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因有趣而有效的“先学”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2203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语文课的“先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实践总结了在组织学生进行“先学”活动的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巧设导语、引导想象、鼓励竞争达到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先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先贤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那么何为兴趣呢?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由此可见,学生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对于语文课的“先学”环节来讲,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呢?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实践研究,得出了几点自认为较为有效的实施策略,与同仁分享。
  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之前,通过简单的语言、行为或方式,引导学生较迅速和积极的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这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优秀的教师,在教授新的教学内容时,都会或多或少的设计好这一环节,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和期待,使课程内容得以顺利地展开。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的确,如果能充分做好导入这一重要环节,那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精心设计教学导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充满期待。
  例如:在教学《论语十则》时,我借鉴魏书生老师的导语:“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十则》的兴趣便浓了一些。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集中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心“收”回来,铺垫学习。
  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把心扬起来,催人奋进。
  引导想象,成果展现
  要让学生学得有趣,对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教学《范进中举》时,学生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绘画,并讲述图画的内容。一幅幅画面的展示,生动的再现了故事情节,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刻地理解了小说的人物形象,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争先创新
  竞争就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竞争的积极作用在于促进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及诸种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在正当的目的、方式下的竞争能使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和人格得到充分拓展,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因此,在“先学”环节,我常常使用竞争的方法。针对一篇文章,我给出一到两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展示,对解决问题全面深入,有创新的小组以奖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先学”环节的实施,方法多种多样,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学的效果才会达到目的。而要想让学生有主动性,学习兴趣就是一个主要的要素。因此,我认为只有追求有趣,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长期以来,人们却习惯于把“教学”简单的理解为:先“教”后“学”, 以“教”为基础,“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陷入“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的境地。
  心理学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正处在发展阶段,可塑性较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促使每一位教育者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让学生有趣有效的学习,方使语文教学尝试臻于完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其他文献
摘要 作为一种教师互助合作的新形式,高中语文集体备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不仅可以集体研读大纲和语文教材、分析学情,还可以共同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反馈教学信息等。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师备课和教学的要求。但是,在集体备课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合作流于形式、教师之间不平等、忽视教师的个性等等。为此,针对当前高中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编者把莫怀戚的《散步》安排在第一课,对刚入中学大门的中国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一泓清泉。通过阅读,课文《散步》不但给即将步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初中生一份善待衰老生命之“孝”的精神食粮,而且通过读写结合开启了初中作文写作的第一步。  【关键词】语文;读写;选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是最为直观的教学工具,但在具体运用中,鲜受重视。本文通过一个教学片段,例谈板书计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  【关键词】课堂;板书;有效  【背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地位亟须提升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因此板书的作用很大。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普及,课件的广泛使用,使得教师整堂课写的字很少;另有高校扩招,师范生多了,但
摘 要 新高考综合改革扩大了考试科目选择权,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考试科目从“3 3”模式转向“3 1 2”,虽然降低了一定选考权,削弱了对相关利益主体的倒逼作用,却是结合当下试点省市实际的一种务实之举。但“3 1 2”并非高考改革的终点,除了优化考试科目设置,高考改革亟待在优化命题技术、阅卷技术、完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 高考改革 考试科目选择权
【摘要】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文章的行文不能显示生活的丰富性,就会显得单薄乏味,因此文章要准确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自然会有冲突,有转折。文章的曲折是有意制造些延宕、阻碍,使文章波澜有抑扬。而波澜的“落”是为“起”积蓄力量,情节的“抑”是为了更高的“扬”。一阻一畅,一起一落,一抑一扬,以至异态纷呈,新奇屡出,能给人留下意想不到的深刻印象。  【关键词】曲折;波澜; 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
【摘要】心存感恩,会让一句简单的话语充满神奇的力量,让那些琐碎的小事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C633 【文献标识码】A  在本次学
【摘要】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动态生成,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贴近生活。让教者思路、学习者思路和编者思路统一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让传统文化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经典词语和句子真正流淌于学生的生命中。  【关键词】联系生活;沟通旧知;举一反三  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练习五 “读读背背”板块中的内容,都是围绕“读书、学习”这个主题选遍的。备课时,我想只要读读、背背、
【摘 要】小学阶段应充分地为学生们的心灵积累丰富的“存折”,将生活的体验以及心灵的感悟结合起来形成表达上的创造,以儿童的视角写出童真之文、童心之文、童趣之文。正如诗人布莱克在《小学生》一诗中发出的呐喊:“为了欢乐出世的鸟,怎能坐在笼中歌唱?”  【关键词】 小学生;习作;生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在为了高考而学习,而教师也仅仅是为了高考而教学。这样的情况下容易让课堂的氛围变得沉闷,同时也很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文中主要就课堂气氛的改善与以生为本理念的贯彻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气氛;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 3 【文献标识码】 A  课改到现在已经进行了很长的时间,取得了很多的成果。经过这几年课堂教学的磨合,对于新课程实施,很
【摘要】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有两方面:一是关爱,二是教育。本文从发挥榜样作用、传递关爱精神、讲究因材施教、培养良好习惯、注重家校互动等五方面出发,讲述了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的若干体会,旨在抓好班级管理,培养未来优秀人才。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关爱;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要办好小学教育,首先就要抓好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工作是关系素质教育成果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