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现高校传播学教育中,对于综艺人才培养缺失的现象所造成的文艺传播矛盾已经十分突显。在过去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类教育中,媒介传播的人才培养注重的是新闻类专业人才,今年较关注的主要是影视类人才培养,而高校教育缺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另一个方向——综艺传播。由此出现的国内综艺类节目原创性不足,抄袭严重的现象。笔者在研究艺术传播和娱乐媒体实践当中,发现高校教育中综艺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关键词:综艺人才;艺术传播;教学改革
一、综艺人才的内涵和外延
综艺人才即综艺节目专业人才,指的是从事并参与整个综艺节目制作流程的专业人员,包括导演、编导、制片、道具、舞美、化妆、灯光、主持人等等。而广义上的综艺人才还包括长期或不定期参与综艺节目的各类人员等。综艺节目并不仅仅是一个好的主持人就能决定成败的,节目就像一场大戏,所有的环节要配合得当,否则在拍摄现场很可能效果很好的节目,经过录制剪辑之后,二次录播的效果就显得差强人意,这种现象在现实综艺节目中十分常见。节目从筹备开始到制作到播出的每个环节的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中大众传播类专业的培养现状
现阶段,我国各类高校开设的学科与专业设置中,比较注重新闻类,这是由于国内传播控制的严密性所决定的,要求新闻传播的正确性、主播的高效能性。这种培养模式更注重国家政策与传播控制,然而,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急速发展,我国需要有更多的精神文化与之相适应。因此孕育而生的是影视类的大众传播专业的诞生,因此国内各类艺术院校均培养出诸多杰出的影视类艺术人才。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大众传播中一条一直伴随的线索,那就是——综艺类的大众传播。国内高校对于专门从事综艺类人才的培养目前是缺失的。大多数从事综艺类节目的人员或由新闻类专业跨专业从事,或由影视歌明星转行从事,由此暴露出诸多不专业性的弊端。
然而到最近,综艺节目相对发达的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电视台名主播回归高校培养综艺人才的现象。比如央视主播李咏离开中心电视台,进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学院,正式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的一名教授,从事教学工作,主要负责培养综艺节目主持专业方向的人才。说明在一线工作的综艺专业人员对于本行业人才缺失的嗅觉度更高,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培养专业从事综艺节目人才的必要性已迫在眉睫。国内各高校对于此类人才培养的重视度呈现提高趋势。
三、高校培养非综艺类人才在从事相关工作中的弊端
在国内所培养的主持人往往以新闻主播为主,而新闻严肃性对于主持人的培养标准和综艺节目主持人活泼性的培养标准是不一样甚至相反的,现专业设置中将这两个专业方向合并教学是不合理的。由此形成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国内综艺类节目缺乏原创性,综艺类节目做的比较好的一些地方卫视直接购买国外综艺节目的版权,而其他地方台则直接照抄这些模式进行运行。最突出的是前两年最火热的相亲类节目,一开始由湖南台的“非诚勿扰”转而到其他每个地方台均有相亲节目的局面,节目过热导致一些地方台因为人气不够而节目下档的现象。那么,这里最突出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高校教育中,对于综艺类节目的策划、编导、主持一系列的工作并没有形成很好的规划。如今的大众传播更强调的是艺术传播,我们不得不注重受众对于节目的需求感受,不得不考虑节目对于现在媒体形式的新颖性和市场性。但是,需求是可以被塑造的,因此,综艺类节目也如同影视类节目一样,是可以被撰写、可以编剧的。并且对于综艺类主持人的主持功力,这里也提出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主持人并不仅仅会背诵台词,表达清晰那么简单。他必须学会调动整个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并且他还必须随机应变,掌握综艺娱乐节目所必须的各种技能才能使节目主持得有声有色。而对于节目幕后编导们来说,节目的整个策划与制作直接影响节目播出的效果和收视率,失败的剪辑和音效可能给原本现场精彩的节目带来二次传播上的反效果。这是因为很多综艺非专业人员对于综艺节目中的艺术传播把握不当而造成的。
四、高校教育中综艺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市场自我调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传播已不是过去的单向传播,传播已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受众对于大众媒体由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信息反馈能力。受众的舆论约束力往往对于综艺节目本身的生存来说就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而收视率则直接決定节目的生死,持续几期的低收视率就直接导致节目下档。大众传播不能再如以往那样只注重信源质量,还必须注重节目与受众的对口性。因此,高校教育也必须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这两年提出的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高校改革趋势下,高校教育必须与市场接轨,高校中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市场需求,否则,在当今企业进入高校办学、校企合作的今天,很可能原本以学术居上的高校要被企业挤下象牙塔的舞台。对此,笔者认为,开设综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必然趋势。国内就有不少著名的媒体主播转行到高校中做起综艺类人才培养传道解惑的高校教师,由此可见,这类人才在大众传播中的缺口之严重。在高校教育中,这条路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和空间,可以在今后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中继续探讨。
关键词:综艺人才;艺术传播;教学改革
一、综艺人才的内涵和外延
综艺人才即综艺节目专业人才,指的是从事并参与整个综艺节目制作流程的专业人员,包括导演、编导、制片、道具、舞美、化妆、灯光、主持人等等。而广义上的综艺人才还包括长期或不定期参与综艺节目的各类人员等。综艺节目并不仅仅是一个好的主持人就能决定成败的,节目就像一场大戏,所有的环节要配合得当,否则在拍摄现场很可能效果很好的节目,经过录制剪辑之后,二次录播的效果就显得差强人意,这种现象在现实综艺节目中十分常见。节目从筹备开始到制作到播出的每个环节的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中大众传播类专业的培养现状
现阶段,我国各类高校开设的学科与专业设置中,比较注重新闻类,这是由于国内传播控制的严密性所决定的,要求新闻传播的正确性、主播的高效能性。这种培养模式更注重国家政策与传播控制,然而,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急速发展,我国需要有更多的精神文化与之相适应。因此孕育而生的是影视类的大众传播专业的诞生,因此国内各类艺术院校均培养出诸多杰出的影视类艺术人才。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大众传播中一条一直伴随的线索,那就是——综艺类的大众传播。国内高校对于专门从事综艺类人才的培养目前是缺失的。大多数从事综艺类节目的人员或由新闻类专业跨专业从事,或由影视歌明星转行从事,由此暴露出诸多不专业性的弊端。
然而到最近,综艺节目相对发达的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电视台名主播回归高校培养综艺人才的现象。比如央视主播李咏离开中心电视台,进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学院,正式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的一名教授,从事教学工作,主要负责培养综艺节目主持专业方向的人才。说明在一线工作的综艺专业人员对于本行业人才缺失的嗅觉度更高,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培养专业从事综艺节目人才的必要性已迫在眉睫。国内各高校对于此类人才培养的重视度呈现提高趋势。
三、高校培养非综艺类人才在从事相关工作中的弊端
在国内所培养的主持人往往以新闻主播为主,而新闻严肃性对于主持人的培养标准和综艺节目主持人活泼性的培养标准是不一样甚至相反的,现专业设置中将这两个专业方向合并教学是不合理的。由此形成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国内综艺类节目缺乏原创性,综艺类节目做的比较好的一些地方卫视直接购买国外综艺节目的版权,而其他地方台则直接照抄这些模式进行运行。最突出的是前两年最火热的相亲类节目,一开始由湖南台的“非诚勿扰”转而到其他每个地方台均有相亲节目的局面,节目过热导致一些地方台因为人气不够而节目下档的现象。那么,这里最突出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高校教育中,对于综艺类节目的策划、编导、主持一系列的工作并没有形成很好的规划。如今的大众传播更强调的是艺术传播,我们不得不注重受众对于节目的需求感受,不得不考虑节目对于现在媒体形式的新颖性和市场性。但是,需求是可以被塑造的,因此,综艺类节目也如同影视类节目一样,是可以被撰写、可以编剧的。并且对于综艺类主持人的主持功力,这里也提出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主持人并不仅仅会背诵台词,表达清晰那么简单。他必须学会调动整个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并且他还必须随机应变,掌握综艺娱乐节目所必须的各种技能才能使节目主持得有声有色。而对于节目幕后编导们来说,节目的整个策划与制作直接影响节目播出的效果和收视率,失败的剪辑和音效可能给原本现场精彩的节目带来二次传播上的反效果。这是因为很多综艺非专业人员对于综艺节目中的艺术传播把握不当而造成的。
四、高校教育中综艺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市场自我调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传播已不是过去的单向传播,传播已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受众对于大众媒体由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信息反馈能力。受众的舆论约束力往往对于综艺节目本身的生存来说就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而收视率则直接決定节目的生死,持续几期的低收视率就直接导致节目下档。大众传播不能再如以往那样只注重信源质量,还必须注重节目与受众的对口性。因此,高校教育也必须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这两年提出的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高校改革趋势下,高校教育必须与市场接轨,高校中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市场需求,否则,在当今企业进入高校办学、校企合作的今天,很可能原本以学术居上的高校要被企业挤下象牙塔的舞台。对此,笔者认为,开设综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必然趋势。国内就有不少著名的媒体主播转行到高校中做起综艺类人才培养传道解惑的高校教师,由此可见,这类人才在大众传播中的缺口之严重。在高校教育中,这条路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和空间,可以在今后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中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