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文化的传承意义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中国戏曲艺术园地中一朵散发着浓郁泥土芳香的绚丽之花。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吕剧在东营市时家村一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不仅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自身渊源,而且也有着独特的地域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源于劳动,源于生活,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艺术。吕剧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发源于黄河尾闾的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一带,当然也是与这里特殊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自青藏高原,穿山越峡,携泥裹沙,虎啸龙吟,一路滚滚东来。到了孟津以下,河出峡谷,穿行于冀鲁平原,地势变得平缓,水流随之减慢,泥沙沉淀,河床加高,黄河变成了一条地上“悬河”。就是这条“悬河”,在150年前,流到广饶北部和利津境内,堤坝却突然消失了。据有关资料记载,1884年,广饶、利津以下黄河岸堤消失,无堤防。后来,虽有老百姓为保护田地村庄,自发顺河筑起堤坝土堰,地方政府也加以资助,加培堤坝,渐渐形成了统一的堤防,但由于堤坝低矮单薄,根本无法约束咆哮的黄河,因此决口不断。
  牛庄镇时家村就位于黄河岸堤与区坝相邻的下游、不足百里之处的黄河三角洲荒原上,处于这样的地理位置,遭受黄河水害,无疑首当其冲。据《东营黄河志》记载,仅在1855年到1911年的56年间,黄河在这一带决口28个年份,平均2年一次。真谓洪水灾难“史不绝书”。黄河每一次决溢,都给人民留下深重灾难。“黄河决溢,洪水横溢,庐舍为堰,舟行陆地,人畜漂流”,便是这一幅悲惨场景的真实写照。饱受洪水之害的时家村一带的人们,每当大河决口后,便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四处乞讨,等洪水下去,重又回到故乡。隔年后,又这样重复一次。其实,这一带人民几乎周而复始地永远生活在乞讨之中。
  洪水使人们饱受苦难,苦难让人们变得聪明。起初,他们也如一般讨饭人那样,走村串巷伸手讨要。渐渐地,他们改变了手段,改为唱小曲登门求舍。这样,性质便有了改变,由单纯乞讨变为艺术与食物的交换。然后,由独自一人上门演唱,变为几个人结伙拉摊演唱。至此,这一乞讨方式的改变,使他们由讨饭人演变成为早期的乡间流浪艺人。起初,他们只会演唱家乡的民歌民谣,渐渐也把当地流行的小曲小调,吸收到自己的演唱中来,或照搬,或与自己家乡曲调糅合在一起,或再加以创造,成为更优美的曲调。等到洪水离去,这些流浪艺人又回到家乡去种田,同时也把异乡的小曲民谣带了回来。这样,时家村一带的乡村便成了民间艺术的荟萃之地。
  艺术源于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来自苦难。是黄河成就了吕剧艺术,是生存的本能创造了吕剧艺术。所以,吕剧诞生的年代,恰恰是黄河水患最为频繁、最为严重的年代。
  吕剧音乐脱胎于说唱艺术的山东琴书,旋律质朴清新,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传统戏的道白中多乡言俚语,非常符合普通群众的欣赏习惯。随着剧种的发展,唱腔音乐得以丰富,表现力不断加强。特别是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有其很强的适应能力,具有通俗易懂和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吕剧表演细腻传神,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它融大雅与大俗于一身,非常易与广大观众沟通,具有大众化特征。吕剧的许多传统剧目,至今还保留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对研究齐鲁民俗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因吕剧的音樂和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贴近群众,贴近现实,适应表现现代题材,所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石龙湾》《苦菜花》《补天》《潮涌黄河口》《马书记上任》等,分别拍摄成电影或电视片,并到北京及全国各地演出,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赞扬。在不同时期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的美育、德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
其他文献
在社会生活中,口语交际历来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让所有同学都能参与课堂,都能畅所欲言,从而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听话、说话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课堂的高效性呢?  一、创设情境,“趣”在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口语交际教学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听话、说话能力,这就需要调动学生感官和心理机能协调的统一发展,
期刊
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学在精髓,从“诗三百”到先秦诸子散文,每一篇每一节无不闪耀这先哲在精神光芒。然而生活在科技相对发达的现代的我们特别是学生对于先哲的那些精美的文辞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而这一点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更为艰难。所以农村学生特别害怕学习古文、害怕文言词汇的理解、积累。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学生基础比较差,初中所选的古文涉及的面比较广泛,有写人记事的,有写景抒情的,有托物言志的
期刊
2017年高考课标卷诗歌鉴赏新增加了一个客观题,侧重于句意理解、表现方法,形式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我们在备考时要引导学生适应新的高考形式,注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力争在高考中获得满分。  一、句意理解题,设题障碍有:  1.意境理解有误,导致意思完全相反。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阙题①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期刊
六年时间,转瞬即到,一想到离开快乐的校园,离开培育我们的老师,离开亲如姐妹的同学,每个人心中都会涌起阵阵的惜别和留恋,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说说写毕业赠言吧。  赠言怎么写,寥寥几筆写出能唤起对方回忆的事,忌说空话,说大话,无关痛痒的话,这就是言之有物;也要写出真实的惜别、留恋的感情,这就是言之有情;语言简洁、真切暖人心灵,还要注意赠言格式。以下例说三种赠言:  一、学生给老师的赠言  亲爱的杨
期刊
复习课是一种再现教学内容,巩固和完善认知结构,深化基础教学的课型。上好复习课能达到整体记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初中语文如何上好复习课,使其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把平时上课比做“栽活一棵树”,那么单元复习或是期末复习就是“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由于多年固定的复习模式,使学生一提起复习课便没有了兴趣。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
期刊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近年来,针对日益严峻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校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1、我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  档案资料能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那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怎样激活“情感”这一关键因素呢?方法很多,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文章是人的情感产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自然
期刊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人类精神园地里的长生果。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含蓄深沉,意象丰富,是中华文化的至宝,是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古文化的窗口,是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渠道。有效地进行诗歌教学,让学生沐浴经典的芬芳,感受诗意的魅力,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的梦想。  一、诵读让诗意轻舞  诗歌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学诗歌,明意境,悟情感,需诵读,诵读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
期刊
议论文是最能够体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文体,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立意、论据到论证,每个环节都是作者逻辑思维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更多学生写出更为优秀的议论文。  把批判性思维巧妙地渗透到写作训练中,在训练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精神,实现作文的创新,应该是高中写作课程最主要的任务。遍观近
期刊
在高中阶段,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阅读应该是小说这一文体了。但不少学生阅读小说就是看故事情节,了解一下故事梗概,并且很多学生对名著缺少了解,总喜欢在上课时教师说情节,自己却懒于翻阅原著,不会用方法去分析小说,教师布置写鉴赏文章,就更不知从何下手了。因此,如何让学生喜欢看名著,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是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一、互动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比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