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838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生”这个词,在如今似乎是酒店侍应生拉开玻璃门,饭堂店小二拉开座椅的时候,对男性顾客的常用敬称。眼下这称谓,尊敬里,带着几分透着钱味儿的谦恭。不管你是路人甲乙丙丁,哪怕你趿拉着人字拖,穿着大花裤衩,用牙签剔着牙花儿,只要能消费得起,用“先生”这个称谓总是没错的。但是,在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或者说在上千年中国历史的幽深隧道里,这个词是尊称,而且大多数时候用来称呼老师。
  有人说,20世纪初的中国是最近的春秋,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许多有风骨、有风度、有学识、有怀抱的大先生,朱光潜先生算是其中一个。按说真要为当时的大先生们画群像,凑出一幅类似于《雅典学派》那样的《中华学派》,绝对绰绰有余。可为什么我偏偏先要介绍朱光潜先生的作品呢?同学,你抬头看看我推荐的书名,瞧出点端倪没?书名中所谓的“青年”其实就如同你一般的中学生。是的,这位大先生写出来的东西主要不是给学者看的,而是给学生看的。
  在你的印象中,可以用“先生”來称呼的人,写出来的研究性论文多半是看不懂的。就像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大部分人只怕连标题都不懂。所以即便家里会摆出来一整套杜兰版《世界文明史》,也很少会摆出一整套《管锥编》。可朱光潜先生的论文,只要是对文学和美学感兴趣,并且稍有一点基础的同学,基本都能看明白。而且他的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层次结构非常清晰,逻辑思维特别严谨,堪称最佳论文范本。尤其是那些一谈到论述类文章就挠头的同学,多读一些朱光潜先生的文章绝对是有好处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由多篇信件构成,这里说“多篇”是因为后来又另添了十封信,所以好吧,朱先生几乎是买一赠一,一共给中学生写了二十二封信。
  这二十二封信谈的都是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事情,一封信一个主题,其中有谈如何与自己相处的,比如《谈动》《谈静》《谈摆脱》《谈休息》《谈人生与我》;有谈如何与别人相处的,比如《谈交友》《谈多元宇宙》《谈情与理》;当然,更多的篇目还是谈学习的,比如《谈读书》《谈升学与选课》《谈作文》《谈学问》《写作练习》《咬文嚼字》。我知道有些同学眼睛溜过这些文字的时候,一定有股冲动想要翻页——什么嘛,兰姐!我们每天听的说教还少吗?你费尽心力,又刨出来一位老先生跟我们来一番老生常谈!你累不累啊!


  好吧,你别慌,先看看下面这段文字——
  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现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胃。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现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
  有没有觉得这位老先生挺懂你的?
  再来看这段——
  习俗对于维持社会安宁,自有相当价值,我们是不能否认的。可是以维持安宁为社会唯一目的,则未免大错特错。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须时时翻新,才能增长滋大,所以习俗有时时打破的必要。人是一种贱动物,只好模仿因袭,不乐改革创造。所以维持固有的风化,用不着你费力。你让它去,世间自有一般庸人懒人去担心。可是要打破一种习俗,却不是一件易事。物理学上仿佛有一条定律说,凡物既静,不加力不动。而所加的力必比静物的惰力大,才能使它动。打破习俗,你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不可。因此,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从历史看社会进化,都是靠着几个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般人的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可是世间只有他们才是不朽,倘若世界没有他们这些殉道者,人类早已为乌烟瘴气闷死了。
  这些语句看起来是不是特别过瘾?
  对了,关于中学的禁忌话题“恋爱”,朱先生还开有专门的篇章来探讨(可以自己去读读《谈多元宇宙》这一篇)。我这里仅摘出几句以飨读者——
  在“恋爱的宇宙”里,我们只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真纯,不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应该。
  恋爱不是这样机械的东西,它是至上的,神圣的,含有无穷奥秘的。在恋爱的状态中,两人脉搏的一起一落,两人心灵一往一复,都恰能忻合无间。在这种境界,如果身家财产学业名誉道德等观念渗人一分,则恋爱真纯的程度便须减少一分。
  “恋爱的宇宙”中,往往也可以表现出最伟大的人格。
  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而发生婚姻关系,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弛,这虽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
  有没有觉得老先生把你最想讲的话,用最高大上的方式讲出来了?
  你会发现,朱先生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正襟危坐的老先生,一上来就跟你谈读书,但看他深入剖析问题的过程,会发现他的思想还是很前卫的,活脱脱一枚潮人啊!
  那时的先生会让我们感觉前卫,原因无他,不过是先生抓住了人性和人情的规律,不遮掩,不矫情,开诚布公地侃侃而谈。我们感觉到的“前卫”,不过是老先生的几句实诚话而已。
  老先生不仅会分析问题,还特别擅长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比如读书,老先生会告诉你——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论的。你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当下有一本特別畅销的指导学法的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整本书的核心内容其实都已经囊括在上面这段话里了。当然,有同学会纳闷,这是在读什么书啊!读小说而已,有这么麻烦吗?其实这种方法,适用的是那些你啃起来感觉有些费力的书。打个比方,如果你开始闹书荒,同时又觉得眼前的网络爽文让你开始感觉厌倦,你忍受不了那些低劣小说毫无逻辑的情节设置,毫无底线的人物描写,这就说明你开始有了追求艺术品位的自觉。此时你觉得你接触到的这些作品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或许朱先生的一句话会很入你的心——“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走出自己的阅读舒适区,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打开一本能让自己“暴血”的书,是锻造一个更加强悍的自己、一个能让他人刮目相看的自己的必由之路。在这种情形下,朱先生的这段话就会特别实用了。
  比如,如果你感到情绪特别低落,朱先生又会告诉你——


  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发愁些,因为青年人的生机比较强旺。小孩子们的生机也很强旺,然而不知道愁苦,因为他们时时刻刻的游戏,所以他们的生机不至于被抑郁。小孩子们偶尔不很乐意,便放声大哭,哭过了气就消去。成人们感觉烦恼时也还要拘礼节,哪能由你放声大哭呢?黄连苦在心头,所以愈觉其苦。歌德少时因失恋而想自杀,幸而他的文机动了,埋头两礼拜著成一部《少年维特之烦恼》,书成了,他的气也泄了,自杀的念头也打消了。你发愁时并不一定要著书,你就读几篇哀歌,听一幕悲剧,借酒浇愁,也可以大畅胸怀。从前我很疑惑何以剧情愈悲而读之愈觉其快意,近来才悟得这个泄与郁的道理。
  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这段文字来自《谈动》。文章末尾有一句话,成了我一个学生的座右铭——
  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
  你是不是也觉得很经典?其实在朱先生的书中,这样经典的文段可谓俯拾皆是。
  再者,你身边是不是有那种跟你的观点永远不一致,特别喜欢因为观点不同而和你抬杠,让你又爱又恨,时常纠结着要不要推翻友谊的小船的朋友?或许看了下面这段话,你会得到一些启发——
  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如私心、成见、骄矜、暴躁、愚昧、顽恶之类,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尽,达到玉润珠圆的境界。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与自己愈不同,磨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响也就愈大。这影响在学问思想方面最容易见出。一个人多和异己的朋友讨论,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学说不圆满处,对方的学说有可取处,逼得不得不作进一层的思考,这样地对于学问才能鞭辟入里。在朋友互相切磋中,一方面被“磨”,一方面也在受滋养。一个人被“磨”的方面愈多,吸收外来的滋养也就愈丰富。孔子论益友,所以特重直谅多闻。一个不能有诤友的人永远是愚而好自用,在道德学问上都不会有很大的成就。
  我其实特别感激身边能有同我意见不一致的朋友,因为“不同”才预示着有一个全新的世界还在等待你开启,有一些全新的视角等待着你去观望。不同的朋友才最能够成就自己的大视野和大格局。不知道你对朱先生这段话怎么看,我反正是很触动的。
  朱先生书里的妙笔,我不能一一举尽,只能掀开一角,让你窥探一二。
  现在我的学生正在读高三,开学时我印发给他们的第一份阅读材料就是朱光潜先生的这本书。整本书我分两次印在试卷纸上给他们读,在资料的末尾,我附上了这样一段话——
  读完这十二封信,觉得朱老先生既有学识又有趣,对他佩服之至的举个手看看!不管你们举不举手,我反正是手和脚都要举起来的!你们算一算,读上一份材料加读这一份材料,你们拢共花了多少时间?这就是你们读完一整本书的时间。所以高三的时候,系统地读书,结交一些有意思的大师也不是不可能的,是吧?关键就在于你怀抱着怎样的心态,以怎样的效率去利用片段的时间。所以,就让我们抱着不停地“发现精彩的文章,认识更牛的人”这样的心态,来展开高三的语文学习吧!
  有没有发现,当转换了心态来做语文的阅读题,你或许才能得到最有价值的收获呢!
  好吧,谨以此文,向高三、初三一起并肩战斗的孩子们致意!
其他文献
某个星期四的语文教研活动,张世程老师做了《体验与语文教育的有效性》的报告。我听着,思绪却不完全集中在报告本身,而是时不时有了一些不自觉的游离。  人们经常提起人与某些事物的交融,就如武侠小说里,作者不厌其烦地穿插关于人性与剑性的探讨,构造出人与剑相契合的精神世界。人因剑而能,剑因人而显,人与剑超脱了使用与被使用的世俗关系,不分属性地成为武林的主角。而对于一个报告而言,做报告的人与报告本身应该统一在
期刊
我念初中的学校绿化搞得很好。进校门的坡上樱花和山茶花是很美的,道路旁排排古樟亭亭如华盖,连食堂门口都有两株迎春花。那个学校啊,是真的好看得不行,可也有令我很烦的时候,花本就不常开,一凋就全凋了。冯唐先生曾有诗云:这不是凋亡,是变心。变心和背叛都很不好受,只有那个小湖畔还有夜影横斜,甚是好看。  所以,大家都很喜欢那片湖。从窄窄的小径走近,什么时候都充满了绿意。我们喜欢这样的绿意,更爱的是那样鲜活的
期刊
一  我所热爱的城市,不是一座城市,而是“城市”这个集合性概念。  我骨子里喜欢在城市生活,大概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我意识到了这一点。那时我的外婆希望我能够不忘本,同时有意培养我的节俭精神,让我至少体验一次农村生活,于是和我父母商量,带我去湖南中部她的老家住一个月。  头几天,我还有一些新奇感:每天去山上摘果子,去池塘边钓鱼,偶尔还能操弄两把小锄头,体验一把课本上的“锄禾日当午”。到傍晚,就陪着
期刊
开门见山是一种态度,杂志主题在首页的序言即可一览无余。但比主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乃至解构主题。  一朵云悠闲地飘浮在空中,四处嬉闹玩耍。它一下子变成一匹驰骋草原的白马。一下子变成一条游弋在蓝天下的白龙,过一会儿它无聊了,又变成一条大鲤鱼。当它遇见一座山或者遭遇了一场寒流,上升的气流再也支撑不住它,它只能往下坠、往下坠,从天上掉落到凡间去。一路上撞击了许多干燥空氣中的尘埃,它全然纯洁,全心全
期刊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炼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  司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因替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惨遭宫刑之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著成纪传体通史《史记》。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太康元年(280),晋灭吴结束
期刊
“热爱”,当我们轻轻地含着这个词,将它的音节从嘴中吐出来时,我们是否能感受到激情的温度?18岁时的我们埋头在教室读书,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世界。步入社会以后的我们是否都在做着自己热爱的工作?  是从哪一天开始,我们的眼神变得不再锐不可当?从哪一天开始,我们的心直口快转变为思虑再三,甚至是用沉默替代回答?从哪一天开始,理想的风筝线在手中越拉越长,曾经近在眼前的风筝越飞越高直到只看得见一个模糊的黑影?  
期刊
像你这样沉默的人  也知道在监狱里要开口讲话  因为沉默会滋生怨毒  夜晚一次次的审讯  让你最后招供  你谈到她——身体、新娘和钳制  她英得曜眼  但淡人能活着看见她  你提到她石榴般的阴郁和疯狂  衣裙落下时狂野的光  一切在放风时释放。  荐诗/陈英  诗人德安杰利斯的工作环境是监狱,他不是狱卒,也不是犯人,他给那些被生活排除在外的囚犯上课。  事情就是这样,20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女诗人梅
期刊
还记得最初学习语文的情境吗?字组合成词,词再连缀成句。每一个汉字是语文最基础的元素,一笔一画都是先人的智慧,音形义中蕴藏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字开篇,让你从头开始感受汉语的美妙与魅力。  “灰”,篆书作。哦,竟是“又(手)”下加“火”,让人不明就里,未必“灰”是可以用手抓的火?查《说文解字》可知:“灰。死火余烬也。从火从又。又,手也。火既灭,可以执持。”这是说灰是火焰熄灭后的余烬;是“火、又”
期刊
口 味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宴会上有烹大虾(得是极新鲜的),大都剩不下。但是也不尽然。羊肉是很好吃的,“羊大为美”。中国人吃羊肉的历史大概和这个民族的历史同样久远。中国羊肉的吃法很多,不能列举。我以为最好吃的是手把羊肉。维吾尔、哈萨克都有手把羊肉,但似以内蒙为最好。内蒙古很多盟旗都说他们那里的羊肉不膻,因为羊吃了草原上的野葱,生前已经自己把膻味解了。我以为不膻固好,膻亦
期刊
诗歌不分国界,无论古今,都是灵魂所渴求的节奏。风格多样的中外诗歌与读诗心得贯穿古今,让世界变得诗意盎然,走入诗的领域,爱上诗歌,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栽是述说真实的诗人。我说池球不是一个回声人也不是一个幻影:一切所见的事物都是真实的。我分开过土层和硬炭和磐后和坚固的海床并在那里向下勘察了很长时间,且带回了一份报告,我知道它们每一样都是确实的而且育密度。它们在孩子眼里是什么。它们就是什么。世界不是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