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高原”攀向“高峰”,江苏13艘“产业航母”实力雄厚。
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高端纺织……在制造业产业齐全、规模全国领先的江苏省,正加快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丰富创新要素、增强企业实力、参与全球竞合,致力在产业“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打造产业“高峰”
作为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发祥地,江苏制造“家底”殷实,制造业总產值约占全国的1/8、全球的3%左右,其中先进制造占比接近50%,八大主要行业长期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第一方阵,机械、电子、石化、轻工、纺织、冶金6个行业产值过万亿元。
截至目前,江苏形成了200多个具有一定产业特色、集群度相对较高的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或产业集聚区。其中,扬子江城市群集聚了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电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含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和高技术船舶等产业;淮海经济区集聚了机械产业;沿海经济带集聚了新能源产业、医药(含生物医药)产业;江淮生态经济区集聚了纺织服装、食品等产业。南京智能电网、苏州电子信息、无锡物联网、泰州医药、徐州工程机械等一批产业集群已成为具有地标特色的产业标杆。
从产业分布来看,全省200多个产业集群覆盖了机械、电子、轻工、纺织等八大传统行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传统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占比65.14%和34.86%。从空间布局来看,苏南106个,占比48.62%;苏中53个,占比24.31%;苏北59个,占比27.07%。分城市来看,产业集群数量最多的城市是苏州,有29个;其次是常州和南通,分别有23个。
这些充分说明江苏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条件和基础已经具备。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省现有分布各市的产业集群虽然整体相对集中,但个体规模较小、缺乏相互协作,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合力,集群效应不明显、品牌影响力不够强,“有高原、缺高峰”。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发挥集群在推动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协同融合发展中的综合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国际领先的行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全面梳理27个产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产业影响力、规模、集群化特征、发展潜力等方面,江苏遴选出13个“颜值”与“实力”并存的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打造若干“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以增强江苏经济整体竞争力。兼顾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这13个产业集群涉及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纺织、集成电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核心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显示等基础较好的先进制造业,以点带面,大幅提升江苏省制造业水平。
经济增长新动能
这13个产业集群均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产业规模领先。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或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备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基础条件。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高端纺织、集成电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等8个行业的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核心信息技术、新型显示等5个集群产业规模也位居全国前列。高端纺织、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等4个集群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其中高端纺织集群规模超万亿元。
二是企业实力较强。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内,聚集着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以及大量专注细分领域、协作配套能力强的单项冠军企业,其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强。集群内拥有百亿元以上制造企业57家、占江苏省百亿元制造企业的比重接近45%,“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1000家。
三是集群化特征明显。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协作配套水平高,空间布局相对集中、承载区域相互邻近。
四是成长性较好。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和潜力较大,具有较强成长性,未来能够成为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新动能。13个集群中,物联网、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节能环保、核心信息技术、新型显示等6个集群产业尚处于快速发展前期,未来增长空间很大;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高端纺织、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7个产业目前已处于市场成熟期,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稳定,但经过整体打造提升后,能够成为江苏省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通过重点培育这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成为支撑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抱团”共创新
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江苏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突破口。在技术创新方面,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立有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不仅掌握着某个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也瞄准前沿、颠覆性等技术,引导技术变革、产业标准的发展方向,推动技术不断从低级到高级演进、上升和发展。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一直以来我国的芯片产业发展受制于人,国产芯片技术的自主创新迫在眉睫。在江苏省政府的支持下,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10多家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了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发中心从一颗小小的芯片出发,最终实现的却是研发、设计、制造乃至新材料应用等全产业链的整体水平的提升,成为江苏重点培育建设的第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目前的创新主要是单打独斗,依靠企业、个体的行为偏多。需要加强集群内所有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协同创新能力。”江苏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周毅彪表示。
如何提升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江苏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确定集群亟须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择优遴选实施主体,采取事前持续支持、事后奖励补助等方式,持续推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重点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整合创新资源要素,组建“企业+联盟”协同创新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采取政府支持、股权合作、成果共享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模式,突破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短板,实现产业链水平整体跃升。目前,江苏对支撑集群创新发展的188个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给予重点支持,集群内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86家,其中国家级87家,并聚焦10个产业6个主攻环节,梳理175项攻关清单,加大“卡脖子”技术和产品攻关。
面向全球开展高水平开放合作创新,加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引资力度,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江苏省不断聚合资源,持续优化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生态。
省级层面率先出台支持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并配套41个各类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完善政策促进机制;推进“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培育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丰富人才供给……江苏不断打造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系统支撑。
江苏制造业总体规模实力长期保持全国领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定能巩固优势、塑造未来竞争力,实现新跨越。
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高端纺织……在制造业产业齐全、规模全国领先的江苏省,正加快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丰富创新要素、增强企业实力、参与全球竞合,致力在产业“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打造产业“高峰”
作为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发祥地,江苏制造“家底”殷实,制造业总產值约占全国的1/8、全球的3%左右,其中先进制造占比接近50%,八大主要行业长期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第一方阵,机械、电子、石化、轻工、纺织、冶金6个行业产值过万亿元。
截至目前,江苏形成了200多个具有一定产业特色、集群度相对较高的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或产业集聚区。其中,扬子江城市群集聚了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电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含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和高技术船舶等产业;淮海经济区集聚了机械产业;沿海经济带集聚了新能源产业、医药(含生物医药)产业;江淮生态经济区集聚了纺织服装、食品等产业。南京智能电网、苏州电子信息、无锡物联网、泰州医药、徐州工程机械等一批产业集群已成为具有地标特色的产业标杆。
从产业分布来看,全省200多个产业集群覆盖了机械、电子、轻工、纺织等八大传统行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传统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占比65.14%和34.86%。从空间布局来看,苏南106个,占比48.62%;苏中53个,占比24.31%;苏北59个,占比27.07%。分城市来看,产业集群数量最多的城市是苏州,有29个;其次是常州和南通,分别有23个。
这些充分说明江苏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条件和基础已经具备。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省现有分布各市的产业集群虽然整体相对集中,但个体规模较小、缺乏相互协作,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合力,集群效应不明显、品牌影响力不够强,“有高原、缺高峰”。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发挥集群在推动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协同融合发展中的综合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国际领先的行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全面梳理27个产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产业影响力、规模、集群化特征、发展潜力等方面,江苏遴选出13个“颜值”与“实力”并存的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打造若干“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以增强江苏经济整体竞争力。兼顾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这13个产业集群涉及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纺织、集成电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核心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显示等基础较好的先进制造业,以点带面,大幅提升江苏省制造业水平。
经济增长新动能
这13个产业集群均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产业规模领先。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或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备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基础条件。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高端纺织、集成电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等8个行业的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核心信息技术、新型显示等5个集群产业规模也位居全国前列。高端纺织、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等4个集群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其中高端纺织集群规模超万亿元。
二是企业实力较强。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内,聚集着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以及大量专注细分领域、协作配套能力强的单项冠军企业,其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强。集群内拥有百亿元以上制造企业57家、占江苏省百亿元制造企业的比重接近45%,“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1000家。
三是集群化特征明显。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协作配套水平高,空间布局相对集中、承载区域相互邻近。
四是成长性较好。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和潜力较大,具有较强成长性,未来能够成为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新动能。13个集群中,物联网、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节能环保、核心信息技术、新型显示等6个集群产业尚处于快速发展前期,未来增长空间很大;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高端纺织、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7个产业目前已处于市场成熟期,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稳定,但经过整体打造提升后,能够成为江苏省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通过重点培育这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成为支撑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抱团”共创新
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江苏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突破口。在技术创新方面,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立有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不仅掌握着某个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也瞄准前沿、颠覆性等技术,引导技术变革、产业标准的发展方向,推动技术不断从低级到高级演进、上升和发展。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一直以来我国的芯片产业发展受制于人,国产芯片技术的自主创新迫在眉睫。在江苏省政府的支持下,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10多家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了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发中心从一颗小小的芯片出发,最终实现的却是研发、设计、制造乃至新材料应用等全产业链的整体水平的提升,成为江苏重点培育建设的第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目前的创新主要是单打独斗,依靠企业、个体的行为偏多。需要加强集群内所有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协同创新能力。”江苏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周毅彪表示。
如何提升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江苏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确定集群亟须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择优遴选实施主体,采取事前持续支持、事后奖励补助等方式,持续推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重点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整合创新资源要素,组建“企业+联盟”协同创新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采取政府支持、股权合作、成果共享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模式,突破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短板,实现产业链水平整体跃升。目前,江苏对支撑集群创新发展的188个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给予重点支持,集群内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86家,其中国家级87家,并聚焦10个产业6个主攻环节,梳理175项攻关清单,加大“卡脖子”技术和产品攻关。
面向全球开展高水平开放合作创新,加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引资力度,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江苏省不断聚合资源,持续优化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生态。
省级层面率先出台支持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并配套41个各类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完善政策促进机制;推进“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培育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丰富人才供给……江苏不断打造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系统支撑。
江苏制造业总体规模实力长期保持全国领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定能巩固优势、塑造未来竞争力,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