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真情”语文 以“诗情”育人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vili18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对语言文字的传承,文字又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它融进了人的所思所感,是唤起我们生命记忆的符号。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情育”,是美育。语文教材从来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语文教学要把求知与求实、真情与诗情结合起来。
  自古以来,“文以载道”,今天的语文教學仍然担负着育人重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爱因斯坦说过“爱并打动人心才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语文教学最终要体现这种爱,这种爱就是以真诚之心面对他人和社会,以诗化之情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堂要教会学生欣赏身边的美,去爱身边的一切,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真情与诗情,从而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语文的本质决定了语文教学要动之以情,必须以“真情”教语文。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外壳;文字是思维的表现,是思想的表达。语文是他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学生通过语文学会了解他人的思想,体会他人的情感,通过语文学会表情达意,与他人交流沟通。如果没有真情的流露和交流,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人性的质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母爱的温暖;“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重阳节对家人团聚的渴望。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渗透师生真情的朗读,我们从这凝练的字里行间,一点一滴的体会前人的真情,与他们在漫长的时空中神交意会。如果没有真情语文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语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只有动之以情,体会其中的真情,才能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光辉。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各个时代的文人骚客仁人志士思想精神的结晶,是他们为后人留下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有的文章因为时代的久远,在教学中难免有或多或少的阅读理解障碍。比如我们教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恬淡和喜悦,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学生对“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感受理解不透体会不深,这些都是时代的变迁给我们带来的理解困惑。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回到那个年代,那个历史阶段,用我们的激情生动的再现先辈们的纯真感情,在教学中通过激情的朗诵,真情的流露,感动学生年轻的心灵,唤起他们思想中的灵感,想象我们正在与前人共同经历难忘的岁月,一起感受刻骨铭心的激荡,只有这样动之以情,获得真情的交流,才能体会历史洪流中我们的先辈的高风亮节,在诗意盎然中悄然教化学生的身心。
  语文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只有真诚的交流,真情的流露,才能让学生感受人文精神的力量,继承和发扬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的课文,沉淀着我们民族千载的气度和风骨,反映着深厚的民族心理习惯,人文精神就蕴含在传统习性之中。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对同样的课文会有不同的感受,会有不一样的表达,例如教授《师说》时,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理解,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表达的见解也别开生面:有的说老师的职能不只是这些,他们还有和学生共同面对时代变化带来的困惑的责任,一起去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挑战,和学生是“革命战友”的关系,更是学生的“莫逆之交”。 这个新颖的见解是学生的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学生真诚思考的结果,这样的见解也体现了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真诚的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对学生深入的思考给予充分的表扬,这是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在是语文教学中最成功的表现,它标志着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语文教学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历史任务,近期《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综艺节目热播,也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股清风,也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其他文献
复习课是一种再现教学内容,巩固和完善认知结构,深化基础教学的课型。上好复习课能达到整体记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初中语文如何上好复习课,使其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把平时上课比做“栽活一棵树”,那么单元复习或是期末复习就是“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由于多年固定的复习模式,使学生一提起复习课便没有了兴趣。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
期刊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近年来,针对日益严峻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校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1、我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  档案资料能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那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怎样激活“情感”这一关键因素呢?方法很多,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文章是人的情感产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自然
期刊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人类精神园地里的长生果。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含蓄深沉,意象丰富,是中华文化的至宝,是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古文化的窗口,是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渠道。有效地进行诗歌教学,让学生沐浴经典的芬芳,感受诗意的魅力,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的梦想。  一、诵读让诗意轻舞  诗歌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学诗歌,明意境,悟情感,需诵读,诵读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
期刊
议论文是最能够体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文体,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立意、论据到论证,每个环节都是作者逻辑思维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更多学生写出更为优秀的议论文。  把批判性思维巧妙地渗透到写作训练中,在训练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精神,实现作文的创新,应该是高中写作课程最主要的任务。遍观近
期刊
在高中阶段,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阅读应该是小说这一文体了。但不少学生阅读小说就是看故事情节,了解一下故事梗概,并且很多学生对名著缺少了解,总喜欢在上课时教师说情节,自己却懒于翻阅原著,不会用方法去分析小说,教师布置写鉴赏文章,就更不知从何下手了。因此,如何让学生喜欢看名著,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是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一、互动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比较
期刊
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中国戏曲艺术园地中一朵散发着浓郁泥土芳香的绚丽之花。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吕剧在东营市时家村一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不仅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自身渊源,而且也有着独特的地域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源于劳动,源于生活,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艺术。吕剧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发源于黄河尾闾的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
期刊
下课铃声响起,学生抬头做着深呼吸,教师意犹未尽,争分夺秒归纳总结,然后是布置作业,边撤出边说了一句:明天讲xx,请大家预习。一下课,学生就将教师的话忘得一干二净,即使记着也不知道怎样预习,大多是看一遍课文,查查生字词就完事了。教师下节上课时,或大发雷霆,或无奈摇头,要么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要么硬着头皮上,结果课上得结结巴巴,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教师只好自问自答、满堂灌,可谓“师
期刊
语文基础知识,常常制约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制约学生考试的分数。如何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实实在在提高学生考分,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钻研的课题。总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坚持自主学习的原则  对于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等常考基础知识,教师要坚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多读、多写、多记、多理解、多练习,这是教师无法灌输的。辅导资料上讲了很多方法,分了很多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理论上有点
期刊
一、亲近学生  以前,我是高二(12)班任课教师。这学期,我荣幸在接任他们班的班主任之职,走进教室立刻能感觉异样的气氛。曾经和学生频频接触,是熟悉的。然而此时,却深深地感到是那样的陌生。一下子统领52员大军奔赴高考前线,直感到手心发凉,不知所措,有种“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觉。学校领导郑重地把班主任这份担子交到我手上时,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和学生多接触接触,有空的时候和他们多聊聊。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