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叙事学理论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策略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a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鲁迅《祝福》为例,在分析文学作品的叙事时间、故事与情节、叙事节奏、叙述者与作者的基础上,探讨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应用叙事学理论的基本课堂结构模式。
  【关键词】叙事学 语文教学 《祝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73-02
  叙事学理论是发韧于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文学理论思潮,因其重在分析创作的方法和技巧而与传统理实主义理论有重大区别。引入叙事学理论,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效率,增加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度。本文以鲁迅《祝福》为例作简要说明。
  一、从叙事时间分析
  小说家对叙事时间通常有三项基本的选择:一是小说里的事件在前后顺序上同阅读时的顺序大致一样;二是小说家可以缩短或概述时间,在故事的开端和结局之间略去若干年月;三是将各种感觉、回忆和推测的过程混为一体,成为一个混乱不堪的时间关系。《祝福》即属第三种。我们以第一节为例略作分析,第一节叙述的事件主要有:
  ①第一天我回到鲁镇,住四叔家。
  ②第二天午饭后,我去看望几个本家和朋友。
  ③第二天下午,我遇到祥林嫂。
  ④第三天我去看望几个本家和朋友。
  ⑤第三天傍晚听到祥林嫂死讯。
  ⑥第三天我决定离开鲁镇。
  但作者的叙述却按①②④⑥‖③⑥‖
  ⑤⑥的顺序来写,①②④⑥作为一个情节,首先叙述“我”这几天去看望本家和朋友,交代鲁镇过年的习俗,发现人们除了老了一点以外什么变化都没有,“我”于是决定离开鲁镇。③⑥作为第二个情节,“我”第二天看到祥林嫂成为了一个乞丐,触动很大,“我”于是决定离开鲁镇。⑤⑥作为第三个情节,“我”第三天从四叔口中听到了祥林嫂的死讯,“我”于是决定离开鲁镇。
  三个情节从内容上说层层深化,从时间组合上说却错综复杂,第一个情节用“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一句话把三天的生活联结在一起。第二个情节用“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一句话把时间由第三天拉回到了第二天。第三个情节中⑤⑥两个事件都发生在第三天,但是人们傍晚时谈到的祥林嫂的死却发生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早上,大体来说,作者是先写第一天和第三天的事情,然后才重点写第二天的事情。同时,在叙述中又包含有大量的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将来的想象,比如,回忆鲁镇新年祝福的传统,回忆四叔过去的样子,回忆祥林嫂五年前的样子,想象明天“我”进城后在福兴楼吃饭的情景,推测祥林嫂在和“我”分别后会不会有什么不测等。总之,这一小小片断就包含了过去、现在、将来等多重时间的回环往复,给人造成一种沉闷压抑疲乏的感觉。
  二、从故事与情节的关系分析
  本文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祥林嫂因为两次死了丈夫又死了孩子,因而让人觉得晦气,最终走投无路的故事。但是这个小说的情节却相当复杂,形成了一个大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又套小故事的叙事模式。首先是“我”回鲁镇,听到祥林嫂死去,然后离开的大故事。其次是在这个大故事中包含的“我”回忆祥林嫂的悲惨故事。祥林嫂的故事主要由以下事件组成:
  ①春天祥林嫂没有了丈夫。
  ②冬初,卫老婆子把祥林嫂带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做工。
  ③开春,祥林嫂被婆婆抢回去。
  ④几天后,祥林嫂在反抗中被卖进山里,嫁给贺老六。
  ⑤年底,祥林嫂生了个儿子阿毛。
  ⑥大约第二年年底,丈夫贺老六伤寒病死。
  ⑦第二年春天,孩子被狼叼走。
  ⑧秋天,卫老婆子第二次把祥林嫂带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⑨鲁四老爷家认为祥林嫂不干净,不给她碰“祝福”祭祀的东西。
  ⑩祥林嫂给人们讲述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
  人们取笑祥林嫂,柳妈建议祥林嫂给土地庙捐门槛赎罪。
  赚了快近一年的钱后,祥林嫂给土地庙捐门槛赎罪。
  半年后,祥林嫂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成为乞丐。
  五年后,祥林嫂临终前遇见“我”。
  当天晚上或者第二天早上死去。
  以上事件是按发生时间的先后整理出来的,小说直接以祥林嫂两次到达鲁镇组织了起来,①④⑤⑥⑦主要活动地点是卫家山,其它事件主要活动地点是鲁镇,祥林嫂在卫家山的故事主要由卫老婆子转述,在鲁镇的故事主要由“我”来叙述,而祥林嫂的死则由四叔和给“我”冲茶的短工转述。这样的安排不仅突破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限制,而且又能够展现出人们在讲述祥林嫂故事时的麻木冷漠,暗含了作者对社会批判的主题,可谓匠心独运。
  三、从叙事节奏分析
  所谓叙事节奏一般指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比,当故事时间长而叙述时间短的时候,叙事节奏较快,当故事时间短而叙述时间长的时候,叙事节奏较慢。处理叙事节奏的方式主要有“概要”“停顿”“省略”“场景”四种,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基本相等的叙述称为“场景”,以此为基点,向两端延伸,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为“概要”,叙述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是“省略”,叙述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是“停顿”。节奏的快慢往往体现作者的意图。《祝福》中祥林嫂丧夫丧子的经历以及“我”回到鲁镇的几天生活作为概要叙述,是由卫老婆子转述的。而省略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祥林嫂两次来到鲁镇之间的经历,“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二是祥林嫂被赶出鲁四老爷家后到临终前遇到“我”这五年的经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而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基本相等的。“场景”主要有这几个:一是鲁四老爷家认为祥林嫂不干净,不给她碰“祝福”祭祀的东西;二是祥林嫂临终前和“我”见面时谈论魂灵;三是人们取笑祥林嫂,柳妈建议祥林嫂给土地庙捐门槛赎罪;四是祥林嫂给人们讲述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概要和省略的描写交代了祥林嫂的不幸的身世,为她来到鲁镇生活提供了背景,而这些不幸不过是天灾而已,祥林嫂真正的不幸是人祸,是人们不断给她强化的封建思想以及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人们对她的歧视,因而作者多次浓墨重彩地描述了祥林嫂对魂灵的恐惧,多次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人们对祥林嫂的歧视和逃避。   四、叙述者与作者
  所谓叙述者是指作品中故事的讲述者,而作者则指拿笔创作这一部小说的作家。如上所述,祥林嫂故事的叙述者主要有“我”、卫老婆子、鲁镇的人们等,他们的叙述互相补充,共同讲述祥林嫂的故事。我们这里仅着重讨论叙述者“我”和作者的关系。《祝福》中,“我”是一个逃避者。首先,“我”逃避鲁镇。“我”在年底的祝福中回到故乡鲁镇,但已没有家,“我”看到的人们根本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而满天飞舞的雪花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又将鲁镇乱成一团糟,面对着这样沉闷压抑的环境,“我”决定离开。第二,“我”逃避给祥林嫂指出道路。祥林嫂问“我”有没有魂灵,“我”的回答支支吾吾,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第三,“我”逃避责任。祥林嫂的死“我”已经用“说不清”推翻了答案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文章结尾处,“我”在入睡时甚至“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祝福》中,“我”还是一个超越了阶级的人道主义关怀者的形象。对祥林嫂的不幸,对这个在社会底层饱受摧残的劳动妇女“我”是怀有深切的同情的,比如“我”对祥林嫂有没有魂灵的回答完全是出于对她的关心,“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甚至祥林嫂死后,“我”还觉得应该负若干责任。“我”认为祥林嫂的死是“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也包含有对祥林嫂终于得到解脱的宽慰。同时,在《祝福》中唯一没有给祥林嫂进行排斥和嘲笑的人只有“我”,这和《孔乙已》中的“我”有着同样的性格。
  《祝福》中叙述者“我”和作者鲁迅显然不是同一个人,但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的重叠性。“我”有着鲁迅的影子,但作者鲁迅大于“我”。鲁迅不仅塑造祥林嫂的形象了,而且也塑造了“我”的形象,不仅对祥林嫂表达了深切的同情,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也对像“我”一样的知识分子进行了委婉的批判,甚至还包含有对整个民族出路的思考。“我”的出去回来又出去的经历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道路的隐喻,而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显然隐含着作者对包括祥林嫂在内的广大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的渴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的语文课将与传统的语文课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不能再采用师生简单问答的方式,而是要采用一种类似于写专题报告然后进行交流学习的方式。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上,必将要求让学生拥有足量的阅读、思考和总结写作的时间,而教师的作用则仅局限于把叙事学理论的知识给学生讲清楚,因而,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专题研讨的过程。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的几道参考题目:
  1.谈谈祥林嫂的不幸以及造成这一不幸的原因。
  2.文中的人们,甚至包括祥林嫂自己在内都在谈论着祥林嫂的故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3.试从情节方面分析《祝福》的艺术特色。
  4.谈谈作品中的“我”与作者的关系。
  总而言之,叙事学理论内容深广,本文所作分析相当简略,如何把叙事学理论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还有巨大的研究和实践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邓颖玲,蒋翃遐.《论小说节奏的叙事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2)
  [2]罗纲.《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3]段崇轩.《分清祝福中的叙述者与作者》[J].语文教学通讯,2001(12)
  (责编 罗汝君)
其他文献
【摘 要】以高教版中职心理健康“做情绪的主人”教学为例,从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习效果评价、教学特色与反思等方面探讨中职护理专业心理课堂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护理专业 心理健康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066-0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不同于
期刊
【摘 要】通过一个案例分析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形成这种心理特点的原因,提出生命教育的方向是奠基学生的幸福人生,为孩子寻找终身幸福。阐述帮助留守学生找到学习动力,树立生活信心的具体方法,让“野百合”找到他们的春天,有一个幸福、阳光的明天。  【关键词】留守学生 自我管理 自我规划 志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69-02  每一朵
期刊
【摘 要】基于教学、生产、实训等需求,提出通过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和数字化资源,创新“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打造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保障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实施,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教学模式改革找到一条创新之路。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 创新 人才培养 项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24-0
期刊
【摘 要】通过“诗化的语言,诗化的情境,诗化的情怀”阐述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方法。诠释文学作品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感情、深远的思想以及绵长的文明;语文学科是以其鲜明的人文性和情感性见长,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激情与浪漫;语文教师不妨化身为一位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在诗化的语文教学中把诗情画意的青春与激情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诗心诗性在语文课堂的诗情诗意中自由翱翔。  【关键词】诗化语文 诗化语言 诗化情境 诗
期刊
【摘 要】探讨文言文人物传记在记叙文写作中的运用,提出通过精讲多读、活学活用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人物传记 记叙文写作 精讲多读 活学活用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116-02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甚大,但是很多学生对文言文视若猛虎,学得艰难,往往是教师费尽九牛二
期刊
【摘 要】以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的绿色化设计为例,详细讲解化学微实验的设计方法。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的影响,并以此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思想,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品 绿色化学 微型实验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75-02  绿色化学理念,要求人与环境能够和谐、持续性地发展。要减少中学化学实验对自然环境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加快了推进的步伐,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如此。文章以“抗日战争”为教学案例,从两个层面展开对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究:明确主线,调动学生兴趣;“口述历史”,活跃课堂氛围。实现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 资源 开发 抗日战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123-02
期刊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构建主义理论逐渐成为新的教学指导理论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建模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化学模型,帮助学生从知识的实际原型和实际背景出发来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 构建主义 建模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25-02  新课标背景下,构建主义学
期刊
【摘 要】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讲解高中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化学实验 学习兴趣 探究性教学 思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63-02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都知道,高中化学相比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既有一般性
期刊
【摘 要】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Unit3为例,探讨如何利用趣味教学法增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 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93-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一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无论是对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