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教学建设成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在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开展了产教融合视域下“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如何构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服装教学模式,切实培养“专业性” “职业性”双重属性的技能型服装人才是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服装企业智能管理的优势,成为学校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模式的依据、培养与现代化企业接轨的职业人才优先条件,从而有可能为如何有效提升中职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个探索性的范本。
关键词:产教融合;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C/03C-0085-04
一、實施背景
根据人才市场提供的纺织服装人才供需情况相关数据分析,市场目前对服装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就读中职服装专业的学生逐年减少,毕业生就业对口度逐年下降。除了社会和家长对服装就业岗位不正确认知外,服装毕业生对工作的沟通交流能力弱、团队意识淡薄、自主学习能力低和专业技能不过硬等,都是导致其就业质量低的重要因素。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8〕48号)等政策文件要求,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教学建设成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在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开展了产教融合视域下“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如何构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服装教学模式,切实培养“专业性” “职业性”双重属性的技能型服装人才是“大课堂”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主要目标
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及内容改革应基于行业、产业及同等院校调研为基础,教学内容与产业生产实际相结合。[1]主要针对纺织服装行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需求,立足服装人才复合型培养的规律,在学校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十多年校企合作实践成果,提出中职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产业链·专业链·市场链”三链结合、“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四新融合的专业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单一课堂束缚,以“专业工作坊”为人才培养核心阵地、“企业工作站”为产教融合互通平台、“名师工作室”为智力技术支撑通道,拓展课堂时空,由传统的“课堂 实训车间”拓展为“工作坊 工作站 工作室 互联网平台”;拓宽课堂内容,由单一的“知识 技能”拓宽为“产品为核心的市场、创意、设计、制作、展销……”;拓改课堂形式,由传统的“讲授 训练”拓改为“工学研一体”,实现“校企共享、资源共生、技艺共创、师生共辉”的教学操作范式。
通过“大课堂”教学,实现服装人才“技能传承→职素提高→专项强化”三阶段培养,突出人才培养机制的“高效性”特质,并借助“校企联动‘未来就业’”“金巧手现代学徒制”“十朵金花”等项目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体现服装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三、实施过程
(一)架构阶段:打造“三体一盟”服务平台
一是以“专业工作坊”为人才培养核心阵地,通过教学流程的专业再造、课程结构的视角重塑、教学设计的创新突破、校企合作的项目升级等,寻找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明确“大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成效的评价与师生核心素养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是以“企业工作站”为产教融合互通平台,创新服装人才培养模式,设定与服装产业、行业、企业的对接标准,将系列“大课堂项目”融入工作室特色课程,通过参与新产品及新技术联合开发,将设计制作融入教学全过程。
三是以“名师工作室”为智力技术支撑通道,发挥教师产教研主体作用,催生服装教学资源的形成。通过“名师工作室”引领提升,推进团队专业建设,创设项目实践、产品设计实例,引导形成社会合力,迅速将最新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专业、课程、课例、教材、平台等教学资源包,形成“名师名匠”特色教学团队。
(二)探求阶段:推进服装项目化教学改革
服装企业智能管理的优势,成为我们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模式的依据,培养与现代化企业接轨的职业人才优先条件,从而有可能为如何有效提升中职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个探索性的范本。产教融合赋能教育,校企合作培育主要目标是通过创新教学及育人模式,提升学生“职场人”意识,面向未来真实岗位,使个性化学习经验和岗位实践技能迭代更好。深入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引入服装企业生产情境,凸显服装课程中“艺术 技术”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形成以“基础认识(一维)——技能训练(二维)——项目模拟(三维)——实体孵化(四维)”为轴线的中职服装专业项目化教学多维实践模式。在做好上述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试点探索,在服装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中尝试项目展开,进行专业训练。
(三)实施阶段:制定“三跨一身”人才培养的教育测量方案
“三跨一身”(跨行业、跨产业、跨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测量方案重点关注学生在获得经验中成长和参与学习过程中发展的理念,在目标的承接、内容的衔接、教法的运用等方面突出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和感悟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规划自身的生涯发展。根据中职服装毕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以“专业基础课”为依托,培养本专业的技能实践型人才。并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培训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实现校企合作教育共生的局面。
(四)深入阶段:主持校企合作童装品牌研发的实战项目
学校服装名师工作室师生团队与上海赛晖服饰有限公司深度融合,依托学校的科研设计优势,结合企业的资金、技术投入,通过合作,开发新型面料、爆品款式研发。领衔人施捷老师担任品牌设计总监,负责“VIV
关键词:产教融合;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C/03C-0085-04
一、實施背景
根据人才市场提供的纺织服装人才供需情况相关数据分析,市场目前对服装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就读中职服装专业的学生逐年减少,毕业生就业对口度逐年下降。除了社会和家长对服装就业岗位不正确认知外,服装毕业生对工作的沟通交流能力弱、团队意识淡薄、自主学习能力低和专业技能不过硬等,都是导致其就业质量低的重要因素。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8〕48号)等政策文件要求,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教学建设成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在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开展了产教融合视域下“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如何构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服装教学模式,切实培养“专业性” “职业性”双重属性的技能型服装人才是“大课堂”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主要目标
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及内容改革应基于行业、产业及同等院校调研为基础,教学内容与产业生产实际相结合。[1]主要针对纺织服装行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需求,立足服装人才复合型培养的规律,在学校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十多年校企合作实践成果,提出中职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产业链·专业链·市场链”三链结合、“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四新融合的专业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单一课堂束缚,以“专业工作坊”为人才培养核心阵地、“企业工作站”为产教融合互通平台、“名师工作室”为智力技术支撑通道,拓展课堂时空,由传统的“课堂 实训车间”拓展为“工作坊 工作站 工作室 互联网平台”;拓宽课堂内容,由单一的“知识 技能”拓宽为“产品为核心的市场、创意、设计、制作、展销……”;拓改课堂形式,由传统的“讲授 训练”拓改为“工学研一体”,实现“校企共享、资源共生、技艺共创、师生共辉”的教学操作范式。
通过“大课堂”教学,实现服装人才“技能传承→职素提高→专项强化”三阶段培养,突出人才培养机制的“高效性”特质,并借助“校企联动‘未来就业’”“金巧手现代学徒制”“十朵金花”等项目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体现服装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三、实施过程
(一)架构阶段:打造“三体一盟”服务平台
一是以“专业工作坊”为人才培养核心阵地,通过教学流程的专业再造、课程结构的视角重塑、教学设计的创新突破、校企合作的项目升级等,寻找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明确“大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成效的评价与师生核心素养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是以“企业工作站”为产教融合互通平台,创新服装人才培养模式,设定与服装产业、行业、企业的对接标准,将系列“大课堂项目”融入工作室特色课程,通过参与新产品及新技术联合开发,将设计制作融入教学全过程。
三是以“名师工作室”为智力技术支撑通道,发挥教师产教研主体作用,催生服装教学资源的形成。通过“名师工作室”引领提升,推进团队专业建设,创设项目实践、产品设计实例,引导形成社会合力,迅速将最新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专业、课程、课例、教材、平台等教学资源包,形成“名师名匠”特色教学团队。
(二)探求阶段:推进服装项目化教学改革
服装企业智能管理的优势,成为我们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模式的依据,培养与现代化企业接轨的职业人才优先条件,从而有可能为如何有效提升中职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个探索性的范本。产教融合赋能教育,校企合作培育主要目标是通过创新教学及育人模式,提升学生“职场人”意识,面向未来真实岗位,使个性化学习经验和岗位实践技能迭代更好。深入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引入服装企业生产情境,凸显服装课程中“艺术 技术”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形成以“基础认识(一维)——技能训练(二维)——项目模拟(三维)——实体孵化(四维)”为轴线的中职服装专业项目化教学多维实践模式。在做好上述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试点探索,在服装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中尝试项目展开,进行专业训练。
(三)实施阶段:制定“三跨一身”人才培养的教育测量方案
“三跨一身”(跨行业、跨产业、跨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测量方案重点关注学生在获得经验中成长和参与学习过程中发展的理念,在目标的承接、内容的衔接、教法的运用等方面突出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和感悟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规划自身的生涯发展。根据中职服装毕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以“专业基础课”为依托,培养本专业的技能实践型人才。并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培训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实现校企合作教育共生的局面。
(四)深入阶段:主持校企合作童装品牌研发的实战项目
学校服装名师工作室师生团队与上海赛晖服饰有限公司深度融合,依托学校的科研设计优势,结合企业的资金、技术投入,通过合作,开发新型面料、爆品款式研发。领衔人施捷老师担任品牌设计总监,负责“V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