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数学难学、怕学。而职校的情况则更严重,大多数职校学生是中考未考上重点中学的落榜生,相对于普高生来说,无论是在对学习目的性的认识方面,还是在数学基础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学习方法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导致很多职校生对数学缺乏信心,失去兴趣,甚至有厌学思想。这就给职校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下面就如何提高职校数学教学质量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数学是职业教育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与很多专业知识紧密相联。如:电子专业要懂三角函数;计算机专业要知道数理逻辑用语和函数等;机械加工类专业要有几何知识。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因而要让他们知道学好数学是学好基础学科的基础,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善于发现数学差生身上的“闪光点”
职校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长期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自卑感强,失去信心,认为自己是学不会数学的,自暴自弃。对待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鼓励和肯定的话语。特别是在课堂上,针对不同难度的问题或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差生得到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在同学面前得到表扬和肯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一般都是老师讲得多,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低,老师主动学生被动,这样使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无味。而对于基础差的职校生来说就更无学习的兴趣,上课走神,甚至看课外书、讲闲话,更别提主动性与积极性了。而现代教学又提出应多点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更应有学生的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老师在问题提出的时候就应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有强烈的求知欲,渴望来解决问题。如讲解不等式的应用一节中,单纯讲解会枯燥无味。老师可先准备几条长度为100㎝的绳子,分组发给学生要求围成一个矩形,然后叫他们分别量出长、宽、计算面积,再叫各组代表说出其长、宽、面积。此时再提出问题:当长。宽为多少时,面积最大。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来,就有了要解决问题的愿望,老师在讲解时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使之处在最佳学习情境之中。
2.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学生学习往往是模仿老师的思路来解决问题。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样做,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即使有也不敢大胆地说,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达不到最好的效果。其实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老师适时地进行点拨,作出判断,使学生能真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在“球的表面积”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回忆圆柱、圆台的表面积公式,它们都是利用展开图求出的。提问:“球的表面积公式可以这样求吗?”学生当然会认为此路可行,然后拿出几个课前准备的几个小球和剪刀,让学生自己动手,看看能不能展成一个平面图形。这时学生会发现无论如何都不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不能用该种方法求球的表面积。那么用什么方法呢?学生就有了疑问,迫切地想知道如何求,老师因势利导,使整个课堂活泼又轻松,学生也学得快乐,又展示了自己思维过程,培养了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从而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3. 练习的多维性。
老师讲解例题,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且运用知识,可进行循序渐进地变式训练,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中,在判别式△>0时用五步法(达标——分解——化组——求组解——定原解)解,在“分解”步骤中,所用的方法较多。如:左边为二次三项式时可用十字相乘、公式法来解,左边缺少常数项时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缺一次项时用平方差公式分解,老师在讲解时可对左边项进行一式三变。判别式Δ=0时用完全平方公式,Δ<0用配方法。老师可在这几种形式中进行变式训练。同时也可结合区间分析法,图像法来解决。这样既掌握新知识,又复习巩固了旧知识,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扩展思维,勾起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兴趣。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数学是职业教育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与很多专业知识紧密相联。如:电子专业要懂三角函数;计算机专业要知道数理逻辑用语和函数等;机械加工类专业要有几何知识。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因而要让他们知道学好数学是学好基础学科的基础,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善于发现数学差生身上的“闪光点”
职校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长期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自卑感强,失去信心,认为自己是学不会数学的,自暴自弃。对待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鼓励和肯定的话语。特别是在课堂上,针对不同难度的问题或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差生得到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在同学面前得到表扬和肯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一般都是老师讲得多,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低,老师主动学生被动,这样使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无味。而对于基础差的职校生来说就更无学习的兴趣,上课走神,甚至看课外书、讲闲话,更别提主动性与积极性了。而现代教学又提出应多点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更应有学生的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老师在问题提出的时候就应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有强烈的求知欲,渴望来解决问题。如讲解不等式的应用一节中,单纯讲解会枯燥无味。老师可先准备几条长度为100㎝的绳子,分组发给学生要求围成一个矩形,然后叫他们分别量出长、宽、计算面积,再叫各组代表说出其长、宽、面积。此时再提出问题:当长。宽为多少时,面积最大。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来,就有了要解决问题的愿望,老师在讲解时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使之处在最佳学习情境之中。
2.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学生学习往往是模仿老师的思路来解决问题。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样做,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即使有也不敢大胆地说,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达不到最好的效果。其实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老师适时地进行点拨,作出判断,使学生能真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在“球的表面积”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回忆圆柱、圆台的表面积公式,它们都是利用展开图求出的。提问:“球的表面积公式可以这样求吗?”学生当然会认为此路可行,然后拿出几个课前准备的几个小球和剪刀,让学生自己动手,看看能不能展成一个平面图形。这时学生会发现无论如何都不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不能用该种方法求球的表面积。那么用什么方法呢?学生就有了疑问,迫切地想知道如何求,老师因势利导,使整个课堂活泼又轻松,学生也学得快乐,又展示了自己思维过程,培养了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从而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3. 练习的多维性。
老师讲解例题,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且运用知识,可进行循序渐进地变式训练,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中,在判别式△>0时用五步法(达标——分解——化组——求组解——定原解)解,在“分解”步骤中,所用的方法较多。如:左边为二次三项式时可用十字相乘、公式法来解,左边缺少常数项时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缺一次项时用平方差公式分解,老师在讲解时可对左边项进行一式三变。判别式Δ=0时用完全平方公式,Δ<0用配方法。老师可在这几种形式中进行变式训练。同时也可结合区间分析法,图像法来解决。这样既掌握新知识,又复习巩固了旧知识,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扩展思维,勾起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兴趣。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