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了十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深深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对老师而言,最难教的便是作文了,而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作业,也就是作文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探究困扰师生的这一最大难题的根源,并对症下药,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完成一篇作文。
  一、用写读后感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阅读了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本书,而后将自己的感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这就是读后感。读后感从本质来说,要先有读,再有感。可见,它将阅读和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日常学习中,语文教材里面有大量的美文,会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体会。学生把这些联想和体会写下来,既加深了对美文的理解和体会,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比如,学生在学完小说《祝福》后,引导学生讨论“假如祥林嫂生活在今天”会怎样。学生畅所欲言,讨论激烈,并很快把自己的想法形成了文字:
  假如祥林嫂生活在今天,她的命运定会截然不同。
  假如祥林嫂生活在今天,医疗技术如此发达,小小的风寒算什么?经过治疗的祥林会健康地生活下去,她们或许会再有一个孩子,生活会更加美好。
  假如祥林嫂生活在今天,她的勤劳和善良一定会赢得许多人的尊重和喜爱,她会拥有真心的朋友,会找到满意的工作,还会得到婆婆的宠爱。这样任劳任怨、善良安分的儿媳到哪里去找?
  还有学生写作了一篇小说,其中有着这样的片段:
  我一个人走在路上,忽见角落里坐着一位中年妇女。她脸上瘦削不堪,脸色黄中带黑,一手提着一个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对她的感觉,很熟悉,又很陌生。然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物的形象,我忍不住走上前去。
  “您好,请问您是谁?”
  她瞪大眼睛看着我,支支吾吾半天,才说:“她们叫我祥林嫂。”
  “哪里的祥林嫂,是鲁镇的吗?”我问。
  她吃惊地点了点头。又问我:“这是哪儿呀?”
  “21世纪,无极呀。”我回答。
  “无极?”她满脸惶然。
  看到她满脸的惊慌,我又想到了她的悲惨遭遇,不禁心头一沉,我决定帮助她。
  我把现代社会的情况一一告诉她,当听到这是一个男女平等、人人自由的社会时,她那没有神采的眼睛焕发出希望的光彩,她的脸上也流露出笑意。
  我帮她找到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
  数月后,我再见到她。
  她远远地看见了我,笑着迎了上来。我仔细看她,她穿一身干净的休闲服,满面红光,头发也变黑了,整个人年轻了很多。她告诉我:“每天工作八小时,很清闲,挣钱也不少,和工友的关系也很融洽,生活得非常幸福。”看着满足的祥林嫂,我会心地笑了,我为她的幸福而笑,我的笑声越来越大。
  眨眼间,祥林嫂不见了。
  妈妈从外面走来,问:“傻笑什么?”我尴尬地笑了。
  原来我刚才做了个梦,但我想,如果祥林嫂生活在今天,她一定比我梦中生活得更好。
  这里的文字,生动活泼,语言颇有功夫。
  二、让现实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语文教学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理论知识,能在生活中少走弯路,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社会作贡献。同时,生活也是学生写作文重要的源头活水。所以,作文教学要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不会写作文,不愿写作文,很大原因是无材料可写。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无米”做“炊”的难题,学生自然有了写作的动力和热情。
  三、老师写作下水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一个普遍的现象,老师长期不写作文,只是发布写作任务。长此下去,作文教学的课堂难以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老师尝试写下水作文,益处颇多。首先,写下水作文可以让老师体会到学生写作的辛苦,更加尊重学生的劳动,在给学生作文进行评点的时候,更加有分寸,让学生乐于接受。其次,老师可以在作文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语言、内容、风格、结构上展示出较高的写作水平,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感叹、模仿,最终写出属于学生自己的美文。第三,学生看到老师亲自写作文,就会感到亲近,能调动学生自觉地去写作。比起老师长期不写作文,老师的下水作文对作文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围绕感动中国人物发表感想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和学生共同写作,一定会对学生的写作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写出更好的、更有个性的作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会写作,爱写作。做到了这一点,作文也就不会再是困扰学生的难题。
其他文献
大语文教育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语文教育全方位地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里提到的语文教学要体现的两个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  
期刊
语文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往往需要抓住作者留下的空间发挥想象,巧妙补白,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加深情感体验与内心感悟,以生动活泼的课堂,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是一篇语言简洁、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表述中的故事,讲述了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他长得难看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作用。故事层次清楚,告诉
期刊
当读一本自己最心仪的书时,我常常处在矛盾之中,既想急切地读完,又舍不得读完,就像一个孩子守着一堆自己特喜欢的零食,很想一口把它们全吃掉,又想留点儿明天再慢慢享用。整个身心都浸泡在这种“甜蜜的矛盾”中,享受着一种特有的快乐,只觉得自己越来越贪得无厌。被这种“甜蜜的矛盾”折磨着,其实是一件很惬意、很幸福的事情,这样的“折磨”使我幸福无比。  这几天,我就读了这样一本“折磨”我的书——《老师怎样和学生说
期刊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学生在具有高容性、兼容性、瞬时性、开放性、形象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征的计算机网络面前,不知所措,严重缺乏收集、分析、处理、发布、应用信息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从中可见培养初中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能力的重要性,不仅如此,现在记叙类作文写作也大多都要求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呢?下面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总结的一点浅薄的认识。  一、引导学
期刊
“深刻”,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揭示观点的现实意义,预测未来的方向、后果、发展趋势)。议论性文章要说理透彻,论点深刻。写作议论文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论点过于空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深刻”落实呢?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之语言的哲理化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
期刊
所谓语文学习上的“困难生”,就是在语文学习上的“双差”生,学习差,素质也差。他们大多语文基础薄弱,语文能力缺失,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差,自以为是,甚至不懂得尊重老师和与他人交流,但他们在生理上已经发育得很好。这样的学生常常让老师左右为难,无以着手,轻不得,亦重不得,轻了无济于事,重了出现师生矛盾。对这样的学生,语文老师该如何是好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宽容心。面对困难生极不理想的语文成绩和不礼貌的言行
期刊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文教师承载着鼓励学生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追求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的重任。教师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教师的素养决定着学生的素养,在这里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第一,激发兴趣,施展魅力。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
期刊
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叫联绵词。比如,双声的“崎岖”“枇杷”,叠韵的“彷徨”“荔枝”,非双声叠韵的“芙蓉”“蛤蚧”,等等。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凡事都不能一刀切。联绵词也可拆开来,取其中一个字来简称原来的名称。这种现象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现罗列十余例:  ①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诗经·伐檀》)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
期刊
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决定着作文的高度。再优美流畅的句子,缺少深刻的思考和理解,也仅仅是华丽浮华的外衣,没有真正的精神内核。要写出让人信服的作文,需要从“深刻”入手。  在议论文中,要有独到的见解,有正确、深入的说理,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揭示生活的真谛。  但是,在写作议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犯“以叙代议,例而不议”的毛病。审题过于浅显表面,论述的时候只是一味地堆砌事例。只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