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新理念下美术学习的过程更重于其结果,因此美术教育应注重主客体的交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的猎奇心和想象力,挖掘学生艺术创新精神,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在整个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精神得到愉悦,把从艺术技巧的学习转向艺术能力学习上。
【关键词】美术教学 学习过程 体验性学习 学习主体 主动学习 创新精神 创设情境
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得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老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次改革促使了教师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可以说,认真学习和探索新教学理念,以新视角审视新课程的教师,必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
美术学科教学,在吃透新理念的标准下,应从全新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体验学习过程、学会疑问思索、学会互动合作,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新理念还是新教材,无不体现了美术教学应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学习方式。怎样让美术教学回归学生,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在主动学习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一些浅析,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教学过程注重主客体的渗透融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以教师的说教和灌输为主,学生处在被动的接受的学习过程中,因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以及被动学习的状态,和渴望体验性学习的动机,与教师的“一厢情愿的”给予,以及单调的学习过程构成了一对矛盾体。同时,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而作为客体的教材则具有固定性、被动性和局限性,那么客体又增加了主体学习和吸收知识的障碍和困难。实施体验性学习,教师起的作用就是做主体学习的引导,打破客体的局限性,使固定的、被动的教材内容鲜活起来,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创设情境和场所,利用体验性学习方式,使学习内容和过程既生动而又有趣味。如在“发现与表现”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观察大自然的机会,带学生去野外写生,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自然的美,并用画笔把发现的美表现出来。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品尝到体验式学习带来的轻松愉悦,进而对美术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习主体的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是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部分,也是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纪律性和美术自由创作出现的无序性、运动性存在一定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然而,美术学科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使很多课程不便于学生规规矩矩的局限在座位上或者教室中。比如写生课、泥塑课、手工课等等,课堂教学的模式,无法满足体验性学习的开展。教师作为主体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可以积极的打破课堂教学的模式,根据学生年纪特点,因时、因地制宜,走出课堂,描绘自然和生活,使学生从真实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身边鲜活的生活世界回归。
美术学科本身充满了豐富多彩性,因此美术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实践是美术学习的基本方式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多鼓励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而不仅仅局限于看或者欣赏,同时也可以是触摸或听或感受,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思维和情感的体验。如在“触摸美丽”的教学中,把不同材料的物品:金属、木材 毛线、布匹,石头等,带进课堂,让学生去观察、触摸材料的不同外形、质感、肌理,通过自身的体验,或者和同学的讨论,互动合作,选择适合自己情感的材料,创作出自己喜爱的艺术品。通过实践体验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乐趣,同时升华自身的学习动机,进一步获得创作与成功喜悦的体验,学习将不再是被动获取,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润物无声般的过程中学习到美术知识,艺术能力。
三、教材分析灵活多变,拓展教学资源
教师利用自身的艺术知识和美术素养,通过对教材的全面分析,使美术教材内容灵活多样化,丰富多彩化。教师学会挖掘教材的兴趣点,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寻找情境创设的不同切入点,还原学生原有经验,设定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以发散的思维大胆的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去发现,去理解,方法和形式可以多样,步骤也不拘泥,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体验的过程。
当然,教师对教材把握越透彻,教学内容将会安排越灵活,多样,同时可选用的教学资源也就越丰富,这样带来的学习体验越直观。教学中我们常用到的教学资源有图片、视频、实物、模型、幻灯、音响等等,它们可以直接来源于教师,学生,教材,生活,大自然等。教学资源的使用,能使美术中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变难为易。例如绘画中的透视学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仅凭语言很难描述,合适的教学资源使本身乏味的理论课变得积极愉快起来,使学生进入其镜,复杂的知识也就不难了。教学资源的选择最好是学生身边贴近的事物,这样学生更易接受和亲近,自然会使学生有更多惊奇的探索和发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正如《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反思性学习。”我们美术教学在新的理念下,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灵活把握教材,使体验性学习在主体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大的愉悦性和实效性,健全其人格从而提升艺术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
[2]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4]邓福星主编, 程明太著.美术教育学[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5]《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美术教学 学习过程 体验性学习 学习主体 主动学习 创新精神 创设情境
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得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老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次改革促使了教师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可以说,认真学习和探索新教学理念,以新视角审视新课程的教师,必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
美术学科教学,在吃透新理念的标准下,应从全新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体验学习过程、学会疑问思索、学会互动合作,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新理念还是新教材,无不体现了美术教学应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学习方式。怎样让美术教学回归学生,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在主动学习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一些浅析,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教学过程注重主客体的渗透融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以教师的说教和灌输为主,学生处在被动的接受的学习过程中,因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以及被动学习的状态,和渴望体验性学习的动机,与教师的“一厢情愿的”给予,以及单调的学习过程构成了一对矛盾体。同时,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而作为客体的教材则具有固定性、被动性和局限性,那么客体又增加了主体学习和吸收知识的障碍和困难。实施体验性学习,教师起的作用就是做主体学习的引导,打破客体的局限性,使固定的、被动的教材内容鲜活起来,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创设情境和场所,利用体验性学习方式,使学习内容和过程既生动而又有趣味。如在“发现与表现”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观察大自然的机会,带学生去野外写生,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自然的美,并用画笔把发现的美表现出来。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品尝到体验式学习带来的轻松愉悦,进而对美术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习主体的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是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部分,也是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纪律性和美术自由创作出现的无序性、运动性存在一定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然而,美术学科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使很多课程不便于学生规规矩矩的局限在座位上或者教室中。比如写生课、泥塑课、手工课等等,课堂教学的模式,无法满足体验性学习的开展。教师作为主体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可以积极的打破课堂教学的模式,根据学生年纪特点,因时、因地制宜,走出课堂,描绘自然和生活,使学生从真实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身边鲜活的生活世界回归。
美术学科本身充满了豐富多彩性,因此美术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实践是美术学习的基本方式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多鼓励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而不仅仅局限于看或者欣赏,同时也可以是触摸或听或感受,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思维和情感的体验。如在“触摸美丽”的教学中,把不同材料的物品:金属、木材 毛线、布匹,石头等,带进课堂,让学生去观察、触摸材料的不同外形、质感、肌理,通过自身的体验,或者和同学的讨论,互动合作,选择适合自己情感的材料,创作出自己喜爱的艺术品。通过实践体验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乐趣,同时升华自身的学习动机,进一步获得创作与成功喜悦的体验,学习将不再是被动获取,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润物无声般的过程中学习到美术知识,艺术能力。
三、教材分析灵活多变,拓展教学资源
教师利用自身的艺术知识和美术素养,通过对教材的全面分析,使美术教材内容灵活多样化,丰富多彩化。教师学会挖掘教材的兴趣点,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寻找情境创设的不同切入点,还原学生原有经验,设定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以发散的思维大胆的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去发现,去理解,方法和形式可以多样,步骤也不拘泥,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体验的过程。
当然,教师对教材把握越透彻,教学内容将会安排越灵活,多样,同时可选用的教学资源也就越丰富,这样带来的学习体验越直观。教学中我们常用到的教学资源有图片、视频、实物、模型、幻灯、音响等等,它们可以直接来源于教师,学生,教材,生活,大自然等。教学资源的使用,能使美术中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变难为易。例如绘画中的透视学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仅凭语言很难描述,合适的教学资源使本身乏味的理论课变得积极愉快起来,使学生进入其镜,复杂的知识也就不难了。教学资源的选择最好是学生身边贴近的事物,这样学生更易接受和亲近,自然会使学生有更多惊奇的探索和发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正如《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反思性学习。”我们美术教学在新的理念下,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灵活把握教材,使体验性学习在主体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大的愉悦性和实效性,健全其人格从而提升艺术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
[2]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4]邓福星主编, 程明太著.美术教育学[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5]《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