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做人引导,必然会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德育教育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其环境是无所不在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并不像其他有些学科一样在教材中以文字的形式显现。由于其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德育内容的教育。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我们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
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生物教师应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生物知识点教育水乳交融。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许多案例,如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通过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通过校园绿化设计,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学校的情感;模拟“血型鉴定”,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探究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等。这些探究性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教学目标确定中,要考虑三维目标如何确定和实现,即知识与能力、過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准确有效确定,要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是教学内容的升华,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归宿,也是对学生德育的实现。
二、通过生物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敬畏生命,尊重一切生命是我们人类的道德范畴。生物圈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发现并命名的生物约有二百五十多万种,科学家推测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有十亿种,茫茫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星球,人类是具有最高智慧的万物之灵,人类生活的一切来源依赖于这个生物圈,空气、阳光、土地、水源,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大自然。感恩大自然丰厚的馈赠,人类要生存繁衍,必须与各种生物和谐共处,不能随意地践踏生命,大自然赐予的所有生命是平等的,每种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价值和意义。万物之间和谐相处,生物圈才能够生生不息。初中生物教学要教育学生爱护一草一木,感恩自然。人类对草地的掠夺,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少动植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保护生物资源,保护环境迫在眉睫,生物教学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感恩生命、敬畏生命。
初中生身体迅速发育,心理发生剧烈的变化。初中生物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要与生物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利用德育素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在生物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德育。
三、实施多变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志愿选择参加,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如下活动:对校园植物挂牌,说明其名称、产地及多种价值,增强学生对自然价值观的认识;利用“地球日”“国际湿地日”等世界性纪念日及我国的“植树节”“爱鸟周”等一系列科普宣传节日,办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栏,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行为意识;将校园的花、草划分成片,交给学生管理,培养学生对植物的情感,在禁止他人违规行为中约束自己一些不良的生态道德行为。
开主题班会。班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向其他成员提出要求,指明努力的方向,通过班集体制定的纪律、开展的活动、舆论等培养其成员的道德方向。在班级活动中,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积累生活经验,掌握道德规范。另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生物教师应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生物知识点教育水乳交融。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许多案例,如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通过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通过校园绿化设计,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学校的情感;模拟“血型鉴定”,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探究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等。这些探究性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教学目标确定中,要考虑三维目标如何确定和实现,即知识与能力、過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准确有效确定,要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是教学内容的升华,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归宿,也是对学生德育的实现。
二、通过生物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敬畏生命,尊重一切生命是我们人类的道德范畴。生物圈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发现并命名的生物约有二百五十多万种,科学家推测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有十亿种,茫茫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星球,人类是具有最高智慧的万物之灵,人类生活的一切来源依赖于这个生物圈,空气、阳光、土地、水源,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大自然。感恩大自然丰厚的馈赠,人类要生存繁衍,必须与各种生物和谐共处,不能随意地践踏生命,大自然赐予的所有生命是平等的,每种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价值和意义。万物之间和谐相处,生物圈才能够生生不息。初中生物教学要教育学生爱护一草一木,感恩自然。人类对草地的掠夺,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少动植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保护生物资源,保护环境迫在眉睫,生物教学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感恩生命、敬畏生命。
初中生身体迅速发育,心理发生剧烈的变化。初中生物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要与生物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利用德育素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在生物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德育。
三、实施多变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志愿选择参加,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如下活动:对校园植物挂牌,说明其名称、产地及多种价值,增强学生对自然价值观的认识;利用“地球日”“国际湿地日”等世界性纪念日及我国的“植树节”“爱鸟周”等一系列科普宣传节日,办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栏,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行为意识;将校园的花、草划分成片,交给学生管理,培养学生对植物的情感,在禁止他人违规行为中约束自己一些不良的生态道德行为。
开主题班会。班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向其他成员提出要求,指明努力的方向,通过班集体制定的纪律、开展的活动、舆论等培养其成员的道德方向。在班级活动中,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积累生活经验,掌握道德规范。另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