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致力于园本课程的建构,因而,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成了大家研究与实践的课题。而开发利用园本课程资源是指寻找一切与儿童生活相联系且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能够恰当地加以利用。它对于创建幼儿园特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园本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部,还来源于园外广阔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和幼儿的实际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基于《纲要》的精神和我园的实际情况,我园从2008年开始逐渐走上园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与实践之路。我们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着重于幼儿园周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项目活动,并使之成为我园园本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资源梳理——萌生开发与利用的教育念想
我园地理位置独特,孩子们生活在周边社区资源丰富的环境中,虞山南麓延伸至校园,石梅广场、读书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西城楼阁、虞山消防中队、还有繁华的商业中心几乎都是我们的“左邻右舍”,细梳理之,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共有两类: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
1.自然资源
幼儿园最好的自然资源当属号称“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虞山了,幼儿园背靠美丽的虞山国家森林公园。而此处较早便得到了开发,目前也是城市居民锻炼与休闲的好去处,将此作为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是便捷又安全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在蓝天下,读大自然的书”,他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更加美好,因为大自然是一本书,是思维的摇篮”。 蓝天下的大自然就在窗外,如此宝贵的地理资源理应成为孩子们锻炼与探索的乐土。
2.社区资源
常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许多承载着古代人文历史的名胜古迹,以及代表现代文明的文化阵地几乎都在虞山的边上。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大自然、大生活是活教材”。蓝天下的大生活、大社会就在周围,石梅广场、读书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西城楼阁、虞山消防中队等等这些社区资源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社会,而这正是孩子们生活的真实环境。孩子社会领域的发展应在亲近社会、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去实现。我园如此独特的社区优势顺理成章应该成为拓展孩子学习内容,促进孩子快乐成长的课程资源。
二、资源开发与利用——让孩子读大自然大社会的“书”
我们将这些周边资源纳入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并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的项目活动。
(一)读大自然的“书”:登上美丽虞山,走入多彩自然
如今在享有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之誉的常熟虞山风景区,几乎每天都会迎来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在蓝天下、树林间、石阶上探索、攀登,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释放着最鲜活的生命力。这就是我园幼儿正在进行的登山活动。在坚持多年的尝试中,“幼儿登山”现已成为我园的特色课程活动之一。
1.科学定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大班孩子健康领域动作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教育建议“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 “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幼儿园边上的登山步道既有台阶,又有自然的斜坡,适合需要一定挑战的大班孩子进行平衡动作的锻炼。而攀登自然山道还有着攀走各种人工搭建的普通斜坡所不具有的优势,它对人的视力、心肺功能、四肢协调能力有着更有益的作用。而完成一定距离的山路攀登更能培养孩子的坚持性,锻炼孩子勇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来说,意义就更大了,因为在大自然中攀登、探索,环境优美、氛围轻松,既是锻炼,又是游戏,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这样的生活是孩子应该拥有的。
2.排除困难
登山活动毕竟有别于园内的户外体育活动。我们设想了活动可能遭遇的困难,那就是众所周知的安全问题可能会成为家长最大的担心。于是我们郑重地发了告家长书,向家长们宣传了登山活动的积极意义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征集家长的意见,取得了大部分家长的支持。
在理解和认同部分家长依然可能会担心的安全问题后,我们形成了合理的保护措施,其一,是物质保护装备,包括安全帽、护腕、护膝、护肘等(参照轮滑、自行车运动中的安全装备),孩子们每人准备了一套,每次登山时都穿戴整齐、保护到位。其二,每班招募家长志愿者陪同孩子一起登山。其三,幼儿园的保安及保健老师每次随行。物质与心理两方面的安全措施,不仅消除了家长的顾虑,也让家长志愿者见证了孩子登山活动中的快乐与成长,活动逐渐成了家长们由衷支持和赞扬的户外课程。
3.逐步深入
出于对孩子能力发展阶段的考虑,我们设计了逐步深入的方案,对孩子的攀登路线与距离也进行了思考与规划 。幼儿园边上有几条不同的登山路线,初期,我们选择相对较为平坦、距离较近的一段与孩子进行适应性尝试,之后,逐渐转换路线,尝试相对陡一点的山路,并将攀登距离逐渐拉长。从幼儿园的后山(坡度相对平稳的虞山南麓)到书台公园(虞山上以台阶为主的登山步道)再到虞山十八景之一的辛峰亭;从蹒跚着走几个台阶到山路上的健步如飞;从走几步就直喊累,到不断要求老师登得更高也就是几个月间的事情。孩子的体能发展了,“登山”活动也逐渐成了每日户外活动的一个常规项目,列入了幼儿园大班年龄段孩子的课程表。
4.适时拓展
每周穿行在山林间的登山活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动作的发展与身心的愉悦,同时,丰富的虞山自然资源给了我们拓展活动的灵感,也给了教师与孩子生成活动的空间。在登山活动的基础上,一系列的拓展活动与其相互渗透、交融,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成长与收获。
(1)科学探索活动 在登山活动中得到拓展的科学探索活动既有持续性的,又有即时性的。持续性的探究活动例如,冬天到了,我们启发孩子们到虞山上用给树木做标记的方式来感知常绿树和落叶树的不同。孩子们带上三种颜色的丝带,给认为是常绿树的树绑上绿色丝带、给认为是落叶树的树绑上红色丝带、给自己无法确认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的树绑上黄色丝带,下次登山课时来观察这棵当初存在疑惑的树究竟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再做出结论。春天来了,老师会组织孩子们每周对登山途中选定的某个植物进行定点定时多次观察及记录,从而直观、动态地了解它生长的点滴变化和真实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力量。即时性的户外探索活动例如:孩子们会带上挖土工具,到山坡上挖泥土,玩泥土,在玩中认识泥土的特性;在泥土中找小虫,感知小虫的过冬的方式;他们还会通过挖蚯蚓、找蚯蚓来了解蚯蚓生长生活的环境等等,课程中原有的一些科学活动的实施场地都由教室或园内转移到了园外的大自然中。这些与大自然直接接触得来的经验在室内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孩子们亲历过程、积极体验,这不仅乐趣无穷,也让孩子们养成一种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数学游戏活动
登山途中衍生出的数学游戏穿插其中,自然而有趣。孩子们从数台阶、数树木到用捡来的树叶进行群数游戏;从合抱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到用脚步测量山道的远近;从对山石各种形状的观察到自制各种形体的尝试;从对各种物种的点数到分类、统计等等,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登山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更具吸引力。
(3)美术体验活动
虞山上物种万千、形态各异、色彩缤纷。不仅仅给了孩子科学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能给予孩子审美的熏陶。美术创作和写生活动,是穿插在登山活动中又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在观察、感受了虞山上树林的特点后,孩子们在绘画作品《树林》中表现了树的远近、疏密、大小等等;虞山上捡拾的众多落叶黏贴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手工作品;带上工具去虞山上写生也是孩子们及其喜欢的活动,一支画笔瞬间就描绘出了他们眼中那棵树、那根草和那块石头。自信的线条、奇幻的色彩、个性的形象,传达了孩子们与多彩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后的种种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一本书,是思维的摇篮,大自然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儿童发现的越多,因思维获得的快乐感越强,他们就会感到未知的越多,因而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是什么?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什么现象?于是孩子的精神力量就越执着地专注于求知和解惑。”因此,他主张“别让教室的墙壁把儿童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是的,对虞山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我们的孩子有了回归大自然的机会,不仅强健了孩子的体魄,锻炼了孩子的意志,还让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收获了积极情感与多种能力的发展,登山的路途上留下的不仅仅是脚印,更有孩子们无穷的快乐和成长的美好。
(二)读大社会的“书”:“长”在社区,“延”至生活
《指南》社会领域的要求主张“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利用幼儿园周边社区文化资源,将之作为对孩子进行文化熏陶、亲社会体验以及各类延伸活动的教育资源,让孩子“长”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名胜古迹中是我们追求的社区教育目标。“长”意味着孩子是社区的常客,是融入社区的一员,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的看客和游客。孩子在社区活动中获得积极经验,并适时将这种经验迁移到生活的其他环节中,使社区活动得到延伸并与其它课程活动紧密结合,在社区活动成为我园园本课程一部分的同时,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1、“长”在社区的活动
(1)来自社区的文化熏陶
离我们最近的社区应是一墙之隔、抬眼即见的梁朝帝子昭明太子读书台,我们给孩子讲述当年帝子的读书故事;去读书台坐一坐、读一读书,拓印一下石刻文字。和石梅人有着深刻渊源的两代帝师翁同和的故居是孩子们远足必到的地方。孩子们好奇着这位老先生曾经生活在怎样的地方,他们在馆内的实景、馆藏的字画、以及工作人员的讲解等信息中了解这个才高八斗可以做皇帝老师的人的学习成长故事。而印刻着常熟远古历史的西城楼阁、阜成门也在不远处,孩子们更是这些地方的常客,他们在这里登高望远、参观花展、游戏写生,在与它们的亲密接触中熏染书香气息,感受文化氛围。
(2)深入社区的课程学习
博物馆、美术馆、消防中队等社区则成了孩子们学习的第二课堂,因为在这里不仅拓展视野,更让学习变得更直观生动。在孩子们了解研究“青花瓷”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博物馆成了让孩子们拓展视野、答疑解惑的好去处;在孩子们开始尝试水墨画的时候,美术馆又成了孩子们汲取精华、激发创作愿望的好地方。孩子的学习即使凭借再翔实的书本资料、再精美丰富的影像图片也无法敌过实地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点在孩子们走入消防中队的活动中尤其让人感受深刻。孩子们不仅参观消防员叔叔生活、学习的地方,观看消防队员叔叔们的讲解和演示,更是穿上他们工作中的服装、尝试使用一些工具和设施,甚至登上高高的云梯体验消防员叔叔工作伴随着的艰辛和危险,这样的学习活动无疑是生动、让人难忘的。
(3)借助社区的规则习得
在国外许多国家,学生学习很多都是在图书馆完成的,他们只要一碰到问题就会往图书馆跑,因此,泡图书馆也是他们最平常不过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孩子虽然还处在学龄前,但也已经拉开了终身学习的帷幕。近在咫尺的常熟市图书馆很快变成了石梅大班孩子的专用活动室,成了石梅孩子的图书馆。每周去图书馆少儿阅览室阅读,已成了孩子们的习惯,固定在大班课程活动安排中。每次来到这里,孩子们便如同来到了书的海洋,在这里,孩子们不仅拓宽了阅读视野,提升了阅读的兴趣,更习得了物归原处、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有序等良好的规则意识和个人素养。而这样的礼仪与规范习得不仅仅在图书馆,也在博物馆、美术馆、翁同和纪念馆等所有的社区活动中。
(4)服务社区的亲社会行为 利用社区资源的各类教育活动不仅仅是单向的“取”的尝试,更有双向的“给”的行动,在社区为我们提供学习场所、体验项目的同时,孩子们也尝试着为社区的人们服务、为社区的环境出力。“跟着爸爸去环保”为虞山公园保洁、为人们宣传环保知识;在石梅广场保洁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的爷爷奶奶举行联欢会;去博物馆以写生的方式为他们的馆藏品做宣传;给消防队叔叔献花、表演节目等等,这些服务于社区的亲社会活动中孩子们懂得了礼貌礼仪、公共场所中的规则;提升了礼貌、谦让、有序、关爱他人等良好品性,这些正是在亲自的体验中才能习得的。
2、“延”至生活的活动
杜威说“教育就是连续不断地重组经验,使经验的意义格外增加,同时使控制后来经验的能力也格外增加”,孩子获得经验的方法和能力不是一个教育活动能达成的,需要在连续的、系列的教育活动中不断重组获得。源于社区活动的项目延伸活动,既是让孩子获得经验重组的机会,也是在对社区资源开发与利用行动带动下的对校内资源、家庭资源等的再度整合与利用,从而使孩子的学习向更高更远发展。
(1)我与帝师是校友
石梅小学幼儿园是石梅小学的一部分,曾经的书院气息是如今的石梅小学所独有的气质,因为她的前身是清代常熟著名的游文书院,两代帝师翁同和曾就读于此,如今的石梅孩子可以说都是翁大学士的校友。为了让这笔无形的精神财富变为有形的体验激励行为,也为了让社区活动中对老先生故居的探访更具意义,形成一个系列性的有层次的活动,我们也将校内资源进行了利用,我们请孩子们去石梅校园内老先生曾就读的书院旧址走一走、坐一坐,同时在幼儿园内制作印有包括翁同和在内的许多石梅校友照片的签名墙,并让孩子在签名墙上上签上自己稚嫩的名字,让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继续在身边蔓延。
(2)我会安全逃生
孩子们在消防中队深刻感受和体验到了消防员叔叔保护人们生命财产的艰辛和不易的同时,也了解了如何在危难来临时保护自己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同样需要亲身的体验才能真正习得,于是在消防员官兵的指导下,进行消防逃生演习,孩子们会用湿毛巾捂着口鼻,压低着身姿,快速地撤离到安全地带,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生动的社会经验的获得与形成过程。
(3)我的图书漂流起来
每周在图书馆的阅读,使孩子们习得了规则,为了将这种规则意识成为孩子的习惯并向更高的自我管理发展,于是生发了幼儿园内的图书漂流、幼儿自助式分享阅读活动。幼儿园为每个孩子统一制作了一个图书袋,把他们系在楼梯的栏杆处,活动室的外墙边、走廊的窗杆上等公共区域中孩子随时能见到、随手能触及的地方。之后,每月请每个孩子带一本书放在自己的图书袋中。与此同时,幼儿园又为每个孩子制作了一张有着孩子姓名的精美借阅卡,每天放学后,孩子能持着这张借阅卡到幼儿园中任意一个图书袋中借一本书带回家阅读,书袋中书借走了,借阅卡留在书袋中;孩子看完这本书时把它归还到这个书袋中,书回来了,借阅卡取走了,下次借阅卡又走进了别的书袋中,以此类推,孩子们可以在许多个图书袋中不断地借书、不停地阅读。就这样,孩子带来的一本书今天进这个小朋友的家、明天进那个小朋友的家,图书便“漂流”起来了。每月底,孩子们原先带来的那本书带回家,并换一本带到幼儿园,下月初便重新开始这个活动。而这个每月不停循环的图书“漂流”过程,实质也是一种幼儿间的互助分享式借阅过程,而幼儿园则好像拥有了一个小型的、流动的图书馆。园外图书馆和“园内图书袋”相结合的阅读活动让孩子们不仅习得并巩固规则,同时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迁移借阅与归还的经验,学习自我管理,懂得爱护图书等。
陶行知先生指出:“活的幼儿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在了解四季变化、人类社会变化的过程中,在体验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了解自然和生活的基本规律的活动中,在好奇、探究、尝试、体验等与大自然大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大自然大社会中的教育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我园对于这一个课题的研究和尝试也应是不会停止的,因为我们坚信,蓝天下的大自然大生活在哪里,儿童快乐学习的源泉就在哪里。
一、资源梳理——萌生开发与利用的教育念想
我园地理位置独特,孩子们生活在周边社区资源丰富的环境中,虞山南麓延伸至校园,石梅广场、读书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西城楼阁、虞山消防中队、还有繁华的商业中心几乎都是我们的“左邻右舍”,细梳理之,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共有两类: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
1.自然资源
幼儿园最好的自然资源当属号称“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虞山了,幼儿园背靠美丽的虞山国家森林公园。而此处较早便得到了开发,目前也是城市居民锻炼与休闲的好去处,将此作为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是便捷又安全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在蓝天下,读大自然的书”,他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更加美好,因为大自然是一本书,是思维的摇篮”。 蓝天下的大自然就在窗外,如此宝贵的地理资源理应成为孩子们锻炼与探索的乐土。
2.社区资源
常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许多承载着古代人文历史的名胜古迹,以及代表现代文明的文化阵地几乎都在虞山的边上。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大自然、大生活是活教材”。蓝天下的大生活、大社会就在周围,石梅广场、读书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西城楼阁、虞山消防中队等等这些社区资源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社会,而这正是孩子们生活的真实环境。孩子社会领域的发展应在亲近社会、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去实现。我园如此独特的社区优势顺理成章应该成为拓展孩子学习内容,促进孩子快乐成长的课程资源。
二、资源开发与利用——让孩子读大自然大社会的“书”
我们将这些周边资源纳入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并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的项目活动。
(一)读大自然的“书”:登上美丽虞山,走入多彩自然
如今在享有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之誉的常熟虞山风景区,几乎每天都会迎来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在蓝天下、树林间、石阶上探索、攀登,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释放着最鲜活的生命力。这就是我园幼儿正在进行的登山活动。在坚持多年的尝试中,“幼儿登山”现已成为我园的特色课程活动之一。
1.科学定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大班孩子健康领域动作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教育建议“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 “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幼儿园边上的登山步道既有台阶,又有自然的斜坡,适合需要一定挑战的大班孩子进行平衡动作的锻炼。而攀登自然山道还有着攀走各种人工搭建的普通斜坡所不具有的优势,它对人的视力、心肺功能、四肢协调能力有着更有益的作用。而完成一定距离的山路攀登更能培养孩子的坚持性,锻炼孩子勇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来说,意义就更大了,因为在大自然中攀登、探索,环境优美、氛围轻松,既是锻炼,又是游戏,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这样的生活是孩子应该拥有的。
2.排除困难
登山活动毕竟有别于园内的户外体育活动。我们设想了活动可能遭遇的困难,那就是众所周知的安全问题可能会成为家长最大的担心。于是我们郑重地发了告家长书,向家长们宣传了登山活动的积极意义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征集家长的意见,取得了大部分家长的支持。
在理解和认同部分家长依然可能会担心的安全问题后,我们形成了合理的保护措施,其一,是物质保护装备,包括安全帽、护腕、护膝、护肘等(参照轮滑、自行车运动中的安全装备),孩子们每人准备了一套,每次登山时都穿戴整齐、保护到位。其二,每班招募家长志愿者陪同孩子一起登山。其三,幼儿园的保安及保健老师每次随行。物质与心理两方面的安全措施,不仅消除了家长的顾虑,也让家长志愿者见证了孩子登山活动中的快乐与成长,活动逐渐成了家长们由衷支持和赞扬的户外课程。
3.逐步深入
出于对孩子能力发展阶段的考虑,我们设计了逐步深入的方案,对孩子的攀登路线与距离也进行了思考与规划 。幼儿园边上有几条不同的登山路线,初期,我们选择相对较为平坦、距离较近的一段与孩子进行适应性尝试,之后,逐渐转换路线,尝试相对陡一点的山路,并将攀登距离逐渐拉长。从幼儿园的后山(坡度相对平稳的虞山南麓)到书台公园(虞山上以台阶为主的登山步道)再到虞山十八景之一的辛峰亭;从蹒跚着走几个台阶到山路上的健步如飞;从走几步就直喊累,到不断要求老师登得更高也就是几个月间的事情。孩子的体能发展了,“登山”活动也逐渐成了每日户外活动的一个常规项目,列入了幼儿园大班年龄段孩子的课程表。
4.适时拓展
每周穿行在山林间的登山活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动作的发展与身心的愉悦,同时,丰富的虞山自然资源给了我们拓展活动的灵感,也给了教师与孩子生成活动的空间。在登山活动的基础上,一系列的拓展活动与其相互渗透、交融,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成长与收获。
(1)科学探索活动 在登山活动中得到拓展的科学探索活动既有持续性的,又有即时性的。持续性的探究活动例如,冬天到了,我们启发孩子们到虞山上用给树木做标记的方式来感知常绿树和落叶树的不同。孩子们带上三种颜色的丝带,给认为是常绿树的树绑上绿色丝带、给认为是落叶树的树绑上红色丝带、给自己无法确认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的树绑上黄色丝带,下次登山课时来观察这棵当初存在疑惑的树究竟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再做出结论。春天来了,老师会组织孩子们每周对登山途中选定的某个植物进行定点定时多次观察及记录,从而直观、动态地了解它生长的点滴变化和真实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力量。即时性的户外探索活动例如:孩子们会带上挖土工具,到山坡上挖泥土,玩泥土,在玩中认识泥土的特性;在泥土中找小虫,感知小虫的过冬的方式;他们还会通过挖蚯蚓、找蚯蚓来了解蚯蚓生长生活的环境等等,课程中原有的一些科学活动的实施场地都由教室或园内转移到了园外的大自然中。这些与大自然直接接触得来的经验在室内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孩子们亲历过程、积极体验,这不仅乐趣无穷,也让孩子们养成一种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数学游戏活动
登山途中衍生出的数学游戏穿插其中,自然而有趣。孩子们从数台阶、数树木到用捡来的树叶进行群数游戏;从合抱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到用脚步测量山道的远近;从对山石各种形状的观察到自制各种形体的尝试;从对各种物种的点数到分类、统计等等,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登山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更具吸引力。
(3)美术体验活动
虞山上物种万千、形态各异、色彩缤纷。不仅仅给了孩子科学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能给予孩子审美的熏陶。美术创作和写生活动,是穿插在登山活动中又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在观察、感受了虞山上树林的特点后,孩子们在绘画作品《树林》中表现了树的远近、疏密、大小等等;虞山上捡拾的众多落叶黏贴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手工作品;带上工具去虞山上写生也是孩子们及其喜欢的活动,一支画笔瞬间就描绘出了他们眼中那棵树、那根草和那块石头。自信的线条、奇幻的色彩、个性的形象,传达了孩子们与多彩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后的种种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一本书,是思维的摇篮,大自然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儿童发现的越多,因思维获得的快乐感越强,他们就会感到未知的越多,因而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是什么?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什么现象?于是孩子的精神力量就越执着地专注于求知和解惑。”因此,他主张“别让教室的墙壁把儿童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是的,对虞山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我们的孩子有了回归大自然的机会,不仅强健了孩子的体魄,锻炼了孩子的意志,还让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收获了积极情感与多种能力的发展,登山的路途上留下的不仅仅是脚印,更有孩子们无穷的快乐和成长的美好。
(二)读大社会的“书”:“长”在社区,“延”至生活
《指南》社会领域的要求主张“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利用幼儿园周边社区文化资源,将之作为对孩子进行文化熏陶、亲社会体验以及各类延伸活动的教育资源,让孩子“长”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名胜古迹中是我们追求的社区教育目标。“长”意味着孩子是社区的常客,是融入社区的一员,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的看客和游客。孩子在社区活动中获得积极经验,并适时将这种经验迁移到生活的其他环节中,使社区活动得到延伸并与其它课程活动紧密结合,在社区活动成为我园园本课程一部分的同时,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1、“长”在社区的活动
(1)来自社区的文化熏陶
离我们最近的社区应是一墙之隔、抬眼即见的梁朝帝子昭明太子读书台,我们给孩子讲述当年帝子的读书故事;去读书台坐一坐、读一读书,拓印一下石刻文字。和石梅人有着深刻渊源的两代帝师翁同和的故居是孩子们远足必到的地方。孩子们好奇着这位老先生曾经生活在怎样的地方,他们在馆内的实景、馆藏的字画、以及工作人员的讲解等信息中了解这个才高八斗可以做皇帝老师的人的学习成长故事。而印刻着常熟远古历史的西城楼阁、阜成门也在不远处,孩子们更是这些地方的常客,他们在这里登高望远、参观花展、游戏写生,在与它们的亲密接触中熏染书香气息,感受文化氛围。
(2)深入社区的课程学习
博物馆、美术馆、消防中队等社区则成了孩子们学习的第二课堂,因为在这里不仅拓展视野,更让学习变得更直观生动。在孩子们了解研究“青花瓷”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博物馆成了让孩子们拓展视野、答疑解惑的好去处;在孩子们开始尝试水墨画的时候,美术馆又成了孩子们汲取精华、激发创作愿望的好地方。孩子的学习即使凭借再翔实的书本资料、再精美丰富的影像图片也无法敌过实地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点在孩子们走入消防中队的活动中尤其让人感受深刻。孩子们不仅参观消防员叔叔生活、学习的地方,观看消防队员叔叔们的讲解和演示,更是穿上他们工作中的服装、尝试使用一些工具和设施,甚至登上高高的云梯体验消防员叔叔工作伴随着的艰辛和危险,这样的学习活动无疑是生动、让人难忘的。
(3)借助社区的规则习得
在国外许多国家,学生学习很多都是在图书馆完成的,他们只要一碰到问题就会往图书馆跑,因此,泡图书馆也是他们最平常不过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孩子虽然还处在学龄前,但也已经拉开了终身学习的帷幕。近在咫尺的常熟市图书馆很快变成了石梅大班孩子的专用活动室,成了石梅孩子的图书馆。每周去图书馆少儿阅览室阅读,已成了孩子们的习惯,固定在大班课程活动安排中。每次来到这里,孩子们便如同来到了书的海洋,在这里,孩子们不仅拓宽了阅读视野,提升了阅读的兴趣,更习得了物归原处、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有序等良好的规则意识和个人素养。而这样的礼仪与规范习得不仅仅在图书馆,也在博物馆、美术馆、翁同和纪念馆等所有的社区活动中。
(4)服务社区的亲社会行为 利用社区资源的各类教育活动不仅仅是单向的“取”的尝试,更有双向的“给”的行动,在社区为我们提供学习场所、体验项目的同时,孩子们也尝试着为社区的人们服务、为社区的环境出力。“跟着爸爸去环保”为虞山公园保洁、为人们宣传环保知识;在石梅广场保洁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的爷爷奶奶举行联欢会;去博物馆以写生的方式为他们的馆藏品做宣传;给消防队叔叔献花、表演节目等等,这些服务于社区的亲社会活动中孩子们懂得了礼貌礼仪、公共场所中的规则;提升了礼貌、谦让、有序、关爱他人等良好品性,这些正是在亲自的体验中才能习得的。
2、“延”至生活的活动
杜威说“教育就是连续不断地重组经验,使经验的意义格外增加,同时使控制后来经验的能力也格外增加”,孩子获得经验的方法和能力不是一个教育活动能达成的,需要在连续的、系列的教育活动中不断重组获得。源于社区活动的项目延伸活动,既是让孩子获得经验重组的机会,也是在对社区资源开发与利用行动带动下的对校内资源、家庭资源等的再度整合与利用,从而使孩子的学习向更高更远发展。
(1)我与帝师是校友
石梅小学幼儿园是石梅小学的一部分,曾经的书院气息是如今的石梅小学所独有的气质,因为她的前身是清代常熟著名的游文书院,两代帝师翁同和曾就读于此,如今的石梅孩子可以说都是翁大学士的校友。为了让这笔无形的精神财富变为有形的体验激励行为,也为了让社区活动中对老先生故居的探访更具意义,形成一个系列性的有层次的活动,我们也将校内资源进行了利用,我们请孩子们去石梅校园内老先生曾就读的书院旧址走一走、坐一坐,同时在幼儿园内制作印有包括翁同和在内的许多石梅校友照片的签名墙,并让孩子在签名墙上上签上自己稚嫩的名字,让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继续在身边蔓延。
(2)我会安全逃生
孩子们在消防中队深刻感受和体验到了消防员叔叔保护人们生命财产的艰辛和不易的同时,也了解了如何在危难来临时保护自己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同样需要亲身的体验才能真正习得,于是在消防员官兵的指导下,进行消防逃生演习,孩子们会用湿毛巾捂着口鼻,压低着身姿,快速地撤离到安全地带,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生动的社会经验的获得与形成过程。
(3)我的图书漂流起来
每周在图书馆的阅读,使孩子们习得了规则,为了将这种规则意识成为孩子的习惯并向更高的自我管理发展,于是生发了幼儿园内的图书漂流、幼儿自助式分享阅读活动。幼儿园为每个孩子统一制作了一个图书袋,把他们系在楼梯的栏杆处,活动室的外墙边、走廊的窗杆上等公共区域中孩子随时能见到、随手能触及的地方。之后,每月请每个孩子带一本书放在自己的图书袋中。与此同时,幼儿园又为每个孩子制作了一张有着孩子姓名的精美借阅卡,每天放学后,孩子能持着这张借阅卡到幼儿园中任意一个图书袋中借一本书带回家阅读,书袋中书借走了,借阅卡留在书袋中;孩子看完这本书时把它归还到这个书袋中,书回来了,借阅卡取走了,下次借阅卡又走进了别的书袋中,以此类推,孩子们可以在许多个图书袋中不断地借书、不停地阅读。就这样,孩子带来的一本书今天进这个小朋友的家、明天进那个小朋友的家,图书便“漂流”起来了。每月底,孩子们原先带来的那本书带回家,并换一本带到幼儿园,下月初便重新开始这个活动。而这个每月不停循环的图书“漂流”过程,实质也是一种幼儿间的互助分享式借阅过程,而幼儿园则好像拥有了一个小型的、流动的图书馆。园外图书馆和“园内图书袋”相结合的阅读活动让孩子们不仅习得并巩固规则,同时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迁移借阅与归还的经验,学习自我管理,懂得爱护图书等。
陶行知先生指出:“活的幼儿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在了解四季变化、人类社会变化的过程中,在体验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了解自然和生活的基本规律的活动中,在好奇、探究、尝试、体验等与大自然大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大自然大社会中的教育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我园对于这一个课题的研究和尝试也应是不会停止的,因为我们坚信,蓝天下的大自然大生活在哪里,儿童快乐学习的源泉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