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111-01
新课改之下的选修课程,可以说为学生学习语文,提升内涵,提供了依托。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我们不难发现"菊花"是古诗人笔下钟爱的意象。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隐逸、高洁的气质,有人欣赏它英雄、战争的化身,也有人钟情于它的忧愁、悲伤。不管怎样,我国古代的文人们都通过诗歌道出了他们爱菊的原因。
第一位引菊花入诗的诗人就是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这样写道:"老冉冉其将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诗中的菊花依然引其本义即凸显菊花的药用价值,说菊花可以延年益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开拓了菊花意象的内涵,他写道:" 至于芳菊, 纷然独荣, 非夫含乾坤之纯和, 体芬芳之淑气, 孰能如此! "在这里曹丕强调了菊花可以"辅体延年"的同时,又点出了"天地纯和之气"的重要性,但是菊花"纷然独荣"的品质, 就为后代咏菊之作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在魏晋之前引菊花入诗的诗人很多,但都未赋菊花以情,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在《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诗中引"菊花"入诗,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自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悠闲地吟唱出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后,菊花就成了闲适隐逸的代名词,也有了"隐菊"这一雅称。于是,陶渊明被戴上"隐逸之宗" 的桂冠,菊花也被称为"花之隐逸者"(周敦颐语)。同时菊花在露凝霜结、百花摇落时含苞吐蕊,又被视为孤标高洁的象征。菊花的品性,已经和陶渊明的人格交融为一,正如明俞大猷《秋日山行》所说"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在陶渊明之后,对于菊花意象的把握长时间内没有突破,直到一位农民领袖---黄巢的出现。看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人一定会对电影中的遍地黄菊印象深刻,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要借重阳节的机会除去国王,每一个为她效命的勇士都以金黄色的菊花蒙面,为庆祝重阳节宫里遍地黄菊花……而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出自于黄巢笔下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诗中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里赋予菊花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陶渊明笔下的高洁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隐逸高洁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英雄美。
菊花的多姿决定了意象的多情,菊花的清香则又为它的细腻、柔美平添了一丝诗意。自古女子多爱花,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独爱菊。所以"菊花"成为她诗中长久的伴侣。李清照是一位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她的多愁善感使得菊花的意象又再一次在这位女词人的笔下得以开拓。比如《醉花阴》的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如果说这里的愁是闺怨闲愁,那么在《声声慢》中却有另外一番"愁"情。"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满含凄苦悲情。因此李清照笔下的菊花又是一枝悲情之花、愁心之花。这样菊花又有了它新的内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灿如繁星丽天,艳似百花闹春。花有清香诗有韵,我们看到了诗歌中的菊花是隐逸之花、高洁之花,是英雄之花,战争之花,也是悲情之花、愁心之花。一花一世界,菊淡情悠长。
新课改之下的选修课程,可以说为学生学习语文,提升内涵,提供了依托。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我们不难发现"菊花"是古诗人笔下钟爱的意象。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隐逸、高洁的气质,有人欣赏它英雄、战争的化身,也有人钟情于它的忧愁、悲伤。不管怎样,我国古代的文人们都通过诗歌道出了他们爱菊的原因。
第一位引菊花入诗的诗人就是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这样写道:"老冉冉其将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诗中的菊花依然引其本义即凸显菊花的药用价值,说菊花可以延年益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开拓了菊花意象的内涵,他写道:" 至于芳菊, 纷然独荣, 非夫含乾坤之纯和, 体芬芳之淑气, 孰能如此! "在这里曹丕强调了菊花可以"辅体延年"的同时,又点出了"天地纯和之气"的重要性,但是菊花"纷然独荣"的品质, 就为后代咏菊之作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在魏晋之前引菊花入诗的诗人很多,但都未赋菊花以情,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在《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诗中引"菊花"入诗,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自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悠闲地吟唱出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后,菊花就成了闲适隐逸的代名词,也有了"隐菊"这一雅称。于是,陶渊明被戴上"隐逸之宗" 的桂冠,菊花也被称为"花之隐逸者"(周敦颐语)。同时菊花在露凝霜结、百花摇落时含苞吐蕊,又被视为孤标高洁的象征。菊花的品性,已经和陶渊明的人格交融为一,正如明俞大猷《秋日山行》所说"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在陶渊明之后,对于菊花意象的把握长时间内没有突破,直到一位农民领袖---黄巢的出现。看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人一定会对电影中的遍地黄菊印象深刻,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要借重阳节的机会除去国王,每一个为她效命的勇士都以金黄色的菊花蒙面,为庆祝重阳节宫里遍地黄菊花……而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出自于黄巢笔下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诗中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里赋予菊花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陶渊明笔下的高洁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隐逸高洁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英雄美。
菊花的多姿决定了意象的多情,菊花的清香则又为它的细腻、柔美平添了一丝诗意。自古女子多爱花,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独爱菊。所以"菊花"成为她诗中长久的伴侣。李清照是一位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她的多愁善感使得菊花的意象又再一次在这位女词人的笔下得以开拓。比如《醉花阴》的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如果说这里的愁是闺怨闲愁,那么在《声声慢》中却有另外一番"愁"情。"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满含凄苦悲情。因此李清照笔下的菊花又是一枝悲情之花、愁心之花。这样菊花又有了它新的内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灿如繁星丽天,艳似百花闹春。花有清香诗有韵,我们看到了诗歌中的菊花是隐逸之花、高洁之花,是英雄之花,战争之花,也是悲情之花、愁心之花。一花一世界,菊淡情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