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ilu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了变得更加聪明。可是在小学英语课上,少量的词汇、简单的句型让教师难以开展思维性的活动。听了特级教师沈峰的课,发现原来小学英語课上,学生也能做“思维体操”。因为沈老师不是简单停留在教材表面,她总能挖掘出教材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总能设计出一些有思考含量的课堂活动,总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课程的目的——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激活思维,起于解谜
  【教学回放】(江苏牛津教材5A第八单元EFGH四部分)
  (刚完成对F部分的教学,沈老师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猜谜活动,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自然地进入G部分)
  Riddle 1:They have heads and tails. But they have no hands or feet. They can swim. What are they?
  Riddle 2:It has white colour. It’s a kind of drink. People drink it every day. What is it?
  Riddle 3:I have a big body. I can keep food and drink fresh. So people like to put food and drink into my body. What am I?
  【赏析】谜语是一种有益的智力娱乐游戏,既可激发兴趣又可启发心智,锻炼大脑的思考能力。沈老师从学生喜欢的“谜语”入手,让学生去阅读英语,用英语思考。而这三个谜语的答案fishmilkfridge,就是G部分要教学的内容。这个环节既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巧妙地完成了FG两部分的教学衔接。对比一下有的教师的课堂,高年级的学生还在玩着低年级的游戏,这些游戏思维含量低,仅仅是对语言的简单重复或只是测试了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含金量”少。教师要随着学生的变化,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层次不同、要求不同的游戏,要考虑知识是否得到了切实的巩固,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
  这节课给我的收获还不止这些。我们知道,江苏牛津教材每个单元都分成ABCDEFG若干部分,ABC三部分教学课文、单词、句型,一向是教师教学时所侧重的内容,后面的DEFG四部分,通常会一掠而过,领学生读读就算了。沈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书本上没有所谓的“零碎部分”,要认真对待每一部分内容,它们都大有可教的价值,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知识和思维多方面的训练。
  内化知识,起于创造
  【教学回放】(江苏牛津教材6B第六单元)
  T: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on Sunday?
  S: There is going to be a concert. David is going to play the violin. Nancy is going to play the piano. Gao Shan is going to watch them.
  T: You use 4 sentences. Can you use one sentence?
  S: They are all going to the concert.
  T: Yes. And we can also say “They are all going to take part in ……”
  S: They are all going to take part in the concert.
  ……
  T: Now we know Gao Shan and David’s plan for the weekend. Now try to give us a report . Say like this:On Saturday they are going to …… On Sunday they are going to ……
  【赏析】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记忆。现在的小学英语课上,有太多的机械练习,很多时候,学生只需要简单复述即可。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沈老师提出问题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on Sunday,学生在书上找到了答案,回答得非常完整,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问题进行到此可能就结束了。可是沈老师没有满足于学生对书本语言的简单重复,她对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You use 4 sentences. Can you use one sentence? 学生受到这个问题的“逼迫”,通过思考,给出了答案。沈老师进一步引导:They are all going to take part in ……学生迅速跟上:They are all going to take part in the concert. 至此,在沈老师一步步的“紧逼”下,学生运用本单元新学的词组,经过加工与创造,组织句子,用不同的句子表达出了同样的意思,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的创造性回答。回答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理解吸收再输出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得到锻炼的过程。在课文教完后,沈老师又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这又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整体掌握课文内容后,运用句型对书本内容进行提炼汇总,才能给出老师要求的report。
  大作家托尔斯泰向人们提出忠告:“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作为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简单搬运,备课和上课时要抓住教材里、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向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逼迫他们去思考、去创造,帮助他们跨越鹦鹉学舌的语言学习层面,在课堂上技能内化,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语言能力。
  培养能力,起于放手
  【教学回放】(江苏牛津教材6B第七单元)
  T: Does Liu Tao’s mother know Peter?
  Ss: No.
  T: So she has a lot of questions. What will she ask?
  (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学生一个个上前将问题写在黑板上:Where does he come from? Does he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 How old is he? What’s his hobby……)
  (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回答黑板上的问题,解决一个,擦去一个)
  【赏析】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沈老师的这段教学生动地演绎了朱熹的这段话。首先,由无疑到有疑。沈老师启发学生Does Liu Tao’s mother know Peter? So she has a lot of questions. What will she ask? 这些问题犹如钥匙,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许多问题被学生想出来并写在了黑板上,原本什么都没有的黑板一下子被填满了,就像学生的大脑充满了问号一样。接着由有疑到无疑。有了问题,学生开始阅读课文,这时的阅读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阅读也有了动力。在书本上找到了答案后,学生开始逐个回答黑板上的问题,问题被逐一擦掉,黑板又恢复到先前的一片清洁,学生的大脑也同样如此。这一学生自己设疑、解疑的过程,就是自主阅读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分析——思考——解答的过程,设疑、解疑能力提高的过程。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也就有了大长进。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说:“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沈老师就是一个出色的点火手,首先她有“点火”的意识,这一点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是很欠缺的,他们总是致力于填满学生的脑子,认为填得越多越好,而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却缺少思考。教师教学生学,还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学,在课堂上激发和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其次,沈老师知道何时“点火”,有时只需在适当的时候点上一把火,便会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我们要学会该放手时且放手,而且要放得巧。只有教师放手了,学生锻炼的机会才会多起来,学习能力也才会越来越强。(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编者按]随着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家长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更为迫切。高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改革事业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时势造英雄。苏州十中适时地为高中教育内涵发展提供了一种参照。被称为“最中国”的学校。如今,学校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逾万人,但校长柳袁照认为,“最中国”的学校不是十中的专利,而应成为一批有中国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的学校的共同追求。    2010年10月2
期刊
和煦的阳光洒进社区陈大爷家中,照在一群快乐的孩子身上。陈大爷乐呵呵地在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上插蜡烛。“孩子们,快来吃蛋糕啰。”陈大爷一声叫唤,一群学生活蹦乱跳地围坐在生日蛋糕前,等待着分享时刻的到来。陈大爷数了数身边的学生,“黄泉亮怎么没来呢?”话音刚落,陈大爷赶忙叫老伴打电话,转身又对学生说:“孩子们,我们这个‘快乐家庭’一个都不能少啊!”正在这时,“咚咚咚……”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开门一看,一
期刊
南康市龙岭中学是一所创办于1968年的农村初中。近年来,学校秉承“文化立校、成人之美”的理念,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办学成绩显著,社会声誉日佳。  “以人为本”是学校文化的内核,首先表现在对教师的尊重和关怀上,努力创造条件促使每名教师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学校拟定的各项方案、制度及措施都提交教代会讨论审议,主动征求教师意见,虚心吸纳合理化建议。学校对管理人员提出了“四个一”的要求,即每
期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新期盼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  推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教育质量是关键。没有一流教育就没有一流人才,就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 王历瑞)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农村教师培训面广、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的新形势,信丰县教育局运用“三走进”的培训模式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走进”一是走进学校,增强教师培训的现实性。一方面教师培训者深入农村中小学,通过教学“会诊”、对话交流等方式,为校本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与支持,有利于引领培训活动健康开展,发挥教师培训者的引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定期深入中小学对
期刊
在王老师的小小数学课堂里,通过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变化关系,我们闻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由此我不禁想起了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一句话:“教师的嘴就是个源泉,从那里流淌出知识的溪流。”王老师的知识溪流里,流淌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还飘逸着浓浓的大爱。他把每个小小的图形都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意义,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在学数学中,学会如何做人。让我们来回放王老师为学生的一生准备的精彩片段吧。  【
期刊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它是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过程的奠基石。有时教师抓住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加以点拨,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词语教学匠心独运,彰显了教学智慧,为我们作出了精彩的示范。  【片段一】读出词语的情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指着“追悼”)大家看,这个词后边的话,就是对它的解释。我读前边的话,你们读后边的话。(师生合作读)  师:“追悼”懂了
期刊
有幸观摩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那诗意浓浓的语言、诗化的教学艺术、情意四溢的课堂,让我领略了诗意语文的魅力。王崧舟老师没有追求设计上的波澜壮阔,可整堂课却没有一处脱离语文的生发,始终引领着学生咀嚼文本、玩味语言,在扎实的言语训练中,一股浓浓的情感在课堂上流溢。  【片段一】动笔想象,走近阿炳,体验坎坷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去想,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变成了怎样的画面?“十多年过去了……
期刊
“高耗低效”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问题,笔者通过在教研活动中观察分析,发现导致“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淡薄,教学目标制定程式化、简单化,不切合年段特点,难以凸显“语文”特征。如,有些低年级教师不重视字词教学而急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拔高了教学目标,师生都精疲力竭,这是教学目标的越位;有些高年级教师对学生不具备概括归纳、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语言等能力熟视无睹,却花心思设计一些低中
期刊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但是重视朗读,绝不是让学生机械反复地读,读,读,而要有教师艺术的、富有变化的指导。教师的指导离不开语言,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以长篇大论的教学语言指导学生朗读,而只能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来点铁成金、画龙点睛。这种片言只语自然流畅、不露痕迹,犹如中国画中的水墨写意,看似随心所欲、轻描淡写,实则功力不凡、匠心独运。它绝不是无关緊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