生情三情汇融,进而达到诗意情感的共鸣。
  三、诗意生活:诗意语文的终极追求
  林语堂先生说:“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诗意语文之道以“诗意生活”进入“诗意课堂”,再由“诗意课堂”走进“诗意生活”,在寻求、发现、丰富真善美的过程中,感受文本与生活的唯美与诗意,达到对语文诗意之美的超拔,形成一种人生信仰、追求和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生充满劳绩,但却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是人生一种可贵而美好的姿态。董一菲老师以诗意的理想、爱的名义,写下诗意语文对学生的终极关怀: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善感的心、一个爱的信念、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内儒外道的人生智慧以及最美的母语,努力让学生诗意地生活。
  以理想滋潤生命,以生命护持理想,高扬诗意理想的董一菲老师,仰望星空,脚踏大地,笃定执着,精进不已,引领师生走向生命的诗意和远方。
  参考文献
  [1]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2]董一菲.寻找语文的诗意和远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3]董一菲.诗心诗意:观十二位名师课堂[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8.
  [4]董一菲.仰望语文的星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
  [5]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6]董一菲.紫陌红尘拂面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7]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肖佳晓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一、数据发现:一模一样的试题考不好  2014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卷第3题: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___________,并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  A. 核安全峰会B. G20峰会  C. 上合组织峰会D. 东亚峰会  这是一道时事题,属于送分题。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当年提供的《温州市初中学生时事政治学习
宋安帅  1982年9月出生,2005年毕业于西南大学数学系。历城二中青年骨干教师,奥赛班数学任课教师,优秀班主任。高考成绩显著。  自画像  爱数学、爱武侠、爱学生、爱教育,  以快乐教育为信条,  感悟教师生涯的神性与使命。  各位读者可还记得自己的数学老师,可是拿着超大号的三角板在黑板上画着延长线的白发老学究形象?今天笔者想为各位“安利”一位幽默风趣、意气风发,热爱武侠的数学教师,这位老师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这是党在新时代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新思路。我们要站在十九大报告的全局上去领会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价值。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社会尊师重教的倡导,使教师既要成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
【摘 要】教育惩戒的难点在于惩戒失当与惩戒效果不佳。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教育惩戒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可操作性建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常怀仁爱之心;教师提升人格魅力,避免情绪不合理宣泄;教师自觉学习心理学知识;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到“因材施惩”;家、校、社通力合作,使惩戒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 教育惩戒 惩戒失当 惩戒效果不佳  教育惩戒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
【摘 要】看丁卫军老师《台阶》教学课例,可以发现丁老师对统编教材教学策略的理解和尝试。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应更多凭借教材助学系统,同时教师也应发挥能动性,适当整合,合理发挥,从而落实编者意图,达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统编教材 助学系统 教学策略  以丁卫军老师一节教学课《台阶》为例,来研讨“简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不过也未不可。《台阶》教学是丁卫军老师的经典课例。
教研系统的职能与作用  《中国教师》:缪主任,您好!作为一名省级教研室主任,您认为教研工作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缪水娟:我国的教研队伍一直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概括而言,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建阶段,教研工作在我国课程教材建设、恢复教学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大教研员扎实地完成了宣讲备课、编积资料的基础性工作,确保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质量。20
道德能力是一种实践精神,它有着做、实践、行动的特质,需要道德主体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精神品质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实践。《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试种一粒籽”是教育部统编教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秉承“动脑筋,追求创造性生
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务必狠抓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但高职教育同时兼具高等教育属性,且不论何种类型的教育,始终以育人为旨归,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才是教育要义所在。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学院”)在办学实践中,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结合
【摘 要】教师阅读文化建设是有方向的,只有抓准教师阅读文化建设的大方向,进行有效引领,才能把握教师阅读文化建设的主动权。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重视对教师阅读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确保了教师阅读文化的健康和高位发展。  【关键词】教师 阅读文化 方向引领  文化是社会选择的结果,一个地区教师阅读文化发展的状态,受当地教育行政的主导,受当地阅读文化传统的制约,受当地教师群体需求的影响。15年来,江苏省徐州市
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先生说:“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一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陈丹青先生也说:“一本好书会让我安静下来,会让我有内心生活。我每天出去都是应酬、谋生、作假,片刻的安静都是读书带来的。法国人蒙田有句话,大意是人类的一切灾难在于人回到家还安静不下来。我很庆幸我没有变成在自己的房间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