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中的速读策略应用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许多学生虽有读书的意愿,但内心对读整本书信心不足,往往买书借书比较积极,拿到书后漫无目的地打开,翻了前几页就没有阅读的兴趣了,或者草草读完,一本书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这属于低效或无效阅读。那么如何快速而高质量地阅读整本书?下面就以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论述整本書速读的策略。
  阿尔贝·加缪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局外人》反映了加缪早期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被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很多人一开始会被这本小说的名气和书名吸引,但实际上这本小说并不好理解,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教师的引导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速读不仅是素读,还需检视阅读


  北京的李文亮老师提出了素读概念,所谓素读,就是不带任何教学目的和功利目的的阅读,也称原生态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对于刚接触长篇整本书阅读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时候孩子的阅读,量的要求大于质的要求,更着重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高中生在前十年左右的阅读时间内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这时候他们面对整本书的阅读,特别是速读,不能不带任何目的性,毕竟时间有限,学习任务繁重,素读无法满足学生对阅读的期待值。作为有准备的阅读,检视阅读可以让速读更为有效。
  所谓检视阅读,是在对整本书有了整体印象,甚至有了先入为主的观点之后采用的验证式阅读方法。美国作家艾德勒和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许多优秀的阅读者,都忽略了检视阅读的价值。”书的封面、腰封、序跋、目录、附录、导读等都能起到很好的检视阅读的作用,能让你快速大致地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笔者在阅读英文版《纳尼亚传奇》时,一开始理解非常困难,即便大多数单词都认识,但支离破碎,不能形成整体的印象。之后阅读了几篇导读,了解了整个《纳尼亚传奇》的体系,后面的阅读就变得清晰多了。
  《局外人》书本的前言中就有很多重要信息,比如:提示主题的“《局外人》着力表现的正是法律机器运转中对人性、对精神道德的残杀”;提示默尔索人物特点的“默尔索那种淡然、不在乎的生活态度”;提示小说包含的哲学思想的“虚无、绝望、陌生感、异己感,所有这些正是二十世纪‘荒诞’这一个总的哲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并且还介绍了他的另一部哲学著作《西西弗斯神话》与《局外人》两者哲理上的共通之处。阅读前言,能够帮助你快速建立起整本书的阅读体系,如同走进一片原始森林前获得了一个指南针,便于辨别方向,更快地走出迷境。
  当然,对于一部小说,主要情节的把握可以让阅读事半功倍,如果前言中没有情节的概括,那么可以借助网络上的导读,有声导读,文字导读皆可。比如借助《局外人》的导读,可以整理出整本书情节的思维导图,如下图所示:

二、速读不只求速度,更要求精读


  速读如果不求速度就不能称之为速读,而阅读的速度是可以训练的,看书越多的人速读效率越高。速度的提升必须要有阅读的量化。单位时间的阅读字数,比如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从一分钟阅读400字,逐步提高到600字,真正做到一目十行,同时要注重整段阅读,形成整体印象。例如《局外人》一页大概500字,那么阅读时自己每页用的时间,内容的把握程度要有意识地去训练。此外,一本书的阅读完成时间,可以根据总字数,在规定时间内读完,比如《局外人》7万字不到,按照要求,应该在2小时左右的时间内读完。同时还可以制订周阅读、学期阅读数量计划,目标意识在有效速读训练中不可小视。
  但速度是速读的表面,真正的速读应该是有精度的阅读。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应该精选段落重点阅读。以《局外人》为例,从情节上考虑,选择在情节中起到起承转合作用的段落,小说精彩的开头、结尾,人物命运发生重要转折的段落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上考虑,选择对于表现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的段落,品咂滋味,会让你对小说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局外人》段落节选:
  在小停尸房里,他告诉我说,他进养老院是因为穷。自己身体结实,所以自荐当了门房。我向他指出,归根结底,他也要算是养老院收容的人。对我这个说法,他表示不同意。在此之前,我就觉得诧异,他说到院里的养老者时,总是称之为“他们”“那些人”,有时也称之为“老人们”,其实养老者之中有一些并不比他年老。显然,他以此表示,自己跟养老者不是一码事。他,是门房,在某种意义上,他还管着他们呢。这时,那个女护士进来了。夜幕迅速降临。玻璃顶棚上的夜色急剧变浓。门房打开灯,光亮的突然刺激一时使我睁不开眼。他请我到食堂去用晚餐,但我不饿。于是他转而建议给我端一杯牛奶咖啡来。我因特别喜欢喝牛奶咖啡,也就接受了他的建议。过了一会儿,他端了一个托盘回来。我喝掉了咖啡。之后我想抽烟,但我有所犹豫,我不知道在妈妈遗体面前能不能这样做。我想了想,觉得这无伤大雅。我递给门房一支烟,我们两人就抽起来了。
  在情节上,这段属于小说的开端,写默尔索在母亲遗体旁边喝咖啡、抽烟,毫无波澜的情节,却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没有任何犯罪征兆的行为却成了他被判死刑的重要证据,而那个不起眼的门房却成了证人,与后文相对照,显出默尔索与这个世界相背的荒诞性。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随心随意地与人聊天、喝咖啡、抽烟。这种种异于常人的举动,深刻展现了默尔索这个“局外人”的典型特征——冷漠,对一切都无所谓。

三、速读不全是泛读,更要重审读


  泛读的过程往往是检视阅读内容的印证,在保证速度和把握内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深度阅读。所谓的深度阅读,应该是带有思考性质的个性化解读。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会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但有些同学的读书笔记寡淡无味,有些同学的读书笔记却深刻有内蕴,与其阅读时的思考度有密切的关系。
  审读即审视阅读,审视阅读不同于传统的文本精读,精读强调细读,而审读更注重阅读的深度,是一种解疑式的探究性阅读,或称之为研究性的个性化阅读。   通过审视阅读,学生对文本产生质疑,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观点,并且在对文本、写作背景、作者个体思想的研究中为自己的观点找到论据。解疑式的审读方式可以进行深读。有疑而读与无疑而读,阅读效果天差地别。在之前的检视阅读过程中,多问为什么,然后去原文中一探究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才能让自己的思想逐渐走向深入。霍金的小儿子12岁时向霍金提了一个自认为愚蠢至极的问题,他为提问而感到后悔,霍金却说:“问题蠢不蠢不重要,问才重要。”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思考,不盲目迷信他人言论,带着审视的目光,快速而深入地阅读整本书。比如在《局外人》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过程中,学生在检视阅读阶段就产生了許多个性化的阅读观点:
  1.生活在荒诞裹挟着柔情,默尔索表面的冷漠是内心早已给出的答案。
  2.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享受,而在于认知。
  3.别人所认为的不一定是自己所认同的,自己所想的不一定是别人所思的。
  4.每个人都是荒诞的。
  5.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为人知的另一个自己。
  6.社会就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交易所。
  7.没有人在去世时时无辜的,因为人们总认为自己是有罪的,这是道德的枷锁,没人能躲开,哪怕你想做局外人。
  8.生命的最高境界或许是蔑视宗教,蔑视死亡的傲然态度。
  9.循规蹈矩,讨好规则,讨好大众来获得短暂安全感,怂得情真意切,又身不由己,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但有人却是局外人。
  10.每个人都有可能当一次局外人。
  11.底层社会的人更能看出生活的荒谬。
  不难看出,这些个性化的解读中,有些是正确解读,甚至是深入的解读,也有的是相对浅层的,甚至还有误读,比如“没有人在去世时时无辜的,因为人们总认为自己是有罪的,这是道德的枷锁,没人能躲开,哪怕你想做局外人”,这句话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并不是加缪在《局外人》中所要表达的,甚至恰好是相反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文本中找依据,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诸多的矛盾用他自己的观点是解释不通的,他就会重新理解整本书的主旨。
  整本书的阅读策略不一而足,而速读是一把钥匙。阅读时我们应当专注如“局内人”,努力去适应文本的环境,去熟悉书中的内容,思考时我们应当清醒如“局外人”,冷静而客观地剖析,读出整本书更为深广的意义。
  [作者通联:江苏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在苏轼一生为数不多的传记作品中,“方山子”陈慥与其父陈公弼竟占了二篇,可见苏轼与陈家父子间的情谊确实非同一般。对于《陈公弼传》的写作情形,苏轼在传中做了这样的表述:“公没十有四年,故人长老日以衰少,恐遂就湮没,欲私记其行事,而恨不能详,得范景仁所为公墓志,又以所闻见补之,为公传。”显然,在陈公弼已有墓志的情况下,苏轼还要在他去世十四年之后,仍真心一意地要给他作传,其对陈公人品事迹的倾情之深,是不言
【设计思路】  新闻阅读教学的价值是什么?今天的新闻阅读要教些什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有参与探究的兴趣?这是在开展新闻阅读教学之前要深思的问题。通过学习统编版八上教材的新闻单元的选文,学生积累了新闻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新闻阅读的基本方法。但当今时代,学生的新闻阅读不仅是听广播、看报纸,更多是通过网络和电视媒体来获取信息。面对真假难辨的网络新闻,培养对于媒介信息正确的选择与解读能力,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质疑
一、 “外婆”与“姥姥”之争,根源何来?  (一)、“姥姥”并非放之四海皆准  前段时间,一则关于上海小学语文教材的新闻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被收入沪教版语文课本(试用版)的《打碗碗花》一文中,其原作中的“外婆”一词都被替换为了“姥姥”。上海市教委回应,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外婆”是方言词汇,而“姥姥”为普通话词汇。或许,上海市教委此番做法是为了将“标准语”进行推广,殊不知,此举所引起的
近年来,语文教育界愈来愈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新概念,但从中学语文教学几种重要的专业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来看,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多局限于重点中学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鲜见一般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师的影子。笔者以为,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相对于重点中学,一般中学很难开展整本书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由什么決定的?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就是教学内容吗?以前有人发表过系列文章《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一样。教学内容是指课堂中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所有内容,其中包括正确的信息、错误的信息以及实际过程中生成(添、减)的信息;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一般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教学事件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包括文本所写的对象、作者写作的意图、
课理是什么?要说课理先说学理。学理是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或治学上的原理或法则。那么,课理是教学上的原理或法则,或上课的原理或法则。诸如“上课以学生为中心”“上课有规定的课时”“教学有规定的课表”“课前可预习”“课上有堂练”“课后有作业”“课始须复习”“课终不拖堂”“课间须休息”“当堂得见效”之类,都是上课的原理或法则。这些课理更多的情况下是上课的原则,即课堂教学必须遵守的规则。  就“当堂得见效”
在北宋的政坛上,有两颗极为璀璨的明星。他们彼此个性相似,性情相投,甚至爱好习惯都高度一致。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却因为政见相左最终分道扬镳。他们就是被世人戏称为“司马牛”的司马光和“拗相公”的王安石。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在熙宁年间开展变法,以期富强国家。但王安石变法引起了司马光等傳统保守的士大夫的激烈反对。为此,司马光专门写了一篇长达三千多字的《与王介甫书》抨击新法的种种弊病。其中最重要的
在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不少学生对杨绛的“愧怍”之情难以理解,认为杨绛作为文革中的受压迫者对待老王已经很好了,没必要对老王的不幸产生愧怍。学生的问题引发了笔者对杨绛“愧怍”的深入思考,这种“愧怍”源于什么呢?  1984年3月,杨绛写下的《老王》被选入初中教材。在文革结束8年后,暮年的她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怀念老王这个人,表达内心的“愧怍”,更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文革时代甚至一切疯狂时代扭曲人与人之
查尔斯是一个磨坊主的儿子,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他终于开了一家自己的珠宝行。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美国铺设在大西洋底的一根越洋电缆,因为年代久远而破损,需要更换。这样一条在大多数人看来普通的新闻,在查尔斯的脑子里,仿佛划过一道亮光。他在想,这是一个非常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很可能帮助他。于是他立即与有关部门联系,用尽积蓄买下这根报废的电缆。别人都笑他傻,花那么多钱却买了一件废品,而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自己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我的语文育人观》一文中指出:“语文能力训练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充分发挥它们的例子作用,要有效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语文学习已经实现由简单识记到能力训练的二次迁移。笔者细心揣摩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清晰地发现余老师的语文课堂注重引导学生着力于文章思路的细致梳理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终极追问,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抓手,夯实学生能力训练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