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书导读》是大学生通识教育当中的基础性课程,将“模块教学法”引入《四书导读》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尝试。首先從内容上将《四书导读》分为五大模块:心性模块、仁学模块、政治模块、孝道模块和修养模块,将四书内容进行重构和安排,实现四书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其次从教法上将《四书导读》分为目标导向、问题设定、主题研讨和评价体系四大模块,首尾衔接地地进行有序化教学。最后需要注意从模块的划分、内容的讲解和评价体系的设计三个方面合理建构《四书导读》的“模块教学”。
关键词:模块教学法;《四书导读》;评价体系;学生主体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四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进入到高校课堂之中,受到大学生的喜欢和接受,但如何在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教学中将内容众多的四书行之有效地授予给学生,是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尤其是打造“金课”,抛弃“水课”成为学界共识的情境下,教学方法的改革亦再度提上日程。因为教学方法合适、合宜,教学效果亦会事半功倍。而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模块教学法无疑是较为合适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下面我们就“模块教学法”在《四书导读》课中的应用和建设作一详细的分梳。
一、“模块教学法”释义
“模块教学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模块”原本是一个设计术语,就是将相近的东西进行重组。而“模块教学法”最初并不诞生在教学领域,而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发的一种培训技能模式,以任务为中心,旨在有针对性地培养职工的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将任务分割成不同的小模块,逐次掌握,最后达到贯通。换而言之,“课程模块式教学是将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然后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对本门课程教学要求选择所必需的教学模块。”[1]相较于其他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将内容繁多的人物分解成小模块,便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和理解。也正是因为此,这种方法很快地应用到大、中、小学的教学之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模块教学法的特质有哪些呢,具体来说: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其核心要义皆在于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单向度地灌输的教学方式,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出来。而模块教学法恰恰能够将这一理念较为完整和充分地实现出来,也就是说,模块教学法虽然有多重方式,但以学生为主题无疑是其显性的特质之一。二是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里面部分课程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很大原因是内容陈旧,方法不适所导致的“水课”,而要将“水课”变成“金课”,这一字之变,实际上它蕴含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把学生从我上课变为我要上课,而模块教学法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来进行教学设计,贴合学生的实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可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模块教学法把以前的教师为单个主体变成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当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总体而言,模块教学法的优点是非常是明显的,很值得我们在四书教学中予以推广和实践。
二、《四书导读》课的“两类”模块的构建
模块教学法的核心是模块的构建,这是一个根基性、决定性的问题。而就《四书导读》来讲,则需要分两步走,一是在内容上进行模块的划分,一是在教学步骤上进行模块的划分。就前者来讲,因为《四书导读》内容繁多,若把《论语》、《大学》、《孟子》、《中庸》逐章逐节涉及,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时间安排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时间够用,也只能是泛泛而谈,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必须将现有内容进行重组,划分模块,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之效。我们知道,四书并不是简单地把四本书合在一起,而是从内容和体系上都超越了任何一本都无法比拟的力量和效果,基于此,拟将四书按照相近的内容进行整合,分为心性模块、孝道模块、政治模块、仁学模块、修养模块等五大模块,基本涵盖四书的核心内容,也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主旨,通过这五大模块将四书的主要内容统领起来,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具体到每一部分的内容来说,首先就心性模块来讲,主要涉及的是四书对心性内容以及关系的论述和认知,主要探讨的是个人的存在问题,因为在中国哲学中,人的问题就是心性问题。其次就孝道模块而言,儒家哲学是道德哲学,以孝道伦理为中心,尤其在四书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必须将此作为重要内容予以对待;再就政治模块来说,四书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思想,儒家哲学并不是单纯的内圣之学,而是有着极强现实关怀的哲学,走的是将政治道德化的路数。就仁学模块来讲,仁学是《论语》、《孟子》当中非常重要的论题,它关涉到儒家的基本精神和义理,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最后一部分是修养模块,也就是如何进行修身养性的工夫,四书当中所论甚多,如诚、敬、慎独等,不胜枚举。这五大块内容将四书有机地进行重组和整理,使原本散乱无序、繁杂多样的内容有头有序地展现出来。这就从内容上完成模块建构的第一步。
接下来,就需要从教学实践上加以设计和建构,结合四书的实际情况,拟从目标导向、问题设定、主题研讨和评价体系四个模块入手进行建构。首先,先来说目标导向,《四书导读》课程作为大学通识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旨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细分之下,可以分解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就认知目标来讲,要求学生掌握住四书的基本内容、思想体系以及精神关怀。就情感目标来讲,主要培养学生对四书文化的认同,进而扩展至整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力目标来讲,主要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对传统文化的鉴别能力,对四书核心义理的掌握能力。以上这三种目标综合构成目标导向。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模块之二:问题设定。根据前面所述,从内容的角度建构五大模块,实际上稍加留意的话,我们主要是依据问题进行划分和建构的,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此作为模块之一进行建构。同时,在当前的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早已成为学界的共识,甚至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和锻炼,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总的问题之下,我们要对问题进行拆解,分解成紧密联系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不能散乱无序,要紧紧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设计,否则就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回到四书教学当中,诸如在仁学教学模块,设定何谓仁,仁的表现方式,仁的渊源与流变等,让学生自己去单独或组队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修养工夫模块,那就需要拆分成内在工夫、外在工夫、工夫目的、工夫体系等问题,让学生逐次解决,老师给予指导和点评,由此在围绕问题进行的教学当中,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个模块是研讨模块。设置这一模块主要是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和范围均受到限制,这就需要开拓第二课堂,也就是研讨课堂,以便学生能够进行深度参与,真正地区把问题吃透。而这关键在于老师要设置可供研讨辩论的主题,主题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而是要难易、大小适中,同时这些主题必须是四书当中的核心议题,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主题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使学生能够有话说,且能够联系现实,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意义。需要说明的是,设置研讨模块的次数不能太过频繁,而是要结合教学进度,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方能进行,否则就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研讨模块的效果。若就一学期课程来讲,可设置四到五次主题研讨,研讨的主题可以设为“王霸之辨及其当代意义”、“义利之辨及其当代意义”、“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修身思想及其时间和应用”等,这些主题基本是围绕内容模块设置的,能够贴合四书的文本内容。最后一个模块是评价体系模块。为什么要特别设置评价模块呢,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及完成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从而从更深层次上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来说,这一模块应该包含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两大类。就前者来说,教师应该将这种评价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当中,如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同时将这种评价量化,增加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而就后一种来讲,主要就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设置这一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搜集教学信息,使老师能够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过程和体系。要之,这四大模块基本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闭环,既有理论性,亦有操作性。 三、《四书导读》“模块教学法”实施要义
模块教学法在《四书导读》课中的应用是一种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该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模块教学法的优点是清晰明白的,就是能够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水准。但若只是流于形式,进行简单的模块建构,而没有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各模块之间毫无联系,不能够相互支撑,不能够相互衔接,这样的模块建构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在进行模块建构时,首先必须要吃透四书的全部内容,才能化整为零,进行系统而详细的划分。当然,这些模块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无论何者,都必须服务于主题。
第二:应该注意评价体系实用性和有效性。评价体系的设计,方式有很多种,但何种方式有效,是我们应当着重考虑的。这里,我们不妨借鉴翻转课堂的评价模式,可以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维度展开评价,这样就能够关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设置评价指标时,要尽可能细致,不能粗枝大叶,不能浮于表面,要真正切合四书的内容进行设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评价一定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唯有此方能起到激励效果。
第三:应该注意讲解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四书作为诞生与先秦时期的经典文献,其思想当中,既有过时的一面,也有超越的一面,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去伪存真,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转换,紧密结合现实,广泛使用经典案例,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不能只将其作为历史的陈迹进行讲解,那样就违背了开设《四书导读》课程的本意和初衷。因为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它不能超越这个时代,而是在解决时代问题中去发展自己,完成自我的更新和建构,唯有如此,才能永葆学术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实现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2]将“模块教学法”应用于《四书导读》课程中,是一种教学模式的革新与尝试,且这种尝试已经初见效果,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并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參考文献:
[1]黄春梅等:《谈模块式教学在《汽车电器》课程中的应用》,《机电技术》,2011年第1期。
[2]王茜:《模块教学法在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第11期。
作者简介:李敬峰(1986-),男,河南洛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关键词:模块教学法;《四书导读》;评价体系;学生主体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四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进入到高校课堂之中,受到大学生的喜欢和接受,但如何在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教学中将内容众多的四书行之有效地授予给学生,是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尤其是打造“金课”,抛弃“水课”成为学界共识的情境下,教学方法的改革亦再度提上日程。因为教学方法合适、合宜,教学效果亦会事半功倍。而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模块教学法无疑是较为合适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下面我们就“模块教学法”在《四书导读》课中的应用和建设作一详细的分梳。
一、“模块教学法”释义
“模块教学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模块”原本是一个设计术语,就是将相近的东西进行重组。而“模块教学法”最初并不诞生在教学领域,而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发的一种培训技能模式,以任务为中心,旨在有针对性地培养职工的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将任务分割成不同的小模块,逐次掌握,最后达到贯通。换而言之,“课程模块式教学是将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然后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对本门课程教学要求选择所必需的教学模块。”[1]相较于其他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将内容繁多的人物分解成小模块,便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和理解。也正是因为此,这种方法很快地应用到大、中、小学的教学之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模块教学法的特质有哪些呢,具体来说: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其核心要义皆在于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单向度地灌输的教学方式,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出来。而模块教学法恰恰能够将这一理念较为完整和充分地实现出来,也就是说,模块教学法虽然有多重方式,但以学生为主题无疑是其显性的特质之一。二是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里面部分课程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很大原因是内容陈旧,方法不适所导致的“水课”,而要将“水课”变成“金课”,这一字之变,实际上它蕴含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把学生从我上课变为我要上课,而模块教学法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来进行教学设计,贴合学生的实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可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模块教学法把以前的教师为单个主体变成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当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总体而言,模块教学法的优点是非常是明显的,很值得我们在四书教学中予以推广和实践。
二、《四书导读》课的“两类”模块的构建
模块教学法的核心是模块的构建,这是一个根基性、决定性的问题。而就《四书导读》来讲,则需要分两步走,一是在内容上进行模块的划分,一是在教学步骤上进行模块的划分。就前者来讲,因为《四书导读》内容繁多,若把《论语》、《大学》、《孟子》、《中庸》逐章逐节涉及,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时间安排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时间够用,也只能是泛泛而谈,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必须将现有内容进行重组,划分模块,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之效。我们知道,四书并不是简单地把四本书合在一起,而是从内容和体系上都超越了任何一本都无法比拟的力量和效果,基于此,拟将四书按照相近的内容进行整合,分为心性模块、孝道模块、政治模块、仁学模块、修养模块等五大模块,基本涵盖四书的核心内容,也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主旨,通过这五大模块将四书的主要内容统领起来,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具体到每一部分的内容来说,首先就心性模块来讲,主要涉及的是四书对心性内容以及关系的论述和认知,主要探讨的是个人的存在问题,因为在中国哲学中,人的问题就是心性问题。其次就孝道模块而言,儒家哲学是道德哲学,以孝道伦理为中心,尤其在四书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必须将此作为重要内容予以对待;再就政治模块来说,四书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思想,儒家哲学并不是单纯的内圣之学,而是有着极强现实关怀的哲学,走的是将政治道德化的路数。就仁学模块来讲,仁学是《论语》、《孟子》当中非常重要的论题,它关涉到儒家的基本精神和义理,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最后一部分是修养模块,也就是如何进行修身养性的工夫,四书当中所论甚多,如诚、敬、慎独等,不胜枚举。这五大块内容将四书有机地进行重组和整理,使原本散乱无序、繁杂多样的内容有头有序地展现出来。这就从内容上完成模块建构的第一步。
接下来,就需要从教学实践上加以设计和建构,结合四书的实际情况,拟从目标导向、问题设定、主题研讨和评价体系四个模块入手进行建构。首先,先来说目标导向,《四书导读》课程作为大学通识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旨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细分之下,可以分解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就认知目标来讲,要求学生掌握住四书的基本内容、思想体系以及精神关怀。就情感目标来讲,主要培养学生对四书文化的认同,进而扩展至整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力目标来讲,主要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对传统文化的鉴别能力,对四书核心义理的掌握能力。以上这三种目标综合构成目标导向。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模块之二:问题设定。根据前面所述,从内容的角度建构五大模块,实际上稍加留意的话,我们主要是依据问题进行划分和建构的,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此作为模块之一进行建构。同时,在当前的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早已成为学界的共识,甚至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和锻炼,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总的问题之下,我们要对问题进行拆解,分解成紧密联系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不能散乱无序,要紧紧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设计,否则就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回到四书教学当中,诸如在仁学教学模块,设定何谓仁,仁的表现方式,仁的渊源与流变等,让学生自己去单独或组队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修养工夫模块,那就需要拆分成内在工夫、外在工夫、工夫目的、工夫体系等问题,让学生逐次解决,老师给予指导和点评,由此在围绕问题进行的教学当中,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个模块是研讨模块。设置这一模块主要是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和范围均受到限制,这就需要开拓第二课堂,也就是研讨课堂,以便学生能够进行深度参与,真正地区把问题吃透。而这关键在于老师要设置可供研讨辩论的主题,主题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而是要难易、大小适中,同时这些主题必须是四书当中的核心议题,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主题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使学生能够有话说,且能够联系现实,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意义。需要说明的是,设置研讨模块的次数不能太过频繁,而是要结合教学进度,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方能进行,否则就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研讨模块的效果。若就一学期课程来讲,可设置四到五次主题研讨,研讨的主题可以设为“王霸之辨及其当代意义”、“义利之辨及其当代意义”、“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修身思想及其时间和应用”等,这些主题基本是围绕内容模块设置的,能够贴合四书的文本内容。最后一个模块是评价体系模块。为什么要特别设置评价模块呢,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及完成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从而从更深层次上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来说,这一模块应该包含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两大类。就前者来说,教师应该将这种评价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当中,如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同时将这种评价量化,增加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而就后一种来讲,主要就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设置这一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搜集教学信息,使老师能够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过程和体系。要之,这四大模块基本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闭环,既有理论性,亦有操作性。 三、《四书导读》“模块教学法”实施要义
模块教学法在《四书导读》课中的应用是一种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该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模块教学法的优点是清晰明白的,就是能够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水准。但若只是流于形式,进行简单的模块建构,而没有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各模块之间毫无联系,不能够相互支撑,不能够相互衔接,这样的模块建构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在进行模块建构时,首先必须要吃透四书的全部内容,才能化整为零,进行系统而详细的划分。当然,这些模块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无论何者,都必须服务于主题。
第二:应该注意评价体系实用性和有效性。评价体系的设计,方式有很多种,但何种方式有效,是我们应当着重考虑的。这里,我们不妨借鉴翻转课堂的评价模式,可以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维度展开评价,这样就能够关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设置评价指标时,要尽可能细致,不能粗枝大叶,不能浮于表面,要真正切合四书的内容进行设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评价一定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唯有此方能起到激励效果。
第三:应该注意讲解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四书作为诞生与先秦时期的经典文献,其思想当中,既有过时的一面,也有超越的一面,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去伪存真,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转换,紧密结合现实,广泛使用经典案例,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不能只将其作为历史的陈迹进行讲解,那样就违背了开设《四书导读》课程的本意和初衷。因为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它不能超越这个时代,而是在解决时代问题中去发展自己,完成自我的更新和建构,唯有如此,才能永葆学术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实现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2]将“模块教学法”应用于《四书导读》课程中,是一种教学模式的革新与尝试,且这种尝试已经初见效果,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并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參考文献:
[1]黄春梅等:《谈模块式教学在《汽车电器》课程中的应用》,《机电技术》,2011年第1期。
[2]王茜:《模块教学法在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第11期。
作者简介:李敬峰(1986-),男,河南洛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