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假来了,你外出旅行吗?
你怎么出行?徒步?骑车?自驾?乘船?火车?……
对了,你知道吗?截至2018年3月5日,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万5千公里,占世界总量三分之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新建民航机场46个……换句话说,现在出门非常方便。?
那么,问题来了——
NO.1 品品下面的古诗标题,你能发现这些诗是关于什么的吗?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
——对!“送别”。这些都是唐诗中的送别诗。
NO.2 读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内容共同点是什么?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对!这些都涉及交通和交通工具。
说起古人的出行,我想,你一定熟悉这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在诗中描绘了古代的道路——栈道。栈道又名阁道,是古代人为了生活及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其中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可见当时交通有多么不便。
不说普通人家了,即便是皇家需要,也是“道路又远又长”啊!“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骊山,林木蔥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而来,身后扬起一阵阵红尘;宫内,妃子嫣然一笑。《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从这首诗来看,唐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马,其交通设施是驿站。民间通信主要靠专使骑着驿马,一站一站送达。“一骑红尘”已是当时的极速了,但与今天的航空速递相比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天”“壤”之别。
历史记载林则徐发配新疆时,走了一年多。想想,可不是嘛!“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而从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再加上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王维所写的另一首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也值得一读。“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晁监(衡),即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入唐。仕于唐,并受玄宗皇帝重用。与李白、王维等交往颇深。753年,他在回国途中,遇狂风暴雨阻挡,重返唐,死于长安。虽然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航海活动进入了繁荣时期,但海上的风浪还是阻挡了晁监回国的路。
如果你多翻阅一下资料,就会知道,我国古代的出行方式及交通工具源远流长。
看看道路——径、途、道、路、阡、陌。
主要的交通工具——车、马、牛、舟、船、轿。
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了出行方便,就已经学会制造和利用代步工具了。传说黄帝之时,曾“刳木为舟”,即用一个大原木从中剖开制独木小舟以济深行远。
传说,中国最早的车子是4000年前夏代的奚仲发明的。《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可见夏代已经出现了适应于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
据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先公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即训练牛马等家畜以驾辕驱车。到商汤之时,马车已作为战车被用于征伐阵战。商汤正是凭借着这一先进于夏王朝的“坚船利炮”,“革车三百乘”,一举打败了夏桀王,从而建立了商王朝。除了用于征战以外,从甲骨文的记录来看,商代的车子也用于商王及贵族们的出行和田猎。从商代晚期殷墟遗址已经发现的车马坑来看,当时的车子已有了复杂的构造和精美的装饰,车马制造业相当发达。从甲骨文“舟”字的字形来看,商代已经出现了木板船。木板船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水上交通工具发展史的一大进步。
那么,问题又来了——
你知道现在的交通工具有多少种吗?
你怎么出行?徒步?骑车?自驾?乘船?火车?……
对了,你知道吗?截至2018年3月5日,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万5千公里,占世界总量三分之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新建民航机场46个……换句话说,现在出门非常方便。?
那么,问题来了——
NO.1 品品下面的古诗标题,你能发现这些诗是关于什么的吗?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
——对!“送别”。这些都是唐诗中的送别诗。
NO.2 读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内容共同点是什么?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对!这些都涉及交通和交通工具。
说起古人的出行,我想,你一定熟悉这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在诗中描绘了古代的道路——栈道。栈道又名阁道,是古代人为了生活及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其中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可见当时交通有多么不便。
不说普通人家了,即便是皇家需要,也是“道路又远又长”啊!“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骊山,林木蔥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而来,身后扬起一阵阵红尘;宫内,妃子嫣然一笑。《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从这首诗来看,唐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马,其交通设施是驿站。民间通信主要靠专使骑着驿马,一站一站送达。“一骑红尘”已是当时的极速了,但与今天的航空速递相比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天”“壤”之别。
历史记载林则徐发配新疆时,走了一年多。想想,可不是嘛!“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而从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再加上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王维所写的另一首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也值得一读。“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晁监(衡),即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入唐。仕于唐,并受玄宗皇帝重用。与李白、王维等交往颇深。753年,他在回国途中,遇狂风暴雨阻挡,重返唐,死于长安。虽然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航海活动进入了繁荣时期,但海上的风浪还是阻挡了晁监回国的路。
如果你多翻阅一下资料,就会知道,我国古代的出行方式及交通工具源远流长。
看看道路——径、途、道、路、阡、陌。
主要的交通工具——车、马、牛、舟、船、轿。
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了出行方便,就已经学会制造和利用代步工具了。传说黄帝之时,曾“刳木为舟”,即用一个大原木从中剖开制独木小舟以济深行远。
传说,中国最早的车子是4000年前夏代的奚仲发明的。《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可见夏代已经出现了适应于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
据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先公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即训练牛马等家畜以驾辕驱车。到商汤之时,马车已作为战车被用于征伐阵战。商汤正是凭借着这一先进于夏王朝的“坚船利炮”,“革车三百乘”,一举打败了夏桀王,从而建立了商王朝。除了用于征战以外,从甲骨文的记录来看,商代的车子也用于商王及贵族们的出行和田猎。从商代晚期殷墟遗址已经发现的车马坑来看,当时的车子已有了复杂的构造和精美的装饰,车马制造业相当发达。从甲骨文“舟”字的字形来看,商代已经出现了木板船。木板船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水上交通工具发展史的一大进步。
那么,问题又来了——
你知道现在的交通工具有多少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