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中国戏曲艺术园地中一朵散发着浓郁泥土芳香的绚丽之花。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吕剧在东营市时家村一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不仅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自身渊源,而且也有着独特的地域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源于劳动,源于生活,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艺术。吕剧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发源于黄河尾闾的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一带,当然也是与这里特殊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自青藏高原,穿山越峡,携泥裹沙,虎啸龙吟,一路滚滚东来。到了孟津以下,河出峡谷,穿行于冀鲁平原,地势变得平缓,水流随之减慢,泥沙沉淀,河床加高,黄河变成了一条地上“悬河”。就是这条“悬河”,在150年前,流到广饶北部和利津境内,堤坝却突然消失了。据有关资料记载,1884年,广饶、利津以下黄河岸堤消失,无堤防。后来,虽有老百姓为保护田地村庄,自发顺河筑起堤坝土堰,地方政府也加以资助,加培堤坝,渐渐形成了统一的堤防,但由于堤坝低矮单薄,根本无法约束咆哮的黄河,因此决口不断。
牛庄镇时家村就位于黄河岸堤与区坝相邻的下游、不足百里之处的黄河三角洲荒原上,处于这样的地理位置,遭受黄河水害,无疑首当其冲。据《东营黄河志》记载,仅在1855年到1911年的56年间,黄河在这一带决口28个年份,平均2年一次。真谓洪水灾难“史不绝书”。黄河每一次决溢,都给人民留下深重灾难。“黄河决溢,洪水横溢,庐舍为堰,舟行陆地,人畜漂流”,便是这一幅悲惨场景的真实写照。饱受洪水之害的时家村一带的人们,每当大河决口后,便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四处乞讨,等洪水下去,重又回到故乡。隔年后,又这样重复一次。其实,这一带人民几乎周而复始地永远生活在乞讨之中。
洪水使人们饱受苦难,苦难让人们变得聪明。起初,他们也如一般讨饭人那样,走村串巷伸手讨要。渐渐地,他们改变了手段,改为唱小曲登门求舍。这样,性质便有了改变,由单纯乞讨变为艺术与食物的交换。然后,由独自一人上门演唱,变为几个人结伙拉摊演唱。至此,这一乞讨方式的改变,使他们由讨饭人演变成为早期的乡间流浪艺人。起初,他们只会演唱家乡的民歌民谣,渐渐也把当地流行的小曲小调,吸收到自己的演唱中来,或照搬,或与自己家乡曲调糅合在一起,或再加以创造,成为更优美的曲调。等到洪水离去,这些流浪艺人又回到家乡去种田,同时也把异乡的小曲民谣带了回来。这样,时家村一带的乡村便成了民间艺术的荟萃之地。
艺术源于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来自苦难。是黄河成就了吕剧艺术,是生存的本能创造了吕剧艺术。所以,吕剧诞生的年代,恰恰是黄河水患最为频繁、最为严重的年代。
吕剧音乐脱胎于说唱艺术的山东琴书,旋律质朴清新,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传统戏的道白中多乡言俚语,非常符合普通群众的欣赏习惯。随着剧种的发展,唱腔音乐得以丰富,表现力不断加强。特别是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有其很强的适应能力,具有通俗易懂和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吕剧表演细腻传神,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它融大雅与大俗于一身,非常易与广大观众沟通,具有大众化特征。吕剧的许多传统剧目,至今还保留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对研究齐鲁民俗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因吕剧的音樂和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贴近群众,贴近现实,适应表现现代题材,所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石龙湾》《苦菜花》《补天》《潮涌黄河口》《马书记上任》等,分别拍摄成电影或电视片,并到北京及全国各地演出,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赞扬。在不同时期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的美育、德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
吕剧在东营市时家村一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不仅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自身渊源,而且也有着独特的地域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源于劳动,源于生活,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艺术。吕剧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发源于黄河尾闾的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一带,当然也是与这里特殊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自青藏高原,穿山越峡,携泥裹沙,虎啸龙吟,一路滚滚东来。到了孟津以下,河出峡谷,穿行于冀鲁平原,地势变得平缓,水流随之减慢,泥沙沉淀,河床加高,黄河变成了一条地上“悬河”。就是这条“悬河”,在150年前,流到广饶北部和利津境内,堤坝却突然消失了。据有关资料记载,1884年,广饶、利津以下黄河岸堤消失,无堤防。后来,虽有老百姓为保护田地村庄,自发顺河筑起堤坝土堰,地方政府也加以资助,加培堤坝,渐渐形成了统一的堤防,但由于堤坝低矮单薄,根本无法约束咆哮的黄河,因此决口不断。
牛庄镇时家村就位于黄河岸堤与区坝相邻的下游、不足百里之处的黄河三角洲荒原上,处于这样的地理位置,遭受黄河水害,无疑首当其冲。据《东营黄河志》记载,仅在1855年到1911年的56年间,黄河在这一带决口28个年份,平均2年一次。真谓洪水灾难“史不绝书”。黄河每一次决溢,都给人民留下深重灾难。“黄河决溢,洪水横溢,庐舍为堰,舟行陆地,人畜漂流”,便是这一幅悲惨场景的真实写照。饱受洪水之害的时家村一带的人们,每当大河决口后,便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四处乞讨,等洪水下去,重又回到故乡。隔年后,又这样重复一次。其实,这一带人民几乎周而复始地永远生活在乞讨之中。
洪水使人们饱受苦难,苦难让人们变得聪明。起初,他们也如一般讨饭人那样,走村串巷伸手讨要。渐渐地,他们改变了手段,改为唱小曲登门求舍。这样,性质便有了改变,由单纯乞讨变为艺术与食物的交换。然后,由独自一人上门演唱,变为几个人结伙拉摊演唱。至此,这一乞讨方式的改变,使他们由讨饭人演变成为早期的乡间流浪艺人。起初,他们只会演唱家乡的民歌民谣,渐渐也把当地流行的小曲小调,吸收到自己的演唱中来,或照搬,或与自己家乡曲调糅合在一起,或再加以创造,成为更优美的曲调。等到洪水离去,这些流浪艺人又回到家乡去种田,同时也把异乡的小曲民谣带了回来。这样,时家村一带的乡村便成了民间艺术的荟萃之地。
艺术源于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来自苦难。是黄河成就了吕剧艺术,是生存的本能创造了吕剧艺术。所以,吕剧诞生的年代,恰恰是黄河水患最为频繁、最为严重的年代。
吕剧音乐脱胎于说唱艺术的山东琴书,旋律质朴清新,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传统戏的道白中多乡言俚语,非常符合普通群众的欣赏习惯。随着剧种的发展,唱腔音乐得以丰富,表现力不断加强。特别是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有其很强的适应能力,具有通俗易懂和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吕剧表演细腻传神,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它融大雅与大俗于一身,非常易与广大观众沟通,具有大众化特征。吕剧的许多传统剧目,至今还保留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对研究齐鲁民俗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因吕剧的音樂和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贴近群众,贴近现实,适应表现现代题材,所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石龙湾》《苦菜花》《补天》《潮涌黄河口》《马书记上任》等,分别拍摄成电影或电视片,并到北京及全国各地演出,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赞扬。在不同时期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的美育、德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