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数学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注重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过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的教学方式是从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孤立与被动,缺乏合作性和挑战性。而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活动之中。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与发展的。围绕《新教材》教学目标,创设使学生对自然界与社会中的自然现象有好奇心、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操作活动的情境,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我们身边。
二、构建数学模型,提出数学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 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此,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大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 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观点,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 并有意识地将新知识和学习材料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融会贯通、发展智力、形成能力。
三、解决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独立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要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都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使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组开展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善于尝试评价不同解题策略之间的差异、去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并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交流与合作不能流于形式。交流前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问题要有思维的价值。 另外,合作探索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也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以引导,千万不能教师代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应用和拓展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后,学生已掌握了获取新知的方法但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让数学走进生活的现实中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搜集和整理有关信,营、。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五、采用尝试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独立性的学习。学生是否愿意学?想学,在于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是否意识到学习是一种责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并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六、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组织小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在过去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反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阻碍。因此,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转变这种状态、要让学生“动”起来。 去主动寻求、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样才会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
七、课后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延伸,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
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好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以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这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模式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关系密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摸索并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是笔者今后教学工作实践和研究的和主攻方向,同时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指导。因此,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也应努力学习新课改。 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积极采用合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与发展的。围绕《新教材》教学目标,创设使学生对自然界与社会中的自然现象有好奇心、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操作活动的情境,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我们身边。
二、构建数学模型,提出数学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 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此,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大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 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观点,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 并有意识地将新知识和学习材料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融会贯通、发展智力、形成能力。
三、解决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独立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要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都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使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组开展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善于尝试评价不同解题策略之间的差异、去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并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交流与合作不能流于形式。交流前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问题要有思维的价值。 另外,合作探索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也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以引导,千万不能教师代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应用和拓展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后,学生已掌握了获取新知的方法但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让数学走进生活的现实中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搜集和整理有关信,营、。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五、采用尝试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独立性的学习。学生是否愿意学?想学,在于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是否意识到学习是一种责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并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六、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组织小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在过去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反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阻碍。因此,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转变这种状态、要让学生“动”起来。 去主动寻求、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样才会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
七、课后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延伸,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
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好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以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这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模式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关系密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摸索并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是笔者今后教学工作实践和研究的和主攻方向,同时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指导。因此,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也应努力学习新课改。 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积极采用合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